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七 (5)
卷七 (5)
1. 決明子
味鹹、苦、甘,平,微寒,無毒。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療唇口青。久服益精光,輕身。
疏:,決明子得水土陰精之氣,而兼稟乎清陽者也。故其味鹹平。《別錄》益以苦甘,微寒而無毒。鹹得水氣,甘得土氣,苦可泄熱,平合胃氣,寒能益陰泄熱,足厥陰肝家正藥也。亦入膽腎。肝開竅於目,瞳子神光屬腎,故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別錄》:兼療唇口青。《本經》:久服益精光,益陰泄熱輕身者,大補肝腎之氣所致也。亦可作枕,治頭風,明目。
主治參互
得沙苑蒺藜、甘菊花,枸杞子、生地黃、女貞實、槐實、穀精草,補肝明目益精,除肝臟熱之要藥。得生地黃、甘菊花、荊芥、黃連、甘草、玄參、連翹、木通,治暴赤風眼淚痛。
療目疾外無他用,故無「簡誤」。
白話文:
【性質】味鹹、苦、甘,性平,微寒,無毒害。主要功效包括治療青盲症,改善眼睛周圍的紅腫和白色膜狀物,緩解眼睛發紅、疼痛和流淚的情況,以及治療脣色和口色發青。長期服用可以增強精氣,使人輕盈有活力。
【分析】決明子是從水土中吸收陰精之氣,並兼備清陽之氣的植物。因此,它的味道為鹹,性平。《別錄》提到它還具有苦和甘的味道,性微寒,無毒害。鹹味來自於水的氣息,甘味來自於土的氣息,苦味可以排除熱氣,平和符合胃的氣息,寒性能夠滋潤陰氣並排除熱氣,這是足厥陰肝經的正藥。決明子也進入膽和腎經。肝與眼睛相通,瞳孔中的神光屬於腎,所以它可以治療青盲症,眼睛周圍的紅腫和白色膜狀物,眼睛發紅、疼痛和流淚的情況。《別錄》提到它還可以治療脣色和口色發青。《本經》指出長期服用可以增強精氣,增強陰氣,使人輕盈有活力,這是因為它能大補肝腎之氣。此外,它也可以作為枕頭使用,治療頭風病,改善視力。
【用途搭配】
與沙苑蒺藜、甘菊花、枸杞子、生地黃、女貞實、槐實、穀精草等搭配,可以補充肝氣,改善視力,增強精氣,消除肝臟的熱氣,是補肝明目的重要藥材。與生地黃、甘菊花、荊芥、黃連、甘草、玄參、連翹、木通等搭配,可以治療突然發紅的眼部炎症和眼睛疼痛。
【專注治療目疾,無其他用途,故無「簡誤」。】
2. 丹參
味苦,微寒,無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畏鹹水,反藜蘆。)
疏:,丹參,《本經》:味苦,微寒。陶云:性熱無毒。觀其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則似非寒藥。止煩滿,益氣,及《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又決非熱藥。當是味苦平微溫。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經。心虛則邪氣客之為煩滿。結氣久則成痼疾。肝虛則熱甚風生。肝家氣血凝滯,則為癥瘕,寒熱積聚,腎虛而寒濕邪客之,則腰脊強,腳痹。入三經而除所苦,則上來諸證自除。苦能泄,溫能散,故又主腸鳴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氣養血之驗也。北方產者勝,俗名逐馬。
白話文:
【性質】味苦,微寒,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心腹邪氣,腸鳴聲響如流水般,寒熱與積聚的症狀,能破壞癥狀,消除癥塊,減緩煩躁與飽滿感,增強體力,滋養血液,祛除心腹的慢性疾病,以及腹部結節氣息,強化腰部與脊椎,治療腳部麻木,清除殘留在體內的風邪與熱毒。長期服用有益身體健康。
【註解】丹參,《本經》記載為味苦,微寒。陶氏認為它具有溫熱性質且無毒。由其療效看來,似乎並非寒涼類藥物。能止住煩躁與飽滿感,增強體力,以及《別錄》中提到的滋養血液,祛除心腹的慢性疾病,以及腹部的結節氣息,強化腰部與脊椎,治療腳部麻木,清除風邪與熱毒,又決不是熱性藥物。應當是苦味平和微溫。作用於手足少陰、足厥陰經絡。心虛則邪氣侵擾,引起煩躁與飽滿感;結節氣息長久則成為慢性疾病。肝虛則熱度增加,風邪生起。肝臟的氣血凝滯,會導致癥塊與積聚。腎虛而寒濕邪氣入侵,則導致腰脊強硬,腳部麻木。進入三經而對抗這些病症,則原本的症狀自然會消失。苦能排泄,溫能疏散,因此可以治療腸鳴聲響如流水般的現象。長期服用能增強體力與滋養血液,是其效果之一。北方產出的丹參效果更佳,民間稱之為「逐馬」。
主治參互
入天王補心丹則補心。同牛膝、地黃、黃耆、黃柏,則健步。同當歸、牛膝、細辛,則下死胎。同鱉甲、牡蠣、牡丹皮、青蒿、延胡索、牛膝、乾膝、水赤蓼子,主寒熱積聚,破癥除瘕,心腹痼疾結氣。同麥門冬、沙參、五味子、甘草、青蒿、栝樓,止煩滿。同人參、麥門冬、酸棗仁、地黃,益氣養血。
白話文:
主要用途:
- 進入天王補心丹則能補心。
- 同時加入牛膝、地黃、黃耆、黃柏,則可強化步履。
- 同時加入當歸、牛膝、細辛,則能引導死胎排出。
- 同時加入鱉甲、牡蠣、牡丹皮、青蒿、延胡索、牛膝、乾膝、水赤蓼子,主要用於治療寒熱積聚,破壞腫塊,以及心腹的長期疾病和凝滯之氣。
- 同時加入麥門冬、沙參、五味子、甘草、青蒿、栝樓,能緩解煩躁和飽脹感。
- 同時加入人參、麥門冬、酸棗仁、地黃,則能增強體力,滋養血液。
同牛膝、萆薢、木瓜、豨薟、杜仲、續斷,主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聖惠方》:獨用一兩為末,熱酒每服二錢,主寒疝,少腹及陰陽引痛,自汗出欲死。《千金方》:治墮胎下血,亦獨用丹參十二兩,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日三。蕭炳云:酒浸服之,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名奔馬草,曾用有效。
《梅師方》治中熱油及火燒,除外痛,用丹參八兩細銼,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傅瘡上。
簡誤
妊娠無故,勿服。
白話文:
內容如下:
包含牛膝、萆薢、木瓜、豨薟、杜仲、續斷等藥物,主要用於強壯腰脊,緩解腳部痹症,祛除風邪與熱毒。
《聖惠方》指出,使用以上一兩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可以治療寒疝,以及小腹和陰陽部位引發的疼痛,對於自汗症有療效,可以讓人恢復生命。
《千金方》則提到,對於產後出血的問題,可以單獨使用十二兩丹參,加上五升的酒,煮成三升後溫服,每日三次,對於治療產後出血有很好的效果。
蕭炳認為,可以將丹參浸泡在酒中服用,對於風濕性腳病有很好的療效,可以趕走奔馬般的疼痛,因此被稱為「奔馬草」,曾有多次成功的治療案例。
《梅師方》針對因熱油或火傷導致的疼痛,提供了一個治療方案。使用八兩的丹參細碎,以水稍微調和,再加入二斤的羊脂,經過煎煮三上三下的過程,將其敷在傷口上。
注意:懷孕期間無特殊理由,請不要服用此方。
3. 茜根
味苦,寒,無毒。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久服益精氣,輕身。
疏:,茜根稟土與水之氣,而兼得天令少陽之氣以生。《本經》:味苦寒。甄權云:甘。潔古:微酸,鹹溫無毒。蓋盡之矣。入足厥陰、手足少陰,行血涼血之要藥也。非苦不足以泄熱,非甘不足以和血,非咸不足以入血軟堅,非溫少陽之氣不足以通行,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為治,蓋指蓄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軟堅則痹自愈。甘能益血而補中,病去血和,補中可知已。苦寒能下泄熱氣,故止內崩及下血。除熱故益膀胱。踒跌則血瘀,血行則踒跌自安。涼無病之血,行已傷之血,故治蠱毒。《藥性論》:味甘,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日華子》:味酸,止鼻洪,帶下,產後血暈,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瘻,排膿治瘡癤,泄精尿血,撲損瘀血,皆取其涼血行血,苦寒泄熱之功耳。
白話文:
這種草藥味道苦,性寒,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寒濕風痹,黃疸,補充中氣,止血,治療內部崩潰出血,膀胱不足,扭傷跌打,以及中毒。長期服用可以增強精氣,使人輕盈。
茜根吸收了土地與水的氣息,並且結合了天令少陽之氣生長。《本經》記載其味道是苦且寒。甄權認為其味道甘甜,潔古認為其味道微酸且溫熱無毒,這是對其所有特性的總結。它進入足厥陰、手足少陰,是一種重要的行血涼血藥物。只有苦纔能夠排除熱氣,只有甘甜纔能夠和血,只有鹹纔能夠深入血液軟化堅硬的東西,只有少陽之氣的溫暖纔能夠流通,所以它能夠治療痹症和黃疸。黃疸有五種,這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蓄積在體內的血液發黃,而不是專門針對濕熱的。痹症是因為血液問題,行血軟化堅硬的東西就能使痹症痊癒。甘甜能補充血液並補充中氣,疾病消除血液平靜,補充中氣就顯而易見了。苦寒能夠向下排出熱氣,所以能夠停止內部崩潰和出血。除去熱氣因此可以增強膀胱。扭傷跌打導致血液淤積,血液流通就能使扭傷跌打自行恢復。涼卻無病的血液,流通已經受傷的血液,因此它可以治療中毒。《藥性論》記載其味道甘甜,主要用於治療六種極度病症,傷害心肺的吐血和瀉血。《日華子》記載其味道酸甜,可以止鼻出血,治療帶下,產後血暈,乳結,月經不停,腸風痔瘻,排膿治療瘡癤,治療尿血,撲損的淤血,都是利用其涼血行血,苦寒洩熱的功效。
主治參互
同地黃、麥門冬、當歸身、阿膠、茅根、童便,主吐血,衄血,諸血熱妄行溢出上竅。同牛膝、地黃、黃耆、地榆、芍藥、荊芥穗,治腸風下血。佐地榆,治橫痃,魚口,有神。同䗪蟲、乳香、沒藥、桂心、牛膝、地黃,主踒跌。
簡誤
病人雖見血證,若加泄瀉,飲食不進者,勿服。
白話文:
主要治療對象為:
- 與熟地黃、麥門冬、當歸、阿膠、茅根、童便一起使用,用於治療吐血、衄血,以及各種因血熱妄行而出現在上部孔道的出血情況。
- 與牛膝、熟地黃、黃耆、地榆、芍藥、荊芥穗一起使用,用於治療腸風下血。
- 配合地榆使用,對於橫痃、魚口等疾病有著特殊的療效。
- 與蟄蟲、乳香、沒藥、桂心、牛膝、熟地黃一起使用,用於治療跌打損傷。
簡單錯誤提示:
即使病患出現出血徵狀,如果還伴有腹瀉、食慾不振的情況,請不要服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