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八 (9)
卷八 (9)
1. 茅根
味甘,寒,無毒。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下五淋,除客熱在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久服利人。
疏:,茅根正稟土之沖氣,而兼感乎春陽生生之氣以生,故其味甘氣寒而無毒。入手少陰,足太陰、陽明。勞傷虛羸必內熱。甘能補脾,甘則雖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內熱,故主勞傷虛羸。益脾所以補中,除熱所以益氣,甘能益血。血熱則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寒涼血,甘益血。熱去則血和,和則瘀消而閉通,通則寒熱自止也。小便不利由於內熱也。熱解則便自利。淋者,血分虛熱所致也,涼血益血則淋自愈,而腸胃之容熱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補血涼肝則筋堅矣。血熱則崩。涼血和血,崩自愈矣。血熱則妄行,溢出上竅為吐,為咯,為鼻衄,齒衄。涼血和血則諸證自除。益脾補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腫、黃疸,而兼理傷寒噦逆也。
主治參互
同麥冬、生地、枸杞子,治勞傷內熱。同生地、麥冬、蘇子、枇杷葉、白芍藥、甘草、蒲黃、童便,治諸血。同牛膝、生地黃、童便,治血熱經枯而閉。同竹茹、麥冬、石膏、人參,治傷寒胃熱噦逆。同芍藥、赤小豆、赤白茯苓、車前子、薏苡仁、木瓜、石斛、木通,治水腫。
同枇杷葉、竹茹、麥門冬,治火炎內熱,反胃上氣。同生地、天麥門冬、車前子、牛膝、白茯苓、黃柏、五味子、枸杞子、童便,治溺血。
簡誤
因寒發噦,中寒嘔吐,濕痰停飲發熱,並不得服。
白話文:
茅根味甘性寒,無毒。能治療勞損體虛、補益中氣、去除瘀血、血閉所致的寒熱症狀、利尿、治療五種淋病、消除胃中暑熱、止渴、強健筋骨,以及治療婦女崩漏。長期服用對身體有益。
茅根性寒味甘,這源於它吸收了土氣的精華,又受到春陽生生之氣的滋養,所以它性寒味甘且無毒。它能作用於手少陰經、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勞損體虛必然伴隨內熱。甘味能補益脾臟,而甘味即使是寒性的也不會損傷脾胃,甘寒又能消除內熱,所以能治療勞損體虛。補益脾臟就能補益中氣,消除內熱就能益氣,甘味還能益血。血熱就會產生瘀血,瘀血就會阻塞經絡,阻塞就會導致寒熱交替出現。寒涼能涼血,甘味能益血。熱邪去除,血液就會通暢,瘀血消除,經絡通暢,寒熱自然就會停止。小便不利是因為內熱。熱邪消除,小便自然就通暢了。淋病是血分虛熱造成的,涼血益血就能治愈淋病,同時也能消除腸胃中的暑熱。津液充足,口渴自然就會停止。肝臟藏血並主筋。補血涼肝就能使筋骨強健。血熱就會導致崩漏。涼血和血,崩漏自然就會痊癒。血熱就會妄行,從上竅溢出就會出現吐血、咯血、鼻出血、齒齦出血等症狀。涼血和血就能消除這些症狀。補益脾臟,補益中氣,利尿,所以也能治療水腫、黃疸,並能治療傷寒引起的呃逆。
茅根和其他藥材合用,可以治療不同的病症:
與麥冬、生地黃、枸杞子一起使用,治療勞損引起的內熱;與生地黃、麥冬、蘇子、枇杷葉、白芍藥、甘草、蒲黃、童便一起使用,治療各種出血症;與牛膝、生地黃、童便一起使用,治療血熱導致經閉;與竹茹、麥冬、石膏、人參一起使用,治療傷寒引起的胃熱呃逆;與芍藥、赤小豆、赤白茯苓、車前子、薏苡仁、木瓜、石斛、木通一起使用,治療水腫;與枇杷葉、竹茹、麥門冬一起使用,治療火熱內盛、反胃呃逆;與生地黃、天麥門冬、車前子、牛膝、白茯苓、黃柏、五味子、枸杞子、童便一起使用,治療尿血。
注意事項:
因寒邪而發熱呃逆,或因寒邪導致嘔吐,或因濕痰停滯導致發熱,都不能服用茅根。
2. 紫菀
味苦、辛,溫,無毒。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蹶,安五臟,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款冬為之使。惡瞿麥、雷丸、遠志。畏茵陳蒿。)
疏:,紫菀感春夏之氣化,而兼得地中之金性,故味苦溫。《別錄》:兼辛無毒。入手太陰,兼入足陽明。苦以泄之,辛以散之,溫以行之。辛先入肺,肺主諸氣,故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亦辛之力也。痿蹶者,陽明之濕熱熏蒸於肺,則肺熱而津液不能下滴,傷其氣化,以困水之上源,故為痿蹶也。肺為五臟之華蓋,而主諸氣。肺安則能朝百脈,散精布液於各臟,故云:安五臟也。療咳逆吐膿血,止喘悸者,散肺氣之邪也。能安五臟,故治五勞及體虛不足。小兒驚癇亦虛而有熱故也,熱散則驚癇自止矣。得蜜蒸焙良。
主治參互
《古今傳信方》治久嗽,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為末作散。每服三錢,生薑三片,烏梅一枚,同煎湯下,食後、臨臥各一服。入噙化丸,治陰虛咳嗽。《千金方》:治婦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撮,便通。小便血,服五撮便止。《斗門方》:治纏喉風喉閉,飲食不通欲死者,返魂草根一莖,洗淨,納入喉中,取惡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馬牙硝津咽之,即絕根。
一名紫菀,南人呼為夜牽牛。《全幼心鑑》:治小兒咳嗽聲不出者,紫菀末、杏仁泥等分,入蜜同研,丸芡實大,每服一丸,五味子湯化下。
簡誤
觀其能開喉痹,取惡涎,則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溫,肺病咳逆喘嗽,皆陰虛肺熱證也。不宜專用及多用,即用亦須與天門冬、百部、麥冬、桑白皮苦寒之藥參用,則無害。
白話文:
紫菀味苦辛,性溫,無毒。主治咳嗽氣逆、胸中寒熱結氣,去除蠱毒,治療痿弱、足痺,安五臟,治療咳嗽吐膿血,止喘息心悸,以及五勞體虛、身體不足,小兒驚癇等症。款冬花為其輔藥,忌與瞿麥、雷丸、遠志同用,畏忌茵陳蒿。
紫菀吸收春夏之氣,並兼具地中金性,故味苦溫。《名醫別錄》記載其味辛,無毒,入肺經與胃經。苦味能瀉,辛味能散,溫性能行。辛味先入肺經,肺主氣,故能治咳嗽氣逆、胸中寒熱結氣。去除蠱毒也是辛味的作用。痿弱、足痺是因為陽明經濕熱熏蒸肺部,導致肺熱津液不能下行,損傷氣化,阻礙水分上升,因此出現痿弱、足痺。肺為五臟之華蓋,主氣,肺安則能調和百脈,將精氣津液輸布到各個臟腑,所以說能安五臟。治療咳嗽吐膿血、止喘息心悸,是因其能散肺氣之邪。因為能安五臟,所以能治療五勞體虛。小兒驚癇也是由於虛弱伴有內熱,散熱則驚癇自愈。用蜜蒸焙後藥效更好。
古方應用舉例:
《古今傳信方》記載,治療久咳,可用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研末服用。每次服三錢,用生薑三片、烏梅一枚煎湯送服,飯後及睡前各服一次。也可製成噙化丸劑,治療陰虛咳嗽。《千金方》記載,治療婦女突然小便不通,可用紫菀末用井水送服,小便出血則服用量增加。另有方劑治療喉痹。
紫菀又名夜牽牛。《全幼心鑑》記載,治療小兒咳嗽不出聲,可用紫菀末、杏仁泥等量混合,加蜜研成丸藥服用。
用藥注意事項:
紫菀能治療喉痹,排出惡涎,可見其辛散之力強。但其性溫,肺病咳嗽、氣逆、喘嗽,多為陰虛肺熱,不宜單用或多用。使用時應與天門冬、百部、麥冬、桑白皮等苦寒藥物配伍,以避免副作用。
3. 紫草
味苦,寒,無毒。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療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皶。
疏:,紫草稟天地陰寒清和之氣,故味苦氣寒而無毒。入足少陰、厥陰。為涼血之聖藥,故主心腹邪熱之氣。五疸者,濕熱在脾胃所成。去濕除熱利竅,其疸自愈。邪熱在內能損中氣。邪熱散即能補中益氣矣。苦寒性滑,故利九竅而通利水道也。腹腫脹滿痛者,濕熱瘀滯於脾胃,則中焦受邪而為是病。濕熱解而從小便出,則前證自除也。合膏藥,療小兒痘瘡及面皶,皆涼血之效也。
主治參互
同紅花子、生地黃、甘草、貝母、牡丹皮,濃煎,加生犀角汁,量兒大小,以四十九匙至半盞為度,治痘瘡深紅色,或紫、或黑陷乾枯,便閉,神效。若在一朝及二朝內,稍有元氣,雖危可生。痘疔痘毒咸治之。惟痘毒須加黃耆、金銀花、鼠黏子;痘瘡夾斑疹者,加硬石膏、麥冬、知母、竹葉。一二劑即去之。
簡誤
紫草苦寒而能通利九竅,痘瘡家氣虛脾胃弱,泄瀉不思食,小便清利者,俱禁用。
白話文:
紫草味苦、性寒,無毒。能治療心腹的邪氣、各種黃疸,補益中氣,通利九竅,利尿,治療腹部腫脹疼痛。將其製成膏藥,可以治療小兒瘡瘍和臉上的疹子。
紫草吸收天地間陰寒清和之氣,所以味苦性寒而無毒,主要作用於足少陰經和厥陰經。它是清熱涼血的良藥,因此能治療心腹邪熱。各種黃疸都是因為濕熱停滞在脾胃造成的,紫草能清熱利濕、通利九竅,所以黃疸自然會痊癒。體內邪熱會損傷中氣,邪熱消除後就能補益中氣了。紫草苦寒且滑利,因此能通利九竅和利尿。腹部腫脹疼痛是因濕熱瘀滯於脾胃,導致中焦受邪所致。濕熱消除並從小便排出,這些症狀自然就會消失。製成膏藥可以治療小兒痘瘡和臉上的疹子,都是因為它有涼血的功效。
治療參考:
紫草、紅花子、生地黃、甘草、貝母、牡丹皮等藥材濃煎,加入生犀角汁(用量依兒童年齡大小,從49匙到半碗不等),可以治療痘瘡顏色深紅、紫黑或顏色暗沉乾枯,伴隨便秘的症狀,療效顯著。如果在一天或兩天內,稍微有點元氣,即使病情危重,也能治癒。痘瘡、痘毒都可以用此方治療。但痘毒還需加入黃耆、金銀花、鼠黏子;如果痘瘡伴有斑疹,則需加入硬石膏、麥冬、知母、竹葉。通常一到兩劑就能見效。
使用禁忌:
紫草味苦性寒,能通利九竅,但若患有痘瘡,且伴隨氣虛、脾胃虛弱、腹瀉、食慾不振、小便清長等症狀,則應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