張介賓

《本草正》~ 竹木部 (4)

回本書目錄

竹木部 (4)

1. 枳殼

即枳實之遲收而大者,較之枳實,其氣略散,性亦稍緩,功與枳實大類。但枳實性重,多主下行削堅;而此之氣輕,故多主上行破氣。通利關節,健脾開胃,平肺氣,止嘔逆反胃、霍亂、咳嗽,消痰,消食,破心腹結氣、癥瘕痃癖,開胸脅脹滿、痰滯,逐水腫、水濕瀉痢、腸風、痔漏、肛門腫痛。因此稍緩,故可用之束胎、安胎。

炙熱可熨痔腫。虛者少用,恐傷元氣。

白話文:

枳殼是枳實成熟較晚、果實較大的品種。和枳實相比,它的藥性較為平和緩和。功效與枳實大致相同,但枳實藥性較峻猛,多用於下行、消積;而枳殼藥性較輕,多用於上行、理氣。它能疏通關節,健脾開胃,調和肺氣,治療嘔吐、反胃、霍亂、咳嗽、痰多,消食積,消除心腹脹滿、結塊、腫塊等症狀,治療胸脅脹滿、痰濕阻滯,以及水腫、水濕瀉痢、腸風、痔漏、肛門腫痛。由於枳殼藥性較緩和,因此也可用于安胎、固胎。

炙烤後的枳殼可以溫熨痔瘡腫痛。體質虛弱者應少用,以免損傷元氣。

2. 枳實

味苦、微酸,微寒。氣味俱厚,陰中微陽。其性沉,急於枳殼。除脹滿,消宿食,削堅積,化稠痰,破滯氣,平咳喘,逐瘀血、停水,解傷寒結胸,去胃中濕熱。佐白朮,亦可健脾;佐大黃,大能推蕩。能損真元,虛羸勿用。

白話文:

枳實味道苦、略帶酸,性微寒。氣味都很濃厚,屬陰性中帶有一絲陽性。它的藥性沉降,作用比枳殼更快。能消除脹滿,消解宿食,消除堅硬積聚的食物,化解黏稠的痰液,疏通滯塞的氣,平緩咳嗽和喘息,驅逐瘀血和停滯的水分,治療傷寒引起的胸部阻塞,去除胃裡的濕熱。如果與白朮一起服用,還能健脾;如果與大黃一起服用,瀉下作用會更強。但枳實會損傷元氣,身體虛弱的人不宜服用。

3. 蔓荊子

味苦、辛,氣清,性溫。升也,陽也。入足太陽、陽明、厥陰經。主散風邪,利七竅,通關節,去諸風頭痛、腦鳴、頭沉昏悶,搜肝風,止目睛內痛、淚出,明目,堅齒,療筋骨問寒熱、濕痹拘攣,亦去寸白蟲。

白話文:

蔓荊子味辛辣帶苦,氣味清香,性溫和。它具有上升、陽性的特性,作用於足太陽經、陽明經、厥陰經。主要功效是散發風邪,疏通七竅,暢通關節,治療各種風引起的頭痛、耳鳴、頭昏沉悶,驅除肝風,治療眼睛內痛、流淚,明目,堅固牙齒,治療筋骨寒熱、濕痹引起的拘攣,還能殺死寸白蟲。

4. 五加皮

味辛,性溫。除風濕,行血脈,壯筋骨,明目,下氣,治骨節、四肢拘攣、兩腳痹痛、風弱五緩、陰痿囊濕、疝氣腹痛、小便遺瀝、女人陰癢。凡諸浸酒藥,惟五加皮與酒相合大能益人,且味美也,仙家重此,謂久服可以長生,故日「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銀滿車」,雖未必然,然亦必有可貴者。

白話文:

五加皮味辛性溫,具有祛除風濕、促進血液循環、強健筋骨、明目、降氣的作用,能治療骨關節疼痛、四肢拘攣、腿腳麻痹疼痛、風濕痹證、陽痿、陰囊潮濕、疝氣腹痛、尿頻尿急、女性陰部瘙癢等症狀。許多藥酒都用五加皮,它與酒搭配能大補身體,而且味道也好,古代修仙之人很重視它,認為長期服用可以長生不老,所以有「寧可有一把五加皮,也不要滿車的金銀」的說法。雖然長生不老未必可信,但五加皮的價值肯定很高。

5. 川楝子

(注:附苦楝根)

味苦,性寒。有小毒。陰也。能治傷寒、溫疫、煩熱狂躁,利小水,瀉肝火、小腸、膀胱濕熱,諸疝氣疼痛,殺三蟲、疥癩,亦消陰痔。丸、散、湯藥任意可用,甄權言其不入湯使,則失之矣。

苦楝根:味大苦。殺諸蟲,尤善逐蛔;利大腸,治遊風、熱毒惡瘡;苦酒和塗疥癬,甚良。

白話文:

川楝子味苦、性寒,略帶毒性,屬陰性藥材。能治療傷寒、溫疫等引起的發熱、煩躁不安,利尿,瀉肝火、小腸及膀胱濕熱,各種疝氣疼痛,殺蟲、治療疥瘡,也能治療陰部腫痛。可製成丸劑、散劑、湯劑等各種劑型服用。有人說川楝子不能用於湯劑,這是錯誤的。

苦楝根味極苦,能殺蟲,尤其善於驅除蛔蟲;還能通便,治療遊走性風濕、熱毒引起的惡瘡;用苦酒調和塗抹疥癬,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