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七 (5)
卷七 (5)
1. 決明子
味鹹、苦、甘,平,微寒,無毒。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療唇口青。久服益精光,輕身。
疏:,決明子得水土陰精之氣,而兼稟乎清陽者也。故其味鹹平。《別錄》益以苦甘,微寒而無毒。鹹得水氣,甘得土氣,苦可泄熱,平合胃氣,寒能益陰泄熱,足厥陰肝家正藥也。亦入膽腎。肝開竅於目,瞳子神光屬腎,故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別錄》:兼療唇口青。《本經》:久服益精光,益陰泄熱輕身者,大補肝腎之氣所致也。亦可作枕,治頭風,明目。
主治參互
得沙苑蒺藜、甘菊花,枸杞子、生地黃、女貞實、槐實、穀精草,補肝明目益精,除肝臟熱之要藥。得生地黃、甘菊花、荊芥、黃連、甘草、玄參、連翹、木通,治暴赤風眼淚痛。
療目疾外無他用,故無「簡誤」。
白話文:
決明子味鹹、苦、甜,性平微寒,無毒。能治療青光眼、眼部充血發炎、眼白混濁、眼睛紅腫疼痛流淚,以及嘴唇和口腔發青等症狀。長期服用能滋養肝腎,使眼睛明亮,身體輕盈。
決明子吸收了水土的陰精之氣,又兼具清陽之氣,因此味道鹹而性平。《名醫別錄》中還記載其味苦甜,微寒無毒。鹹味得水氣,甜味得土氣,苦味能清熱,性平能調和胃氣,微寒能滋陰清熱,是治療肝經虛弱的良藥,也可用於治療膽、腎疾病。肝經開竅於目,瞳孔的神采與腎經相關,所以決明子能治療青光眼、眼部充血發炎、眼白混濁、眼睛紅腫疼痛流淚等症狀。《名醫別錄》中還記載它能治療嘴唇和口腔發青。《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長期服用能使眼睛明亮,滋陰清熱,使身體輕盈,這是因為它能大補肝腎之氣。決明子還可以做成枕頭,治療頭痛,明目。
配合沙苑子、蒺藜、甘菊花、枸杞子、生地黃、女貞子、槐米、穀精草等藥材,能補肝明目,滋陰益精,是治療肝臟熱證的要藥。配合生地黃、甘菊花、荊芥、黃連、甘草、玄參、連翹、木通等藥材,能治療急性眼紅腫痛流淚。
決明子主要用於治療眼疾,其他用途較少,因此沒有配伍禁忌。
2. 丹參
味苦,微寒,無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畏鹹水,反藜蘆。)
疏:,丹參,《本經》:味苦,微寒。陶云:性熱無毒。觀其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則似非寒藥。止煩滿,益氣,及《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又決非熱藥。當是味苦平微溫。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經。心虛則邪氣客之為煩滿。結氣久則成痼疾。肝虛則熱甚風生。肝家氣血凝滯,則為癥瘕,寒熱積聚,腎虛而寒濕邪客之,則腰脊強,腳痹。入三經而除所苦,則上來諸證自除。苦能泄,溫能散,故又主腸鳴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氣養血之驗也。北方產者勝,俗名逐馬。
主治參互
入天王補心丹則補心。同牛膝、地黃、黃耆、黃柏,則健步。同當歸、牛膝、細辛,則下死胎。同鱉甲、牡蠣、牡丹皮、青蒿、延胡索、牛膝、乾膝、水赤蓼子,主寒熱積聚,破癥除瘕,心腹痼疾結氣。同麥門冬、沙參、五味子、甘草、青蒿、栝樓,止煩滿。同人參、麥門冬、酸棗仁、地黃,益氣養血。
同牛膝、萆薢、木瓜、豨薟、杜仲、續斷,主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聖惠方》:獨用一兩為末,熱酒每服二錢,主寒疝,少腹及陰陽引痛,自汗出欲死。《千金方》:治墮胎下血,亦獨用丹參十二兩,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日三。蕭炳云:酒浸服之,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名奔馬草,曾用有效。
《梅師方》治中熱油及火燒,除外痛,用丹參八兩細銼,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傅瘡上。
簡誤
妊娠無故,勿服。
白話文:
丹參味苦,性微寒,無毒。能治療心腹的邪氣、腸鳴聲如流水般咕嚕作響、寒熱交加、婦女腹部腫塊、止煩悶、補益氣血、治療心腹久病積聚的邪氣、腰脊酸痛、腳麻痹、以及去除風邪引起的發熱。長期服用對身體有益。(忌與鹹水同服,與藜蘆相克。)
丹參性味雖記載為苦微寒,但從其功效來看,例如治療心腹邪氣、腸鳴、寒熱積聚、婦女腹部腫塊等,似乎並非寒性藥物。而其又能止煩悶、益氣、養血、治療心腹久病積聚的邪氣、腰脊酸痛、腳麻痹、以及去除風邪引起的發熱,長期服用有益,也並非熱性藥物。因此,丹參應是味苦,性平微溫的藥物。它能走入手足少陰經和足厥陰經。心虛則邪氣入侵導致煩悶,氣血瘀滯久則成痼疾。肝虛則陽氣偏盛,導致風邪生髮。肝經氣血凝滯,則會形成婦女腹部腫塊,寒熱交加。腎虛則寒濕邪氣入侵,導致腰脊酸痛、腳麻痹。丹參能入三條經絡,從而治療上述諸多症狀。其苦味能瀉,溫性能散,因此能治療腸鳴如流水般咕嚕作響的症狀。長期服用有益,能補益氣血,功效顯著。產自北方者藥效最佳,民間俗稱逐馬。
丹參可以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例如:
- 與其他藥材配伍,能補心、健步、治療死胎、治療寒熱交加及婦女腹部腫塊、心腹久病積聚的邪氣、止煩悶、益氣養血、治療腰脊酸痛、腳麻痹、以及去除風邪引起的發熱。
- 單獨使用,能治療寒疝、少腹及陰陽引發的疼痛、自汗欲死等。
- 治療墮胎下血。
- 酒浸服用,治療風濕引起的腳軟無力。
- 外用治療燙傷。
孕婦無故勿服丹參。
3. 茜根
味苦,寒,無毒。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久服益精氣,輕身。
疏:,茜根稟土與水之氣,而兼得天令少陽之氣以生。《本經》:味苦寒。甄權云:甘。潔古:微酸,鹹溫無毒。蓋盡之矣。入足厥陰、手足少陰,行血涼血之要藥也。非苦不足以泄熱,非甘不足以和血,非咸不足以入血軟堅,非溫少陽之氣不足以通行,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為治,蓋指蓄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軟堅則痹自愈。甘能益血而補中,病去血和,補中可知已。苦寒能下泄熱氣,故止內崩及下血。除熱故益膀胱。踒跌則血瘀,血行則踒跌自安。涼無病之血,行已傷之血,故治蠱毒。《藥性論》:味甘,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日華子》:味酸,止鼻洪,帶下,產後血暈,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瘻,排膿治瘡癤,泄精尿血,撲損瘀血,皆取其涼血行血,苦寒泄熱之功耳。
主治參互
同地黃、麥門冬、當歸身、阿膠、茅根、童便,主吐血,衄血,諸血熱妄行溢出上竅。同牛膝、地黃、黃耆、地榆、芍藥、荊芥穗,治腸風下血。佐地榆,治橫痃,魚口,有神。同䗪蟲、乳香、沒藥、桂心、牛膝、地黃,主踒跌。
簡誤
病人雖見血證,若加泄瀉,飲食不進者,勿服。
白話文:
茜根味苦、性寒,無毒。能治療寒濕導致的風濕痺痛、黃疸、具有補益中氣、止血的功效,主治內出血、崩漏、膀胱虛弱、跌打損傷、以及蠱毒。長期服用可以滋補精氣,使身體輕盈。
古籍記載對茜根的性味有所不同,有的說甘,有的說微酸帶鹹,性溫,但都認為無毒。茜根歸入足厥陰經與手足少陰經,是重要的活血涼血藥物。其苦味能瀉熱,甘味能和血,鹹味能軟堅散結,溫性則能促進血液循環,因此能治療風濕痺痛和黃疸。書中所指的黃疸,應是因瘀血導致的黃疸,而非濕熱型黃疸。風濕痺痛是血液病變所致,茜根能活血化瘀,故能治愈。甘味能益血補中,疾病痊癒後,血氣調和,中氣自然得到補益。茜根苦寒的特性能清泄體內熱氣,所以能止內出血和崩漏。清熱也能滋養膀胱。跌打損傷是瘀血阻滯所致,茜根能促進血液循環,使傷勢得以癒合。茜根能涼血,又能活血化瘀,因此能治療蠱毒。其他古籍記載茜根味甘,能治療六種極度虛弱的症狀,以及心肺出血、吐血、便血等。另有記載,茜根味酸,能治療鼻出血、帶下、產後血暈、乳房腫塊、月經不止、腸風痔漏、膿瘡、遺精、血尿、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這些功效都是由於其涼血、活血、清熱的藥效。
茜根常與地黃、麥門冬、當歸、阿膠、茅根、童尿等藥材配伍,治療吐血、鼻出血等因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症狀。與牛膝、地黃、黃耆、地榆、芍藥、荊芥穗等藥材配伍,治療腸風下血。與地榆同用,治療橫痃、魚口等症。與䗪蟲、乳香、沒藥、桂心、牛膝、地黃等藥材配伍,治療跌打損傷。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人除了出血症狀,還伴有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則不宜服用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