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八 (11)
卷八 (11)
1. 萆薢
味苦、甘,平,無毒。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老血,老人五緩。(薏苡為之使。畏葵根、大黃、柴胡、前胡。)
疏:,萆薢得火土之氣,而兼稟乎天之陽氣,故味苦甘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足陽明、少陰、厥陰。為祛風除濕,補益下元之要藥,故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老血,老人五緩,正以苦能燥濕,甘入脾而益血,故悉主之。甄權又主冷風𤸷痹,腰腳癱緩不遂,手足驚掣,男子腰痛久冷,腎間有濕,膀胱宿水。《日華子》主頭旋癇疾,補水臟,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海藏主肝虛。李氏治白濁,莖中痛,痔漏壞瘡。已上諸證無非陽明濕熱流入下焦,客於肝腎所致。此藥祛陽明之濕熱以固下焦,故能去濁分清,而療下元虛冷濕邪為病也。
白話文:
【性質】萆薢,其味苦而甘,性平且無毒害。主要功效包括治療腰背疼痛強烈,骨骼因風寒濕氣而引起的周圍性痹症,對惡性潰瘍未癒合,以及熱氣傷及中焦、情緒煩躁、男性性功能障礙(如陰痿、失禁)、關節積聚的老血等問題,尤其適合老年人五種緩症的調理。薏苡可以作為萆薢的輔助藥物。但需要注意的是,它畏懼葵根、大黃、柴胡、前胡。
【注釋】萆薢,通過吸收火與土的氣息,繼而接納天地間的陽氣,因此具有苦甘平和且無毒的特性。作為一種具備陰陽平衡特性的藥物,萆薢能夠降解,主要進入足陽明、少陰、厥陰等經絡。這是一種祛風除濕、補益下元的關鍵藥材,故能治療腰背疼痛強烈、骨骼風寒濕氣導致的周圍性痹症等問題。對於惡性潰瘍未癒合、熱氣傷及中焦、情緒煩躁、男性性功能障礙、關節積聚的老血等問題,皆可通過其苦能燥濕、甘能入脾益血的特性得到治療。此外,萆薢還被甄權認為能治療冷風痹症、腰腳癱軟不靈活、手足抽搐,男性長期腰痛伴隨腎間積水、膀胱存留水液等問題。《日華子》指出,萆薢能治療頭部眩暈、癇疾,補充水分,堅固筋骨,增強精氣,改善視力,對於中風後失音也有一定的效果。海藏認為它能治療肝虛。李氏則用來治療白濁、尿道痛、痔漏、壞瘡等問題。以上所有病症,無一不是因為陽明的濕熱侵入下焦,並停留在肝腎所致。藉由萆薢祛除陽明的濕熱以堅固下焦,故能去除混濁分清,治療下元虛弱和濕邪所引發的疾病。
主治參互
得牛膝、木瓜、薏苡仁、黃柏、骨碎補、續斷、杜仲、石斛、生地黃、狗脊,治腰脊痛強骨節;加朮、菖蒲、茯苓,治周痹。同黃耆、生地黃、金銀花、皂角刺、皂莢子、牛膝、木瓜、石斛、薏苡仁、海風藤、白殭蠶、胡麻,治惡瘡久不瘳。同蓮子、茯苓、車前子、木通、澤瀉、牛膝、黃柏、甘草,可分清除濕。
白話文:
主要治療項目包括:
- 牛膝、木瓜、薏苡仁、黃柏、骨碎補、續斷、杜仲、石斛、生地黃、狗脊,用於治療腰脊疼痛和強化骨骼關節。
- 加入朮、菖蒲、茯苓,則能治療周身痹症。
- 同時加入黃耆、生地黃、金銀花、皁角刺、皁莢子、牛膝、木瓜、石斛、薏苡仁、海風藤、白殭蠶、胡麻,可以治療長期未癒的惡瘡。
- 使用蓮子、茯苓、車前子、木通、澤瀉、牛膝、黃柏、甘草,可以分類清除濕氣。
《楊氏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頻數,白濁如膏,有萆薢分清飲。又楊子建《萬金護命方》云:凡人小便頻數,不計度數,便時莖中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干竭,甚則渾身熱,心躁,如此即重證也。此疾本因貪酒色,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之類乘虛流入於小腸,故便時作痛也。
不飲酒者,必平生過食辛熱葷膩之物,又因色傷而然。此乃小便頻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兩,水浸少時,以鹽半兩同炒,去鹽為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及痛自減也。
白話文:
《楊氏家藏方》提到,如果一個人的真元(生命能量)不足,下焦(指膀胱和小腸)虛寒,經常尿頻,尿液混濁如油脂,可以使用「萆薢分清飲」來治療。
楊子建在《萬金護命方》中指出,對於經常尿頻的人,無論尿了多少次,排尿時陰莖疼痛難忍,這通常表示大腸(大腑)首先不通暢,體內的水分和液體只能流向小腸,導致大腸更加乾燥。病情嚴重時,會出現全身發熱、心煩等症狀,這是嚴重的疾病。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長期嗜酒好色,積聚了熱毒、腐敗物質和瘀血等,這些有害物質乘虛進入小腸,造成排尿時的疼痛。
對於不嗜酒的人來說,他們可能長期過量食用辛辣、熱性、肥厚的食物,或因性行為導致這種問題。這種尿頻且疼痛的情況與尿路感染(淋證)引起的尿頻和疼痛有所不同。
治療方案是使用一兩份的萆薢(一種草藥),先用水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加入半兩鹽一起炒熟,去除鹽分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加水一杯煮至剩八分,攪拌後服用。這樣可以幫助尿液轉入大腸,並使用蔥湯頻繁清洗肛門,促進氣流通暢,從而減少尿頻和疼痛。
簡誤
萆薢本除風濕,若下部無濕,陰虛火熾以致溺有餘瀝,莖中痛,此真陰不足之候也。無濕腎虛腰痛,並不宜服。
附:菝葜、土茯苓,與萆薢形雖不同,而主治不甚相遠。李氏疑為一物數種,理或然也。總之,皆善除濕祛風消水,去濁分清,固下焦元氣,故能興陽道而主諸痹,及惡瘡不瘳也。「主治」及「簡誤」並同前。忌茗,醋。
白話文:
萆薢主要用於祛除風濕,但如果下部沒有濕氣,而是陰虛火旺導致尿頻、尿痛,這種情況是真陰不足的表現。如果有腎虛引起的腰痛,就不適合服用萆薢。
附註:
- 菓葜(菝葜)和土茯苓,雖然形狀與萆薢有所不同,但治療效果相似。李氏認為這兩者可能是一物多種,這種看法似乎合理。總的來說,這些草藥都擅長祛除濕氣、風寒和水分,能清濁分清,堅固下焦的元氣,因此能調理陽道,對各種關節炎和久治不愈的惡瘡都有療效。「主治」和「簡誤」的內容與之前的一樣。需要注意避免與茶葉、醋一同使用。
2. 白薇
味苦、咸,平、大寒,無毒。主暴中風身熱支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痠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久服利人。
疏:,白薇全稟天地之陰氣以生,《本經》:味苦鹹平。《別錄》益之以大寒,無毒可知已。暴中風身熱支滿者,陰虛火旺則內熱,熱則生風,火氣煩灼,故令支滿。火旺內熱則痰隨火湧,故令神昏忽忽不知人也。狂惑邪氣,寒熱痠疼,皆熱邪所致也。陰氣不足,則陽獨盛而為熱。心腎俱虛,則熱收於內而為寒,此寒熱之所以交作,寒熱作則榮氣不能內榮,是以肢體痠疼也。先熱而後寒者名曰溫瘧。瘧必因暑而發,陰氣不足則能冬不能夏,至夏而為暑邪所傷,秋必發為溫瘧。故知溫瘧之成未有不由陰精不守而得者。若夫陰精內守,則暑不能侵,瘧何自而作耶?上來諸證皆由熱淫於內之所發。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此藥味苦鹹而氣大寒,宜其悉主之也。《別錄》療傷中淋露者,女子榮氣不足則血熱,血熱故傷中,淋露之候顯矣。除熱益陰,則血自涼,榮氣調和,而前證自瘳也。水氣亦必因於濕熱,能除熱則水道通利而下矣。終之以益精者,究其益陰除熱功用之全耳。
白話文:
【性質】味苦、鹹,性平,大寒,無毒。主要治療突然中風導致的身體發熱、四肢脹滿、意識不清、精神狂亂、邪氣入侵、寒熱疼痛、溫熱型瘧疾,發病時間不定。
【解析】白薇全稟天地陰氣而成,其味苦鹹,性平,加上大寒的特性,表明其無毒且具有強大的清熱降火功效。對於突然中風,身體發熱、四肢脹滿的情況,這是因為陰虛火旺導致內熱,熱則生風,火氣煩灼,因此會出現四肢脹滿的症狀。熱邪過盛,痰隨火湧,造成意識模糊、忽忽不知人的現象。狂亂、邪氣、寒熱疼痛等都是由於熱邪所致。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會產生內熱;心腎俱虛,熱邪收於內,形成寒熱交作的狀態。先熱後寒的稱為溫熱型瘧疾,這是由於陰精不守,夏季受到暑邪侵襲,秋季會發為溫熱型瘧疾。所以溫熱型瘧疾的形成通常與陰精失守有關。如果陰精得到妥善保存,暑邪就不會入侵,那麼瘧疾又從何而來呢?
以上各種症狀都與內在熱邪有關。《黃帝內經》提到,熱邪內侵應以鹹寒之藥進行治療。白薇的藥性苦鹹,氣大寒,適合治療這些症狀。《本經》指出白薇可以治療因熱邪導致的傷中淋露(女性因榮氣不足,血熱,引起的一種病症),以及水氣(由濕熱引起,通過除熱使水道通暢而排出)。最後,提到白薇可以增強精氣,是因為它能全面地清熱養陰,達到調和陰陽、改善所有上述症狀的目的。
主治參互
婦人調經種子方中,往往用之。不孕緣於血少血熱,其源必起於真陰不足,真陰不足則陽勝而內熱,內熱則榮血日枯,是以不孕也。益陰除熱則血自生旺,故令有孕也。其方以白薇為君,佐以地黃、白芍藥、當歸、蓯蓉、白膠、黃柏、杜仲、山茱萸、天麥門冬、丹參,蜜丸,久服可使易孕。凡溫瘧、瘴瘧,久而不解者,必屬陰虛,除瘧邪藥中,多加白薇主之則易瘳。
白話文:
在治療婦女調經和促進受孕的方劑中,常常會使用到一種叫做「調經種子方」的方劑。不孕症通常是由於血液不足或血液過熱所導致,而這種情況的根源往往是真正的陰液不足。當真正的陰液不足時,身體會產生過多的陽氣,造成內部的熱燥。這種熱燥會使得血液日益枯竭,從而導致不孕症。通過滋補陰液和清熱,可以讓血液重新生長旺盛,因此可以促進懷孕。這個方劑的主要成分包括白薇作為主藥,地黃、白芍、當歸、蓯蓉、白膠、黃柏、杜仲、山茱萸、天麥門冬、丹參等輔助藥物,製成蜜丸長期服用,能提高懷孕的機會。對於那些長期未愈的溫瘧和瘴瘧病,如果是由於陰液不足所導致,那麼在治療這些疾病的藥物中加入白薇,能夠更容易地恢復健康。
凡治似中風證,除熱藥中,亦宜加而用之良。天行熱病得愈,或愈後陰虛內熱,及餘熱未除者,隨證隨經應投藥中宜加之。
簡誤
白薇苦鹹大寒之藥,凡傷寒及天行熱病或汗多亡陽;或內虛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後內虛,腹中覺冷;或因下過甚,泄瀉不止,皆不可服。
白話文:
對於疑似中風的病症,除了熱性藥物外,也應酌量加入,效果良好。在天行熱病痊癒或痊癒後出現陰虛內熱,以及餘熱未除的情況下,應根據症狀和脈象,適當地在藥方中加入藥物。
白薇這種苦鹹、大寒的藥物,對於傷寒和天行熱病,特別是汗多導致亡陽,或是內虛不思飲食,飲食也不易消化,或是下藥後導致內虛,腹部感到寒冷,或是因為下藥過度,導致腹瀉不停等情況,均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