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九 (15)
卷九 (15)
1. 香薷
味辛,微溫。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菜部移入。)
疏:,香薷,丹溪謂其有金與水,然亦感夏秋之氣以生者,故其味辛,其氣微溫而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入足陽明、太陰,手少陰經。辛散溫通,故能解寒鬱之暑氣。霍亂腹痛吐下轉筋,多由暑月過食生冷,外邪與內傷相併而作。辛溫通氣,則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腫者,除濕利水之功也。孟詵謂其去熱風。卒轉筋者,煮汁頓服半斤即止。為末,水調服止鼻衄。《日華子》謂其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汪穎謂其夏月煮飲代茶,可無熱病。調中溫胃。含汁嗽口,去臭氣。
白話文:
【性味】辛,微溫。主治霍亂引起的腹痛、嘔吐、下痢,散除水腫。此藥從菜部移至這裡。
疏:【香薷】,丹溪認為它具有金屬和水的特性,然而,它也是在感受夏季和秋季的氣候後生長的,因此它的味道是辛的,氣味微溫且無毒。它可以升可以降,屬陽。進入足陽明、太陰,手少陰經絡。辛能散,溫能通,所以能解寒邪所引起的暑熱。霍亂腹痛、嘔吐、下痢,多因夏季過食生冷,外邪與內傷並發所致。辛溫能調和中焦,解表,所以可以主治療。散除水腫,是因為它有除濕利水的功效。孟詵說它可以去熱風。突然轉筋的人,煮汁一次服用半斤即可停止。研成粉末,用水調合服用可以止住鼻出血。《日華子》認為它可以下氣,除煩熱,治噁心反胃。汪穎認為在夏季煮來當茶飲用,可以防止熱病,調和中焦,溫暖胃部。含汁漱口,可以去除口臭。
主治參互
香薷飲,有十味者,有六味者,有加黃連者。雖同為祛暑之藥,然脾、胃、腎俱虛之人,當以十味者為準,除有肺熱咳嗽病者,去人參、白朮、黃耆。治水腫以之為君,當同人參、朮、木瓜、茯苓、橘皮、白芍藥、車前子良。《和劑局方》:香薷飲,治一切傷暑,或暑月臥濕當風,或生冷不節,真邪相干,便致吐利,或發熱頭痛體痛,或心腹痛,或轉筋,或乾嘔,或四肢逆冷,或煩悶欲死。
白話文:
主要治療對象為參互(這裡可能是指具體的病人症狀或體質,但具體內容未詳)。
有十種成分的香薷飲、六種成分的香薷飲,以及添加黃連的香薷飲。雖然都是用來驅除暑氣的藥物,對於脾、胃、腎都虛弱的患者,應選擇十種成分的版本為主,除非有肺熱咳嗽的病症,則需去除人參、白朮、黃耆。用來治療水腫時,可以將它作為主要藥物,同時配合人參、白朮、木瓜、茯苓、橘皮、白芍、車前子等藥物使用效果更好。
《和劑局方》中提到,香薷飲可以治療所有因暑氣所導致的疾病,例如在炎熱的夏天,如果臥在潮濕的環境中又受到風吹,或是食用過多生冷食物,導致真邪相混,引發嘔吐、腹瀉,或者出現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心腹疼痛,轉筋,乾嘔,四肢冰冷,或是感到煩躁、昏厥等症狀。
並用香薷一斤,厚朴薑製,扁豆微炒各半斤,銼散,每用五錢,水二盞,煎一盞,水中沉冷,連進二服,立效。《活人書》去扁豆,入黃連四兩,薑汁同炒黃色。《外臺秘要》治水病,洪腫氣脹,食不消。干香薷五十斤,銼入釜中,以水淹過三寸,煮使氣盡,去滓澄之,微火煎至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三服,漸加之,以小便利則愈。
宜有術同煎。《外臺秘要》:薷術丸,治暴水,風水,氣水,通身皆腫,服至小便利為效。用香薷葉一斤,熬成膏,加白朮末七兩,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日五夜一服。《肘後方》治心煩,脅痛連胸欲死者。香薷搗汁二升服。《聖濟總錄》治鼻衄不止。香薷研末,水服一二錢。
白話文:
-
使用香薷一斤(約200公克),厚朴(需經過薑製)與扁豆(需微炒)各半斤(約100公克)。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五錢(約20公克)。將五錢粉末放入二盞(約400毫升)開水中煎煮,待藥液剩下約一盞(約200毫升)後,讓其自然冷卻,分兩次服用,效果立竿見影。《活人書》在這方子中去掉扁豆,加入黃連四兩(約160公克),薑汁一同炒至呈黃色。《外臺祕要》用來治療水分過多引起的浮腫、腹脹及消化不良。
-
使用乾燥的香薷五十斤(約10公斤),研磨後放入鍋中,以水淹過三寸(約7.5公分),煮至湯汁氣味消失,濾除渣滓,再用小火慢煮至可以做成丸狀,丸子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五顆,每天三次,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尿量增加即表示病情已好。
-
在煎煮時加入其他草藥。《外臺祕要》中提到的「薷術丸」,可用於治療突然發生的水災、風水或氣水導致全身浮腫的症狀。方法是使用香薷葉一斤(約200公克),熬煮成膏狀,加入白朮末七兩(約280公克),混合後做成丸子大小,每次服用十顆,用米湯送服,每日五次,夜間一次。
-
《肘後方》中提到,香薷搗汁二升(約400毫升)可治療心煩、脅痛連胸欲死的情況。《聖濟總錄》中提到,對於鼻出血不停的情況,可以將香薷研磨成粉末,用水沖服一二錢(約3公克)。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需要請尋求專業醫生的意見。
《肘後方》治舌上出血,如鑽孔者。香薷煎汁服一升,日三進。《千金方》治口臭。香薷一把,煎汁含之。《食醫心鏡》:主心煩,去熱。取煎湯,作羹煮粥,及生食亦得。《子母秘錄》治小兒白禿髮不生,汁出慘痛。濃煮陳香薷汁,入豬脂少許,和胡粉傅之。《衍義》云:治霍亂不可缺,用之無不效。
雷公云:凡採得,去根留葉,細銼曝乾,勿令犯火。服至十兩,一生不得食白山桃也。
簡誤
香薷性溫,不宜熱飲,故治乘涼飲冷,寒與暑氣相搏激,是陽氣為陰邪所遏,以致頭疼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則愈。若夫飲食不節,勞役斫喪之人,傷暑熱而病大熱大渴,汗泄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勞倦內傷之證,宜從東垣人參白虎湯、清暑益氣湯、桂苓甘露飲之類,以瀉火益元可也。然中熱不吐瀉者,宜人參白虎湯;吐瀉者,宜清暑益氣湯、桂苓甘露飲。
白話文:
《肘後方》治療舌頭出血的情況,像是有洞穿一樣。可以用香薷煎的汁來服用,一天三次,每次喝一升。
《千金方》可以治療口臭。只需要將一把香薷煎煮成汁,然後含在口中。
《食醫心鏡》指出,香薷能主心煩,去除熱氣。可以將它煎成湯,做成羹或粥來食用,或者生吃也可以。
《子母祕錄》針對小孩白禿頭髮不生的問題,使用香薷汁治療。濃度高的陳年香薷汁加上少量豬油,再混合胡粉塗抹。
《衍義》提到,對於霍亂這種病症,使用香薷絕對不能缺少,且使用後效果非常好。
雷公曾說,採收時要將根部留下,葉片去掉,細切後晾乾,避免碰到火。服用量達到十兩後,一生都不能再食用白山桃。
香薷屬溫性,不適合熱飲,適用於乘涼飲用過冷飲品,寒氣和暑氣相衝突,導致陽氣被陰邪所困,出現頭疼發熱怕冷,煩躁口渴,或是嘔吐,或是腹瀉,或是霍亂等症狀時,可以用香薷藥物來發散陽氣,散除水氣調理脾胃,就能痊癒。但若是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的人,因暑熱而產生大熱大渴,出汗像下雨,煩躁喘息,或是腹瀉或是嘔吐的病症,這是因為勞累導致內部受傷的徵象,應當使用東垣的人參白虎湯、清暑益氣湯、桂苓甘露飲這類藥物來瀉火補元。然而,如果是中間熱氣但沒有腹瀉或嘔吐的情況,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如果同時伴有腹瀉或嘔吐,則應使用清暑益氣湯、桂苓甘露飲。
設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溫,則誤矣。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表無所感,而中熱為病,何假於此哉?誤則損人表氣。戒之!戒之!
白話文:
如果使用香薷,這是在虛弱的表面又加上溫暖,這是錯誤的。因為香薷是夏天用來解開表層的藥物,如果表層沒有感受任何異常,而中間卻有熱病,何必藉助它呢?一旦錯誤使用,就會損害人的表層氣血。請警惕!請警惕!
2. 薄荷
味辛,苦,溫,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亦堪生食。飲汁發汗,大解勞煩。(菜部移入。)
疏:,薄荷感杪春初夏之氣,而得乎火金之味,金勝火劣,故辛多於苦而無毒。潔古:辛涼,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陰、少陰經。辛合肺,肺主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臟也。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汗則解風。藥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辟惡。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食療》以為能去心家熱,故為小兒驚風,風熱家引經要藥。辛香走散以通關節,故逐賊風。發汗者,風從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藥,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難主下氣。勞乏屬虛,非散可解。三療俱非,明者當自別之。
白話文:
【性味】辛,苦,溫,無毒。主要用於治療賊風引起的傷寒,可以發汗,消除異味,以及心腹脹滿,霍亂,消化不良等症狀。可以煮汁服用,也可以生食。飲用汁液可以發汗,消除疲勞和煩躁。 (菜類部分移入。)
【疏】,【薄荷】感受到初夏的氣息,並獲得火與金的味道,金克火,因此辛味多於苦味且無毒。潔古認為它具有辛涼之性,浮動且上升,屬陽性。它進入手太陰、少陰經絡。辛味相合肺,肺主皮膚和毛髮;苦味相合心且由火轉化,主血液和脈搏,主熱,都是陽性器官。賊風傷寒,病邪在表層,因此發汗可以解風。藥物具有上升性質,又兼有辛溫之性,所以能疏散邪氣,避開惡氣。辛味香氣流通孔竅,因此可以治療腹脹滿和霍亂。《食療》認為它能去除心臟的熱氣,因此是兒童驚風、風熱家庭的關鍵藥物。辛味香氣能夠流動散開以通暢關節,因此可以驅除賊風。發汗,即風從汗液中解出。本來不是脾胃專門的藥物,怎麼能主導消化不良?上升的性質,也難以主導降氣。勞累屬於虛弱,不是散開就能解決。以上三個療法都不適用,明智的人應該自己分辨。
主治參互
風熱上壅,斯為要藥。入噙化丸以為之君,主陰虛肺熱咳嗽甚良;加生乾薑,並治傷風寒咳嗽。佐漆葉、苦參、何首烏、胡麻仁、荊芥穗、生地黃、蒺藜子、石菖蒲、蒼朮,治大麻風;去蒼朮,加赤莖豨薟,治紫雲風。同貝母、荊芥穗、玄參、斑蝥,佐肥皂,能治瘰癧。《外臺秘要》治水入耳中,搗汁滴入立驗。
白話文:
主要治療對象為風熱上昇的情況,這是一種重要的藥物。在「噙化丸」中作為主藥,對於陰虛肺熱引發的咳嗽有很好的療效;加入生乾薑,也能治療傷風寒引起的咳嗽。佐以漆葉、苦參、何首烏、胡麻仁、荊芥穗、生地黃、蒺藜子、石菖蒲、蒼朮,可以治療大麻風;去掉蒼朮,加入赤莖豨薟,則可以治療紫雲風。與貝母、荊芥穗、玄參、斑蝥、肥皂一同使用,能治療瘰癧。《外臺祕要》中記載,將這種藥物搗碎後的汁液滴入耳朵中,可以立即驗證其療效。
孫真人用以辟邪毒,除勞氣,令人口氣香潔。湯洗漆瘡。日華子用以治中風失音吐痰。蘇頌主傷風,頭腦風,通關節,及小兒風涎為要藥。東垣用以清頭目,除風熱,故可療風瘙癮疹,及塗蜂螫。《簡便單方》: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上壅。以薄荷葉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噙一丸。
《醫學集成》治舌強語謇。薄荷自然汁,和白蜜薑汁少許,擦之。《明目經驗方》治眼弦赤爛。薄荷以生薑汁浸一宿,曬乾為末,每用一錢,沸湯泡洗。《濟生方》治瘰癧結核,或破,未破。以新薄荷二斤取汁,皂莢一挺,水浸去皮搗取汁,同於銀石器內熬膏,入連翹末半兩,連白青皮、陳皮、黑牽牛半生半炒,各一兩,皂莢仁一兩半,同搗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連翹湯下。
白話文:
孫真人所使用的藥物能驅邪避毒,消除勞累之氣,讓口腔清新潔淨。這種方法可以用來洗浴漆瘡。日華子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失音與咳嗽吐痰。蘇頒專門針對風寒感冒、頭腦風以及疏通關節,特別適合治療小兒風涎問題,是重要的藥物。東垣則用它來清潔頭腦與眼睛,消除風熱,因此可以治療風瘙癮疹,或者塗抹被蜜蜂蜇傷的地方。《簡便單方》提到,這種藥物能清潔上呼吸道,利喉,治療風熱上衝。使用薄荷葉磨成粉末,加上煉製的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含服一顆。
《醫學集成》中提到此藥物可用於治療舌頭僵硬、說話不清的問題。使用薄荷的天然汁液,加上少量的白蜜與薑汁,擦在舌頭上。《明目經驗方》指出,這種藥物能治療眼睛紅腫發炎。使用生薑汁浸泡薄荷一晚,然後曬乾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一錢,用沸水泡開後清洗眼睛。《濟生方》則提到此藥物對於淋巴結結核或尚未破裂的淋巴結有治療效果。使用新鮮的薄荷兩斤取出汁液,皁莢一根用水浸泡去皮後搗出汁液,再與銀石器內熬煮成膏狀,加入連翹粉半兩,連同半生半炒的青皮、陳皮、黑牽牛(生熟各一半,各一兩),皁莢仁一兩半,一起搗碎混合成丸子,每個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粒,以連翹湯送服。
張杲《醫說》療火毒生瘡,因灸火火氣入內,兩股生瘡汁水淋漓者。用薄荷煎汁頻塗,立愈。
簡誤
病人新瘥勿服,以其發汗虛表氣也。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而無熱證者勿服,以其當補而愈也。陰虛人發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腳氣類傷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屬脾故也。血虛頭痛,非同諸補血藥不可用。小兒身熱,由於傷食者不可用。小兒身熱,因於疳積者不可用。小兒痘瘡,診得氣虛者,雖身熱初起,亦不可用。
白話文:
張杲的《醫說》提到治療因灸火導致火毒進入體內,兩腿長出膿水不斷流出的病症。使用薄荷煎汁頻繁塗抹患處,可以迅速痊癒。
簡要說明:
- 初愈的病人不宜服用此方,因為會使其發汗而虛弱表皮的氣息。
- 如果咳嗽是因肺虛所致,且沒有熱症狀的,不適用此方,應該補氣使病情好轉。
- 酸中毒的病人出現發熱現象,不應使用此方,以免出汗加重其津液流失。
- 足部疾病類似於傷寒的,不適用此方,因其病在下部與脾有關。
- 血液虛弱引起的頭痛,不能單靠此方,需要配合其他補血藥材。
- 小兒出現高熱,如果是因消化不良導致的,不適用此方。
- 小兒出現高熱,如果是由於蟲積(如蟲病)引起,不適用此方。
- 小兒出現紅疹,診斷為氣虛的,即使剛開始出現高熱,也不適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