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2)

1. 威靈仙

味苦,溫,無毒。主諸風,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滯,心膈痰水,久積癥瘕痃癖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及療折傷。一名能消。久服之,無溫疫瘧。忌茗。

疏:,威靈仙感春夏之氣,故其味苦,其氣溫,其性無毒,升也,陽也。入足太陽經。春為風木之化,故主諸風,而為風藥之宣導,善走者也。腹內冷滯多由於寒濕,心膈痰水乃停於上中二焦也,風能勝濕,濕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膿惡水,靡不由濕所成;腰膝冷疼亦緣濕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風除濕,病隨去矣。其曰久積癥瘕痃癖氣塊及折傷,則病乾血分者多,氣分者少,而又未必皆由於濕,施之恐亦無當,取節焉可也。

主治參互

《簡便方》治腳氣入腹,脹悶喘急。用末二錢,酒下,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千金方》治腰腳諸痛。用末,空心溫酒服一錢,逐日以微利為度。《集驗方》治腎臟風壅,腰膝沉重。用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溫酒吞八十丸。平明微利惡物如青膿膠,即是風毒積滯。如未利,再服百丸,取下後,食粥補之。

一月仍常服溫補藥。孫兆方名放杖丸。《衛生易簡方》治破傷風。威靈仙半兩,獨蒜一個,香油一錢,同搗爛,熱酒沖服。汗出即愈。又方:治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全不入食。威靈仙焙,半夏薑汁浸焙,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薑湯下,日三服,一月驗,忌茶、面。

又方:治諸骨鯁。威靈仙一兩二錢,縮砂蜜一兩,沙糖一盞,水二鍾,煎一鍾。溫服。李樓《怪證方》治飛絲纏陰,腫痛欲斷,以威靈仙搗汁,浸洗。效。

簡誤

風藥性升而燥,走而不守。凡病非風濕,及陽盛火升,血虛有熱,表虛有汗,痎瘧口渴身熱者,並忌之。

白話文:

威靈仙

威靈仙味苦性溫,無毒。主要治療各種風疾,能疏通五臟,去除腹內寒濕、胸膈痰水、久積的癥瘕、痃癖、氣塊,以及膀胱內久積的膿液和惡水,治療腰膝冷痛,也能治療骨折。威靈仙又名能消。長期服用,可以預防溫疫和瘧疾。忌諱與茶同服。

威靈仙吸收春夏之氣,所以味苦性溫,無毒,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屬陽性藥物,歸屬於足太陽經。春天是風木之氣旺盛的季節,所以威靈仙能治療各種風疾,是治療風證的良藥,藥性走竄迅速。腹內寒濕多由寒濕之邪引起,胸膈痰水則停滯在上中焦,風能勝濕,濕病又喜乾燥,所以威靈仙能治療這些病症。膀胱內久積的膿液和惡水,大多由濕邪引起;腰膝冷痛也是因為濕邪下注侵犯筋脈所致,祛風除濕,則疾病自然痊癒。至於久積的癥瘕、痃癖、氣塊和骨折,這些病症多與血分有關,與氣分關係較少,而且未必都由濕邪引起,因此使用威靈仙需謹慎,適量使用即可。

主治參考及驗方:

《簡便方》記載,治療腳氣入腹,脹悶喘急,可用威靈仙研末,每次二錢,酒送服,疼痛減輕一分,藥量也減輕一分。《千金方》記載,治療腰腳諸痛,可用威靈仙研末,空腹溫酒送服一錢,每日服用,以大便略通為度。《集驗方》記載,治療腎臟風邪壅塞,腰膝沉重,可用威靈仙研末,蜜丸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溫酒送服八十丸,清晨大便排出青膿膠樣惡物,即為風毒積滯排出。如果沒有通便,再服一百丸,排出後,吃粥調養。一個月後繼續服用溫補藥物。孫兆方名為放杖丸。《衛生易簡方》記載,治療破傷風,可用威靈仙半兩、獨蒜一個、香油一錢,搗爛,熱酒沖服,出汗即愈。另有一個方劑,治療停滯的痰飲,喘咳嘔逆,完全不進食,用焙過的威靈仙、以薑汁浸焙過的半夏研末,用皂角水熬製成膏,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到十丸,薑湯送服,一日三次,一個月見效,忌茶、麵食。

另有一個方劑,治療骨頭哽塞,用威靈仙一兩二錢、縮砂蜜一兩、沙糖一盞、水二鍾,煎至一鍾,溫服。李樓《怪證方》記載,治療陰部被飛絲纏繞腫痛欲斷,用威靈仙搗汁浸洗,有效。

使用禁忌:

風藥性升而燥,走而不守。凡病症不是風濕病,以及陽盛火旺、血虛有熱、表虛自汗、寒熱往來、口渴身熱者,都應忌用。

2. 牽牛子

味苦,寒,有毒。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疏:,牽牛子《本經》不載,乃《名醫續注本草》謂為苦寒有毒。東垣以為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應是辛熱有毒之藥。其主下氣者,乃損削真氣之謂。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皆相似語,況前病多屬脾胃氣虛,此是瀉藥,今反用之,為害滋大。

主治參互

黑牽牛得白木香、檳榔、使君子,能追蟲取積。《普濟方》治氣築奔沖不可忍。牛郎丸:用黑牽牛半兩,檳榔二錢半,為末。每服一錢,紫蘇湯下。追蟲取積亦可用。《摘玄方》治面上風刺。黑牽牛酒浸三宿,為末。先以薑汁擦面,後用藥塗之。《聖惠方》治面上粉刺,㿔子如米粉。黑牽牛末,兌入麵粉藥中,日日洗之。

簡誤

牽牛子,辛熱有毒之藥。性又迅急,其所主治多是脾胃與肺家濕熱之病,理應屬虛,何資瀉藥。況諸證應用藥物,尋檢《本經》所載,良藥不乏,何至舍其萬全,而就不可必不可保之毒物哉?宜東垣之諄復其辭,以戒後人之勿輕用也。茲並附錄其論,以詔後世云。

〔附錄〕東垣云:牽牛,非《神農》藥也。《名醫續注》云:味苦寒,能除濕氣,利小便,治下注腳氣。此說氣味主治俱誤矣!何也?凡用牽牛,少則動大便,多則泄下如水,乃瀉氣之藥。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壯,所謂苦寒安在哉?夫濕者,水之別稱,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濕,濕氣少是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則宜暫用之。

蓋牽牛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火能平金而泄肺,濕去則氣得周流。所謂五臟有邪,更相平也。今不問有濕無濕,但傷食或有熱證,俱用牽牛克伐之藥,豈不誤哉?況牽牛隻能泄氣中之濕熱,不能除血中之濕熱。濕從下受之,下焦主血,血中之濕,宜苦寒之味,反以辛藥泄之,傷人元氣。

且牽牛辛烈,比之諸辛藥,泄氣尤甚,其傷人必矣。經云:辛泄氣,辛走氣,辛泄肺,肺病者無多食辛。況飲食失節,勞役所傷,是胃氣不行,心火乘之。腸胃受火邪,名曰熱中。脾胃主血,當血中泄火。以黃芩之苦寒泄火,當歸身之辛溫和血,生地黃之苦寒涼血益血,少加紅花之辛溫以泄血絡,桃仁之辛溫除燥潤腸。仍不可專用,須於補中益氣泄陰火之藥內加而用之。

何則?上焦元氣已自虛弱,若反用牽牛大辛熱氣味俱陽之藥,以泄水泄元氣,利其小便,竭其津液,是謂重虛,重則必死,輕則夭人。故張文懿云:牽牛不可耽嗜,脫人元氣。見人有酒食病痞者,多服牽牛丸散,取快一時,藥過仍痞。隨服隨效,效後復痞,以致久服脫人元氣,猶不知悔也。

張仲景治七種濕熱,小便不利,無一藥犯牽牛者。仲景豈不知牽牛能泄濕利小便乎?為濕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氣病。不可用辛辣之藥,泄上焦太陰之氣,是血病瀉氣,使氣血俱損也。經云:毋實實,毋虛虛,毋絕人長命,此之謂也。用者戒之!

牽牛自宋以後,北人常用取快。及劉守真、張子和出,又倡為通用下藥。李明之目擊其事,故著此說極力闢之。牽牛治水氣在肺,喘滿腫脹,下焦郁遏,腰背脹重,及大腸風秘、氣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則不可取快一時,及常服暗傷元氣也。

白話文:

牽牛子味苦、性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通便,治療下肢水腫、風毒,以及利尿。

古代醫家對牽牛子的使用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其性味是苦寒有毒,也有人認為因其產於南方,故性味辛熱且有毒。 使用牽牛子通便,實際上會損耗人體真氣。用它治療水腫、風毒和利尿,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因為這些疾病多半是脾胃氣虛所致,而牽牛子是瀉藥,反而會加重病情。

黑牽牛子搭配白木香、檳榔、使君子等藥物,可以驅蟲消積。古方記載它可用於治療氣脹,以及治療面部皮膚病,例如風刺和粉刺。

牽牛子性辛熱有毒,藥效迅猛,主要用於治療脾胃和肺部的濕熱症。但這些症狀往往是虛症,不適合使用瀉藥。古方中有很多良藥可以治療這些疾病,為何要捨棄好的藥物而使用危險的牽牛子呢?應當謹記前人的告誡,切勿輕易使用。

古代醫家認為牽牛子並非上品藥材,其記載的性味功效都是錯誤的。牽牛子服用後會導致大便稀溏甚至水瀉,說明它是瀉氣的藥物,而非苦寒之藥。 牽牛子產於南方,性味辛熱,能通過泄肺氣來治療肺部濕邪,但需謹慎使用。 它只能治療氣分中的濕熱,無法治療血分中的濕熱。血分濕熱應以苦寒之藥治療,而非辛熱之藥。

牽牛子辛辣之性比其他辛辣藥物更猛烈,容易傷及元氣。 如果脾胃虛弱、心火旺盛,更不應使用牽牛子。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根據病症,使用苦寒泄火、溫和補血、涼血益血的藥物,切勿單獨使用牽牛子。

如果使用牽牛子瀉水瀉氣,會損耗人體津液,加重虛弱,輕則損傷身體,重則危及生命。 古人就曾告誡,不可過度使用牽牛子,以免損耗元氣。 很多經驗表明,雖然牽牛子能快速見效,但治標不治本,長期使用反而會傷及元氣。

古代名醫張仲景治療濕熱症從未使用過牽牛子,因為濕熱的根源在下焦血分,不應該用辛辣的藥物瀉掉上焦的元氣,以免損傷氣血。 因此使用牽牛子需要非常謹慎。

牽牛子在宋代以後,北方人常使用它來快速通便。但後世醫家指出其弊端,認為它只適用於肺部水腫、喘滿、下焦鬱結等症,以及便秘。但對於血分有病或脾胃虛弱的人,則不應使用,以免損傷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