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一 (5)
卷一 (5)
1. 論制方和劑治療大法
夫虛實者,諸病之根本也;補瀉者,治療之綱紀也。何謂虛?五臟六腑虛所生病也。何謂實?五臟六腑實所生病也。經曰: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此萬世之常經也。以補為瀉,是補中有瀉也;以瀉為補,是瀉中有補也。譬夫參、耆、甘草之退勞倦氣虛發熱;地黃、黃柏之滋水堅腎,以除陰虛潮熱,是補中之瀉也。桑根白皮之瀉肺火,車前子之利小便除濕,是瀉中之補也。
舉斯為例,余可類推矣。
白話文:
【虛實】是各種疾病的根本;【補瀉】是治療疾病的總原則。什麼叫做「虛」?五臟六腑的虛弱會導致各種病症。什麼叫做「實」?五臟六腑的過盛也會導致各種病症。經典中說:真正的生命力流失了就是虛,邪氣佔據了身體就是實。虛的病症需要補充,實的病症需要排泄。這是千古不易的常規。使用補法時包含有排泄的作用,這就是補中有排泄;使用排泄的方法時包含有補充的作用,這就是排泄中有補充。像是人參、黃耆、甘草用於消除因勞累和氣虛引發的熱症;地黃、黃柏用於滋養水分、堅固腎臟,以清除陰虛引起的潮熱,這是補充中帶有排泄的作用。桑根白皮用於排泄肺部的火氣,車前子用於利尿、除濕,這是排泄中帶有補充的作用。
舉這個例子,其他的治療原則可以類比推廣。
升降者,病機之要最也。升為春氣,為風化,為木象,故升有散之之義;降為秋氣,為燥化,為金象,故降有斂之之義。飲食勞倦,則陽氣下陷,宜升陽益氣。瀉利不止,宜升陽益胃。鬱火內伏,宜升陽散火。滯下不休,宜升陽解毒。因濕洞泄,宜升陽除濕。肝木鬱於地中,以致少腹作脹、作痛,宜升陽調氣。
此病宜升之類也。陰虛則水不足以制火,火空則發而炎上,其為證也,為咳嗽,為多痰,為吐血,為鼻衄,為齒衄,為頭痛,為齒痛,為眼痛,為頭眩,為暈,為眼花,為噁心,為嘔吐,為口苦舌乾,為不眠,為寒熱,為骨蒸,是為上盛下虛之候。宜用蘇子、枇杷葉、麥門冬、白芍藥、五味子之屬以降氣,氣降則火自降,而氣自歸元。
白話文:
升降是疾病機理的核心。上升代表春季的氣息,風化的特性,以及木的形象,因此上升具有疏散的意義;下降代表秋季的氣息,燥化的特性,以及金的形象,因此下降具有收斂的意義。飲食過度或勞累疲倦會導致陽氣下陷,應該使用升陽益氣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出現腹瀉不停,可以使用升陽益胃的方子。如果鬱火深藏在體內,可以使用「升陽散火」的方法。如果排泄物不停,可以使用升陽解毒的方法。因濕氣引發的腹瀉,可以使用升陽除濕的方法。肝木氣鬱結在地,導致小腹脹痛,可以使用升陽調氣的方法。
這類疾病適合使用升舉的方法進行治療。陰虛則水分不足以制衡火,火勢空虛,會向上發散,這種症狀表現為咳嗽、多痰、吐血、鼻出血、牙出血、頭痛、牙痛、眼痛、頭暈、眩暈、視力模糊、噁心、嘔吐、口苦舌乾、失眠、寒熱、骨蒸等,表現為上部器官過盛、下部器官虛弱的狀態。可以使用蘇子、枇杷葉、麥門冬、白芍、五味子等藥物來降氣,氣下降後,火自然會下降,氣也就能夠歸回本源。
而又益之以滋水添精之藥,以救其本,則諸證自瘳。此病宜降之類也。設宜降而妄升,當升而反降,將使輕變為重,重必斃矣。
白話文:
再配合滋潤腎水、補充精氣的藥物,來拯救根本,那麼各種症狀自然會痊癒。這種病症適合用降火的方法來治療。若誤用了升補的藥物,應該用降火的藥物卻用了升補的,可能會讓病情從輕微轉為嚴重,嚴重的情況必定會危及生命。
2. 論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熱用、熱因寒用、用熱遠熱、用寒遠寒
經曰:寒因寒用者,譬夫脾虛中焦作脹,腎虛氣不歸元,致上焦逆滿,用人參之甘以補元氣,五味子之酸以收虛氣,則脾得補而脹自消,腎得補而氣自歸元,而上焦清泰,則逆滿自平矣。通因通用者,譬夫傷寒挾熱下利,或中有燥糞,必用調胃承氣湯,下之乃安,滯下不休,得六一散清熱除積而愈。皆其義也。
寒因熱用,是藥本寒也,而反佐之以熱。熱因寒用,是藥本熱也,而反佐之以寒,則無拒格之患。故曰:必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也。用熱遠熱者,是病本於寒,法應熱治,所投熱劑,僅使中病,毋令過焉,過則反生熱病矣。用寒遠寒,義亦同此。
白話文:
經典提到,「寒因寒用」的概念,就像脾虛導致中焦腹脹,或者腎虛使得氣不能回歸本源,導致上焦逆氣滿脹。使用人參的甘味來補充元氣,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虛弱的氣息,這樣脾氣得到補充,腹脹自然消失,腎氣得到補充,氣息自然回歸本源,上焦變得清淨和諧,逆氣滿脹的情況也就平復了。「通因通用」的概念,像是傷寒伴有熱症出現腹瀉,或者腸中有乾燥的糞便,必定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下通,這樣才能恢復安穩,如果腹瀉不停,使用六一散來清熱除積,就能痊癒。這就是其原理。
「寒因熱用」,藥物本身具有寒性,卻又以熱性的藥物作為輔助;「熱因寒用」,藥物本身具有熱性,卻又以寒性的藥物作為輔助,這樣可以避免藥物之間相互抵觸的問題。所以說,必須先找到主要的病症,然後針對原因進行治療。
「用熱遠熱」的原則,指的是當病情本質為寒性,按照理論應該使用熱性藥物治療,但在實際操作時,只用於剛好能治療病情的程度,避免過度使用,否則反而會產生熱性的副作用。「用寒遠寒」的道理與之相同。
3. 論天地風氣漸薄,人亦因之漸弱,用藥消息亦必因之而變,不可執泥古法輕用峻利
夫人在氣交之中,其強其弱,卒莫逃乎天地之氣明甚。是以上古之人,度百歲乃去,今則七十稱古稀矣;身形長大,常過七尺,今則世鮮六尺之軀矣。其壽數精神,既已漸減,則血氣臟腑,亦應因之漸薄,乃天地之風氣使然,有非人力所能挽回者。又況時丁末造,眾生識昏見陋,五欲熾然,難解難遏,斫喪戕賊,日惟不足。
於是疾病叢生,虛多實少,臨證施治,多事調養,專防克伐,此今日治法之急務也。設使病宜用熱,亦當先之以溫;病宜用寒,亦當先之以清。縱有積滯宜消,必須先養胃氣:縱有邪氣宜法,必須隨時逐散,不得過劑,以損傷氣血。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氣血一虧,則諸邪輻輳,百病橫生。
白話文:
人在氣的交換中,他們的強壯與弱小,最終無法脫離天地之氣的顯著影響。因此,上古時代的人能活到一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七十歲已經被視為老年人了;人的身高長大,經常超過七尺,現在社會很少有人有六尺的身材了。人的壽命和精神,已經逐漸減少,那麼血液、氣息、臟器和腑,也應該跟隨逐漸變薄,這是天地之風氣導致的結果,不是人力可以輓回的。再加上現在時代的末期,眾人的智慧模糊、見解狹隘,五種慾望如火般燃燒,難以理解、控制,對生命造成破壞,每天都在不足中度日。
因此,各種疾病開始出現,虛弱的病症比實質的病症更多,臨牀治療時,大多需要調養,專注於防禦和剋制,這是當今治療方法的緊迫任務。即使疾病適合使用熱性藥物,也應該首先使用溫和的藥物;如果疾病適合使用寒性藥物,也應該首先使用清涼的藥物。即使有積滯需要消除,必須首先養護胃氣:即使有邪氣需要處理,必須根據情況隨時消除,不能過量,以免損傷氣血。氣血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礎。一旦氣血短缺,那麼各種邪氣會蜂擁而至,百病紛擾。
世人之病,十有九虛;醫師之藥,百無一補。寧知用藥之誤,則實者虛,虛者死,是死於藥,而非死於疾病也。其慎其難,屬諸司命,臨證之頃,宜加戰兢,勉之哉!毋執己見而輕人命也。
白話文:
眾人的疾病,十有九是虛弱的;醫生的藥方,百中無一能真正補益。人們應該明瞭,使用藥物的錯誤,會導致真正的健康狀況變為虛弱,虛弱的情況反而會走向死亡,這種死亡是死在了藥物上,而不是死在了疾病本身。對於這一點的謹慎和困難,只能交由命運決定。在臨牀診治的時刻,應該充滿警覺和敬畏之心,努力去做吧!切勿固執己見而輕視他人的生命。
4. 通評虛實論
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凡言虛者,精氣奪也;凡言實者,邪氣勝也。是故虛則受邪,邪客為實,法先攻邪,邪盡治本。邪猶未盡,勿輕補益。犯之者,是謂實實。精者,陰也;氣者,陽也。設被削奪,是五臟六腑之陰精陽氣皆虛也。宜從其類以補之。
陰精虛者,補陰精;陽氣虛者,益陽氣。一切克伐攻擊之藥,概勿使用。犯之者,是謂虛虛。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是者,醫殺之耳!戒之哉!
白話文:
經典提到:邪氣過盛會導致實質的症狀,當精氣被消耗時,就會出現虛弱的狀況。另外,邪氣聚集的地方,必定是氣血虛弱的部位。所謂「虛」,指的是精氣被奪取;「實」,則表示邪氣佔上風。因此,當人處於虛弱狀態時,容易受到邪氣的侵入,形成實質的病徵。治療原則是先消滅邪氣,再根治根本原因。若邪氣尚未完全清除,切勿輕易補益身體。違反這個原則,就會造成「實實」或「虛虛」的情況,即繼續加重虛弱或實質的病症。經典中強調,補充精氣應當選擇陰性物質,增加陽氣則需使用陽性物質。對於所有具有攻擊性和抑制效果的藥物,都不應使用。違反這些原則,就是造成「虛虛」或「實實」的結果,這等同於自我傷害。因此,醫學之道,必須謹慎遵循。
5. 論治陰陽諸虛病皆當以保護胃氣為急
夫胃氣者,即後天元氣也,以穀氣為本。是故經曰:脈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又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可見先天之氣,縱有未盡,而他臟不至盡傷。獨胃氣偶有傷敗,以至於絕,則速死矣。穀氣者,譬國家之餉道也。餉道一絕,則萬眾立散。胃氣一敗,則百藥難施。
若陰虛,若陽虛,或中風,或中暑,乃至瀉利滯下,胎前產後,疔腫癰疽,痘瘡痧疹驚疳,靡不以保護胃氣、補養脾氣為先務,本所當急也。故益陰宜遠苦寒,益陽宜防泄氣,祛風勿過燥散,消暑毋輕下通,瀉利勿加消導;滯下之忌芒硝、巴豆、牽牛,胎前泄瀉之忌當歸,產後寒熱之忌芩、連、梔子,疔腫癰疽之未潰忌當歸,痘疹之不可妄下。其他內外諸病,應投藥之中,凡與胃氣相違者,概勿使用。
投藥之頃,宜加三思。
白話文:
胃氣,指的是後天的元氣,以糧食之氣為基礎。因此經典上說:有胃氣的脈象表示生命,沒有胃氣的脈象表示死亡。又說:適當地食用食物則能使身體強壯,斷絕食物則會使生命結束。可以看出,雖然先天之氣可能還有一些未耗盡,但其他器官卻不會因此受到太大的傷害。然而,如果胃氣偶然受損,甚至到死亡的程度,則會迅速導致死亡。糧食之氣,就像國家的糧食供應一樣。一旦糧食供應斷絕,那麼眾多軍民就會立刻解散。胃氣一旦衰敗,那麼各種藥物就難以發揮作用了。
對於陰虛、陽虛、中風、中暑,甚至是腹瀉、便祕、妊娠、分娩、疔毒、癰疽、痘疹、痧疹、驚疳等疾病,都需要首先保護和滋養胃氣、脾氣,這是我們應該緊急處理的問題。所以,補陰要遠離苦寒之物,補陽要防止單純的排氣,祛風不能過於燥烈,消暑不能輕易使用通便藥物,腹瀉時不要添加消導藥物;在治療便祕時要避免使用芒硝、巴豆、牽牛等藥物,妊娠期間腹瀉要避免使用當歸,產後寒熱要避免使用黃芩、連翹、梔子等藥物,疔毒、癰疽未潰時要避免使用當歸,痘疹不能隨意使用下藥。對於其他內外各類疾病,在開藥時,如果與胃氣相衝突,一律不得使用。
投藥時,應該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