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四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四卷 (1)

1. 龍腦香

即冰片,味辛苦,性微溫,無毒。入心、肺、肝三經。

外用能治五官諸病,可引諸藥達於深處。內服能開通關竅,驅逐祟邪。善消風而化濕,使耳聰而目明。

芳香為百藥之冠,香甚者,性溫熱。善於走竄,入骨搜風,能引火熱之氣,自外而出。

龍腦入骨,風病在骨髓者,宜也。若風在血脈肌肉,輒用腦麝,又引風入骨,如油入面,莫之能出。目不明,屬虛者,不宜入點。

2. 乳香

(見外科)

3. 沒藥

(見外科)

4. 松脂

(見外科)

5. 松葉

味辛、性偏溫。

可生毛髮,宜窨凍瘡。

此葉有功於皮毛,發落者,用之沐頭,可以新生。

6. 松花粉

味甘,性溫。

外用收水拔干,能治塌皮濕爛。嬰兒以之撲撒,創傷以之止血。內服潤人心肺,能於益氣除風,頭目眩暈酌投,痢疾亦可試治。

此藥以外用為主,內服甚少用。

7. 槐枝(附葉)

味苦,性平,無毒。

繡球風,陰囊濕癢。煎頻洗,平復如常。可沐頭長髮,須燒灰煮湯。

槐葉:鼻氣窒塞,煮汁,與蔥豉調和同煎服。牙齒諸風,採嫩葉食。

8. 川槿皮

味苦,性平,無毒。

擦頑癬及蟲瘡,止腸風與久痢。

肉厚而色紅者真。不宜多服。外用無妨。

9. 大楓子

味辛,性熱,有毒。內仁油黃者,不堪用。入丸,壓去油。

治瘡癬疥癩,能劫毒殺蟲。

丹溪云:「粗工以其油治風症,不知性熱傷血,至有病未愈,而先失明者。」故當以外用為主。

10. 葎草

土名擄蘿藤。味苦,性寒,無毒。

遍體生瘡,煎湯洗漬。病後虛熱,內服亦宜。

此藤能利濕熱,故小便不利或淋瀝者,均可用之。

11. 蛇床子

(見女科)

12. 景天

一名慎火草。味苦、酸,性寒,無毒。入心經。

諸腫火丹能療,一切遊風可醫。毒蛇傷咬,急用搗敷。

大寒純陰之品,故獨入離宮,專清熱毒。

中寒之人,服之有大害,惟外塗不妨耳。

13. 馬齒莧

(見清熱解毒)

14. 菊葉

(見清散風熱)

15. 鵝不食草

味辛,性溫。入肺經。

鼻齆難通,中生息肉。呼吸有礙,頭疼咳嗽。以之塞鼻,內服亦可。

此草專主辛通,但嚏多者勿用。雖可內服,宜少用。

16. 荸薺粉

(見附錄澱粉類)

17. 秋海棠梗

味酸、澀,性寒,無毒。

生用搗汁含漱,能治咽喉劇痛。

若稍稍嚥下,尚無不可,多則不宜。

18. 西瓜霜

味甘、微咸,無毒。入肺、胃、大腸三經。

外用作散,清咽喉口舌。內服小量,治痰火上炎。將半熟西瓜,留至冬至日。切一小口,納入元明粉半斤,仍以切開之皮作蓋,封懸透風之處,待其吐霜,頻頻掃下備用。也可加冰片十分之一,同研細,吹患處。

19. 虎耳草

味辛、苦,性寒。

清涼解毒、取汁外用。耳竅紅腫,耳底脹痛。

此草外治耳患有良效。但須洗淨,搗汁用。

20. 兒茶

味苦,性澀。

生肌收澀,生津化痰。一任金瘡牙爛,儘教痔腫陰疳。

口瘡以蓬砂等分,研勻搽之有效。又能定痛生肌,故外科急需之。

21. 橄欖核炭

(見食療)

22. 棗樹皮葉

味甘,性溫。

小兒壯熱,煎湯浴之。

此《日華諸家本草》之經驗也。用之確有良效。又《名醫別錄》云:「和葛粉揩熱痱瘡良。」可見此皮葉宜於外治。

23. 麥麩

味甘、咸,性寒。

腰足折傷,風痹腳氣。醋拌炒熟,熨之外治、汗出為度,加溫互易。

此物農村得之甚易,乃平和無害之法,其效甚佳。

24. 蓖麻子

味甘、辛,性平,有毒。

口眼不正,瘡毒腫浮。頭風腳氣,瘰癘丹瘤。胞衣不下,子腸不收。

如前諸症,皆從外治,不經內服,以其長於吸收,能拔病氣出外。凡服蓖麻,一生不得食豆,犯之甚者能脹死。

25. 阿魏

味辛,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

破症積,辛散溫行,內外同施。除邪氣,殺蟲化蠱。實者投之。

臭烈殊常,故殺蠱辟惡,辛則能散,溫則能行,故消積化蠱。

人之血氣,聞香則順,聞臭則逆;故凡虛人,雖有痞積,不可輕用。當先養胃氣,胃強則堅積漸磨而消矣。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蓋重視於根本者乎。

製成膏藥,外貼化痞積,平穩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