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八 (6)

回本書目錄

卷八 (6)

1. 百合

味甘,平,無毒。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痹,止涕淚。

疏:,百合得土金之氣,而兼天之清和,故味甘平,亦應微寒無毒。入手太陽、陽明,亦入手少陰,故主邪氣腹脹。所謂邪氣者,即邪熱也。邪熱在腹故腹脹,清其邪熱則脹消矣。解利心家之邪熱,則心痛自瘳。腎主二便,腎與大腸二經有熱邪,則不通利,清二經之邪熱,則大小便自利。甘能補中,熱清則氣生,故補中益氣。清熱利小便,故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乳難,足陽明熱也。喉痹者,手少陽三焦,手少陰心家熱也。涕淚,肺肝熱也。清陽明、三焦、心部之熱,則上來諸病自除。

主治參互

仲景治傷寒病百合證,有柴胡百合湯。同知母、貝母、天門冬、麥門冬、百部、桑根白皮、薏苡仁、枇杷葉,治肺熱咳嗽及吐膿血。同麥門冬、白芍藥、甘草、通脫木,利大小便。同知母、柴胡、竹葉,治寒熱邪氣,通身疼痛。同白芍藥、炙甘草、麥門冬、五味子,補中益氣。同白芍藥、白茯苓、車前子、桑根白皮,治浮腫。

簡誤

中寒者勿服。

白話文:

百合味甘性平,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邪氣引起的腹脹、心痛,能促進大小便通暢,補益中氣,消除浮腫、腹脹、痞滿、寒熱、全身疼痛,以及乳汁不通、喉嚨腫痛、流鼻涕眼淚等症狀。

百合吸收了土金之氣,又兼具天地間的清和之氣,所以味甘性平,略帶微寒且無毒。它能作用於手太陽經、陽明經和手少陰經,因此能治療邪氣引起的腹脹。這裡所說的邪氣,指的是邪熱。邪熱在腹部則導致腹脹,清除邪熱就能消除腹脹。它能消除心經的邪熱,所以能治癒心痛。腎經主管大小便,如果腎經和大腸經有熱邪,就會導致大小便不通暢,清除這兩經的邪熱,就能使大小便通暢。百合的甘味能補益中氣,熱邪清除後,元氣就能恢復,所以能補益中氣。百合能清熱利尿,因此能消除浮腫、腹脹、痞滿、寒熱、全身疼痛等症狀;乳汁不通是足陽明經有熱邪;喉嚨腫痛是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少陰心經有熱邪;流鼻涕眼淚是肺經和肝經有熱邪。清除陽明經、三焦經、心經的熱邪,就能治愈上述疾病。

百合的臨床應用很多:

張仲景治療傷寒病中百合的運用,例如柴胡百合湯。百合還能與知母、貝母、天門冬、麥門冬、百部、桑根白皮、薏苡仁、枇杷葉等藥材一起使用,治療肺熱咳嗽和咳吐膿血。與麥門冬、白芍藥、甘草、通脫木等藥材一起使用,則能利大小便。與知母、柴胡、竹葉等藥材一起使用,則能治療寒熱邪氣引起的全身疼痛。與白芍藥、炙甘草、麥門冬、五味子等藥材一起使用,則能補益中氣。與白芍藥、白茯苓、車前子、桑根白皮等藥材一起使用,則能治療浮腫。

體質虛寒者不宜服用。

2. 知母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

疏:,知母稟天地至陰之氣,故味苦氣寒而無毒。《藥性論》:兼平,《日華子》:兼甘,皆應有之。入手太陰、足少陰經。苦寒能除煩熱,至陰能入骨,故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脾腎俱虛則濕熱客之,而成肢體浮腫。肺為水之上源,腎屬水,清熱滋肺金,益水臟,則水自下矣。補不足者,清熱以滋金水之陰,故補不足。熱散陰生,故益氣。苦寒至陰之性,煩熱得之即解,故療傷寒,久瘧煩熱,及脅下邪氣。凡言邪者,皆熱也。膈中惡,即邪惡之氣中於膈中也。風汗者,熱則生風,而汗自出也。內疸者,即女勞色疸也。熱火既散,陰氣即生,故主上來諸證也。多服令人泄者,陰寒之物,其味復苦,則必傷脾胃生髮之氣,故作泄也。

主治參互

入白虎湯,解傷寒陽明證。口渴,頭疼煩熱,鼻乾不得眠,加竹葉、麥門冬,名竹葉石膏湯。治陽明經前證,大渴引飲,頭疼欲破,因作勞而得者,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汗後煩熱不解亦用之。同麥門冬、石膏、貝母、橘紅、鱉甲、青蒿、牛膝,治久瘧煩熱而渴。同貝母、天門冬、麥門冬、沙參、甘草、桑白皮、枇杷葉、五味子、百部,治陰虛咳嗽。

同黃柏、車前子、木通、天門冬、生甘草,治強陽不痿。

簡誤

陽痿,及易舉易痿,泄瀉脾弱,飲食不消化,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泄等證,法並禁用。

白話文:

知母味苦、性寒,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消渴(糖尿病)、熱症、去除邪氣、肢體浮腫、利尿、滋補不足、益氣。可以治療傷寒、久瘧引起的煩熱、脅肋部邪氣、胃部不適、風疹伴發汗、黃疸。服用過量會導致腹瀉。

知母具有天地至陰之氣,所以味苦、性寒且無毒。有些文獻記載知母性平或味甘,這些說法也可能正確。知母進入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其苦寒的特性能去除煩熱,至陰的特性能深入骨髓,因此能治療消渴、熱症和邪氣。脾腎兩虛時,濕熱之邪容易入侵,導致肢體浮腫。肺是水液的來源,腎主水,知母清熱滋潤肺金,益補水臟,則水液就能順利排出。知母能補益不足,是因為它清熱滋陰,從而滋養肺腎陰液,達到補益的效果。熱邪消除,陰氣滋生,所以能益氣。知母苦寒至陰的特性,能迅速消除煩熱,因此能治療傷寒、久瘧引起的煩熱,以及脅肋部邪氣等症。這裡所說的邪氣,都是指熱邪。胃部不適指的是邪惡之氣入侵胃部。風疹伴發汗是指熱邪導致風疹,並伴隨出汗。黃疸是指女性因勞累引起的黃疸。熱邪消除後,陰氣滋生,所以知母能治療這些上焦的病症。服用過量會導致腹瀉,是因為知母性寒,味苦,會損傷脾胃的生髮之氣,所以引起腹瀉。

知母常被用於以下處方:

  • 白虎湯:治療傷寒陽明症,症狀包括口渴、頭痛煩熱、鼻乾難眠。可加竹葉、麥門冬,名為竹葉石膏湯。治療陽明經前期症狀,例如口渴引飲、頭痛欲裂,因勞累而起,可加人參,名為人參白虎湯。汗後煩熱不退也可使用。
  • 治療久瘧煩熱口渴的方劑:知母與麥門冬、石膏、貝母、橘紅、鱉甲、青蒿、牛膝等同用。
  • 治療陰虛咳嗽的方劑:知母與貝母、天門冬、麥門冬、沙參、甘草、桑白皮、枇杷葉、五味子、百部等同用。
  • 治療陽痿的方劑:知母與黃柏、車前子、木通、天門冬、生甘草等同用。

知母不適用於陽痿、容易勃起又容易疲軟、脾虛洩瀉、消化不良、胃虛食慾不振、腎虛洩瀉等症狀。

3. 貝母

味辛、苦,平,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厚朴、白薇為之使。畏秦艽。反烏頭。)

疏:,貝母在地則得土金之氣,在天則稟清肅之令,故味辛平。《別錄》:兼苦,微寒無毒。入手太陰、少陰。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陰也。色白象金而主肺。肺有熱,因而生痰,或為熱邪所幹,喘嗽煩悶,必此主之。其主傷寒煩熱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煩熱故也。淋瀝者,小腸有熱也。心與小腸為表裡,清心家之煩熱,則小腸之熱亦解矣。邪氣者,邪熱也。辛以散結,苦以泄邪,寒以折熱,故主邪氣也。經曰:一陰一陽結為喉痹。一陰者少陰君火也,一陽者少陽相火也。解少陰少陽之熱,除胸中煩熱,則喉痹自愈矣。乳難者,足厥陰、足陽明之氣結滯而不通。辛能散結氣,通其結滯則乳難自瘳。熱解則血涼,血涼則不痛,故主金瘡。熱則生風,故主風痙。《別錄》又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者,肺主皮毛也。目眩者,熱上攻也。項直即風痙也。咳嗽上氣,氣上逆也。煩熱渴,邪不解,汗不出者,邪熱盛也。其性專能散結除熱,則上來諸證皆自愈矣。病去則五臟自安,骨髓自利也。

主治參互

同知母、前胡、葛根、麥冬、甘草,治陽明斑疹初發,壯熱喘嗽有痰,不得眠,即《本經》所謂:傷寒煩熱邪氣。君橘皮、前胡、石膏、知母、麥門冬、竹瀝,治痰瘧。同知母、天麥門冬、桑白皮、枇杷葉、百部、桔梗、甘草,治肺熱咳嗽及胸中煩熱。同生甘菊、紫花地丁、金銀花、白及、白蘞、鼠黏子、甘草、夏枯草,治一切熱毒,消一切癰疽。同鼠黏子、玄參、栝樓根、白殭蠶、甘草、桔梗,治風痙。

同鬱金、橘葉、連翹、栝樓根、鼠黏子、夏枯草、山慈菇、山豆根、玄參,消一切結核、乳岩、瘰癧。同百部、百合、薏苡仁、麥冬、蘇子、鬱金、童便、竹瀝、魚腥草,治肺熱吐膿血。同番降香、鬱金、橘紅、遠志、蘇梗、蘇子、香附、白豆蔻,開鬱痰;加撫芎、神麯,並解一切氣鬱。

簡誤

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噁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痰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法應以辛溫燥熱之藥,如南星、半夏、天麻、蒼白朮、茯苓之類治之者,並禁用。

白話文:

貝母味辛、苦,性平微寒,無毒。主治傷寒引起的發熱煩躁、小便不利、疝氣、喉嚨腫痛、乳汁不通、外傷感染引發的痙攣、腹部脹滿、惡寒、頭暈目眩、頸項強直、咳嗽氣喘、煩熱口渴、盜汗等症狀,能滋養五臟,使骨髓通利。

貝母性味平和,既能升能降,入肺經,能清肺熱,治療因肺熱引起的痰多、喘咳、煩悶等症狀。它能治療傷寒發熱,是因為其辛寒苦味能消除煩熱;能治小便不利,是因為能清心火,而心和小腸互為表裡;能治邪氣,是因為辛味能散結,苦味能瀉邪,寒性能清熱。它能治療喉嚨腫痛,是因為能清少陰君火和少陽相火;能治乳汁不通,是因為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通暢;能治外傷感染引發的痙攣,是因為清熱止痛;能治腹部脹滿,惡寒,以及頭暈目眩、頸項強直、咳嗽氣喘等,是因為它能清熱解表,使肺氣通暢。它能治療煩熱口渴、盜汗,是因為能消除體內邪熱。總而言之,貝母能散結除熱,治療上述諸症。病癒之後,五臟自然平和,骨髓自然通利。

貝母常與知母、前胡、葛根、麥冬、甘草等藥物配伍,治療初期陽明熱毒斑疹,症狀為高熱、喘咳、痰多、失眠等;也常與其他藥物配伍治療痰熱咳嗽、肺熱、癰疽、風痙、結核、乳腺腫塊等症;以及肺熱吐膿血、氣鬱等。

但寒濕痰、食積痰火引起的咳嗽,以及脾胃濕痰引起的眩暈、嘔吐、腹瀉等症狀,則不宜使用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