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 (7)

1. 白及

味苦、辛,平、微寒,無毒。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除白癬疥蟲。(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仁。反烏頭。)

疏:,白及,《本經》:味苦平。《別錄》加辛,微寒。李當之:大寒。《日華子》加甘。東垣亦微寒,謂其性澀。陽中之陰,收也。辛為金味,收為金氣,其為得季秋之氣,而兼金水之性者哉,宜乎入肺理傷有奇效矣。苦能泄熱,辛能散結,癰疽皆由榮氣不從,逆於肉裡所生,敗疽傷陰死肌皆熱壅血瘀所致,故悉主之也。胃中邪氣者,即邪熱也。賊風鬼擊,痱緩不收,皆血分有熱,濕熱傷陰之所生也。入血分以泄熱散結逐腐,則諸證靡不瘳矣。

主治參互

白及性澀,破散中有收斂,蓋去腐逐瘀以生新之藥也。得白蘞、紅藥子,加腦、麝、乳、沒,治一切癰疽腫毒,止痛散結排膿,有神。一味為細末,米飲調三錢服,治損肺吐血有奇效。《經驗方》治鼻衄不止,津調白及末,塗山根上,仍以水服一錢,立止。《袖珍方》治疔瘡腫毒。

白及末半錢,以水澄之,去水,攤於厚紙上貼之。《永類鈐方》治失跌骨折。酒調白及末二錢服,其功不減於自然銅、古銖錢也。《濟急方》治手足皸裂。白及末水調塞之,勿犯水。孫真人方:治湯火傷灼,白及末,油調傅之。

簡誤

癰疽已潰,不宜同苦寒藥服。

白話文:

白及

白及味苦辛,性平微寒,無毒。能治療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中風、痱子(濕疹)不消等症,並可去除白癬和疥蟲。紫石英是它的輔助藥材,忌與理石同用,畏李核、杏仁,反烏頭。

白及的藥性甘苦辛平,略帶寒涼,具有收斂作用。其辛味屬金,收斂屬金氣,具有秋天的特性,兼具金水二者的特性,因此治療肺部損傷效果奇佳。苦味能瀉熱,辛味能散結,癰疽都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逆行於肌肉組織中而生,敗疽、傷陰、死肌都是熱邪壅塞、血瘀所致,所以白及都能治療。胃中邪氣,就是指邪熱;中風、痱子不消,都是血分有熱、濕熱傷陰所導致。白及入血分,能瀉熱、散結、消腐,所以這些病症都能治癒。

白及的功效:

白及性味澀,在破散之中兼具收斂作用,是能去腐生肌、消腫止痛的良藥。配伍白蘞、紅藥子,再加入冰片、麝香、乳香、沒藥,能治療各種癰疽腫毒,止痛散結,促進膿液排出,療效顯著。單用白及研末,用米湯調服三錢,治療肺損傷吐血效果奇佳。《經驗方》記載,用白及末調水塗抹在鼻根,並服用一錢,能治療鼻出血不止。《袖珍方》記載,白及末能治療疔瘡腫毒。《永類鈐方》記載,白及能治療跌打骨折。《濟急方》記載,白及末能治療手足皴裂。孫真人方劑記載,白及末能治療湯火灼傷。

注意事項:

癰疽已經潰爛的,不宜再服用苦寒的藥物。

2. 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蠱毒,十二水,腫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反甘草。畏菖蒲、蘆草、鼠糞。)

疏:,大戟稟天地陰毒之氣以生,故味苦寒而有小毒。甄權、潔古:兼辛。《別錄》:兼甘。應是辛多,非辛則無毒矣。苦寒故善下走則入腎肝,辛則橫走無所不到矣。潔古又謂瀉肺損真氣。其主下蠱毒者,以蠱毒必熱,必辛,辛則散,走臟腑,故假其辛寒以搜其辛熱,是以毒攻毒也。苦寒下泄,故能逐諸有餘之水濕熱,及留飲在中下二焦則為腹滿急痛,或成積聚。苦辛甘寒,故散頸腋癰腫,利大小便,瀉毒藥,通月水。陰草苦辛有毒,故又墮胎也。天行黃病,非元氣實者勿用。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風之人其虛必矣。《本經》又謂其主中風,皮膚疼痛,吐逆者,非也!焉有虛病而可施苦寒有毒下泄之藥哉?是重虛其虛也。

主治參互

大戟入玉樞丹、紫金錠,則解蠱毒,熱毒癰疽疔腫,及蛇蟲諸毒,內服外傅,取利為度。百祥丸:治痘瘡變黑,干陷不發寒,而大便閉結者。用大戟一兩,棗三枚,水一碗,同煮曝乾,去大戟,以棗肉焙丸。從三分服至五分,以利為度。

《三因方》控涎丹:治痰涎留在胸膈上下,變為諸病,或頸項、胸背、腰脅、手足、胯髀,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走易,及皮膚麻痹,似乎癱瘓,不可誤作風氣風毒,及瘡疽施治。又治頭痛不可舉,或睡中流涎,或咳唾喘息,或痰迷心竅,並宜此藥。數服痰涎自失,諸疾尋愈。

紫大戟、白甘遂、白芥子微炒,各一兩,為末,薑汁打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或二十丸,以津液嚥下。若取利則服五六十丸。《千金方》:中風發熱。大戟、苦參各四兩,白酢漿一斗,煮熟洗之,寒乃止。《生生方》:牙齒搖痛,大戟咬於痛處,良。

簡誤

大戟陰寒,善走而下泄,潔古謂其損真氣。故凡水腫不由於受濕停水,而由於脾虛,土堅則水清,土虛則水氾濫,實脾則能制水,此必然之數也。今不補脾,而復用疏泄追逐之藥,是重虛其虛也。宜詳辨而深戒之。惟留飲伏飲,停滯中焦,及元氣壯實人患水濕,乃可一暫施耳。

白話文:

大戟味苦甘,性寒,有大毒。主治蠱毒、水腫、腹脹疼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嘔吐、頸腋癰腫、頭痛,可發汗利大小便。但忌與甘草同用,畏懼菖蒲、蘆葦、鼠糞。

大戟生於陰冷潮濕之地,故味苦寒而有毒。有些醫家認為它還有辛味,也有人說有甘味。辛味較多,否則不會有毒。因其苦寒,善於下行,能入腎肝;辛味則能橫行全身。有醫家認為它會損傷肺氣。它能治療蠱毒,是因為蠱毒多為熱毒,而大戟辛寒,能以毒攻毒,去除熱毒。因其苦寒下泄,能去除多餘的水濕熱邪,治療腹脹疼痛、積聚等症。因其味苦辛甘寒,能治療頸腋癰腫,通利大小便,瀉毒,還能通經。因其陰寒有毒,故能墮胎。但患天行黃疸病的人,元氣不足者不宜使用,因為邪氣入侵,必定元氣虛弱,中風病人更是如此。《本經》記載它能治療中風、皮膚疼痛、嘔吐,這是不對的,虛弱的病人怎能使用苦寒有毒的瀉下藥呢?這是雪上加霜。

大戟常用于玉樞丹、紫金錠等方劑,治療蠱毒、熱毒癰疽疔腫及蛇蟲咬傷等,內服外敷皆可,需控制用量。百祥丸用大戟治療痘瘡變黑、乾燥下陷、不發熱、大便秘結等。

《三因方》控涎丹用大戟治療痰涎阻塞胸膈,引起各種疼痛,以及皮膚麻痺等症狀,但需注意與風濕痹證、瘡疽等疾病區分。

紫大戟、白甘遂、白芥子可製成丸藥治療中風發熱、牙痛等。

大戟性寒,善於下行泄瀉,損傷元氣。因此,若水腫並非因濕邪停滯,而是脾虛造成,則不應使用大戟,因為脾虛則水泛濫,用瀉藥反而加重病情。只有在留飲停滯中焦,或元氣充足者患水濕病時,才能短期使用。必須謹慎使用。

3. 貫眾

味苦,微寒,有毒。主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去寸白,破癥瘕,除頭風,止金瘡。

花:療惡瘡,令人泄。(赤小豆為之使。)

疏:,貫眾味苦,而又微寒,止應云有小毒。以其苦寒,故主腹中邪熱氣諸毒。三蟲皆由濕熱所生,苦寒除濕熱,則三蟲自死矣。苦以泄之,亦兼有散之之義,故破癥瘕。苦寒能除風熱,故止頭風。金瘡出血後必發熱,泄熱散結,則金瘡自止。

主治參互

貫眾一味為細末,水調一錢匕,治鼻衄有效。疫氣發時,以此藥置水中,令人飲此水,則不傳染。

簡誤

病人虛寒無實熱者,禁用。

白話文:

貫眾味苦性微寒,帶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腹部邪熱、各種毒症和殺死腸道寄生蟲。它可以去除白膜,消除瘀血腫塊,治療頭痛,止血。

花朵可以治療惡瘡,並具有通便的作用。(赤小豆可以增強其功效。)

貫眾味苦且性微寒,毒性應該算是微弱的。因為它苦寒,所以能治療腹部邪熱和各種毒症。腸道寄生蟲都是由濕熱引起的,苦寒之性可以去除濕熱,蟲自然就死了。苦味能瀉下,也兼具散瘀的作用,所以能消除瘀血腫塊。苦寒之性能去除風熱,所以能治療頭痛。金瘡出血後必然發熱,瀉熱散結,金瘡就能癒合。

貫眾單味研磨成細粉,用水調和服用一錢(約三克),能有效治療鼻出血。瘟疫流行時,將此藥放入水中,讓人飲用,可以預防感染。

虛寒體質、沒有實熱症狀的病人,禁止使用。

4. 羊躑躅

味辛,溫,有大毒。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邪氣鬼疰,蠱毒。

疏:,羊躑躅,毒藥也。然性能祛風寒濕,故可以治惡痹。痹者,風寒濕所成也。然非元氣未虛,脾胃尚實之人,不可用。凡用此等毒藥,亦須雜以安胃和氣血藥同用。

簡誤

躑躅性發散,氣血虛人忌之。不可近眼。

白話文:

羊躑躅味辛性溫,劇毒。主治因風邪侵犯皮膚引起的疼痛、溫瘧(一種瘧疾)、惡性腫毒、各種痹症、邪氣入侵導致的疾病、蠱毒。

羊躑躅是劇毒藥物,但它能祛除風寒濕邪,因此可以治療惡性痹症(痹症是由風寒濕邪引起的)。然而,只有元氣未虛、脾胃強健的人才能使用。使用此類毒藥時,必須配合溫和脾胃、調和氣血的藥物一起服用。

羊躑躅性味辛溫,具有發散的功效,氣血虛弱的人忌用。且不可接觸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