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一 (6)
卷一 (6)
1. 論諸病惟虛與火為難治
經曰:精氣奪則虛。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者,空也,無也。譬諸國內空虛,人民離散,則百禍易起,鎮撫為難。非委任賢智,安靖休養以生息之,未可保其無事也。病之虛者,亦猶是已。醫非明哲,孰能鎮之以靜,久而勿搖,卒成收合散亡,克復故物之功哉!是故經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蓋言虛為百病之本,宜其首舉以冠諸證也。
夫火者,陽也,氣也,與水為對待者也。水為陰精,火為陽氣。二物匹配,名曰陰陽和平,亦名少火生氣,如是則諸病不作矣。設不善攝養,以致陰虧水涸,則火偏勝;陰不足,則陽必湊之,是謂陰虛陽盛,亦曰壯火食氣。是知火即氣,氣即火也。故《仙經》謂:藥即火,火即藥,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精氣一旦失去,就會變得虛弱。又說:邪氣來臨的地方,必定會有氣血虛弱的情況。這裏的「虛」,指的是空洞、缺乏的意思,就好比國家空虛,人民離散,那麼各種災禍就容易發生,穩定和治理起來就變得困難。如果不能委任賢能之人,安定國民,讓他們休養生息,就無法確保國泰民安。對於身體虛弱的人來說,情況也是如此。如果醫生沒有智慧,怎麼能夠以平靜的心態來治療,長時間保持穩定,不讓病情波動,最終使疾病痊癒,恢復健康呢?因此,經書上說:如果不能治療虛弱的狀態,又怎會去談論其他問題呢?這表明瞭虛弱是百病的根源,所以它應該被放在所有病症之首。
火,代表陽性和氣,與水相對應。水是陰性的精氣,火則是陽性的能量。這兩種力量相互結合,被稱為陰陽調和,或者稱為少火生氣,這樣就能夠避免各種疾病。但如果不懂得如何護理自己,導致陰氣衰竭、水源枯竭,那麼火勢就會偏強;如果陰氣不足,那麼陽氣必定會填補,這就是所謂的陰虛陽盛,也被稱為壯火傷氣。由此可知,火與氣是同一回事,氣就是火,火也是氣。所以,《仙經》中提到:藥即是火,火即是藥,兩者是相互依存的。
東垣亦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亦指此也。譬諸水性本流、本寒,過極則凝而不流,為層冰矣。解則復常,非二物也。蓋平則為水火既濟,當斯時也,火即真陽之氣矣。及其偏也,則即陽氣而為火也。始於元氣不兩立,而成乖否之象矣。故戴人亦曰:莫治風,莫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
言苟能解此,則已達陰陽水火之原。曲暢旁通,何施不可。正指火之變態多端,其為病也非一,了此則余皆可辦。然學者非心領神會,詎足喻於斯乎。
白話文:
東垣也曾說過:「火與元氣不能並存」,這也是指的同樣的道理。好比水的特性本來是流動、寒冷的,如果過度,就會凝結而不流動,成為堅冰。一旦融解,就會恢復原本的狀態,並不是兩種不同的物質。正常的情況下,水和火可以互相調節,達到平衡,此時的火就是真正的陽氣。但如果出現偏離,火就成為了陽氣的一種表現形式。從元氣不能並存開始,就形成了失衡的局面。因此,戴人也說:「不要治療風,不要治療燥,只有當火被治好,風和燥自然也就得到了治療。」
這段話告訴我們,如果能理解這個道理,就能夠掌握陰陽和水火的原理,做到事半功倍,無論如何應用都無所不能。這正是在指明火的表現形式多變,導致疾病種類繁多,理解了這一點,其他問題都可以解決。然而,學習這些知識,如果不深入理解,難以真正明白其中的含義。
2. 論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藥必因之以為損益,誤則殺人
人身之有陰陽也,水一而已,火則二焉。是秉受之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天地且然,況於人乎!故自小至老,所生疾病,靡不由於真陰不足者,其恆也。若夫真陽不足之病,千百而一二矣。陽者氣也,火也,神也;陰者血也,水也,精也。陰陽均平,氣血和調,是為平人氣象之常候。
苟失所養,或縱恣房室,或肆情喜怒,或輕犯陰陽,或嗜好辛熱,以致腎水真陰不足,不能匹配陽火,遂使陽氣有餘。氣有餘,即是火,故火愈盛而水愈涸。於是發為吐血、咳嗽、吐痰、內熱、骨蒸、盜汗,種種陰虛等病。醫師不察,不揆其本。凡見前證,不分陰陽,類施溫補。
白話文:
人體有陰陽兩面,其中水是一體的,而火則分為兩種。這是生命初創時的狀態,通常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即使天地也是如此,更不用說人類了!所以從小到老,人所遭遇的各種疾病,大多是由於真陰不足引起的。而真正陽氣不足的疾病,卻只是極少數的。陽氣代表氣息、火焰和精神,而陰氣代表血液、水分和精液。當陰陽平衡,氣血調和,這就是正常人的常態。
但如果失去了養護,或是放任縱慾、性行為失控,或是情緒暴躁,或是輕忽了陰陽的調和,或者嗜好辛辣食物,就可能導致腎水中的真陰不足,無法配合陽火,於是陽氣反而過剩。過剩的氣,就是火,所以火勢越旺,水就越乾涸。這樣就會出現咳血、咳嗽、吐痰、內熱、骨熱、盜汗等各種陰虛症狀。醫生如果不細心觀察,不去評估根本原因,遇到這些症狀,不分陰陽,就一律使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
參、耆、二術,視同食物,佐以薑、桂,若啖五辛;倘遇憊劇,輒投附子。於是輕者重,重者斃,累累相踵,死而不悟,良可憫也。然使其術得售者,不獨醫師之罪,亦病家不明有以致之耳!何則?難成易虧者,陰也。益陰之藥,縱醫師選用無差,亦必無旦夕之效;助陽之藥,能使胃氣一時暫壯,飲食加增,或陽道興舉,有似神王。醫師藉以要功,病者利其速效,彼此固執,莫辨厥由。
故知陰虛真水不足之病,十人而九;陽虛真火不足之病,百不得一。醫師之藥,補助陽火者,往往概施;滋益陰精者,未嘗少見。宜乎服藥者之多斃,無藥者之反存也。予見世醫以此傷人者甚眾,茲特著其誤,以為世戒。
白話文:
參、耆、二術,這些草藥可以視同食物,搭配薑、桂等調味品,就像食用五辛一樣。如果遇到嚴重的情況,會使用附子來治療。但結果是輕微的情況變得嚴重,甚至死亡,接二連三地出現這種情況,人們卻沒有醒悟,實在讓人感到悲憫。然而,這樣的結果並非僅是醫生的錯,也是因為病人自身缺乏知識,導致這樣的後果。
原因在於,容易損失的是陰性的事物。用來滋補陰性的藥物,即使醫生選擇和使用得當,也未必能立即見效。而用來補充陽性的藥物,雖然能在短時間內使胃氣強壯,增加飲食量,或者性功能強大,好像得到了神力的庇佑。醫生藉此追求成效,病人也喜歡快速的效果,雙方都固執己見,不辨原因。
因此,我們知道真正缺乏水分(陰虛)和真正缺乏熱力(陽虛)的疾病,十個中有九個是陰虛,而百個中可能只有一個是陽虛。醫生開的藥,大多補充陽性的熱力,很少滋潤陰性的精氣。這就是為什麼服藥的人大多會死亡,而沒有藥物的人反而得以存活的原因。我看到世上很多醫生用這種方法傷害人,現在我特意指出他們的錯誤,作為世人的警戒。
3. 論上盛下虛本於腎水真陰不足
人身以陰陽兩稱為平,偏勝則病,此大較也。水不足則火有餘,陰既虧則陽獨盛。蓋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故心,火也,而含赤液;腎,水也,而藏白氣。赤液為陰,白氣為陽,循環往復,晝夜不息,此常度也。苟不知攝養,縱恣情欲,虧損真陰,陽無所附,因而發越上升,此火空則發之義,是周身之氣,並於陽也。
並於陽則陽盛,故上焦熱而咳嗽生痰,迫血上行而吐衄,為煩躁,為頭痛,為不得眠,為胸前骨痛,為口乾舌苦,此其候也。陽愈盛則陰愈虛,陰愈虛則為五心煩熱,為潮熱骨蒸,為遺精,為骨乏無力,為小水短赤;丹田不暖,則飲食不化,為泄瀉,為卒僵仆,此其候也。治之之要,當亟降氣,當益陰精,氣降即陽交於陰,是火下降也。
白話文:
人體的健康以陰陽平衡為主,若某一方過度強大就會導致疾病。例如,如果水分不足,火氣就會過旺;如果陰氣不足,陽氣就會單獨旺盛。陰陽之間相輔相成,互為依存,因此在人體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例如,心屬火,但含有紅色的血液;腎屬水,卻藏著白色的氣息。血液代表陰,氣息代表陽,這樣互相循環,日夜不停,這就是正常的狀態。然而,如果不知道如何調節和養護自己,放任情緒和慾望,使真正的陰氣減少,陽氣就沒有依附的基礎,因此會產生上升的情況,這是因為火氣不足所以產生的現象,表示全身的氣都聚集在陽面。
氣聚集在陽面,那麼陽氣就會過旺,因此上部的氣道會過熱,引發咳嗽、痰多的問題。血液被逼迫向上,導致鼻血或咳血,表現出煩躁、頭痛、難以入睡、胸部骨頭疼痛、口乾舌燥等症狀。陽氣越旺,陰氣就越虛弱,陰氣越虛弱,就會出現五心煩熱、潮熱骨蒸、遺精、骨頭疲倦無力、尿頻且尿色黃赤等症狀;丹田(腹部)如果不暖和,就表示飲食不能消化,出現腹瀉、突然倒地等情況。治療的關鍵,應該迅速降下氣息,補充陰精,氣息下降,就能讓陽氣交會於陰氣之中,這是火氣下降的原則。
精血生即腎陰復,是水上升也。此既濟之象,為坎離交也。坎離交,即是小周天,至此則陰陽二氣復得其平矣,病何自而生哉?
白話文:
精血生即腎陰復,是水上升也。此既濟之象,為坎離交也。
4. 論陰精陽氣補益不同
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人參、羊肉、黃耆、人胞、紅鉛之屬是已。益陽氣也,乃可以卻沉寒。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人乳、鱉甲、地黃、黃柏、枸杞、牛膝、天門冬之屬是已。補陰精也,乃可以除伏熱。
白話文:
經典提到:若形體不足,可用氣質來溫暖之。例如人參、羊肉、黃耆、人參膏、紅鉛等,這些都可增強陽氣,以抵擋寒冷。經典又提到:如果精氣不足,應以味道滋補。如人乳、鱉甲、地黃、黃柏、枸杞、牛膝、天門冬等,這些都能補充陰精,以消除隱藏的熱病。
5. 論治氣三法藥各不同
一、補氣:氣虛宜補之,如人參、黃耆、羊肉、小麥、糯米之屬是已。
二、降氣、調氣:降氣者,即下氣也。虛則氣升,故法宜降。其藥之輕者,如紫蘇子、橘皮、麥門冬、枇杷葉、蘆根汁、甘蔗。其重者,如番降香、鬱金、檳榔之屬。
白話文:
一、補氣:當氣力不足時,應該補充它,例如人參、黃耆、羊肉、小麥、糯米等都是補氣的好選擇。
二、降氣、調氣:降氣指的是讓氣往下走,當氣力過於上揚時,我們應該使用降氣的方法。輕量級的藥物如紫蘇子、橘皮、麥門冬、枇杷葉、蘆根汁、甘蔗等可以使用。重量級的藥物如番降香、鬱金、檳榔等也是降氣的好選擇。
調者,和也。逆則宜和,和則調也。其藥如木香、沉水香、白豆蔻、縮砂蜜、香附、橘皮、烏藥之屬。
三、破氣:破者,損也。實則宜破,如少壯人暴怒氣壅之類,然亦可暫不可久。其藥如枳實、青皮、枳殼、牽牛之屬。
蓋氣分之病,不出三端。治之之法,及所主之藥,皆不可混濫也。誤則使病轉劇。世多不察,故表而出之。
白話文:
調,指的是和諧。逆向治療應該要和諧,和諧就是調和。這類藥物包括木香、沈水香、白豆蔻、縮砂蜜、香附、橘皮、烏藥等。
第三,破氣:破,指的是損傷。當身體實症時,需要破氣治療,例如年輕壯碩的人因突然大怒導致氣血壅塞的狀況,然而這種方法也只能臨時使用,不能長期依賴。這類藥物包括枳實、青皮、枳殼、牽牛等。
總而言之,氣分的疾病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類型。治療的方法和所使用的藥物,都不能混淆不清。一旦錯誤,可能會使病情加重。由於人們常常忽略這些細節,所以我們必須明確地指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