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 (1)
卷十 (1)
1. 草部下品之上
總六十二種,今疏其要者一十六種。
附子,半夏,大黃,葶藶,桔梗,草蒿,旋覆花,藜蘆,射干,常山,甘遂,白蘞,白及,大戟,貫眾,羊躑躅
白話文:
- 總六十二種,今疏其要者一十六種。- 總共有六十二種中藥,現在我將闡述其中最重要的十六種。
- 附子 - 一種具有溫陽散寒作用的中藥。
- 半夏 - 一種用於化痰止咳、消腫解毒的中藥。
- 大黃 - 一種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
- 葶藶 - 一種能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中藥。
- 桔梗 - 主要用於宣肺祛痰、利咽止痛的中藥。
- 草蒿 - 具有清熱解毒、利溼退黃等功效的中藥。
- 旋覆花 - 用於治療咳嗽、哮喘、嘔吐的中藥。
- 藜蘆 - 一種具有發汗、平喘、鎮痛等功效的中藥。
- 射乾 - 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中藥。
- 常山 - 用於治療瘧疾的中藥。
- 甘遂 - 用於利水消腫、瀉下通便的中藥。
- 白蘞 - 具有清熱解毒、利溼消腫的功效的中藥。
- 白及 - 主要用於止血、消腫、生肌的中藥。
- 大戟 - 一種具有瀉下通便、利水消腫的中藥。
- 貫衆 - 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中藥。
- 羊躑躅 - 用於治療風溼痹痛、跌打損傷的中藥。
2. 附子
味辛、甘,溫、大熱,有大毒。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陰,又墮胎。為百藥長。冬月採為附子,春採為烏頭。(忌豉汁。得蜀椒、食鹽可引之下行。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耆、人參、童便、犀角。)
白話文:
此物味道辛辣、甜美,性溫、大熱,具有極大的毒性。主要功能為治療風寒咳嗽、清除邪氣,調理中焦,對於金屬傷口、消除腫塊、積聚血塊(婦科病)、寒濕導致的腳軟、膝關節疼痛、腳部寒冷、行動不便、腰脊風寒、腹部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強健肌肉骨骼、壯陽,甚至能引發流產。它在藥物中的地位如同「百藥之長」。
冬季採集時稱為「附子」,春季採集則稱為「烏頭」。
忌與「豉汁」一同使用。若與「蜀椒」、「食鹽」一起使用,能促進其效果向下導引。以「地膽」為引薑。與「蜈蚣」相沖突。應避免與「防風」、「黑豆」、「甘草」、「黃耆」、「人參」、童便、「犀角」一同使用。
疏:,附子全稟地中火土燥烈之氣,而兼得乎天之熱氣,故其氣味皆大辛大熱,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氣厚味薄,陽中之陰,降多升少,浮中沉無所不至。入手厥陰,命門,手少陽三焦,兼入足少陰、太陰經。其性走而不守,得甘草則性緩,得肉桂則補命門。《本經》主風寒咳逆邪氣,寒濕踒躄,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以此諸病,皆由風寒濕三邪客之所致也。邪客上焦則咳逆,邪客下焦則成踒躄,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此藥性大熱而善走,故亦善除風寒濕三邪,三邪祛則諸證自瘳矣。症堅積聚血瘕,皆血分虛寒,凝而不行所成。血得熱則行,故能療之。其主金瘡,亦謂金瘡為風寒所郁擊,血瘀不活之證,而非血流不止之金瘡也。《別錄》又主腰脊風寒,腳氣冷弱,心腹冷痛,及脾虛寒客中焦為霍亂,客下焦肝腎之分為轉筋。借諸補氣藥則溫中,補血藥則強陰堅肌骨。火能消物,氣性熱極,入血善行,故善墮胎,為百藥長。引參、朮、黃耆、茯苓,則溫暖脾胃,除脾濕,祛腎寒,補下焦陽虛。佐之以桂,則除臟腑沉寒,三焦厥逆,濕淫腹痛,胃寒蛔動,氣虛經閉,補陽虛,散虛壅。亦可入足太陽、少陰,故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督脈夾脊而上,並足太陽膀胱經。膀胱者,腎之府,故主之也。天雄、烏頭、附子,本是同生,第其形質有異,老嫩或殊,大熱大毒則未始有別也。
白話文:
疏:附子吸收大地火土燥烈之氣,同時得到天地熱氣的恩惠,因此其氣味都強烈辛辣且熱,略帶甘苦,但具有極大的毒性。其氣息厚重,味道輕薄,屬陽中帶陰,降多升少,無論是浮或沈,都能達到身體各處。它主要作用於手厥陰、命門、手少陽三焦,還會進入足少陰、太陰經絡。這種藥物性質快速流動而不固定,與甘草結合後,藥性變得緩和;與肉桂結合,則可以補充命門之火。《本經》指出,附子對於風寒咳嗽、邪氣、寒濕引起的腳軟、膝蓋疼痛、腳冷軟弱等症狀有療效,這些症狀都是由於風寒濕三邪的侵襲所導致。風寒濕三邪侵入上焦會引起咳嗽,侵入下焦則會造成腳軟、膝蓋疼痛、腳冷軟弱等症狀。這藥物性熱而善於流動,因此也能很好地去除風寒濕三邪,三邪祛除後,所有症狀自然得到恢復。症狀如堅硬、積聚、血塊,這是因為血液部分虛寒,凝結而無法流通所造成的。血液遇熱就能流通,所以附子能治療這些症狀。對於金傷,指的是風寒阻塞血液運行的症狀,而不是指血液大量流失的金傷。《別錄》又提到附子對腰脊風寒、腳氣、心腹冷痛、脾虛寒侵中焦引發的霍亂、肝腎部位的轉筋等有療效。與補氣藥結合,可以溫暖脾胃,消除脾濕,祛除腎寒,補充下焦陽虛。與桂枝結合,則能消除臟腑深層的寒氣、三焦的逆亂、濕氣引起的腹痛、胃寒引起蟲動、氣虛導致經絡閉塞、補充陽虛、疏散虛腫。此外,它也可以進入足太陽、少陰,因此對於督脈的疾病,如脊背僵硬和厥冷有療效。督脈沿著脊背向上,並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膀胱是腎的庫房,因此附子對其有療效。天雄、烏頭、附子原本同源,只是外觀和年齡有所不同,但他們的強熱和毒性並無根本區別。
主治參互
附子得生乾薑、桂枝,主傷寒直中陰經,溫中散寒而能出汗。佐人參,兼肉桂、五味子,則補命門相火不足,回陽有神。得人參、肉桂,治元氣虛人暴寒之氣入腹,腹痛作泄,完穀不化,小水不禁。佐白朮為除寒濕之聖藥。得黃耆、人參、炙甘草、白芍藥、橘皮、五味子,主癰疽潰後去膿血過多,以致飲食不進,噁心欲嘔,飲食不化,不生肌肉。亦主久漏冷瘡。
白話文:
主要治療對象為參互症狀。
附子搭配生乾薑、桂枝,對於傷寒病侵入陰經有療效,能溫暖中焦、散寒且促進汗出。加上人參,再配伍肉桂和五味子,則能補充命門之相火不足,回復陽氣,效果神妙。使用人參和肉桂,可以治療元氣虛弱者因突然受寒而導致的腹痛和腹瀉,以及消化不良和不能吸收食物的現象。加上白朮,成為消除寒濕的神藥。
使用黃耆、人參、炙甘草、白芍、橘皮、五味子等藥物,可以治療癰疽破後排出的膿血過多,導致飲食無力、噁心欲嘔、消化不良、不易長肉的情況。同時,也能治療長期的冷瘡。
得人參、白芍藥、炙甘草、砂仁、橘皮,主小兒慢驚;加蓮肉、白扁豆,則治吐瀉不止。得朮、桂、牛膝、木瓜、橘皮,主寒疝痛極,立止。得朮、木瓜、石斛、萆薢、薏苡仁、橘皮、茯苓,治風濕麻痹,腫痛腳氣之無熱證者,輒驗。得人參、橘皮、主久病嘔噦反胃,虛而無熱者良。
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附子同肉桂之辛,入八味丸以潤腎燥,陽虛無熱證者宜之。
白話文:
取用人參、白芍藥、炙甘草、砂仁、橘皮,這組藥物主要用來治療小孩的慢性驚厥症狀。
若要治療持續性的嘔吐和腹瀉,可以加入蓮肉、白扁豆。
取得朮、桂、牛膝、木瓜、橘皮,這組藥物對於治療寒冷引發的疝痛有著顯著效果,可立即緩解疼痛。
取得朮、木瓜、石斛、萆薢、薏苡仁、橘皮、茯苓,這組藥物適合用於治療因風濕導致的四肢麻痹、腫脹和腳氣,且無熱性症狀的情況,效果顯著。
取得人參、橘皮,這組藥物對於長期疾病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尤其在患者體質虛弱且無熱性症狀時,有著良好的療效。
古籍中提到:腎臟容易乾燥,應當食用辛味食物以滋潤。使用附子與肉桂的辛味,加入八味丸中以滋潤腎臟乾燥,適用於陽氣虛弱且無熱性症狀的狀況。
簡誤
附子既稟地二之火氣,兼得乎天之熱氣以生,是陰陽湊合,無非火熱為性,氣味皆然,毒可知已。論其性質之所能,乃是退陰寒,益陽火,兼除寒濕之要藥;引補氣血藥入命門,益相火之上劑。若非陰寒寒濕,陽虛氣弱之病,而誤用之於陰虛內熱,血液衰少,傷寒,溫病,熱病,陽厥等證,靡不立斃。謹列其害如下。
醫師司命,宜詳玩而深鑑之,亦生人之大幸也。傷寒陽厥,其外證雖與陰厥相類,而其內實不相侔,何者?陽厥之病,若系傷寒溫疫,其先必發熱頭疼口渴,其後雖頭不疼而表熱已除,然必面赤顴紅,二便不利,小水必赤,或短少,是其候也,此當下之病也。產後血虛,角弓反張,病名曰痙。
白話文:
附子既得大地之二級火力,又兼得天熱之氣生成,故其性屬陰陽合一,皆以火熱為本質,氣味亦然,其毒性可想而知。論其性質,主要能退陰寒,增強陽火,同時也是治療寒濕的重要藥物。能夠引導補氣血藥進入命門,成為補益相火的上選良方。然而,如果在非陰寒、寒濕、陽虛氣弱的情況下,誤用於陰虛內熱、血液衰少、傷寒、溫病、熱病、陽厥等病症,無一不立即導致嚴重後果。
醫師掌管著生命,應詳細審視並深刻理解這些信息,這是人類的一大幸事。傷寒與陽厥在外在症狀上雖與陰厥有相似之處,但其內在實際情況卻有所不同。何以如此呢?陽厥的病症,若由傷寒、溫疫引起,其初始表現必然是發熱、頭痛、口渴,後期雖頭痛緩解,但表熱已消,然而面部必定通紅,二便不通,小便必定呈現紅色,或是量少,這是其特徵性的症狀,此乃需下藥之時。產後血虛,角弓反張,稱為痙。
痙者,勁也。是去血過多,陰氣暴虛,陰虛生內熱,熱則生風,故外兼現乎風證,其實乃陰血不足,無以榮養於筋所致,足厥陰肝家大虛之候。此宜益陰補血清熱則愈也。故凡病人一見內熱口乾,咽乾口渴,渴欲引飲,咳嗽多痰,煩躁,五心煩熱,骨蒸勞熱惡寒,陰虛內熱外寒,虛火上攻齒痛,脾陰不足以致飲食無味,小便黃赤短澀及不利,大便不通或燥結,腹內覺熱悶,喜飲冷漿及鮮果,畏火及日光,兼畏人聲木聲,虛陽易興,夢泄不止。
產後發熱,產後血行不止,及惡瘡臭穢,小產憎寒壯熱,中暑厥暈,陰虛頭暈,中暑暴泄,利下如火,赤白滯下。小兒中暑,傷食作泄,小便短赤,口渴思飲。血虛腹痛,按之即止。火炎欲嘔,外類反胃而惡熱焦煩,得寒暫止。中熱腹中絞痛。中暑霍亂吐瀉,或乾霍亂。或久瘧寒熱並盛。
白話文:
痙,指的是肌肉強直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失血過多,陰氣突然虛弱,陰虛導致體內熱量增加,熱量增加後會產生風症狀,但實際上是因為陰血不足,無法充分滋養筋肉所引起的。這是肝經(足厥陰)極度虛弱的表現。治療上應該用滋陰、補血和清熱的方法來改善狀況。
如果病人出現內熱、口乾、咽喉乾燥、口渴、咳嗽伴有多痰、焦躁、五心(手心、腳心、腋下)發熱、骨頭感覺熱、勞累後發熱、畏寒、陰虛導致外在寒症、虛火上攻導致牙痛、脾臟陰虛導致食慾不振、尿色黃且混濁、排尿頻繁但量少、大便不通暢或乾燥、腹部感覺熱且悶、喜歡喝涼水和新鮮水果、畏懼熱度和太陽光線、同時也畏懼木質聲音,以及虛火容易興起,夢中常有洩露情況。
產後發熱、產後出血不停、以及惡性傷害導致的臭味、小產時感到寒熱交加、中暑後出現昏厥、陰虛導致頭暈、中暑後突然腹瀉、大便如火、赤白痢疾。對小孩來說,中暑、消化不良引起腹瀉、尿色黃且混濁、口渴想喝水。血虛導致腹痛,按壓後會緩解。火勢旺盛時想要嘔吐,外表看起來像是反胃,卻伴有對熱度和焦慮的抗拒,遇冷可以暫時緩解。中暑後腹部絞痛。中暑後發生霍亂,伴有嘔吐和瀉下,或者是乾燥的霍亂。或是長期的瘧疾,寒熱交替。
或赤白濁,赤白淋,尿血,便血,血崩,吐衄,齒衄,舌上出血。目昏,神短,耳鳴,盜汗。汗血,多汗惡熱。老人精絕陽痿,少年縱欲傷情,以致陰精不守,精滑。腦漏。婦人血枯無子,血枯經閉。腎虛小便餘瀝,血虛大便燥結,陰虛口苦舌乾。心經有熱,夢寐紜。下部濕熱,行履重滯,濕熱痿痹,濕熱作泄,濕熱腳氣。
小兒急驚內熱,痘瘡乾焦黑陷,痘瘡火閉不出,痘瘡皮薄嬌紅,痘瘡因熱咬牙,痘瘡挾熱下利,痘瘡餘毒生癰。中風僵仆不語,中風口眼歪斜,中風語言謇澀,中風半身不遂,中風痰多神昏。一切癰疽未潰,金瘡失血發痙。血虛頭痛,偏頭風痛。上來內、外、男、婦、小兒共七十餘症,病屬陰虛及諸火熱,無關陽弱,亦非陰寒,法所均忌。倘誤犯之,輕變為重,重者必死,枉害人命,此藥居多。
白話文:
- 或赤白濁,赤白淋,尿血,便血:可能指尿道或腸道出血的病症,包括血尿和血便。
- 血崩,吐衄,齒衄,舌上出血:可能指的是大量出血的情況,包括鼻血、牙齒出血和舌頭出血。
- 目昏,神短,耳鳴,盜汗:可能表示視力模糊、精神疲憊、耳鳴和夜間出汗等症狀。
- 汗血,多汗惡熱:可能是指過量出汗或在熱天容易出汗的症狀。
- 老人精絕陽痿,少年縱欲傷情:可能指的是老年人性功能減退和年輕人因放縱性行為導致的健康問題。
- 女性血枯無子,血枯經閉:可能指的是女性因血氣不足而導致的不孕或月經停經。
- 腎虛小便餘瀝,血虛大便燥結,陰虛口苦舌乾:可能指的是腎虛導致的小便頻繁、血虛引起的便祕以及陰虛引致的口苦舌乾等症狀。
- 心經有熱,夢寐紜:可能指的是心火旺盛導致的睡眠不安定和夢境頻繁。
- 下部濕熱,行履重滯,濕熱痿痹,濕熱作洩,濕熱腳氣:可能指的是下體濕熱導致的行走困難、肌肉萎縮、腹瀉和腳部水腫等症狀。
- 小兒急驚內熱,痘瘡乾焦黑陷,痘瘡火閉不出,痘瘡皮薄嬌紅,痘瘡因熱咬牙,痘瘡挾熱下利,痘瘡餘毒生癰:可能指的是嬰兒突然發熱、皮膚出現乾燥的紅斑、熱毒堵塞皮膚、皮膚薄嫩紅潤、因熱而咬牙、消化不良等症狀。
- 中風僵僕不語,中風口眼歪斜,中風語言謇澀,中風半身不遂,中風痰多神昏:可能指的是中風引起的四肢不靈活、口眼歪斜、語言不清、半身不遂、痰多神志不清等症狀。
- 一切癰疽未潰,金瘡失血發痙:可能指的是尚未破潰的化膿性疾病和因外傷失血導致的肌肉抽搐。
- 血虛頭痛,偏頭風痛:可能指的是因血氣不足引起的頭痛和偏頭風疼痛。
- 以上總共有約七十多種症狀,主要涉及陰虛和各種熱症,與陽虛或寒症無關,治療方法需謹慎,若錯誤使用,可能會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臨證施治,宜謹審之。世徒見其投之陽虛之候,肺腎本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而不知其用之陰虛如上諸病,亦復下咽莫救。故特深著其害,以表其非嘗試輕用之藥也。業醫君子,可不慎諸!
白話文:
臨牀施治時,應謹慎審視病情。世人往往只看到這種藥物在治療陽虛症狀時,對於肺腎原本無熱性病症的患者,能夠達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卻不知道在使用於陰虛類的疾病時,同樣會導致病情危急,無法輓救。因此特別強調其危害,表明不應該輕率使用這種藥物。醫學專業人士,豈能不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