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八 (5)
卷八 (5)
1. 瞿麥
味苦、辛,寒,無毒。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長毛髮。
疏:,瞿麥稟陰寒之氣而生,故味苦寒。《別錄》:兼辛無毒。苦辛能破血,陰寒而降,能通利下竅而行小便,故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因於小腸熱甚者。寒能散熱,辛能散結,故決癰腫。除濕熱,故明目去翳。辛寒破血,故破胎墮子而下閉血也。去腎家濕熱,故云養腎氣。逐膀胱邪逆者,亦泄濕熱故也。濕熱客中焦,則清濁不分而為霍亂,通利濕熱,則霍亂自解矣。
用蕊殼,不用莖葉。入藥先須以堇竹瀝浸一伏時,漉出曬乾。
主治參互
入八正散,利小腸實熱結閉。《千金方》立效散:治下焦結熱,小便淋閉,或有血出,或大小便出血。瞿麥穗一兩,炙甘草七錢五分,山梔仁炒半兩,為末,每服七錢,連須蔥白七個,燈心五十莖,生薑五片,水二盞,煎至七分,時時溫服。
簡誤
瞿麥苦寒兼辛,性猛利,善下逐。凡腎氣虛,小腸無大熱者,忌之。胎前產後,一切虛人患小水不利,法並禁用。水腫、蠱脹脾虛者不得施。
白話文:
瞿麥味苦辛,性寒,無毒。主要功效為治療泌尿系統阻塞、小便不通、瘡瘍腫毒、眼睛模糊不清、墮胎、閉經、滋養腎氣、治療膀胱邪氣逆亂、霍亂、促進頭髮生長。
瞿麥生長於陰寒之地,因此味苦寒。《名醫別錄》記載其兼具辛味,無毒。苦辛味能破血,陰寒之性能向下運行,暢通下焦,利尿,因此能治療泌尿系統阻塞和排尿困難,尤其適用於小腸熱盛所致的症狀。寒性可以散熱,辛味可以散結,因此能治療癰腫。它能清除濕熱,因此能明目去翳。辛寒之性能破血,所以能墮胎和治療閉經。它能去除腎臟的濕熱,所以能滋養腎氣。治療膀胱邪氣逆亂,也是因為它能去除濕熱。中焦濕熱導致清濁不分而產生霍亂,通利濕熱後,霍亂自然會痊癒。
藥用部分為瞿麥的花穗,不用莖葉。入藥前需先用竹瀝浸泡一晝夜,撈出曬乾。
瞿麥常用於治療小腸實熱導致的便秘。例如《千金方》中的立效散,用於治療下焦熱結、小便不利、尿血或大便出血等症狀。
瞿麥性寒味苦辛,藥性猛烈,擅長瀉下逐邪。腎氣虛弱,小腸沒有明顯熱症者忌用。孕期、產後及體虛者小便不利,均不宜使用。水腫、蠱脹、脾虛者也不可使用。
2. 玄參
味苦、咸,微寒,無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明目。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癥,定五臟。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忌犯銅器。甄權:殺瘤、瘻、瘰癧。時珍:解斑毒,利咽喉。
疏:,玄參正稟北方水氣,而兼得春陽之和,故味苦而微寒無毒。《別錄》:兼咸,以其入腎也,為足少陰經君藥。黑乃水色,苦能下氣,寒能除熱,咸能潤下軟堅,故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明目者,益陰除熱,故補腎而明目也。熱則生風,故主暴中風,及療傷寒至春變溫病,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主溫瘧洒洒者,邪熱在表也。胸中氣亦邪熱也。止煩渴,散項下核癰腫者,解熱軟堅之效也。心腹痛亦熱也。堅癥者,內熱血瘀而干也。益陰除熱,故定五臟,久服補虛強陰益精也。散結氣而能軟堅,故主瘰癧也。散結涼血降火,故解斑毒,利咽喉也。下寒血三字,疑有誤。
主治參互
同升麻、甘草等分,水煎,治發斑咽痛,出《活人書》。同鼠黏子半生半炒,各兩許,為末,新汲水服。治急喉痹風。同地黃、甘菊花、蒺藜、枸杞子、柴胡,能明目。同貝母、連翹、甘草、栝樓根、薄荷、夏枯草,治瘰癧。同知母、麥門冬、竹葉,治傷寒陽毒汗下後,熱毒不散,心下懊憹,煩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同黃連、大黃等分,蜜丸如梧子,每三四十丸白湯下,治三焦積熱。
《經驗方》燒香治勞:玄參一斤,甘松六兩,為末,煉蜜一斤和勻,入瓶中封閉,地中埋窨十日取出,更用灰末六兩,煉蜜六兩,同和入瓶,更窨五日取出,燒之,嘗令聞香,其疾自愈。
簡誤
血少目昏,停飲寒熱支滿,血虛腹痛,脾虛泄瀉。並不宜服。
白話文:
玄參
玄參味苦鹹,性微寒,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腹部寒熱積聚、婦女產後疾病、滋補腎氣、明目。也能治療中風、傷寒、發熱、渾身疼痛、神志不清、溫瘧、血瘀、下焦出血、胸悶、消腫止渴、散頸部腫塊、癰腫、心腹疼痛、腫塊、調和五臟。長期服用可以補虛、明目、壯陽益精。忌用銅器盛放。甄權記載:可治療瘤、瘻、瘰癧。李時珍記載:可解毒、利咽喉。
玄參性寒,味苦鹹,其藥性來自北方水氣,又兼具春陽之和煦,故味苦而微寒無毒。《名醫別錄》記載其味鹹,因其入腎經,是足少陰經的要藥。黑色屬水,苦味能瀉氣,寒性能清熱,鹹味能潤下軟堅,因此能治療腹部寒熱積聚、婦女產後疾病。滋補腎氣、明目,是因為其能滋陰清熱,所以能補腎明目。發熱則生風,故能治療中風,以及治療傷寒轉變為溫病,出現發熱、渾身疼痛、神志不清等症狀。治療溫瘧,是因為邪熱在表。胸悶也是由於邪熱所致。止渴、散頸部腫塊、癰腫,是因其能清熱軟堅。心腹疼痛也是由於熱邪。腫塊是因內熱血瘀所致。滋陰清熱,故能調和五臟,長期服用可以補虛、壯陽益精。能散結氣、軟堅,故能治療瘰癧。能散結、涼血、降火,故能解毒、利咽喉。「下寒血」三字,疑似有誤。
玄參的常用配伍:
與升麻、甘草等量,水煎服,治療發斑咽痛(出自《活人書》)。與鼠黏子(半生半炒)等量,研末,溫水送服,治療急喉痹風。與生地黃、甘菊花、蒺藜、枸杞子、柴胡配伍,能明目。與貝母、連翹、甘草、栝樓根、薄荷、夏枯草配伍,治療瘰癧。與知母、麥門冬、竹葉配伍,治療傷寒陽毒汗出後,熱毒不散,心下煩悶,睡不安穩,心神恍惚欲絕等症狀。與黃連、大黃等量,製成蜜丸,每次服用三四十丸,溫水送服,治療三焦積熱。
經驗方:燒香治勞:玄參一斤,甘松六兩,研末,加入煉蜜一斤混合均勻,放入瓶中密封,埋入地下十天取出,再加入灰末六兩、煉蜜六兩,混合均勻放入瓶中,再埋入地下五天取出,燃燒後聞香,可自愈。
服用禁忌:
血虛、目昏、停飲、寒熱渾身疼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者,均不宜服用。
3. 秦艽
味苦、辛,平,微溫,無毒。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療風無問新久,通身攣急。
疏:,秦艽感秋金之氣,故味苦平。《別錄》:兼辛,微溫而無毒。潔古:氣微溫,味苦辛,亦可云微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降多於升。入手足陽明經。苦能泄,辛能散,微溫能通利,故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風除濕,故《別錄》療風無問久新,及通身攣急。能燥濕散熱結,故《日華子》治骨蒸及疳熱。甄權: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陽明風濕,及手足不遂,腸風瀉血,養血榮筋。好古:泄熱益膽氣。咸以其除濕散結,清腸胃之功也。雷公云:左文列為秦,即治病;右文列為艽,即髮腳氣。先以布拭上黃肉毛令盡,用還元湯浸一宿,曬乾用。
主治參互
秦艽同乾葛、山茵陳、五味子、黃連、白扁豆、木通、苜蓿,治酒疸。《聖惠方》治小便難,腹滿,不急治之,殺人。用秦艽一兩,去苗細銼,以水一大盞,煎取七分,去渣。每於食前分為三服。用薏苡仁、木瓜、五加皮、黃柏、蒼朮、牛膝,治下部濕熱作疼,或生濕瘡。
孫真人治黃疸,皮膚眼睛如金色,小便赤,取秦艽五兩,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芒硝一兩,分作三服。《正元廣利方》療黃疸,心煩,煩熱口乾,皮肉皆黃。以秦艽三兩,牛乳一大升,同煮,取七合,去滓,分溫再服瘥。此方出許仁則。崔元亮《集驗方》:凡發背疑似者,須便服秦艽牛膝煎,當即快利三五行,即瘥。
簡誤
下部虛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白話文:
秦艽味苦辛,性平微溫,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寒熱邪氣、寒濕風痺引起的肢節疼痛,以及促進利尿。無論風寒病症是新發或久病,都能治療全身肌肉攣縮。
秦艽因為吸收了秋天的金氣,所以味道苦而性平。《名醫別錄》中記載,它還帶有辛味,微溫且無毒。古籍中也記載,其氣味微溫,味苦辛,也可認為略微偏寒。它兼具陰中之陽的特性,能升能降,但以下降之力為主,走手足陽明經。苦味能瀉,辛味能散,微溫能通利,因此能治療寒熱邪氣、寒濕風痺引起的肢節疼痛,並促進利尿。它能祛風除濕,所以《名醫別錄》中記載它能治療各種風痺,無論新舊,以及全身肌肉攣縮。由於它能燥濕散熱結,所以《日華子本草》記載它能治療骨蒸和疳熱。甄權認為它能治療酒疸,解酒毒。李時珍認為它能治療陽明經的風濕病,以及手足麻痺、腸風便血等症,並能養血滋潤筋脈。還有古籍記載,它能清熱益膽氣。總而言之,秦艽的功效在於除濕散結,清熱腸胃。雷公云:藥方中寫作“秦”則主治疾病;寫作“艽”則主治腳氣。使用前需先用布擦拭乾淨藥材上的黃色絨毛,再用還元湯浸泡一夜,曬乾後再使用。
秦艽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例如與乾葛、山茵陳、五味子、黃連、白扁豆、木通、苜蓿等同用,治療酒疸;《聖惠方》中記載,用秦艽治療小便不利、腹部脹滿,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治療方法是取秦艽一兩,除去莖葉,切碎,加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飯前分三次服用。治療下部濕熱疼痛或濕瘡,則可與薏苡仁、木瓜、五加皮、黃柏、蒼朮、牛膝等同用。
孫真人治療黃疸(皮膚和眼睛發黃,小便赤色)的方劑,是用秦艽五兩,牛乳三升,煮成一升,去渣後加入芒硝一兩,分三次服用。《正元廣利方》中治療黃疸、心煩、口渴、全身發黃的方劑,是用秦艽三兩,牛乳一升同煮,取七合,去渣,溫服至痊癒。此方出自許仁則。崔元亮《集驗方》記載,治療發背(類似癰疽的疾病)時,應立即服用秦艽、牛膝煎劑,服用後很快就能痊癒。
下半身虛寒和尿失禁者,禁用秦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