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論十劑本義

重劑

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是也。從正曰:重者鎮墜之謂也。怯則氣浮,如喪神失守,而驚悸氣上。硃砂、水銀、沉香、黃丹、寒水石之倫,皆鎮重也。久病咳嗽,涎潮於上,形羸不可攻者,以此墜之。經曰:重者因而減之,貴其漸也。

滑劑

之才曰: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皮之屬是也。完素曰:澀則氣著,必滑劑以利之。滑能養竅,故潤利也。從正曰:大便燥結,宜麻仁、郁李之類;小便癃閉,宜葵子、滑石之類。前後不通,二陰俱閉也,名曰三焦約。約者,束也。宜先以滑劑潤養其燥,然後攻之。

澀劑

之才曰: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完素曰:滑則氣脫,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之類,必澀劑以收斂之。從正曰:寢汗不禁,澀以牡蠣、五味、五倍之屬;滑泄不已,澀以肉豆蔻、訶黎勒、沒食子、亞芙蓉、龍骨之屬。凡酸味同乎澀者,收斂之義也。然此種皆宜先攻其本,而後收之可也。

燥劑

之才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完素曰:濕氣淫勝,腫滿脾濕,必燥劑以除之,桑皮之屬。濕勝於上,以苦吐之,以淡滲之是也。從正曰:積寒久冷,吐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此大寒之病,宜薑、附、胡椒輩以燥之。若病濕氣,則陳皮、白朮、木香、蒼朮之屬除之,亦燥劑也。

而黃連、黃柏、梔子、大黃,其味皆苦,苦屬火化,皆能燥濕,此《內經》之本旨也,豈獨二術之類為燥劑乎?好古曰:濕有在上、在下、在中、在經、在皮、在裡。

濕劑

之才曰: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從正曰:濕者,潤濕也。雖與滑類,少有不同。經云:辛以潤之。辛能走氣,能化液故也。鹽、硝味雖咸,屬真陰之水,誠濡枯之上藥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獨金化,蓋有火以乘之,故非濕劑不能愈。完素曰:津耗為枯。五臟痿弱,榮衛涸澀,必濕劑以潤之。好古曰: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

白話文:

論十劑本義

重劑

有人說,重可以去除怯弱,像磁石、鐵粉之類的藥材就是。另一種觀點認為,重是鎮定下墜的意思。當人怯弱時,氣會浮散,像丟了魂一樣,會出現驚悸、氣往上衝的狀況。這時可以用硃砂、水銀、沉香、黃丹、寒水石等來鎮定下墜。久咳不止,痰多壅塞在喉嚨,身體虛弱無法攻伐的時候,可以用這些藥來使之下降。醫書說:使用重劑要慢慢減量,關鍵在於循序漸進。

滑劑

有人說,滑可以去除阻塞,像冬葵子、榆皮之類的藥材就是。另一種觀點認為,當氣滯澀時,一定要用滑劑來疏通。滑可以滋養孔竅,所以能潤澤通利。還有人認為,大便乾燥結塊,應該用麻仁、郁李之類的藥材;小便不通暢,應該用葵子、滑石之類的藥材。當大小便都不通,兩陰(肛門、尿道)都被堵塞,這就叫做三焦阻滯。所謂阻滯,就是被束縛住了。應該先用滑劑來潤養其乾燥,然後再進行攻伐。

澀劑

有人說,澀可以去除脫失,像牡蠣、龍骨之類的藥材就是。另一種觀點認為,當滑脫時,氣會散失,像拉肚子、大小便失禁之類的情況,一定要用澀劑來收斂。還有人認為,睡覺時容易出汗不止,可以用牡蠣、五味子、五倍子之類的藥材來收斂;拉肚子不止,可以用肉豆蔻、訶黎勒、沒食子、亞芙蓉、龍骨之類的藥材來收斂。凡是酸味的藥材都有澀收斂的作用。但這些藥都應該先治療根本病因,然後再用來收斂。

燥劑

有人說,燥可以去除濕氣,像桑白皮、赤小豆之類的藥材就是。另一種觀點認為,當濕氣過盛,出現腫脹、脾濕等問題時,一定要用燥劑來去除,像桑皮之類的藥材。如果濕氣在上,可以用苦味藥來嘔吐,或用淡味藥來滲濕。還有人認為,當體內積寒久冷,出現吐瀉腥臭、排出的液體清澈寒冷時,這是大寒的病症,應該用薑、附子、胡椒之類的藥材來燥濕。如果是濕氣引起的,可以用陳皮、白朮、木香、蒼朮之類的藥材來去除,這些也屬於燥劑。

而且黃連、黃柏、梔子、大黃,它們的味道都是苦的,苦味屬火,都能燥濕,這才是《內經》的本意,豈止只有白朮這類藥才是燥劑呢?有人認為濕氣有在上、在下、在中、在經絡、在皮膚、在體內之分。

濕劑

有人說,濕可以去除枯槁,像白石英、紫石英之類的藥材就是。另一種觀點認為,濕就是潤濕的意思,雖然和滑類似,但稍有不同。《黃帝內經》說:用辛味來潤澤。辛味可以行走氣血,所以可以化生津液。鹽、硝雖然是鹹味,但屬於真陰之水,確實是滋潤枯槁的好藥。人有皮膚乾燥脫屑的疾病,不僅僅是金氣不足,還可能是火氣過盛,所以一定要用濕劑才能治好。另一種觀點認為,津液耗損就會出現枯槁。五臟虛弱,導致榮衛乾澀,一定要用濕劑來潤澤。有人認為,枯槁有因氣虛造成的,也有因血虛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