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一 (6)
卷一 (6)
1. 論十劑本義
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矣。
宣劑
之才曰: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傳入里,三陰實而不受,逆於胸中,天分氣分窒塞不通,而或噦或嘔,所謂壅也。三陰者,脾也。故必破氣,藥如薑、橘、藿香、半夏之類,瀉其壅塞。從正曰:俚入以宣為瀉,又以宣為通,不知十劑之中,已有瀉矣。
仲景曰:春病在頭,大法宜吐,是宣劑即湧劑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是矣。凡風癇、中風,胸中諸實,痰飲寒結,胸中熱鬱,上而不下,久則喘嗽滿脹,水腫之病生焉,非宣劑莫能愈也。吐中有汗,如引涎、追淚、嚏鼻,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完素曰:鬱而不散為壅,必宣以散之,如痞滿不通之類是矣。攻其里,則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湧劑則瓜蒂、梔子之屬是矣。發汗解表亦同。好古曰:經有五郁,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皆宣也。斅曰:宣,揚制曰宣明,君召臣曰宣喚,臣奉召命宣布上意,皆宣之意也。
通劑
之才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為痰澼之類。以木通、防己之屬攻其內,則留者行也。滑石、茯苓、芫花、甘遂、大戟、牽牛之類是也。從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後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屬通之。痹病鬱滯,經隧不利,亦宜通之。
補劑
之才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杲曰:人參甘溫,能補氣虛;羊肉甘熱,能補血虛。羊肉補形,人參補氣。凡氣味與二藥同者皆是也。從正曰:五臟各有補瀉,五味各補其臟,有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五穀、五菜、五果、五肉,皆補養之物也。
瀉劑
之才曰: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杲曰:葶藶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能泄肺中之閉,又泄大腸。大黃走而不守,能泄血閉,腸胃渣穢之物。一泄氣閉利小便,一泄血閉利大便。凡與二藥同者皆然。從正曰:實則泄之。諸痛為實,痛隨利減。芒硝、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瀉劑也。其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輕劑
之才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從正曰:風寒之邪,始客皮膚,頭痛身熱,宜解其表,《內經》所謂輕而揚之也。癰瘡疥痤,俱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輕劑也。凡熏、洗、蒸、灸、熨、烙、刺、砭、導引、按摩,皆汗法也。
白話文:
[論十劑本義]
徐之才說:「藥物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這十種性質,這是藥物的大體分類,但是《本草經》沒有提到,後人也沒有詳細論述。凡是用藥的人,仔細研究這些分類,就不會有遺漏了。」
宣劑
徐之才說:「宣劑可以去除壅塞,例如生薑、橘皮等就屬於這一類。」張杲說:「外感風寒等邪氣,想要進入體內,但三陰經脈氣血充實,邪氣無法進入,就會逆行到胸中,導致胸腔或氣道閉塞不通,可能會出現打嗝或嘔吐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壅塞。三陰指的是脾。所以必須要用能破氣的藥物,像生薑、橘皮、藿香、半夏等,來疏通壅塞的氣機。」從正說:「一般人把宣當成瀉,又把宣當成通,殊不知在十劑之中,已經有瀉劑了。」
仲景說:「春天發病,病在頭部,治療原則是催吐,也就是說宣劑就是湧劑。」《黃帝內經》說:「高處的病要用向上宣散的方法來治療,木氣鬱結就要用疏達的方法。」宣,就是向上升發的意思,以君主召喚臣子來比喻就叫做宣。凡是風癇、中風,胸中積實,痰飲寒結,胸中熱鬱,氣機上逆而不能下降,時間久了就會出現喘咳、胸悶腹脹、水腫等疾病,這些都需要用宣劑才能治好。催吐有發汗的作用,像是引出涎液、眼淚、打噴嚏,凡是向上行的作用,都屬於催吐的方法。
完素說:「鬱結不散就形成壅塞,必須用宣散的方法來疏通,像是胸悶腹脹不通等情況就是這樣。攻其內,宣劑就是向上升發,瀉劑則是向下排泄。湧劑則是指像瓜蒂、梔子這類的藥物。發汗解表也屬於宣劑的範疇。」好古說:「《黃帝內經》提到五種鬱結,木氣鬱結要疏達,火氣鬱結要發散,土氣鬱結要奪取,金氣鬱結要疏泄,水氣鬱結要制伏,這些都屬於宣散的方法。」斅說:「宣,揚厲叫做宣明,君主召喚臣子叫做宣喚,臣子奉命宣布君主的旨意,這些都屬於宣的意思。」
通劑
徐之才說:「通劑可以去除滯礙,例如通草、防己等就屬於這一類。」完素說:「氣機停滯不行,就必須用通的方法使之運行,像水病引起的痰飲積聚就是這樣。用木通、防己等藥物來疏通體內,就可以使停滯的氣機運行起來。滑石、茯苓、芫花、甘遂、大戟、牽牛等也都屬於通劑。」從正說:「通,就是流通的意思。大小便不通暢,可以用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等藥物來疏通。痹症是因為氣機鬱滯,經絡不通暢,也適合用通劑。」
補劑
徐之才說:「補劑可以去除虛弱,例如人參、羊肉等就屬於這一類。」張杲說:「人參味甘性溫,能補益氣虛;羊肉味甘性熱,能補益血虛。羊肉補養形體,人參補養氣機。凡是藥性與這兩種藥物相同的,都屬於補劑。」從正說:「五臟各有補瀉方法,五味各有補養的臟腑,虛弱有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古書說:精不足的要用有味道的藥物來補養,形體不足的要用溫性的藥物來補養。五穀、五菜、五果、五肉,都是補養身體的食物。」
瀉劑
徐之才說:「瀉劑可以去除閉塞,例如葶藶、大黃等就屬於這一類。」張杲說:「葶藶味苦性寒,藥力很強,不亞於大黃,能瀉肺中的閉塞,也能瀉大腸。大黃走而不守,能瀉血閉,也能瀉腸胃中的污穢之物。一個是瀉氣閉而利小便,一個是瀉血閉而利大便。凡是藥性與這兩種藥物相同的,都是瀉劑。」從正說:「實證就要用瀉法來治療。各種疼痛屬於實證,疼痛會隨著瀉法的實施而減輕。芒硝、大黃、牽牛、甘遂、巴豆等藥物,都屬於瀉劑。此外,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是向下行的作用,都屬於瀉法。」
輕劑
徐之才說:「輕劑可以去除表邪,例如麻黃、葛根等就屬於這一類。」從正說:「風寒邪氣,剛開始侵犯皮膚,會導致頭痛發熱,適合用解表的藥物,《黃帝內經》所說的輕而揚之就是這個意思。癰瘡疥癬等皮膚病,都適合用解表的藥物,用發汗的方式來排出邪氣,用熏洗的方法來解毒,這些都屬於輕劑。凡是熏、洗、蒸、灸、熨、烙、刺、砭、導引、按摩等方法,都屬於發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