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徵要》~ 第四卷 (2)
第四卷 (2)
1. 麝香
味辛,性溫,無毒。入心經。忌大蒜。微研。
作外治,用途甚廣;若內服,多入丸丹。開竅通經,穿筋透骨。理客忤,治驚癇。殺蟲蠱,去風痰。搜穢辟邪,催生墮胎。救卒中之內閉,消僵腫之疽癭。
走竄飛揚,內透骨髓,外徹皮毛。東垣云:「搜骨髓之風,風在肌肉者,誤用之,反引風入骨。證屬虛者,概勿施用,必不得已亦宜少用」。李時珍謂其通諸竅。王好古謂其療鼻窒不聞香臭。癆怯人及孕婦,不宜佩帶。
2. 象皮
味鹹,性溫,無毒。
合金瘡之要藥,長肌肉之神丹。
以鉤刺插入大象皮中,頃刻創收,故主用如上。
3. 珍珠
味鹹,性寒,無毒。入肝經。絹包,入豆腐中,煮一炷香,研極細。
外用收口生肌,點睛退翳。綿裹塞耳治聾,塗面駐顏潤澤。內服止渴除蒸,安魂定悸。
稟太陰之精氣而結,宜其主用多入陰經。
珠體最堅,研如飛面,方用,不細損人臟腑。病不由火熱者忌之。
4. 蟾酥
味辛、性溫,有毒。入胃、腎二經。
發背疔疽,五疳羸弱,立止牙疼,善扶陽事。
入外科方有奪命之功。然輕用能發泡,爛人肌肉。
5. 五倍子
味苦、酸、澀,性平,無毒。入肺、胃二經。
外治:糝口瘡,須臾可食,洗脫肛,頃刻能收。染鬚髮之白,治目爛之疴。
內服:斂肺化痰,故止嗽有效,散熱生津,故止渴相宜。上下之血皆止,陰陽之汗咸瘳。瀉痢久而能斷,腫毒發而能消。
五倍子、專收斂。咳嗽由於風寒者,忌之;瀉痢非虛脫者,忌之;咳嗽由於肺火實者,忌之;誤服反致壅滿,以其收斂太驟,火氣無從泄越耳。
6. 淘鵝油
味鹹、性溫,無毒。
理痹痛癰疽,可穿筋透骨。
取其脂熬化,就以其嗉盛之,則不滲漏。雖金銀磁玉之器盛之,無不透漏者,此可見其入骨透髓之功,然但資外敷,不入湯丸。
7. 硃砂
(見心經)
8. 水銀
味辛,性寒,有毒。
以毒攻毒,解毒殺蟲,僅作外用,滅蝨有功。
9. 輕粉
性味同水銀。
惡瘡潰瘍、久不愈合,拔毒生肌,外用有益。成人盜汗,小兒夜啼,為末津調,用以塗臍。耳膿日久,口瘡斷續。疳蝕唇鼻,一切腫毒,用以外治,往往平復。手足皸裂,鬚髮早白,塗之染之、收效亦速。痔瘡日久,肛門下脫,燒煙先熏,煎湯坐浴。
此藥以外用為主,切勿內服。
10. 黃升紅升
有大毒。
搜膿拔毒,去腐生新,癰瘍久久不愈,外用僵局能平。
此藥乃用水銀等昇華而成,有毒不能內服。外用伍乳香、沒藥為散,名三香散,撒於膏藥,貼於瘡口,化腐提毒,收效頗捷。
11. 元明粉
(見瀉下藥)
12. 雄黃
味苦、性平,有毒。研細,水飛。
塗蛇虺之傷,楊梅疔毒,疥癬痔瘍,遵法搽敷力不小。化痰涎之積,血瘀風淫,邪乾屍疰,依方制服效偏奇。
獨入厥陰,為諸瘡殺毒之藥。與巴豆、鬱金為伍醋丸,名雄黃解毒丸。治急症喉痹有良效,乃急救之藥也。
13. 白礬
味酸、澀,性寒,無毒。入脾、胃二經。甘草為使。惡牡蠣、麻黃。
外治:收脫肛陰挺,理疥癬濕淫。內服:消痰止利,滌熱祛風。
礬之用有四:諸血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喉痹、癰疽、蛇傷、蟲毒,取其解毒也;吐風熱痰涎,取其酸苦湧泄也;治風痰、泄痢、崩帶,取其收而燥濕也。多服傷骨損心肺。
14. 硫黃
味酸,性大熱,有毒。入心、腎二經。畏細辛、朴硝、鐵、醋,用萊菔剜空,入硫合定,糠火煨熟,紫背浮萍同煮,皂角湯淘去黑漿。
外用:殺蟲燥寒濕。疥瘡盡掃。內服:壯陽堅筋骨,陰氣全消。老年風秘,君半夏而立通。泄痢虛寒,佐蠟礬而速止,艾湯投一匕,陰毒回春。溫酒送三丸,沉寒再造。
秉純陽之精,能補君火,可救顛危,烏須黑髮,亦可引年,然須制煉得宜,斷房者,方可用之,一有不當,貽禍非輕,故極少用。外治疥瘡,收效甚速。然同時須服利濕解毒之劑,庶不致瘡毒內攻,而生浮腫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