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徵要》~ 第一卷·通治部分 (4)
第一卷·通治部分 (4)
1. 白薇
味苦、咸,性寒,無毒。入肝、胃二經。
清熱,涼血。陰虛發熱,血虛昏厥,產後煩亂,衝任須協。低燒難退,斷續不絕。丹皮、地骨、青蒿、竹葉。分別配伍、隨症而設。用之得宜,收效尚捷。
白薇涼降,能清血熱。既為女科藥,又為溫熱證邪入血分之藥,更為種種低燒如喉蛾、久咳、浮腫、腰痠、溲渾等之有效藥,配伍得宜,頗有良效。因與白前易混淆,故處方多書「軟白薇」、以之與「硬白前」相對比也。
2. 龜甲
味鹹,性寒,有毒。入心、腎二經。惡沙參、蜚蠊。去肋,酥炙。
補腎退骨蒸,養心增智慧。固大腸而止瀉痢,除崩漏而截痎瘧。小兒囟門不合,臁瘡腐臭難聞。治軟弱之四肢,愈赤白之帶下。
龜稟北方之氣,故有補陰之功,若入丸散須研極細,恐著人腸胃,變為瘕也。(煎成膠良)龜鹿皆永年,龜首藏向腹,能通任脈,取下甲以補腎補血,皆陰也。鹿鼻反向尾,能通督脈,取上角以補火補氣,皆陽也。
腎虛而無熱者不用。
3. 鱉甲
味鹹,性寒,無毒。入肝經。惡礬。酒浸一宿,炙黃。
解骨間蒸熱,消心腹癥瘕。婦人漏下五色,小兒脅下堅疼。
鱉色青,主治皆肝證。龜色黑,主治皆腎證。同歸補陰,實有分別。龜甲以自敗者為佳。鱉甲以不經湯煮者為佳。肝無熱者忌之。鱉肉涼血補陰,亦治瘧痢,唯冷而難消,脾虛者,大忌。
4. 生石膏
味辛、性寒,無毒。入肺、胃二經。惡莽草、巴豆。畏鐵。
營衛傷於風寒,青龍收佐使之勳。相付囚於火熱,白虎定為君之劑。頭疼齒痛肌膚熱,入胃而搜逐。消渴陽狂逆氣起,入肺以驅除。口乾舌焦,可得效也。中暑自汗、又何患焉。
氣味俱薄,體重而沉,少壯火熱之人,功如反掌;老弱虛寒之人,禍不旋踵。極能寒胃、使人腸滑不能食,非有大熱者,切勿輕投。
熟石膏:煅熟,研極細末。外用可生皮,治瘡口不斂。與少量赤石脂為伍,酌加冰片,摻之有良效。
5. 寒水石
味辛、咸,性寒。入胃、腎二經。
降火,清熱。治天行火症,止躁狂出血,口乾齒衄,丹投紫雪。
此藥與石膏相仿,但能入腎,故降火之力更著,能直達下焦。
6. 地龍
味鹹,性寒,入脾、胃二經。
清熱定驚,平喘通絡。火症高燒,神昏抽搐。半身不遂,肢體麻木。風陽上擾、矇蔽頭目。小便欠利。時發喘促。
此物易黴易蛀,若已黴蛀者,萬不可再用。
7. 黃連
味苦,性寒,無毒。入心經。龍骨、連翹為使。惡菊花、玄參、芫花、白蘚皮、白殭蠶。畏款冬、牛膝。解巴豆、附子毒。忌豬肉。薑汁炒。
體陰質燥,清熱除濕。瀉心除痞滿,明目理瘡瘍。痢疾腹疼,心痛驚煩。殺蟲安蛔,利水厚腸。
稟清寒之氣,直瀉丙丁,痞滿、目疾、瘡瘍、驚痛,南方亢上之象。泄痢、蛔蟲,濕熱之愆。苦以燥之,寒以清之,固宜痊也。韓⿱予心曰:「黃連與官桂同行,能使心腎交於頃刻。」
時珍曰:「香連丸用黃連、木香。木火散用黃連、乾薑。左金丸用黃連、吳茱萸。薑黃散用黃連、生薑。口瘡方用黃連、細辛。皆一冷一熱,寒因熱用,熱因寒用,陰陽相濟,最得制方之妙」。
8. 黃柏
味苦,性寒,無毒。入腎經。惡乾漆。鹽酒炒。肥厚鮮黃者佳。
瀉龍火而救水,利膀胱以燥濕。佐以蒼朮,理足膝之痹痛。漬以蜜水,漱口舌之生瘡。
黃柏瀉陰火,除濕熱,故治療如上。昔人謂其補陰者,非其性補益,熱去則陰不受傷,雖謂之補亦宜。按苦寒之性利於實熱,不利於虛熱,凡脾虛食少,或瀉或嘔,或好熱,或惡冷,或腎虛五更泄瀉,小便不禁,少腹冷痛,陽虛發熱,瘀血停止,產後血虛發熱,金瘡發熱,癰疽潰後發熱,傷寒發熱,陰虛小水不利,痘後脾虛小水不利,血虛煩躁不眠等症,法咸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