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 (7)
卷十 (7)
1. 白及
味苦、辛,平、微寒,無毒。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除白癬疥蟲。(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仁。反烏頭。)
疏:,白及,《本經》:味苦平。《別錄》加辛,微寒。李當之:大寒。《日華子》加甘。東垣亦微寒,謂其性澀。陽中之陰,收也。辛為金味,收為金氣,其為得季秋之氣,而兼金水之性者哉,宜乎入肺理傷有奇效矣。苦能泄熱,辛能散結,癰疽皆由榮氣不從,逆於肉裡所生,敗疽傷陰死肌皆熱壅血瘀所致,故悉主之也。胃中邪氣者,即邪熱也。賊風鬼擊,痱緩不收,皆血分有熱,濕熱傷陰之所生也。入血分以泄熱散結逐腐,則諸證靡不瘳矣。
白話文:
【性質】苦味與辛味,平和且微帶寒涼,無毒。此藥對於癰腫、惡性創傷、敗疽、傷陰死肌、胃中的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癒合,以及白癬、疥蟲等症狀,具有療效。紫石英可以作為此藥的輔助物質。但應避免與理石一同使用。它忌用李核、杏仁。與烏頭相剋。
【解析】,白及,《本經》記載其味道苦且平和。《別錄》則提到其帶有辛味,並微帶寒涼。李當之認為其寒涼程度大。《日華子》則加上了甘味。東垣認為其微帶寒涼,因為其性質偏於收斂。此藥性屬陽中之陰,具有收斂的特性。辛味屬金,收斂的特性屬金氣,這表明其能夠得到秋季的氣息,並且兼具金和水的特性,因此適合進入肺部,對治療損傷有特別的效果。苦味能排除熱氣,辛味能散開結塊。癰疽多由於榮氣不順,逆向於肉裡而產生,敗疽、傷陰死肌都是由於熱氣堵塞,血液瘀滯所導致,因此這些病狀都適用於此藥。胃中的邪氣指的是邪熱。賊風鬼擊、痱緩不收,這些都是因為血分有熱,濕熱傷陰所引發的問題。此藥進入血分後,能夠排除熱氣,散開結塊,去除腐爛部分,這樣就能夠治療各種症狀。
主治參互
白及性澀,破散中有收斂,蓋去腐逐瘀以生新之藥也。得白蘞、紅藥子,加腦、麝、乳、沒,治一切癰疽腫毒,止痛散結排膿,有神。一味為細末,米飲調三錢服,治損肺吐血有奇效。《經驗方》治鼻衄不止,津調白及末,塗山根上,仍以水服一錢,立止。《袖珍方》治疔瘡腫毒。
白及末半錢,以水澄之,去水,攤於厚紙上貼之。《永類鈐方》治失跌骨折。酒調白及末二錢服,其功不減於自然銅、古銖錢也。《濟急方》治手足皸裂。白及末水調塞之,勿犯水。孫真人方:治湯火傷灼,白及末,油調傅之。
簡誤
癰疽已潰,不宜同苦寒藥服。
白話文:
【主治參互】
白及性質微澀,具有破壞與散開的特性同時又能收斂,是一種去除腐敗物質和瘀血,促進新生的藥材。搭配白蘞、紅藥子,加入腦、麝、乳、沒等材料,能治療各種膿腫毒癰,能有效消除結塊、排泄膿液,效果顯著。單獨使用白及研磨成細末,用米湯調和服用,對於損傷肺部引起的吐血有奇特的療效。《經驗方》提到,對於鼻出血不止的情況,可以調製白及末,塗在山根處,再用水吞服一錢,立刻就能止血。《袖珍方》則指出,對疔瘡腫毒有療效。
使用白及末半錢,加入水中沈澱,去掉水分後,敷於厚紙上貼上。《永類鈷方》提到,對於跌打骨折有療效。將白及末兩錢用酒調和服用,其療效等同於自然銅、古銖錢。《濟急方》則提到,對於手腳乾裂有療效。白及末用清水調和後塞入患處,避免接觸水。孫真人的方子指出,對於湯火傷灼,可以使用白及末,與油調和後塗抹。
【簡誤】
如果膿腫已經潰破,就不宜與苦寒藥一起服用。
2. 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蠱毒,十二水,腫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反甘草。畏菖蒲、蘆草、鼠糞。)
疏:,大戟稟天地陰毒之氣以生,故味苦寒而有小毒。甄權、潔古:兼辛。《別錄》:兼甘。應是辛多,非辛則無毒矣。苦寒故善下走則入腎肝,辛則橫走無所不到矣。潔古又謂瀉肺損真氣。其主下蠱毒者,以蠱毒必熱,必辛,辛則散,走臟腑,故假其辛寒以搜其辛熱,是以毒攻毒也。苦寒下泄,故能逐諸有餘之水濕熱,及留飲在中下二焦則為腹滿急痛,或成積聚。苦辛甘寒,故散頸腋癰腫,利大小便,瀉毒藥,通月水。陰草苦辛有毒,故又墮胎也。天行黃病,非元氣實者勿用。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風之人其虛必矣。《本經》又謂其主中風,皮膚疼痛,吐逆者,非也!焉有虛病而可施苦寒有毒下泄之藥哉?是重虛其虛也。
白話文:
【性質】大戟這種草藥味道苦且甘,性寒至大寒,具小毒。它對治蟲咬中毒、十二種水分疾病、腹部脹滿急痛、積聚病症、中風、皮膚疼痛、嘔吐、食後不適、頸部腋下腫大、頭痛、發汗、通暢大小腸都有療效。但要注意,它與甘草相剋。同時,它忌與菖蒲、蘆葦、鼠糞同用。
【解說】大戟從天地間吸收陰冷毒氣而成,因此具有苦寒且帶有小毒的特性。甄權和潔古認為它兼有辛味,而《別錄》中提到它兼有甘味。根據這些描述,可以推測大戟的辛味較多,因為沒有辛味的話,藥物就不可能具有毒性。苦寒的性質使它能夠往下走,進入腎和肝,而辛味則能橫向流通全身。潔古還指出,大戟能傷害肺部,損耗真正之氣。對於治蟲咬中毒,大戟利用其辛寒性質來消除辛熱之氣,達到了以毒攻毒的效果。苦寒的性質使其能排除身體過剩的水分和熱量,以及中焦和下焦的積留飲食,造成腹脹急痛,或形成積聚。苦辛甘寒的性質使得它能消腫頸部和腋下,通暢大小便,排泄毒藥,調節月經。陰性草藥苦辛且有毒,因此它還具有導致胎兒流產的作用。對於流行性的黃疸病,如果不是因元氣實滿者,不應使用此藥。經典中提到邪氣的入侵,其氣必虛。中風的人往往會有虛弱的情況。《本經》中提到大戟能治中風、皮膚疼痛、嘔吐,這是有誤的!難道虛弱的身體還能承受苦寒有毒且下洩的藥物嗎?這等於加重虛弱的程度。】
主治參互
大戟入玉樞丹、紫金錠,則解蠱毒,熱毒癰疽疔腫,及蛇蟲諸毒,內服外傅,取利為度。百祥丸:治痘瘡變黑,干陷不發寒,而大便閉結者。用大戟一兩,棗三枚,水一碗,同煮曝乾,去大戟,以棗肉焙丸。從三分服至五分,以利為度。
《三因方》控涎丹:治痰涎留在胸膈上下,變為諸病,或頸項、胸背、腰脅、手足、胯髀,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走易,及皮膚麻痹,似乎癱瘓,不可誤作風氣風毒,及瘡疽施治。又治頭痛不可舉,或睡中流涎,或咳唾喘息,或痰迷心竅,並宜此藥。數服痰涎自失,諸疾尋愈。
白話文:
主要治療:
大戟被用於「玉樞丹」、「紫金錠」等藥物中,用來解毒,對熱毒、癰疽、疔腫以及蛇蟲等各種毒素都有療效。可以內服也可以外敷,根據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排便。
「百祥丸」用於治療痘疹變黑、乾燥不發熱,但大便卻閉結的情況。配方為大戟一兩和三枚棗果,加水一碗一起煮沸後曬乾,去除大戟留下棗果肉進行烘焙後製成丸子。從服用三分之一開始,逐步增加到五分,直到達到通便效果。
「三因方」中的「控涎丹」用於治療胸膈上下積聚的痰涎,這些痰涎會引起各種疾病,如頸項、胸背、腰脅、手足、胯髀等部位的隱痛,無法忍受,筋骨牽引,疼痛難耐,或是皮膚麻木,像癱瘓一樣。不能誤認為是風氣或風毒,也不能按照治療瘡疽的方法來處理。對於頭痛無法抬起,或者在睡夢中流口水,或者咳嗽、喘息,或者痰液堵塞心窩的情況,都適合使用這種藥物。多次服用後,痰涎自然消失,各種疾病也會逐漸痊癒。
紫大戟、白甘遂、白芥子微炒,各一兩,為末,薑汁打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或二十丸,以津液嚥下。若取利則服五六十丸。《千金方》:中風發熱。大戟、苦參各四兩,白酢漿一斗,煮熟洗之,寒乃止。《生生方》:牙齒搖痛,大戟咬於痛處,良。
簡誤
大戟陰寒,善走而下泄,潔古謂其損真氣。故凡水腫不由於受濕停水,而由於脾虛,土堅則水清,土虛則水氾濫,實脾則能制水,此必然之數也。今不補脾,而復用疏泄追逐之藥,是重虛其虛也。宜詳辨而深戒之。惟留飲伏飲,停滯中焦,及元氣壯實人患水濕,乃可一暫施耳。
白話文:
紫大戟、白甘遂、白芥子微炒後,每種各取一兩,研磨成粉末,然後與薑汁混合調成麪糊狀,做成像梧桐籽一樣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粒或者二十粒,用唾液吞下。如果需要排便,可以服用五十到六十粒。
千金方:對於中風發熱的情況,使用大戟和苦參,每種各取四兩,加上一斗的白醋漿,一起煮熟後清洗身體,直到感覺寒冷消失。
生生方:對於牙齒晃動疼痛的情況,可以將大戟咬在疼痛的地方,效果良好。
大戟性寒,能夠下行且具有強烈的通便作用,潔古認為它會傷害真氣。因此,在使用時必須要非常謹慎,特別是在水腫不是由濕氣積聚引起,而是因為脾虛導致的情況下。脾虛的情況下,水會氾濫,所以要強化脾氣才能控制水。現在如果不補脾,反而使用那些能夠疏肝利膽的藥物,這等於是加重了虛弱的情況。應該詳細辨別並深深警戒這種情況。只有在存在長時間停留於體內的飲食積滯於中焦,以及元氣強壯的人出現水濕問題時,才適合短期使用大戟。
3. 貫眾
味苦,微寒,有毒。主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去寸白,破癥瘕,除頭風,止金瘡。
花:療惡瘡,令人泄。(赤小豆為之使。)
疏:,貫眾味苦,而又微寒,止應云有小毒。以其苦寒,故主腹中邪熱氣諸毒。三蟲皆由濕熱所生,苦寒除濕熱,則三蟲自死矣。苦以泄之,亦兼有散之之義,故破癥瘕。苦寒能除風熱,故止頭風。金瘡出血後必發熱,泄熱散結,則金瘡自止。
主治參互
貫眾一味為細末,水調一錢匕,治鼻衄有效。疫氣發時,以此藥置水中,令人飲此水,則不傳染。
簡誤
病人虛寒無實熱者,禁用。
白話文:
【性質】苦,微寒,有毒。主要針對腹中邪熱氣,各種毒素,並具有殺滅三蟲的功效。可以清除寸白蟲,打破結塊,消除頭痛,並止住金瘡。
【花朵用途】用於治療惡性瘡,使人排便。赤小豆是其輔助成分。
【註解】貫眾味道苦,略帶微寒,實際上應該說它具有小毒性。由於它的苦寒性質,所以能夠主治病症中的邪熱氣及各種毒素。三蟲是由濕熱引起,苦寒性質能夠消除濕熱,因此三蟲自然死亡。苦性能夠排泄,同時也具有疏散的意義,因此能夠打開結塊。苦寒性質能夠去除風熱,因此可以治療頭痛。金瘡出血後必然會引起發熱,通過排泄和疏散,金瘡就會停止。
【使用方法】貫眾單獨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成一錢匕,對於鼻出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在疫病發生時,將這種藥物放入水中,讓人飲用,可以防止疫病的傳播。
【注意事項】對於虛寒且無實熱的病人,禁止使用。
4. 羊躑躅
味辛,溫,有大毒。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邪氣鬼疰,蠱毒。
疏:,羊躑躅,毒藥也。然性能祛風寒濕,故可以治惡痹。痹者,風寒濕所成也。然非元氣未虛,脾胃尚實之人,不可用。凡用此等毒藥,亦須雜以安胃和氣血藥同用。
簡誤
躑躅性發散,氣血虛人忌之。不可近眼。
白話文:
【性味】辛,溫,有毒。主要用於治療皮膚中因風邪引起的疼痛,溫和的瘧疾,惡性毒癥,各種關節炎,邪氣及鬼疰,以及蠱毒。
【疏】,羊躑躅,是一種具有強烈毒性藥物。然而,它能祛除風寒濕邪,因此可用於治療惡性關節炎。關節炎是由風寒濕邪所致。但必須要注意,這種藥物只能用於元氣尚未虛弱、脾胃功能還好的人。使用任何類似的毒性藥物時,都應該搭配安胃和調氣血的藥物一同使用。
【簡誤】
羊躑躅具有發散作用,對於氣血虛弱的人應避免使用。切勿靠近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