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徵要》~ 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 (4)
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 (4)
1. 蟬殼
味鹹,性寒,無毒。入肺、肝、脾三經。沸湯洗淨,去足翅,曬乾。
清咽喉、療喑啞。快痘疹之毒。宣皮膚之風,小兒驚癇夜啼、目疾昏花障翳。
感木土之氣,吸風飲露,其氣清虛,故主療皆風熱之恙,又治音聲不響及嬰兒夜啼,取其晝鳴夜息之義也。
痘疹虛寒證,忌服。
2. 馬勃
味辛,性平,無毒。入肺經。
清肺而喘嗽失音可治,解熱而喉疼鼻衄堪瘳。外敷諸瘡,兼能散血。
生濕地朽木上,狀如肺肝,紫色虛軟,彈之粉出,取粉用。
3. 牛蒡子
一名鼠黏子,一名惡實。味辛,性平,無毒。入肺經。
酒炒,研。
滑能瀉熱,辛可散結。宣肺氣,理痘疹,清咽喉,消腫毒。
開毛竅,除熱毒,為痘疹要藥。
牛蒡子,性冷而滑,惟血熱便閉者宜之,否則忌用。
4. 浙貝母
又稱大貝母。味苦,性微寒,無毒。入肺、肝二經。
清肺平肝,止咳化痰。消腫散結,喉蛾時毒。配合栝蔞,可以潤腸。玄參牡蠣,同治瘰癧。
浙貝消腫,尤其上部之腫,其效甚捷,如咽喉、口舌、牙齦、唇頰、頸項、鼻腔等之結塊與腫厚者,均可以消散。又:川貝用於內傷,浙貝用於外感,宜加區別。
5. 射干
味苦,性平,有毒。入肺經。泔浸煮之。
清咳逆熱氣,捐喉痹咽疼。治弄舌與搖頭,除蟲蛇之毒螫。
泄熱散結,多功於上焦。一陰一陽結之急症關下喉痹,妨於吞嚥。與鬱金等為伍,以入心包之牡丹花,走三焦之梔子花為引經,其效甚捷。
射干雖能泄熱,不能益陰,故別錄云:「久服令人虛,虛者大戒。」
6. 紅牡丹花瓣
味辛、苦,性平。入心胞經。
急症喉痹,與梔花為伍,可解手厥陰,手少陽之結。吞嚥有礙,與射干共用,能除咽堵塞、食難下之危。
此花瀉伏火而散結,又能涼血活血。故急症關下喉痹用之,有奇功。
7. 梔子花瓣(連蒂用)
味微苦、性平、無毒。入肺、三焦二經。
瀉火消痰,清熱除煩。急症關下喉痹,配伍牡丹射干。
朱丹溪謂梔子瀉三焦火,解熱鬱,行結氣。《滇南本草》謂梔子花瀉肺家實痰實火。與牡丹花瓣同行,解急症關下喉痹之危,有顯效。
8. 山豆根
味苦,性寒,無毒。入心、肺二經。
含之咽其汁,解咽喉腫毒。切片夾患處,治牙齦腫痛。消熱結瘡瘍,下寸白諸蟲。
其味大苦大寒,脾胃所苦。食少而瀉者,切勿沾唇。
9. 錦燈籠
味酸、苦,性偏寒,無毒。入肺,小腸二經。
肺熱咳嗽,咽痛生瘡,能利小便,亦治目黃。
此藥清肺火,能消痰,故治小兒風溫及咽中生瘡甚效。然其味惡,須與甘草同行,方易下咽。孕婦忌用。
10. 鴨跖草
味苦,性寒,無毒。入心、肝、脾、肺、腎、大小腸、膀胱諸經。
退熱去火、消腫利尿。咽喉紅腫疼痛,高燒難嚥,垂危,鮮者煎水,熱退春回。若兼浮腫,或歷節痹、小溲短少,口渴無苔,赤豆同煮,切勿徘徊,疔瘡丹毒,亦可消災。
此草苦寒瀉火,引熱下行,但須火熱內蘊之症,方可投之。
11. 金果欖
味極苦,性涼,無毒。入肺、胃二經。
寒涼敗毒,靖咽清上。咽喉紅腫腐破,口爛目痛耳脹。磨汁內服,生效極良。亦可外用、吹嗓治瘍。
此藥味大苦,若與甘草同行,既可矯味,又能增加療效。但須磨汁兌服。其效更顯。又可磨敷腫毒,冷塗,能止其急痛。研末加冰片,作吹藥亦佳。
12. 金鎖銀開
又名野蕎麥。味辛,性偏涼。入肺、肝二經。
解毒消腫,通塞去痰。喉閉用之,可使開關。
咽喉閉塞不通,用其根醋磨含漱,去痰涎而閉者可開,其莖葉亦可煎湯內服,清痰消腫。項部兼有腫塊者,外治內服均可。
13. 雪裡青
即白毛夏枯草,一名筋骨草。味苦,性寒,無毒。入肺經。
喉蛾紅腫,火旺口乾。清咽解毒,止咳去痰。養筋和血,痹痛能安。
咽喉病火熱象重者,用之尤宜。
14. 荔枝草
味苦辛,性涼。
清解熱毒,咽喉腫痛能消。涼血利尿,浮腫溲渾可治。外用止血,研末塗痔。
咽喉腫甚難嚥者,亦可用其汁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