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食鹽

味鹹,溫,無毒。主殺鬼蠱邪疰毒氣,下部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堅肌骨。多食傷肺喜咳。

疏:,鹽稟水氣以生。《洪範》:潤下作咸。《素問》:水生咸。此鹽之根源也。《本經》:味鹹。《別錄》:鹹溫無毒。察其本具氣味則是鹹寒,而非溫也。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入足少陰,亦入手少陰,足陽明,手太陰、陽明經。其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及傷寒寒熱者,皆熱邪在陽明也。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正此之謂也。《五臟苦欲補瀉》云: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咸補之。心虛則邪熱客之而卒痛,鹹寒能除熱補心,故主心腹卒痛也。凡濕熱在下焦,則為䘌瘡;留著經絡,則肌骨軟。鹹寒能除濕熱,故主之也。或以為咸能軟堅,又何以堅肌骨?不知肌骨軟緩皆濕熱所致,經曰:熱則骨消筋緩。又曰:體重胕腫,肉如泥,皆屬於濕。如夏月濕熱大盛,則肉食易於潰散,得鹽性之鹹寒,乃能堅久不腐也。鹹味湧泄,所以能吐胸中痰癬,及鬼蠱邪疰毒氣,悉皆吐出也。多食作肺喜咳者,肺主清肅,多食則鹹味漬入肺竅,故令咳也。《日華子》以助水臟,及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火灼,通大小腸,療疝氣。諸治悉取其入腎,入心,走血軟堅,除熱潤下之功耳。

主治參互

炒鹽三錢,以炒砂仁五錢,為末泡湯,井水澄冷,灌下。治霍亂心腹絞痛,有效。一味炒,作湯,治心經火熱作痛。柳柳州纂《救三死方》治霍亂上不得吐,下不得瀉,氣絕欲死者。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溫服,少頃吐下,即愈也。孫真人方:卒中屍遁,服鹽湯取吐,效。

甄權《藥性論》:中惡心痛,鹽如雞子大,青皮裹,燒赤,納酒中,頓服。當吐惡物愈。唐瑤《經驗方》:風熱牙痛,以槐枝煎濃湯二碗,入鹽一斤,煮乾炒研,日用揩齒,以水洗目。《梅師方》:蜈蚣咬人,嚼鹽塗之,或鹽湯洗之,炒。《經驗方》:蚯蚓咬毒,形如大風,眉鬢皆落,惟濃煎鹽湯,浸身數遍即愈。

浙西將軍張韶病此,每夕蚯蚓鳴於體,一僧用此方而安,蚯蚓畏鹽故也。

簡誤

《內經》曰: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多食則脈凝澀而色變。凡血病,及喘嗽、水腫、消渴,法所大忌。以其或傷肺引痰,或澀血脈,或助水邪,或走精液故也。

白話文:

食鹽

食鹽味鹹性溫,無毒。主要功效是殺死鬼蠱、邪氣、毒氣,治療下體瘡瘍、傷寒寒熱、吐出胸中痰癖,止息心腹突然疼痛,以及強健筋骨。但食用過多會傷肺,導致咳嗽。

鹽的產生源於水氣。《洪範》記載:鹽能潤下,其味鹹。《素問》也說:水生鹹。這就是鹽的本源。《本經》記載其味鹹,《別錄》記載其鹹溫無毒。但觀察其本性,應是鹹寒而非溫。鹽氣薄味厚,屬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進入足少陰、手少陰、足陽明、手太陰、陽明經脈。它主要治療腸胃積熱、喘逆胸痛及傷寒寒熱等症狀,這些都是陽明經熱邪所致。經書記載:內有熱邪,需用鹹寒之物治療,這正是這個道理。《五臟苦欲補瀉》中提到:心臟若想柔軟,就應該服用鹹味食物使之柔軟,以鹹味來補充心臟。心臟虛弱則邪熱入侵導致突發性疼痛,鹹寒之性可以清熱補心,所以能治心腹驟痛。凡是下焦濕熱,就會導致瘡瘍;若濕熱停留在經絡中,就會導致筋骨軟弱。鹹寒之性可以去除濕熱,所以能治療這些病症。有人認為鹹味能軟堅,那為何又能堅固筋骨呢?這是因為筋骨軟弱都是濕熱造成的,經書記載:熱則骨消筋緩,體重胕腫,肉如泥,都屬於濕邪。例如夏季濕熱盛行時,肉類容易腐敗,但鹽的鹹寒之性可以使其堅固不腐。鹹味具有湧泄作用,所以能吐出胸中痰癖,以及鬼蠱、邪氣、毒氣等。食用過多會傷肺導致咳嗽,是因為肺主清肅,食用過多鹹味會侵蝕肺竅,所以會引起咳嗽。《日華子本草》記載鹽能助益水臟,治療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以及一切蟲傷、瘡腫火灼,通大小腸,治療疝氣。這些治療方法都利用了鹽入腎、入心、行血、軟堅、除熱、潤下的功效。

主治驗方舉例:

炒鹽三錢,炒砂仁五錢,研末泡在井水澄清冷水中,灌服,治療霍亂心腹絞痛有效。單用炒鹽煎湯,治療心經火熱疼痛。柳宗元《救三死方》記載:治療霍亂上吐下瀉不得,氣絕將死,用鹽一大匙熬至黃色,加童子尿一升,混合溫服,片刻即可吐瀉而癒。孫真人方:中風昏迷,服用鹽湯催吐,有效。

甄權《藥性論》記載:中惡心痛,用雞蛋大小的鹽,用青皮包裹,燒紅後放入酒中,頓服,可以吐出惡物而痊癒。唐瑤《經驗方》記載:風熱牙痛,用槐枝煎濃湯二碗,加鹽一斤,煮乾研末,每日用以擦牙,並用水清洗眼睛。《梅師方》記載:蜈蚣咬傷,嚼鹽塗抹,或用鹽湯清洗。《經驗方》記載:蚯蚓咬傷,症狀類似大風,眉毛鬍鬚都脫落,用濃煎鹽湯浸泡身體數次即可痊癒。浙西將軍張韶患此病,每晚都有蚯蚓在他身上爬行鳴叫,一位僧人用此方治癒,因為蚯蚓怕鹽。

使用注意:

《內經》記載:鹹味入血,血病患者不宜多食鹹味,多食則脈絡凝澀,顏色改變。凡是血病患者,以及喘嗽、水腫、消渴等症,都應忌食。因為它可能傷肺生痰,或使血脈凝澀,或助長水邪,或損傷精液。

2. 水銀

味辛,寒,有毒。主疥瘻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蝨,墮胎除熱。以傅男子陰,陰消無氣。殺金銀銅錫毒,熔化還復為丹,久服神仙不死。一名汞。(得鉛則凝,得硫則結,並棗肉、人唾研則散。別法煅為膩粉、粉霜,得紫河車則伏,得川椒則收。)

疏:,水銀從石中迸出為石汞,從丹砂中出者為朱里汞,即丹砂中液也。稟至陰之氣而有汞,故其味辛,其氣寒而有毒,善能殺蟲,其氣下走無停歇。故《本經》以之主疥瘻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蝨及墮胎除熱也。至陰之精,能消陽氣,故不利男子陰也。神仙不死之說,必得鉛華相合,乃能收攝真氣,凝結為丹。即道家所謂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之旨也。伏煉五金為泥,以其性能殺金銀銅錫毒也,熔化還復為丹,亦出仙家烹煉耳。

主治參互

得礬石、丹砂、芒硝、雄黃、黑鉛,入陽城罐內,如法升煉,名紅粉霜。能止痛生肌。少加冰片,研勻擦廣瘡有效。製法:白礬、輕粉,同大風子、蛇床子、樟腦、輕粉、枯礬、雄黃、胡桃油,治疥癬蟲瘡。《肘後方》:一切惡瘡。水銀、黃連、胡粉熬黃,各一兩,研勻傅之,干則以唾調。

簡誤

陳藏器曰:水銀入耳,能食人腦至盡;入肉令百節攣縮,倒陰絕陽。人患疥瘡,多以水銀塗之。性重直入肉,宜謹之。頭瘡切不可用,恐入經絡,必緩筋骨。寇宗奭云:水銀入藥,雖各有法,極須審謹,有毒故也。歷舉學士大夫惑於方士之說,服煅煉水銀暴卒者,不可勝數。婦人誤服,多致絕孕。其為毒害昭昭矣。惟宜外傅,不宜內服,入口為厲,可不戒哉!

白話文:

水銀

水銀味辛,性寒,有毒。主要用於治療疥瘡、廔管、潰瘍、白禿,殺死皮膚中的蝨子,以及墮胎和退熱。塗抹於男性陰部,會導致陰部萎縮、失去機能。它可以解金、銀、銅、錫等金屬中毒,煉製後能重新成為丹藥,長期服用據說可以成仙不死。水銀又名汞。水銀遇鉛則凝固,遇硫則結塊,與棗肉、唾液研磨則分散。此外,還可以煅燒成膩粉、粉霜,遇紫河車則其毒性減弱,遇川椒則毒性收斂。

水銀從石頭中湧出者稱作石汞,從丹砂中湧出者稱作朱砂汞,也就是丹砂中的液體。它秉承至陰之氣而形成,故味辛,性寒且有毒,善於殺蟲,其氣往下走,不停歇。因此《本經》記載它能治療疥瘡、廔管、潰瘍、白禿,殺死皮膚中的蝨子,以及墮胎和退熱。至陰之精能消滅陽氣,所以不利於男性陰部。所謂成仙不死的說法,必須與鉛華等物質配合,才能收攝真氣,凝結成丹藥。這也就是道家所說的「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的意思。煉製五金成泥,是因為它能解金、銀、銅、錫等金屬中毒,熔化後重新成為丹藥,也是道家煉丹的方法。

主治參考:

將礬石、丹砂、芒硝、雄黃、黑鉛放入陽城罐中,按照方法升煉,製成名為紅粉霜的藥物,能止痛生肌。少加冰片,研磨均勻,塗抹於廣泛的瘡瘍有效。此外,白礬、輕粉與大風子、蛇床子、樟腦、輕粉、枯礬、雄黃、胡桃油一起,可用於治療疥癬、蟲瘡。《肘後方》記載,水銀可治療一切惡瘡。水銀、黃連、胡粉等量熬製成黃色,研磨均勻後塗抹,乾燥後可用唾液調和。

注意事項:

陳藏器說:水銀入耳,能吃掉人的腦髓;進入肉體則會使關節攣縮,陰莖萎縮,陽氣盡失。很多人患疥瘡,都用水銀塗抹。但水銀性重,直接進入肉體,需謹慎使用。頭部瘡瘍絕對不能使用,以免進入經絡,導致筋骨麻痺。寇宗奭說:水銀入藥,雖然各有方法,但必須非常謹慎,因為它有毒。歷史上很多學士大夫相信方士的說法,服用煉製過的水銀而暴亡的例子不勝枚舉。婦女誤服,大多導致不孕。水銀的毒害顯而易見。只能外用,不能內服,入口即危及生命,不可不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