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 (6)

1. 常山

味苦、辛,寒、微寒,有毒。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療鬼蠱往來,水脹,洒洒惡寒,鼠瘻。(畏玉扎。忌菘菜。)

疏:,常山稟天地陰寒之氣以生,故其味苦寒。《別錄》桐君益之以辛,宜其有毒也。苦泄辛散,故善逐飲。陰寒祛熱,故善破瘴癘。入口即吐,其性暴悍又可知已。《本經》主傷寒寒熱,宜作主山嵐瘴氣。寒熱發為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古方治瘧多用。蓋以嶺南、西粵、鬼方咸多山嵐瘴癘之氣,所感邪氣充於榮衛皮膚之間,欲去皮膚毛孔中瘴氣根本,非常山不可,以其性能祛逐老痰積飲,善散山嵐瘴癘之邪故也。

白話文:

藥材的味是苦、辛,性寒或微寒,具有毒性。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症狀,熱性的發熱和溫熱型的瘧疾,以及胸部的痰結導致的嘔吐和逆流。對付鬼魅與蟲害的侵擾,可以消除水腫,緩解不適的寒冷感,以及鼠瘻等病症。但應避免與玉扎一起使用。

常山這味藥物,汲取天地間陰寒之氣而生長,因此其味道為苦寒。《別錄》中桐君補充了它有辛味,這符合其有毒的特點。苦寒能排泄,辛味能散開,所以它能有效去除體內的水分和痰液。陰寒能清除熱毒,所以能破除瘴氣。入口即吐,顯示出它的性質強烈。《本經》提到它對於傷寒寒熱有療效,適合用在山嵐瘴氣的情況下。熱性的發熱和溫熱型的瘧疾,以及鬼魅和蟲害的侵擾,胸部的痰結,過去的醫學方劑經常使用它來治療。因為嶺南、西粵、鬼方等地區都充滿了山嵐瘴氣,所感染的邪氣充斥在榮衛皮膚之間,要清除皮膚毛孔中的瘴氣根本,非常山莫屬,這是因為它能去除老痰積聚的水分,並能散開山嵐瘴氣的邪氣。

主治參互

治山嵐瘴氣作瘧,百藥不效,秘方:常山四兩,砂仁四兩,檳榔二兩,米醋浸入瓷器中二宿,取出,各炒燥為末,雞子清和丸如綠豆大。五更,新汲水向東吞三五錢,一服可止。九月以後,宜以酒吞。劉長春《經驗方》治瘴瘧寒熱,用常山一寸,草果一枚,熱酒一盞,浸一宿,五更向東飲之,蓋臥,酒醒即愈。《肘後方》治三十年老瘧,及積年久瘧。

常山、黃連各一兩,酒三升,漬一宿,以瓦釜煮取一升半。發日早服五合,發時再服。熱當吐,冷當利,無不瘥者。

白話文:

主治參互

治療山嵐瘴氣引起的瘧疾,對於許多藥物無效的情況,祕方如下:常山四兩、砂仁四兩、檳榔二兩,將這些材料用米醋浸泡在瓷器中兩宿,取出後各自炒乾磨成粉,然後用雞蛋清和成小丸,大小如綠豆。五更時分,取新汲水向東方吞服三到五錢,這樣一服就能止住。九月以後,則宜用酒吞服。

劉長春在《經驗方》中提到,對於瘴瘧引起的寒熱,可以用常山一寸、草果一枚,和一盞熱酒,浸泡一宿,於五更時向東飲用,然後著牀靜養,待酒醒時就會康復。《肘後方》中則對於治療有三十年歷史的老瘧及多年積攢的瘧疾,方劑為常山、黃連各一兩,酒三升,一宿浸泡後,用瓦釜煮取一升半。發作時早上服五合,再發作時再服。熱症應當催吐,冷症應當通利,無一例不愈。

簡誤

常山,陰毒之草也。其性暴悍,雖能破瘴癘,逐積飲,然善損真氣,故瘧非由於瘴氣,及老痰積飲所致者,勿用。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暑邪秉虛客於五臟六腑十二經,瘧亦因之而發。《內經》載之詳矣。王好古分條立方,殊得仲景遺意,此皆瘧之對病正藥也。

並不得妄用常山,虛人真氣,變為危證。戒之!戒之!清暑養胃,健脾消痰,乃治瘧之正法。稍久則當分氣血施補助,靡不愈者,又安所事常山乎?

白話文:

【簡誤】

常山是一種陰冷毒性的草藥。它的特性強烈,雖然能夠穿透瘴氣、清除積聚的飲食,但也容易耗損真氣。因此,對於不是由瘴氣或老痰積聚引起的瘧疾,不應使用。經書中提到:夏季受熱傷害,秋季必定會發生瘧疾。又說:邪氣所聚集的地方,其氣必虛弱。暑邪在虛弱之處侵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這也是瘧疾發生的原因。這是《內經》裡詳細記載的。

王好古根據不同情況分類製藥,確實抓住了張仲景的本意,這些都是針對特定瘧疾的對症藥物。

然而,絕不能隨便使用常山,因為它會使虛弱的人更耗損真氣,導致危險的病症。請謹慎!請謹慎!清涼消暑、滋養胃部、強化脾胃、消除痰飲,纔是治療瘧疾的正確方法。稍長時間後,應該根據氣血的不同來分別補充,沒有哪種情況需要使用常山,又何必事事都依賴常山呢?

2. 甘遂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痛,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穀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疏:,甘遂稟天地陰寒之氣以生,故其味苦,其氣寒而有毒,亦陰草也。水屬陰,各從其類,故善逐水。其主大腹者,即世所謂水蠱也。又主疝瘕腹滿,面目浮腫,及留飲,利水道穀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氣腫滿者,謂諸病皆從水濕所生,水去飲消濕除,是拔其本也。潔古謂其味苦性寒。苦性泄,寒勝熱,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泄水之聖藥。水結胸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湯用之。但有毒不可輕用,其性之惡可概見已。其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實重者良。

白話文:

【甘遂】這味藥汲取天地陰寒之氣而生長,因此它的味道是苦的,氣味寒且帶有毒性,也被歸類為陰性的草藥。水屬陰,同類相吸,所以它能有效排水利尿。它能治療腹大(即水蠱)、疝痛、腹脹、面部浮腫、長時間積存的食物、以及硬塊、結節、積聚等症狀。此外,它還能開闢腸胃通路,排除五種水質,消除膀胱內積留的熱氣,以及皮膚中的痞塊、熱氣導致的腫脹和不適。瓜蒂能增強甘遂的功效。甘遂忌與遠志一起使用,也不能與甘草相對立。

甘遂的根皮呈紅色,肉質部分為白色,形成連珠狀的實心果實,重實的品質更好。

主治參互

入陷胸湯,治傷寒水結胸,有神。《聖濟總錄》治膜外水氣。甘遂末、大麥面各半兩,水和作餅,燒熟食之,取利。《肘後方》治身面洪腫。甘遂末二錢,以雄豬腰子一枚,分作七片,入末在內,濕紙包煨令熟。每日服一片,至四五服當覺腹鳴小便利,是其效也。張仲景《金匱玉函方》治心下留飲堅滿,脈伏,其人慾自利反快。

甘遂半夏湯:用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半升,入芍藥五枚,水二升,煮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同煎至八合,頓服之。《筆峰雜興方》治小便轉脬。甘遂末一錢,豬苓湯調下,立通。秘方:治體氣。甘遂一錢,同豬肉煮食。於野地中掘一坑,令患人至彼處,向上風站立,以甘草末唾調入臍內,須臾腹中作響,取利下黑汁,亟從上風奔回,可絕。不絕再作一服,仍前用之。

白話文:

主要治療項目為參互

  • 入陷胸湯:用於治療傷寒時水積聚在胸部的病症,效果顯著。《聖濟總錄》中提到,此法可用甘遂末與大麥麵各半兩,用水和成餅狀,燒熟食用,以引發排便。
  • 治身面洪腫:《肘後方》中有記載,使用甘遂末二錢,將雄豬腰子分為七片,將甘遂末放入其中一片,用濕紙包裹,將其烤熟。每日服用一片,直至四到五次,會感到腹部發出聲音,小便增多,這表示療效開始。
  • 甘遂半夏湯:由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組成,用水煮沸,加入芍藥五枚,再加水煮沸,去除渣滓。加入蜂蜜半升,一同煎至八合,一次服用。《筆峯雜興方》中提及此法可用於治療小便轉流的症狀。祕方:用於治療體內氣血不順,甘遂一錢與豬肉一起烹煮食用。在野外挖一個坑,讓病人站在上風口,將甘草末與唾液混合塗抹在肚臍上,不久後腹部會發出聲音,排出黑色的廢物。如果未見好轉,可以再次使用該方法,並持續前法。

簡誤

甘遂性陰毒,雖善下水除濕,然能耗損真氣,虧竭津液。元氣虛人除傷寒水結胸不得不用外,其餘水腫臌脹類多脾陰不足,土虛不能制水,以致水氣氾濫,即劉河間云:諸濕腫滿屬脾土。法應補脾實土,兼利小便。不此之圖而反用甘遂下之,是重虛其虛也。水既暫去,復腫必死矣。

必察病屬濕熱,有飲有水而元氣尚壯之人,乃可一施耳。不然禍不旋踵矣。戒之!戒之!慎之!慎之!

白話文:

甘遂這種藥性偏於陰寒,雖然能夠清熱利水、除濕,但會耗散真氣,傷害津液。對於元氣虛弱的人,除了在治療傷寒、水結胸等情況不得不使用外,其他如水腫、腹脹等症狀多因脾陰不足、土虛不能制水,導致水氣氾濫,正如劉河間所說,各種濕熱腫脹都與脾土有關。治法應該是補脾實土,同時導利小便。如果不去考慮這些原則,反而使用甘遂來消腫,這無疑是在加重虛弱的情況。一旦水分暫時退去,腫脹再次出現,情況就會更加危急。

只有當確診為濕熱所致,且患者元氣還算壯實時,才能適當地使用甘遂。否則,後果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必須謹慎!必須謹慎!

3. 白蘞

味苦、甘,平、微寒,無毒。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下赤白,殺火毒。(反烏頭。)

疏:,白蘞得金氣,故味苦平,平應作辛。《別錄》:兼甘。其氣微寒無毒。苦則泄,辛則散,甘則緩,寒則除熱,故主癰腫疽瘡,散結止痛,蓋以癰疽皆由榮氣不從,逆於肉裡所致。女子陰中腫痛,亦由血分有熱之故。火毒傷肌肉即血分有熱,目中赤赤血熱為病,散結涼血除熱,則上來諸苦蔑不濟矣。其治小兒驚癇,溫瘧,及婦人下赤白,則雖云驚癇屬風熱,溫瘧由於暑,赤白淋屬濕熱,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藥各有主,以類推之,恐非其任矣。尚俟後哲詳之。總之,為疔腫癰疽家要藥,乃確論也。

白話文:

此草藥味道苦、甘,性平、微寒,無毒。主要功效包括治療腫瘤、痤瘡,散開凝集之氣,止痛消熱,對紅眼病有療效,能平息小孩的驚癇,治療溫瘧,以及女性陰部腫痛、尿道赤白,能殺滅火毒。

「疏」部分提到,白蘞(薑黃)具有金屬般的特性,因此味道偏苦且平和,實際上應該是辛味。《本草別錄》中指出,白蘞還含有甘味。其性微寒無毒。苦味能排泄,辛味能疏散,甘味能緩解,寒性能除熱,所以能治療腫瘤、痤瘡,散開凝集之氣,止痛消熱,因為腫瘤、痤瘡都是因為血液循環不順暢,逆流於皮肉之間所引起。女性陰部腫痛也是因為血分有熱。火毒傷及肌肉就是血分有熱,眼睛紅腫是血熱引起的病症,散開凝集,涼血除熱,就能解決上述所有問題。它能治療小孩的驚癇,溫瘧,以及婦人下赤白,雖然驚癇可能由風熱引起,溫瘧可能是由於暑熱,赤白淋可能是由於濕熱,但這類情況可能都適用。然而,每種疾病都有其原因,每種藥物都有其專長,需要根據情況來判斷,可能不是萬能的藥方。未來的學者們可以進一步詳細研究。總的來說,它是治療腫瘤、痤瘡的關鍵藥物,這是確定的理論。

主治參互

白蘞得白及、紅藥子,加硃砂、雄黃、乳、沒、腦、麝,為傅癰疽止痛散毒之上藥。《肘後方》治發背初起,水調白蘞末傅之。《聖惠方》治疔瘡初起,同上。陶隱居治一切癰腫。白蘞、赤小豆、茜草,為末,金氣調塗之。又方:白蘞二分,藜蘆一分,為末。酒和貼之,日三上。

《御藥院方》治面鼻酒渣,白蘞、白石脂、杏仁各半兩,為末。雞子調塗,日一洗。《肘後方》治面生粉刺,白蘞二分,杏仁半分,雞屎白一分,為末,蜜和雜水拭面。談野翁治凍耳成瘡。白蘞、黃柏,等分為末,生油調搽。《外臺》方治湯火灼爛,白蘞末傅之。《聖惠方》治鐵刺諸哽,及竹木哽在咽中,白蘞、半夏泡,等分為末,酒服半錢,日二服。

白話文:

主要治療項目包括:

  1. 白蘞配合白及、紅藥子,加上硃砂、雄黃、乳香、沒藥、腦、麝,製成止痛散,用於消滅傷口中的毒素。《肘後方》指出,對於剛開始出現的發背,可以用水調和白蘞末敷在傷口上。《聖惠方》則提到,對於初期的疔瘡,也可以使用相同的配方。陶隱居認為,白蘞、赤小豆、茜草,研磨後混合金屬氣味的物質塗抹在身上,有療效。另一個配方是將白蘞二分,藜蘆一分,研磨後與酒調和,每日貼三次。

  2. 《御藥院方》提到,對於臉部或鼻子上的酒渣,可以使用白蘞、白石脂、杏仁各半兩,研磨後,用雞蛋調和塗抹,每日清洗一次。《肘後方》則指出,對於臉上長出粉刺,可以使用白蘞二分,杏仁半分,雞屎白一分,研磨後與蜂蜜混合,再加水擦臉。談野翁指出,對於凍耳導致的傷口,可以使用白蘞和黃柏等量研磨後,與生油調和,塗抹在傷口上。《外臺》方則提到,對於被湯火灼傷,可以使用白蘞末敷在傷口上。《聖惠方》指出,對於鐵刺或其他木竹等異物卡在喉嚨中,可以使用白蘞和半夏等量浸泡後,研磨成粉末,用酒服用,每日兩次。

又治刺在肉中,方同上。《千金方》治風痹筋急,腫痛屈轉異常處。白蘞二分,熟附子一分,為末。每酒服半刀圭,日二服。以身中熱行為候,十日便覺。忌豬肉、冷水。《瑞竹堂方》治諸瘡不斂口,白蘞、赤蘞、黃柏各三錢,炒研,輕粉一錢,用蔥白漿水洗淨,傅之。

簡誤

癰疽已潰不宜服。

白話文:

治療肌肉中的針刺感,方法與上文相同。《千金方》治療風濕病引起的筋骨僵硬、腫脹和疼痛,以及活動異常。使用白蘞兩份,熟附子一份,研磨成粉末。每次用酒服半湯匙,一天服用兩次。以身體內部感到熱度作為療效的指標,十天後會有感覺。避免食用豬肉和冷水。《瑞竹堂方》治療各種未癒合的傷口,使用白蘞、赤蘞、黃柏各三錢(約為15克),炒後研磨,加入輕粉一錢(約為0.3克)。用蔥白和漿水清洗傷口乾淨,然後敷上。

簡誤:已經潰瘍的癰疽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