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九 (4)
卷九 (4)
1. 昆布
味鹹,寒,無毒。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瘻瘡。
疏:,昆布得水氣以生,故味鹹氣寒而性無毒。咸能軟堅,其性潤下,寒能除熱散結,故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瘻瘡。東垣云:癭堅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軟堅之功也。詳其氣味性能,治療與海藻大略相同。故同一「簡誤」也。
主治參互
《外臺秘要》:項下卒腫,其囊漸大欲成癭者。昆布、海藻等分,為末,蜜丸杏核大。時時含咽汁。《聖惠方》:癭氣結核,壘壘腫硬。以昆布一兩,洗去咸,曬乾為散。每以一錢綿裹,好醋浸過,含之咽汁,味盡再易之。項下五癭同此。《廣濟方》治膀胱結氣,急宜下氣。
用昆布一斤,白米泔浸一宿,洗去鹹味,以水一斛,煮熟劈細,入蔥白一握,寸斷之,更煮極爛,乃下鹽酢,摻薑、橘、椒末,調和食之。仍食粱米、粳米飯,極能下氣。
白話文:
昆布味鹹性寒,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十二種水腫、甲狀腺腫瘤、氣滯腫塊和廔管。
昆布生長於水中,因此味道鹹而性寒,且無毒。鹹味能軟化堅硬腫塊,其性潤滑通便;寒性能消除熱邪,散結消腫,所以能治療十二種水腫、甲狀腺腫瘤、氣滯腫塊和廔管。東垣(指醫家李東垣)說:如果腫塊堅硬如石,非昆布莫屬,正是因為它能軟化堅硬腫塊的功效。昆布的氣味、功效和海藻大致相同,因此在辨證施治時常會被混用。
古代醫書記載的昆布治療方法:
《外臺秘要》記載:治療頸部突然腫脹,腫塊逐漸增大,將要形成甲狀腺腫的病症,可用昆布和海藻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杏核大小的藥丸,隨時含服,咽下藥汁。
《聖惠方》記載:治療因氣滯引起的頸部腫塊,腫塊堅硬如壘,可用昆布一兩,洗去鹹味,曬乾研成粉末。每次取一錢用棉花包裹,浸泡在好醋中,含服咽下藥汁,藥汁用盡後再換新的。治療頸部五種甲狀腺腫的病症,方法相同。
《廣濟方》記載:治療膀胱氣滯,急需下氣的病症,可用昆布一斤,浸泡在淘米水中一夜,洗去鹹味,再用一斛水煮熟切碎,加入蔥白一把(切成寸段),繼續煮至極爛,然後加入鹽、醋,以及薑、橘皮、胡椒粉末,拌勻食用。同時食用小米飯或粳米飯,能有效下氣。
2. 防己
味辛、苦,平、溫,無毒。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泄,散癰腫惡結,諸瘑疥癬蟲瘡,通腠理,利九竅。
疏:,防己得土中陽氣,而兼感乎秋之燥氣以生,故味辛苦平,溫無毒。潔古謂其:大苦辛寒,為得之。然性燥而不淳,善走下行,長於除濕。以辛能走散,兼之氣悍,故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氣。除濕下行,故利大小便。此《本經》所載也。《別錄》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通腠理,利九竅,止泄者,皆除濕之功也。其曰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則寒非燥藥可除,不宜輕試。又曰:散癰腫惡結,諸瘑疥癬蟲瘡,非在下部者,亦不宜用。治濕風口眼喎斜,手足拘痛,真由中風濕而病者,方可用之。留痰非由脾胃中濕熱而得者,亦不宜服。肺氣喘嗽,不因風寒濕所郁腠理壅滯者勿用。惟治下焦濕熱,腫,泄,腳氣,行十二經濕為可任耳。生漢中,內有淡黑紋暈如車輻解者,良。凡修事,以車前草根相對蒸半日,曬乾。殺雄黃毒。惡細辛。畏萆薢、女菀、滷鹼。伏硝石。殷孽為之使。
主治參互
凡用防己,於下部濕熱藥中亦必以二朮、茯苓、黃柏、甘草、萆薢、木瓜、石斛、薏苡仁等補益之藥為主,而使防己為使,乃無瞑眩之患。陶曰:防己是療風水要藥。潔古曰:去下焦濕腫及痛,並泄膀胱火邪,必用漢防己、龍膽草為君,黃柏、知母、甘草佐之。防己乃足太陽本經藥也。
本草《十劑》云: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瀉血中濕熱,通其滯塞,亦能瀉大便,補陰瀉陽,助秋冬瀉春夏之藥也。比之於人,則險而健者也。幸災樂禍能首為亂階,然善用之,亦可敵凶突險,此瞑眩之藥也。故聖人存而不廢。大抵聞其臭則可惡,下咽則令人身心煩亂,飲食減少。
至於十二經有濕,壅塞不通,及下注腳氣,暨膀胱積熱,非此藥不可,真行經之仙藥,無可代之者。若夫飲食勞倦,陰虛生內熱,元氣穀食已虧,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人大渴引飲,是熱在上焦肺經氣分,宜滲泄,而防己乃下焦血分藥,此不可用二也。
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致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氣病,禁用血藥,此不可用三也。大抵上焦濕熱者,皆不可用。下焦濕熱流入十二經,致二陰不通者,然後審而用之。張仲景方:治皮水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三兩,水一升,煎半升,日二服。
又方:治風水惡風,汗出身重,脈浮,防己黃耆湯主之。防己一兩,黃耆二兩二錢半,白朮七錢半,炙甘草半兩,銼散,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藥。又:治風濕相搏,關節沉痛,微腫惡風。方同上。
簡誤
防己固為去下焦血分濕熱之要藥,然其性悍,其氣猛,能走竄決防,大苦大寒,能傷胃氣。凡胃虛、陰虛、自汗、盜汗、口苦、舌乾,腎虛小水不利,及胎前產後血虛,雖有下焦濕熱,慎毋用之。犯之為害非細。
白話文:
防己味辛、苦,性平溫,無毒。主治風寒溫瘧、各種熱氣引起的癇症,驅除邪氣,通利大小便,治療水腫、風腫,消除膀胱濕熱,以及傷寒引起的寒熱邪氣、中風導致的手腳攣急、腹瀉,消散癰腫惡瘡、各種皮膚病、疥癬、蟲瘡,疏通肌膚腠理,通利九竅。
防己性味源於土中陽氣,又兼受秋燥之氣的影響而生,因此味辛苦、性平溫,無毒。古人認為其味大苦辛寒,但實際上其性燥烈而不平和,善於向下運行,長於除濕。因其辛味能驅散邪氣,又氣性強悍,故能治療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驅除邪氣。因其能除濕並向下運行,所以能通利大小便。這些都是《本經》記載的功效。《別錄》記載其能治療水腫、風腫,消除膀胱濕熱,疏通肌膚腠理,通利九竅,止瀉,這些都是其除濕功效的體現。但《本經》記載其能治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這類寒證並非燥性藥物所能治愈,因此不宜輕易使用。此外,《別錄》記載其能散癰腫惡瘡、各種皮膚病、疥癬、蟲瘡,但這些病症若不在下焦部位,也不宜使用。防己適宜治療因風濕引起的口眼歪斜、手足拘攣疼痛,也就是真正由中風濕邪引起的疾病。若痰飲並非由脾胃濕熱引起,也不宜服用。肺氣喘嗽,如果不是因為風寒濕邪鬱結肌膚腠理所致,也不應用。防己主要用於治療下焦濕熱、腫脹、腹瀉、腳氣,以及行經於十二經絡的濕邪。產於漢中,內有淡黑色紋理如車輪輻條狀者為佳。炮製時,宜與車前草根同蒸半天,曬乾,可解雄黃毒性。防己惡細辛,畏萆薢、女菀、滷鹼,伏硝石。殷孽是其相使藥物。
防己的臨床應用:
凡是用防己,在下焦濕熱的方劑中,必須以二朮(蒼朮、白朮)、茯苓、黃柏、甘草、萆薢、木瓜、石斛、薏苡仁等補益藥為主,而用防己為輔藥,這樣就不會有不良反應。陶弘景說:防己是治療風水的重要藥物。潔古說:治療下焦濕腫疼痛及膀胱濕熱,必須用漢防己、龍膽草為君藥,黃柏、知母、甘草為佐藥。防己是足太陽經的藥物。
《十劑》記載:通利可以去瘀,通草、防己都屬於此類。防己味大苦寒,能瀉去血中的濕熱,通利其阻塞,也能瀉下大便,具有補陰瀉陽的功效,可以輔助秋冬瀉春夏的藥物。比作人,防己就像險峻而強健的人,它可能造成危害,但善於使用它,也能克服險阻。因此它是一種容易引起瞑眩反應的藥物,所以聖人不廢棄它。一般來說,聞其氣味則令人厭惡,吞服則令人身心煩亂,食慾減退。
若十二經絡濕邪壅塞不通,以及下注腳氣,膀胱積熱,則非防己不可,它是治療經絡濕邪的良藥,無可替代。但若飲食勞倦,陰虛生內熱,元氣和營養已虧虛,再用防己瀉下大便,則會加重其血虛,這是不宜使用的第一種情況。若患者口渴引飲,是上焦肺經氣分有熱,宜用利尿滲濕之品,而防己是治療下焦血分藥物,這是不宜使用的第二種情況。
外感風寒,邪氣傳入肺經,氣分濕熱導致小便黃赤,甚至不通,這是上焦氣分病證,禁用瀉血藥物,這是不宜使用的第三種情況。總之,上焦濕熱者,皆不可用防己。只有下焦濕熱流入十二經絡,導致二陰不通時,才可以謹慎使用。張仲景的方劑:治療皮水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水氣在皮膚中,四肢麻木不適者,用防己茯苓湯主治。其組成藥物有: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三兩,水一升,煎至半升,每日服用二次。
另一個方劑:治療風水、惡風、自汗、身重、脈浮者,用防己黃耆湯主治。其組成藥物有:防己一兩,黃耆二兩二錢半,白朮七錢半,炙甘草半兩,將藥物研成細末,每服五錢,加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溫服,良久再服。腹痛可加芍藥。此外,治療風濕相搏,關節沉痛,微腫惡風,也可使用上述方劑。
防己的注意事項:
防己雖然是治療下焦血分濕熱的重要藥物,但其性強悍,藥力猛烈,能快速通行經絡,藥性大苦大寒,能傷胃氣。凡是胃虛、陰虛、自汗、盜汗、口苦、舌乾、腎虛小便不利,以及孕期前後血虛者,即使有下焦濕熱,也應慎用防己。濫用防己的危害不小。
3. 天麻
味辛,平,無毒。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久服益氣輕身。
疏:,天麻得土之辛味,兼感天之陽氣以生,故其味辛氣平無毒。《大明》云:暖。浮而升,陽也。入足厥陰經。厥陰為風木之臟,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皆肝臟為邪氣所客致病。天麻入肝,味辛氣暖,能逐風濕外邪,則肝氣平和,前證自瘳矣。肝主筋,位居於下,故能利腰膝,強筋力也。風濕纏注則身重氣乏,能除風濕則身自輕,氣自益也。凡頭風眩暈,與夫痰熱上壅,以致頭痛及眩,或四肢濕痹麻木,小兒風癇驚悸等證,所必須之藥。
主治參互
同朮、半夏、黃芩、前胡、橘皮、茯苓,治痰厥頭痛。同朮、橘皮、茯苓、車前,治飲在心下作支滿。同南星、前胡、橘皮、白前,消一切風痰。
簡誤
風藥多燥,風能勝濕故也。凡病人覺津液衰少,口乾舌燥,咽乾作痛,及南方似中風,皆禁用之。
白話文:
天麻味辛、性平,無毒。主治各種風濕痺痛、四肢拘攣、小兒癲癇驚風,以及強健腰膝、筋骨。長期服用可以益氣輕身。
天麻具有辛味,源於土中,又吸收天地陽氣而生長,所以味道辛辣,性平,無毒。《大明本草》記載其性溫。天麻性升浮,屬陽,入足厥陰肝經。厥陰屬風木之臟,各種風濕痺痛、四肢拘攣、小兒癲癇驚風,都是肝臟受邪氣侵犯所致。天麻入肝經,辛溫之性,能驅除風濕外邪,使肝氣平和,上述病症自然痊癒。肝主筋,位於下焦,所以天麻能利腰膝,強健筋骨。風濕阻滯則身體沉重、氣虛乏力,天麻能除風濕,所以能使身體輕盈,氣血充盈。凡是頭風眩暈,以及痰熱上壅導致頭痛眩暈,或四肢風濕痺痛麻木,小兒癲癇驚悸等症,天麻都是必不可少的藥物。
與白朮、半夏、黃芩、前胡、橘皮、茯苓等藥同用,治療痰厥頭痛。與白朮、橘皮、茯苓、車前子等藥同用,治療飲邪停滯心下,導致胸腹脹滿。與南星、前胡、橘皮、白薇等藥同用,可以消除各種風痰。
風藥大多燥性,因為風能勝濕。凡病人感覺津液減少、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疼痛,以及南方地區類似中風的症狀,都禁用天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