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八 (6)
卷八 (6)
1. 百合
味甘,平,無毒。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痹,止涕淚。
疏:,百合得土金之氣,而兼天之清和,故味甘平,亦應微寒無毒。入手太陽、陽明,亦入手少陰,故主邪氣腹脹。所謂邪氣者,即邪熱也。邪熱在腹故腹脹,清其邪熱則脹消矣。解利心家之邪熱,則心痛自瘳。腎主二便,腎與大腸二經有熱邪,則不通利,清二經之邪熱,則大小便自利。甘能補中,熱清則氣生,故補中益氣。清熱利小便,故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乳難,足陽明熱也。喉痹者,手少陽三焦,手少陰心家熱也。涕淚,肺肝熱也。清陽明、三焦、心部之熱,則上來諸病自除。
白話文:
【性質】味甘,性平,無毒害。主要用於治療邪氣引起的腹脹、心痛,調節大小便,補充中氣、增強體力,消除浮腫、腹部脹滿、腹部痞塊以及寒熱不調、全身疼痛,還可以解決哺乳困難和喉頭炎症,止住鼻涕和眼淚。
【解析】百合具有大地與金屬的氣息,並兼備天界的清和之氣,因此其味道甘甜、性質平和,並且應對微寒無毒的特性。它進入了手太陽、陽明脈道,同時也影響到手少陰脈道,因此對於邪氣腹脹有著很好的療效。這裡所說的邪氣,主要是指熱邪。熱邪在腹部,導致腹脹,清除邪熱後,腹脹自然消退。清除心臟的邪熱,則心痛會痊癒。腎臟主理二便,當腎與大腸兩條脈道有熱邪時,就會造成排泄不通暢,清除兩脈道的熱邪,則大小便自然順暢。甘味可以補充中氣,熱邪清除後,體內氣血得到生發,因此補充中氣、增強體力。清熱利尿,可以消除浮腫、腹部脹滿、腹部痞塊以及寒熱不適,以及全身的疼痛,這都是因為足陽明脈道熱邪所致。喉頭炎症是因為手少陽三焦、手少陰心脈道熱邪所致。鼻涕和眼淚是因為肺臟與肝臟熱邪所致。清除了陽明脈道、三焦脈道、心脈道的熱邪,那麼這些上半身的疾病自然會得到治癒。
主治參互
仲景治傷寒病百合證,有柴胡百合湯。同知母、貝母、天門冬、麥門冬、百部、桑根白皮、薏苡仁、枇杷葉,治肺熱咳嗽及吐膿血。同麥門冬、白芍藥、甘草、通脫木,利大小便。同知母、柴胡、竹葉,治寒熱邪氣,通身疼痛。同白芍藥、炙甘草、麥門冬、五味子,補中益氣。同白芍藥、白茯苓、車前子、桑根白皮,治浮腫。
簡誤
中寒者勿服。
白話文:
主 治 參 互
張仲景治療傷寒病症和百合證狀,有「柴胡百合湯」。此方包含知母、貝母、天門冬、麥門冬、百部、桑根白皮、薏苡仁、枇杷葉,用於治療肺部熱症引起的咳嗽以及咳出膿血。
同用麥門冬、白芍、甘草、通脫木,可以調理大小便。同用知母、柴胡、竹葉,能夠治療寒熱邪氣和全身疼痛。同用白芍藥、炙甘草、麥門冬、五味子,能補充中氣和強壯體力。同用白芍藥、白茯苓、車前子、桑根白皮,能治療浮腫。
簡誤
如果有腹部受涼的情況,請勿服用此方。
2. 知母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
疏:,知母稟天地至陰之氣,故味苦氣寒而無毒。《藥性論》:兼平,《日華子》:兼甘,皆應有之。入手太陰、足少陰經。苦寒能除煩熱,至陰能入骨,故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脾腎俱虛則濕熱客之,而成肢體浮腫。肺為水之上源,腎屬水,清熱滋肺金,益水臟,則水自下矣。補不足者,清熱以滋金水之陰,故補不足。熱散陰生,故益氣。苦寒至陰之性,煩熱得之即解,故療傷寒,久瘧煩熱,及脅下邪氣。凡言邪者,皆熱也。膈中惡,即邪惡之氣中於膈中也。風汗者,熱則生風,而汗自出也。內疸者,即女勞色疸也。熱火既散,陰氣即生,故主上來諸證也。多服令人泄者,陰寒之物,其味復苦,則必傷脾胃生髮之氣,故作泄也。
白話文:
知母,味苦,性寒,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口渴和內熱,清除邪氣,消除身體浮腫,排水利尿,補充體內不足,增強體力。對於傷寒、長期瘧疾引起的長期熱症、肝膽部位的邪氣、胸膈間的邪氣以及風熱引起的內疸都有療效。過量服用可能會導致腹瀉。
知母採集天地間最陰冷的氣息,因此具有苦寒且無毒的特性。在《藥性論》中提到其具有平和性質,在《日華子》中提到其還具有甘甜性質,這都是符合其特性的描述。它進入人體的太陰(脾)和少陰(腎)經絡。苦寒的特性能夠消除熱氣,至陰的特性能夠深入骨髓,因此它能治療口渴和內熱,清除邪氣。當脾腎兩經都虛弱時,濕熱會侵擾,導致身體浮腫。肺是水的來源,腎屬水,清熱滋潤肺金,補充水髒,就能使水往下流。它補充不足的原因是清熱滋潤陰氣,因此可以補充不足。熱氣散去陰氣生長,因此能夠增強體力。苦寒至陰的特性,可以立即解熱消熱,因此對於傷寒、長期瘧疾引起的熱症,以及肝膽部位的邪氣都有療效。當我們說邪氣時,指的是熱氣。胸膈間的邪氣,就是邪氣中於胸膈之間。風熱會產生風動,並引發出汗。內疸是指女性勞累後出現的面色發黃的病狀。熱氣散去,陰氣生成,因此可以治療這些病症。過量服用可能會導致腹瀉,因為陰寒的物質,加上其苦味,會傷害脾胃的生髮之氣,因此會引起腹瀉。
主治參互
入白虎湯,解傷寒陽明證。口渴,頭疼煩熱,鼻乾不得眠,加竹葉、麥門冬,名竹葉石膏湯。治陽明經前證,大渴引飲,頭疼欲破,因作勞而得者,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汗後煩熱不解亦用之。同麥門冬、石膏、貝母、橘紅、鱉甲、青蒿、牛膝,治久瘧煩熱而渴。同貝母、天門冬、麥門冬、沙參、甘草、桑白皮、枇杷葉、五味子、百部,治陰虛咳嗽。
白話文:
主要治療對象為參互症狀。
服用白虎湯,以解傷寒期間陽明經的症狀。若出現口渴、頭痛、煩熱、鼻乾難以入眠等情況,可加入竹葉、麥門冬,稱為竹葉石膏湯。此方適用於陽明經前期的病症,如極度口渴引水、頭痛欲裂,且由勞累引起,可加入人參,稱為人參白虎湯。汗後仍感到煩熱不退的狀況,也可使用此方。
同時,配合麥門冬、石膏、貝母、橘紅、鱉甲、青蒿、牛膝,可治療長期的瘧疾引起的煩熱和口渴。再配合貝母、天門冬、麥門冬、沙參、甘草、桑白皮、枇杷葉、五味子、百部,可以治療陰虛咳嗽。
同黃柏、車前子、木通、天門冬、生甘草,治強陽不痿。
簡誤
陽痿,及易舉易痿,泄瀉脾弱,飲食不消化,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泄等證,法並禁用。
白話文:
治療強烈的性慾但無法勃起的問題,可以使用黃柏、車前子、木通、天門冬和生甘草。
若出現容易勃起又容易疲軟,或是脾虛導致的洩瀉,消化不良,胃虛導致沒有食慾,以及因腎虛引起的溏洩等症狀,則應避免使用上述藥物。
3. 貝母
味辛、苦,平,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厚朴、白薇為之使。畏秦艽。反烏頭。)
疏:,貝母在地則得土金之氣,在天則稟清肅之令,故味辛平。《別錄》:兼苦,微寒無毒。入手太陰、少陰。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陰也。色白象金而主肺。肺有熱,因而生痰,或為熱邪所幹,喘嗽煩悶,必此主之。其主傷寒煩熱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煩熱故也。淋瀝者,小腸有熱也。心與小腸為表裡,清心家之煩熱,則小腸之熱亦解矣。邪氣者,邪熱也。辛以散結,苦以泄邪,寒以折熱,故主邪氣也。經曰:一陰一陽結為喉痹。一陰者少陰君火也,一陽者少陽相火也。解少陰少陽之熱,除胸中煩熱,則喉痹自愈矣。乳難者,足厥陰、足陽明之氣結滯而不通。辛能散結氣,通其結滯則乳難自瘳。熱解則血涼,血涼則不痛,故主金瘡。熱則生風,故主風痙。《別錄》又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者,肺主皮毛也。目眩者,熱上攻也。項直即風痙也。咳嗽上氣,氣上逆也。煩熱渴,邪不解,汗不出者,邪熱盛也。其性專能散結除熱,則上來諸證皆自愈矣。病去則五臟自安,骨髓自利也。
白話文:
貝母的性質為辛和苦,平和微寒,且無毒。它對治傷寒引起的煩熱,尿路感染,疝痛,腹部結塊,喉嚨疼痛,哺乳困難,金瘡風痙,能治療腹內結塊,消除心下滿脹,舒緩畏風寒。它還能治療眼睛眩暈,頸部僵硬,咳嗽,上呼吸道阻塞,止住煩熱和口渴,促進流汗,安定五臟,使骨髓暢通。
貝母與厚朴和白薇有相輔相成的作用,但應避免與秦艽一起使用,因為它們會產生相互抵消的效果。貝母也不應該與烏頭一同使用,因為這會導致不良反應。
主治參互
同知母、前胡、葛根、麥冬、甘草,治陽明斑疹初發,壯熱喘嗽有痰,不得眠,即《本經》所謂:傷寒煩熱邪氣。君橘皮、前胡、石膏、知母、麥門冬、竹瀝,治痰瘧。同知母、天麥門冬、桑白皮、枇杷葉、百部、桔梗、甘草,治肺熱咳嗽及胸中煩熱。同生甘菊、紫花地丁、金銀花、白及、白蘞、鼠黏子、甘草、夏枯草,治一切熱毒,消一切癰疽。同鼠黏子、玄參、栝樓根、白殭蠶、甘草、桔梗,治風痙。
白話文:
主要治療:
-
同知母、前胡、葛根、麥冬、甘草,用於治療陽明斑疹初期,伴有強烈的熱感、喘息和咳痰,以及失眠等症狀。這與《本經》中所描述的傷寒引起的煩熱和邪氣有關。
-
君橘皮、前胡、石膏、知母、麥門冬、竹瀝,用於治療痰瘧。
-
同知母、天麥門冬、桑白皮、枇杷葉、百部、桔梗、甘草,用於治療肺熱咳嗽以及胸部的煩熱。
-
同生甘菊、紫花地丁、金銀花、白及、白蘞、鼠黏子、甘草、夏枯草,用於治療所有熱毒,消除所有的癰疽。
-
同鼠黏子、玄參、栝樓根、白僵蠶、甘草、桔梗,用於治療風痙。
同鬱金、橘葉、連翹、栝樓根、鼠黏子、夏枯草、山慈菇、山豆根、玄參,消一切結核、乳岩、瘰癧。同百部、百合、薏苡仁、麥冬、蘇子、鬱金、童便、竹瀝、魚腥草,治肺熱吐膿血。同番降香、鬱金、橘紅、遠志、蘇梗、蘇子、香附、白豆蔻,開鬱痰;加撫芎、神麯,並解一切氣鬱。
白話文:
與鬱金、橘葉、連翹、栝樓根、鼠黏子、夏枯草、山慈菇、山豆根、玄參等藥物一同使用,可以消除一切結核、乳腺腫瘤、淋巴結病等疾病。
與百部、百合、薏苡仁、麥冬、蘇子、鬱金、童便、竹瀝、魚腥草等藥物一同使用,可以治療肺部熱症引起的咳嗽帶有膿血。
與番降香、鬱金、橘紅、遠志、蘇梗、蘇子、香附、白豆蔻等藥物一同使用,可以開解胸中的痰滯。若加上撫芎、神麯,可以解開一切氣滯的問題。
簡誤
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噁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痰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法應以辛溫燥熱之藥,如南星、半夏、天麻、蒼白朮、茯苓之類治之者,並禁用。
白話文:
對於因寒、濕、痰和食積所導致的咳嗽,若是胃部有濕痰時會感到噁心想吐;若是由於痰飲引起的寒熱症狀,或是脾胃有濕痰導致的頭暈和眩暈,以及痰厥引起的頭痛、中邪引起的嘔吐,或胃寒導致的腹瀉,應該使用辛溫燥熱的藥物進行治療,例如南星、半夏、天麻、蒼朮和茯苓等。然而,對於這些情況,我們必須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