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 (5)
卷十 (5)
1. 旋覆花
味鹹、甘,溫、微溫、冷,有小毒。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肌,目中眵䁾,利大腸,通血脈,益色澤。一名金沸草。五月採花,日乾。
疏:,旋覆花,《別錄》、甄權、《日華子》、寇宗奭,皆無毒。宗奭又加苦辛,而曰:冷利。其稟冬之氣而生者乎,故其味首系之以咸,潤下作咸,咸能軟堅。《別錄》加甘,甘能緩中;微溫,溫能通行,故主結氣脅下滿。心脾伏飲則病驚悸,飲消則復常矣。除水去五臟間寒熱,及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肌,目中眵䁾,利大腸者,皆軟堅、冷利、潤下、消痰飲、除水之功也。其曰:補中下氣者,以甘能緩中,咸能潤下故也。通血脈,益色澤者,蓋指飲消則脾健,健則能運行,脾裹血又統血故也。
主治參互
仲景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有七物旋覆代赭湯。成無己曰:硬則氣堅,旋覆之咸以軟痞堅也。《金匱要略》治半產漏下,虛寒相搏,其脈弦芤,旋覆花湯。用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水三升,煮一升,頓服。胡洽治痰飲在兩脅脹滿,有旋覆花丸。《總微論》治小兒眉癬,自眉毛眼睫,因癬退不生。
用野油花即旋覆花,赤箭即天麻苗,防風,等分為末,洗淨。以油調塗之。
簡誤
丹溪謂為走散之藥,病人涉虛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腸虛寒人禁用。
白話文:
旋覆花
旋覆花味鹹甘,性溫或微溫或冷,略帶小毒。主要功效為治療胸脅脹滿、心悸、消腫利水、去除五臟寒熱、補益中氣和下焦之氣。此外,還能消除胸部痰結(痰液像膠漆一樣黏稠)、心胸痰水、膀胱積水、風濕痹痛、皮膚死肌、眼瞼分泌物過多、通利大腸、促進血液循環,以及改善膚色。旋覆花又名金沸草。五月採集花朵,曬乾即可。
古籍記載中,多數醫家認為旋覆花無毒。部分醫家認為其味苦辛,性寒涼,能瀉下。由於旋覆花多在冬季生長,因此其味首先是鹹的,鹹味能軟堅散結;甘味能緩和脾胃;微溫則能促進氣血運行,所以能治療胸脅脹滿。心脾積液會導致心悸,液體消除後症狀自然消失。消腫利水,去除五臟寒熱,以及治療胸部痰結、黏稠痰液、心胸積水、膀胱積水、風濕痹痛、皮膚死肌、眼瞼分泌物過多、通利大腸,都是其軟堅散結、清熱利水、潤下通便、化痰消積的功效。所謂“補中下氣”,是因為甘味能緩和脾胃,鹹味能潤下通便的緣故。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膚色,是因為消除積液後脾胃功能健運,脾主運化,統攝血液,所以能改善氣色。
臨床應用方面:
張仲景用旋覆花治療傷寒汗出後心下痞硬、呃逆不止的症狀,配伍其他六味藥物組成七物旋覆代赭湯。成無己認為,旋覆花的鹹味能軟化痞硬之症。金匱要略記載用旋覆花治療妊娠期產後出血,因虛寒而導致脈象弦細的情況,組成旋覆花湯。胡洽用旋覆花治療痰飲積聚於兩脅,導致脹滿的病症,組成旋覆花丸。《總微論》中記載,用旋覆花治療小兒眉癬,導致眉毛、睫毛脫落不生的情況。
注意事項:
朱丹溪認為旋覆花是比較峻烈的藥物,體質虛弱者不宜多服。其性寒涼,大腸虛寒者禁用。
2. 藜蘆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蠱毒,咳逆,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不入湯。
疏:,藜蘆稟火金之氣以生,故其味辛氣寒,《別錄》:苦微寒,有毒。入手太陰,足陽明經。《本經》主蠱毒咳逆,及《別錄》療噦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導滯之力。苦為湧劑,故能使邪氣痰熱,胸膈部分之病悉皆吐之也。辛能散結,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熱殺蟲,故主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殺諸蟲毒也。瘡瘍皆濕熱所生,濕熱不去則肌肉潰爛。苦寒能瀉濕熱,則馬刀惡瘡,爛瘡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湯。
主治參互
《經驗方》:諸風痰飲,藜蘆十分,鬱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溫漿水一盞和服,探吐。《簡要濟眾方》:中風不省,牙關緊急者。藜蘆一兩去苗,濃煎,防風湯洗焙乾切片炒,為末。每服半錢,小兒減半,溫水調灌,吐出風涎效。《聖惠方》:諸風頭痛。以藜蘆一莖,日乾研末,入麝香少許,吹鼻。
《保命集》:久瘧痰多不食,欲吐不吐。藜蘆末半錢,溫漿水調下,探吐。
簡誤
藜蘆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則令人胸中煩悶,吐逆不止。凡胸中有痰飲,或中蠱毒惡氣者,只可借其上湧宣吐之力,獲效一時。設病非關是者,切勿沾唇,徒令人悶亂,吐逆不止,虧損津液也。
白話文:
藜蘆
藜蘆味辛、苦,性寒,有毒。主治蠱毒、咳嗽逆氣、泄瀉痢疾、頭部瘡瘍疥癬瘙癢、惡瘡,殺滅各種蟲毒,去除壞死組織,治療呃逆、喉嚨阻塞不通、鼻息肉、馬刀瘡(一種嚴重潰爛的瘡)。但不宜入湯劑。
藜蘆因其稟受了火金之氣而生長,因此味辛性寒,《藥性論》記載其味苦微寒,有毒。它走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治蠱毒、咳嗽逆氣;《名醫別錄》記載其治療呃逆、喉嚨阻塞不通,這些功效都源於它能宣通壅塞、導洩滯留的特性。其苦味具有峻下作用,因此能使邪氣、痰熱等阻滯胸膈的病症得以排出。辛味能散結,因此主治鼻息肉。苦味能清泄熱毒、殺蟲,因此主治泄瀉痢疾、頭部瘡瘍疥癬瘙癢及各種蟲毒。瘡瘍多由濕熱引起,濕熱不除則肌肉潰爛。藜蘆苦寒,能瀉去濕熱,所以能治療馬刀瘡、嚴重潰爛的瘡瘍和壞死組織。由於其味極苦,入口即吐,因此不入湯劑。
主治案例參考:
《經驗方》記載:治療各種風、痰、飲證,用藜蘆十分,鬱金一分,研末。每次取一字量,用溫水一盞調服,催吐。
《簡要濟眾方》記載:治療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者,用藜蘆一兩(去苗),濃煎,再用防風湯洗淨,烘乾,切片炒至焦黃,研末。每次服半錢(小兒減半),溫水調服,催吐出風涎,則有效。
《聖惠方》記載:治療各種風頭痛,用藜蘆一莖,曬乾研末,加入少許麝香,吹入鼻中。
《保命集》記載:治療久瘧,痰多,不食,欲吐不能吐者,用藜蘆末半錢,溫水調服,催吐。
服用注意事項:
藜蘆辛、苦,有大毒,服用一匕(約一湯匙)即可令人胸悶、嘔吐不止。凡胸中有痰飲或中蠱毒、惡氣者,僅可利用其上湧宣吐的功效,獲得一時之效。如果病症與此無關,絕對不可服用,以免徒增胸悶、嘔吐不止等症狀,耗傷津液。
3. 射干
味苦,平、微溫,有毒。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療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久服令人虛。
疏:,射干稟金氣而兼火,火金相搏則辛而有毒,故《本經》謂其味苦平有毒,平亦辛也。《別錄》:微溫。保升:微寒。二說一義,並無異云。潔古:味苦。陽中陰也。入手少陽、少陰、厥陰經。苦能下泄,故善降,兼辛故善散,故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胸中邪逆。既降且散,益以微寒,故主食飲大熱。《別錄》又主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甄權主疰氣,消瘀血,主女人月閉。《日華子》主消痰,破鷖結,胸膈滿,腹脹氣喘,痃癖。寇宗奭主脈氣喉痹為佳。潔古主胃中癰瘡。皆此意也。丹溪主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又治足厥陰濕氣下流,因疲勞而發為便毒。悉取其泄熱散結之力耳。故古方治喉痹咽痛為要藥。
主治參互
仲景《金匱》方治咳逆上氣,喉中作水雞聲,射干麻黃湯。入鱉甲煎丸,治瘧母。《袖珍方》治咽喉腫痛。用生射干、豬脂各四兩,合煎令焦,去滓,每噙棗許,即瘥。《醫方大成》治喉痹不通。用扁竹新根,擂汁咽之,大腸動即解;或醋研汁噙,引涎出亦妙。《便民方》亦治喉痹不通。
用紫蝴蝶根一錢,黃芩、生甘草、桔梗各五分,為末,水調頓服,立愈。名奪命散。《永類鈐方》治乳癰初腫,用扁竹根如殭蠶者,同萱草根為末,蜜調敷之,神效。孫真人《千金方》治喉痹,有烏翣膏。
簡誤
射干雖能降手少陽、厥陰相火,泄熱散結,消腫痛,然無益陰之性。故《別錄》云:久服令人虛。凡脾胃薄弱,臟寒氣血虛人,病無實熱者,禁用。
白話文:
射干味苦,性平微溫,有毒。主治咳嗽逆氣、上氣喘促,喉嚨阻塞疼痛、聲音嘶啞,能散除結塊、腹中邪氣,以及飲食過熱所致的病症。也能治療久藏於心脾之間的瘀血,以及伴隨咳嗽、吐痰、口臭的症狀,並能散去胸中鬱熱。但久服會導致身體虛弱。
射干藥性屬金而兼具火性,金火相搏則辛辣且有毒,故古籍記載其味苦性平且有毒,性平也指辛辣之意。另有記載說其微溫或微寒,兩種說法其實並無衝突。其味苦,屬陰中之陽,作用於手少陽、少陰、厥陰經。苦味能瀉下,故善於下降,又因兼具辛味故善於散,因此能治療咳嗽逆氣、上氣喘促,喉嚨阻塞疼痛、聲音嘶啞,並能散除結塊、胸中邪氣。因其兼具下降和散的作用,且略帶寒性,故能治療飲食過熱。古籍也記載其能治療久藏於心脾之間的瘀血,以及伴隨咳嗽、吐痰、口臭的症狀,並能散去胸中鬱熱。還有記載指出其能治療妊娠嘔吐、消散瘀血、治療女性月經閉止。其他記載則指出其能消痰、破除痰結,治療胸膈滿悶、腹脹氣喘、痃癖等症。亦有記載指出其治療脈氣不通導致的喉嚨阻塞效果最佳,以及治療胃中癰瘡。所有這些功效都源於其瀉熱散結的藥效。因此,古方中治療喉嚨阻塞疼痛常以射干為主要藥物。
許多古代醫方都使用射干治療咳嗽逆氣、喉嚨作水雞聲,以及瘧疾。也用於治療咽喉腫痛,以及喉嚨阻塞不通。還用於治療乳癰初起腫痛。
雖然射干能降火、瀉熱散結、消腫止痛,但它不具益陰作用。《別錄》記載久服令人虛弱。脾胃虛弱、臟腑寒冷、氣血虛弱,以及非實熱症者,均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