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論制方和劑治療大法

夫虛實者,諸病之根本也;補瀉者,治療之綱紀也。何謂虛?五臟六腑虛所生病也。何謂實?五臟六腑實所生病也。經曰: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此萬世之常經也。以補為瀉,是補中有瀉也;以瀉為補,是瀉中有補也。譬夫參、耆、甘草之退勞倦氣虛發熱;地黃、黃柏之滋水堅腎,以除陰虛潮熱,是補中之瀉也。桑根白皮之瀉肺火,車前子之利小便除濕,是瀉中之補也。

舉斯為例,余可類推矣。

升降者,病機之要最也。升為春氣,為風化,為木象,故升有散之之義;降為秋氣,為燥化,為金象,故降有斂之之義。飲食勞倦,則陽氣下陷,宜升陽益氣。瀉利不止,宜升陽益胃。鬱火內伏,宜升陽散火。滯下不休,宜升陽解毒。因濕洞泄,宜升陽除濕。肝木鬱於地中,以致少腹作脹、作痛,宜升陽調氣。

此病宜升之類也。陰虛則水不足以制火,火空則發而炎上,其為證也,為咳嗽,為多痰,為吐血,為鼻衄,為齒衄,為頭痛,為齒痛,為眼痛,為頭眩,為暈,為眼花,為噁心,為嘔吐,為口苦舌乾,為不眠,為寒熱,為骨蒸,是為上盛下虛之候。宜用蘇子、枇杷葉、麥門冬、白芍藥、五味子之屬以降氣,氣降則火自降,而氣自歸元。

而又益之以滋水添精之藥,以救其本,則諸證自瘳。此病宜降之類也。設宜降而妄升,當升而反降,將使輕變為重,重必斃矣。

白話文:

論制方和劑治療大法

人體虛實是各種疾病的根本原因;補瀉則是治療疾病的綱領。什麼是虛?就是五臟六腑功能虛弱而導致疾病。什麼是實?就是五臟六腑功能亢盛而導致疾病。《內經》說:真氣不足就虛,邪氣盛則為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是治療疾病的永恒準則。 以補法治療實證,實則為補中有瀉;以瀉法治療虛證,實則為瀉中有補。例如人參、黃耆、甘草能治療勞倦氣虛引起的發熱;生地黃、黃柏能滋陰補腎,治療陰虛潮熱,這就是補中之瀉。桑白皮瀉肺火,車前子利尿除濕,這就是瀉中之補。

以此類推,其他的情況也同樣適用。

升降是疾病機理的關鍵。升屬春氣,屬風,屬木,所以升有疏散之意;降屬秋氣,屬燥,屬金,所以降有收斂之意。飲食勞倦導致陽氣下陷,應該升陽益氣;瀉痢不止,應該升陽益胃;鬱火內伏,應該升陽散火;下痢不止,應該升陽解毒;因濕氣導致泄瀉,應該升陽除濕;肝氣鬱結於下焦,導致少腹脹痛,應該升陽調氣。

這些都是適合使用升法治療的疾病。陰虛則水液不足以制約火,火邪亢盛則上炎,症狀表現為咳嗽、痰多、吐血、鼻出血、齒齦出血、頭痛、牙痛、眼痛、頭暈、眩暈、視力模糊、噁心、嘔吐、口苦舌燥、失眠、寒熱交替、骨蒸勞熱,這是上盛下虛的表現。應該使用蘇子、枇杷葉、麥冬、白芍藥、五味子等藥物以降氣,氣降則火自降,氣機自然恢復正常。

再輔以滋陰補腎的藥物,從根本上治療疾病,各種症狀自然會痊癒。這些都是適合使用降法治療的疾病。如果應該用降法卻妄用升法,或應該用升法卻妄用降法,就會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2. 論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熱用、熱因寒用、用熱遠熱、用寒遠寒

經曰:寒因寒用者,譬夫脾虛中焦作脹,腎虛氣不歸元,致上焦逆滿,用人參之甘以補元氣,五味子之酸以收虛氣,則脾得補而脹自消,腎得補而氣自歸元,而上焦清泰,則逆滿自平矣。通因通用者,譬夫傷寒挾熱下利,或中有燥糞,必用調胃承氣湯,下之乃安,滯下不休,得六一散清熱除積而愈。皆其義也。

寒因熱用,是藥本寒也,而反佐之以熱。熱因寒用,是藥本熱也,而反佐之以寒,則無拒格之患。故曰:必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也。用熱遠熱者,是病本於寒,法應熱治,所投熱劑,僅使中病,毋令過焉,過則反生熱病矣。用寒遠寒,義亦同此。

白話文:

經書上說:寒症用寒藥治療,例如脾胃虛弱導致中焦脹滿,腎氣虛弱導致元氣不能歸位,進而引起上焦氣逆脹滿,這時就用人參的甘味來補充元氣,用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虛散的元氣,這樣脾胃得到滋補,脹滿自然消除;腎氣得到滋補,元氣自然歸位,上焦通暢,氣逆脹滿自然平息。通則不通,例如傷寒夾雜熱邪導致腹瀉,或者大便乾燥,就要使用調胃承氣湯瀉下,瀉下之後才能痊癒。如果腹瀉不止,就用六一散清熱除積,就能治癒。這些都是相同的道理。

寒症用熱藥治療,是指藥物本身是寒性的,卻反過來用溫熱的藥物輔助治療。熱症用寒藥治療,是指藥物本身是溫熱的,卻反過來用寒涼的藥物輔助治療,這樣就不會有排斥的現象。所以說:必須先針對主要病症,然後再處理病因。用溫熱藥物治療要避免過度溫熱,是指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寒症,治療方法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所用的溫熱藥物,只應該讓病情好轉,不要用過量,用過量反而會產生新的熱症。用寒涼藥物治療也要遵循相同的道理。

3. 論天地風氣漸薄,人亦因之漸弱,用藥消息亦必因之而變,不可執泥古法輕用峻利

夫人在氣交之中,其強其弱,卒莫逃乎天地之氣明甚。是以上古之人,度百歲乃去,今則七十稱古稀矣;身形長大,常過七尺,今則世鮮六尺之軀矣。其壽數精神,既已漸減,則血氣臟腑,亦應因之漸薄,乃天地之風氣使然,有非人力所能挽回者。又況時丁末造,眾生識昏見陋,五欲熾然,難解難遏,斫喪戕賊,日惟不足。

於是疾病叢生,虛多實少,臨證施治,多事調養,專防克伐,此今日治法之急務也。設使病宜用熱,亦當先之以溫;病宜用寒,亦當先之以清。縱有積滯宜消,必須先養胃氣:縱有邪氣宜法,必須隨時逐散,不得過劑,以損傷氣血。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氣血一虧,則諸邪輻輳,百病橫生。

世人之病,十有九虛;醫師之藥,百無一補。寧知用藥之誤,則實者虛,虛者死,是死於藥,而非死於疾病也。其慎其難,屬諸司命,臨證之頃,宜加戰兢,勉之哉!毋執己見而輕人命也。

白話文:

人體的強弱盛衰,都受到天地之氣的影響。古代人能活到一百歲,現在七十歲就稱為古稀;古代人身高常超過七尺,現在很少見到六尺的人了。壽命和精力都減少了,血氣、臟腑自然也衰弱,這是天地之氣的變化造成的,人力無法挽回。

更何況現在社會人心昏昧,慾望強烈,縱慾傷身,導致疾病叢生,多是虛症,少見實症。治療疾病時,應著重調養身體,避免過度攻伐,這是當今治病的要務。即使疾病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也應先用溫和的藥物;需要用寒涼的藥物,也應先用清淡的藥物。即使有積滯需要消除,也必須先調理脾胃;即使有邪氣需要驅除,也必須逐步驅散,不可用藥過量,損傷氣血。氣血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氣血虧損,百病叢生。

現在大多數人的疾病都是虛症,但醫生開的藥卻很少有補益的藥物。用藥不當,會使實症變成虛症,虛症則會加重病情致死,這樣是死於藥物,而非死於疾病。用藥要謹慎,這關係到病人的生死,醫生在診斷治療時,應格外小心謹慎,千萬不要固執己見而輕忽人命。

4. 通評虛實論

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凡言虛者,精氣奪也;凡言實者,邪氣勝也。是故虛則受邪,邪客為實,法先攻邪,邪盡治本。邪猶未盡,勿輕補益。犯之者,是謂實實。精者,陰也;氣者,陽也。設被削奪,是五臟六腑之陰精陽氣皆虛也。宜從其類以補之。

陰精虛者,補陰精;陽氣虛者,益陽氣。一切克伐攻擊之藥,概勿使用。犯之者,是謂虛虛。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是者,醫殺之耳!戒之哉!

白話文:

通評虛實論

經典記載:邪氣旺盛就叫做實證,精氣被奪走就叫做虛證。又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機一定虛弱。凡是說虛的,都是指精氣被奪;凡是說實的,都是指邪氣佔據。所以,虛證才會受到邪氣侵犯,邪氣入侵就成了實證,治療方法應先攻邪,邪氣去除後再治本。邪氣還沒完全去除,就不要輕易服用補益的藥物,否則會造成「實上加實」。精是陰,氣是陽。如果陰精陽氣被損傷,就是五臟六腑的陰精陽氣都虛弱了,應該根據其虛弱的類型來補充。

陰精虛弱的就補陰精;陽氣虛弱的就益陽氣。所有具有攻伐性質的藥物,都不要使用。否則,就會造成「虛上加虛」。經典記載:「實上加實,虛上加虛」,都是損害不足而增強有餘,這樣做,醫生就是在殺人!要謹慎啊!

5. 論治陰陽諸虛病皆當以保護胃氣為急

夫胃氣者,即後天元氣也,以穀氣為本。是故經曰:脈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又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可見先天之氣,縱有未盡,而他臟不至盡傷。獨胃氣偶有傷敗,以至於絕,則速死矣。穀氣者,譬國家之餉道也。餉道一絕,則萬眾立散。胃氣一敗,則百藥難施。

若陰虛,若陽虛,或中風,或中暑,乃至瀉利滯下,胎前產後,疔腫癰疽,痘瘡痧疹驚疳,靡不以保護胃氣、補養脾氣為先務,本所當急也。故益陰宜遠苦寒,益陽宜防泄氣,祛風勿過燥散,消暑毋輕下通,瀉利勿加消導;滯下之忌芒硝、巴豆、牽牛,胎前泄瀉之忌當歸,產後寒熱之忌芩、連、梔子,疔腫癰疽之未潰忌當歸,痘疹之不可妄下。其他內外諸病,應投藥之中,凡與胃氣相違者,概勿使用。

投藥之頃,宜加三思。

白話文:

胃氣就是後天之氣,由飲食精華所化生。經書上說:「脈象有胃氣則能活,沒有胃氣則會死。」又說:「飲食充足則興盛,斷絕飲食則死亡。」可見,先天之氣即使未完全耗盡,其他臟器受損也不至於立刻死亡,但只要胃氣稍微受損,甚至耗竭,就會很快死亡。飲食精華就像國家的糧道,糧道斷絕,則士兵四散潰逃;胃氣受損,則各種藥物都難以發揮效用。

無論是陰虛、陽虛,還是中風、中暑,甚至腹瀉、便秘,以及孕期、產後,還有疔瘡腫毒、痘瘡痧疹、驚癇等疾病,都必須優先保護胃氣、滋養脾氣,這是最緊急的任務。所以,滋陰藥物要避免苦寒之品,滋陽藥物要防止耗散元氣,祛風藥物不能過於燥烈,消暑藥物不能輕易使用下瀉通利之品;便秘忌用芒硝、巴豆、牽牛子;孕期腹瀉忌用當歸;產後寒熱忌用黃芩、黃連、梔子;疔瘡腫毒未潰瘍忌用當歸;痘疹忌用下瀉藥物。其他內外各種疾病,用藥時,凡是與胃氣相違背的藥物,都不要使用。

用藥時,應當仔細考慮,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