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 (3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6)

1. 小兒門

痘瘡

血熱證。

【忌】溫補,燥熱。

天靈蓋,雞冠血,桑蠹,鯪鯉甲,人齒,官桂,附子,丁香,木香,冰片(以上燥熱),余忌藥俱見前。

【宜】涼血,活血,解毒,甘寒,苦寒。

犀角,生地黃,人中黃,紫草,黃連,麥門冬,牡丹皮,白芍藥,蟬童,連翹,金銀花,玄參,貝母,蟬蛻,鼠黏子

虛寒證。

【忌】汗,吐,下,苦寒,酸寒。

諸藥俱見前。

【宜】辛甘發散,補氣,溫,瘡密者佐以解毒。

人參,紅鉛,黃耆,甘草,桂枝,丁香,當歸(胃弱大便不閉者禁用),蓮肉,糯米,大棗,龍眼肉,乾葛,木香,忍冬藤

痧疹,此證多有嘔吐者,勿治嘔吐,但治痧毒則嘔自止,況嘔中便有發散之義。

【忌】破氣,溫補,酸斂,燥熱,辛溫,滯膩。

諸藥俱見前。

【宜】清熱透肌,辛寒,甘寒,苦寒。

石膏,鼠黏子,赤檉木(即西河柳),知母,甘草,玄參,麥門冬,連翹,薄荷,竹葉,黃連,黃芩,葛根,黃柏,蟬蛻,栝樓根,青黛,蔗漿,貝母

如冬月,佐以辛散,荊芥、麻黃(去節沫,蜜酒炒,只可用一劑。)

痧疹者,手太陰肺、足陽明胃二經之火熱,發而為病者也。小兒居多,大人亦時有之。殆時氣瘟疫之類歟!其證類多咳嗽,多嚏,眼中如淚,多泄瀉,多痰,多熱,多渴,多煩悶,甚則躁亂,咽痛,唇焦神昏,是其候也。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藥用辛寒、甘寒、苦寒以升發之。

惟忌酸斂,最宜辛散。誤施溫補,禍不旋踵。辛散如荊芥、西河柳、乾葛、石膏、鼠黏子、麻黃,清涼加玄參、竹葉、栝樓根、青黛、薄荷,甘寒加麥門冬、生甘草、蔗漿,苦寒加黃芩、黃連、黃柏、貝母、連翹。隨證輕重,製劑大小,中病則已,毋太過焉。

痧疹乃肺胃邪熱所致。初發時必咳嗽,宜清熱透毒,不得止嗽。疹後咳嗽,但用貝母、苦梗、甘草、薄荷、栝樓根、玄參、麥門冬,以清餘熱、消痰壅則自愈,慎勿用五味子等收斂之劑。多喘,喘者邪熱壅於肺故也,慎勿用定喘藥,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兩許,玄參、薄荷各二錢。如冬天寒甚,痧毒鬱於內,不得透出者,加蜜酒炒麻黃,一劑立止。

凡熱勢甚者,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忌用升麻,服之必喘。多泄瀉,慎勿止瀉,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痧後泄瀉及便膿血,皆由邪熱內陷故也,大忌止澀,惟宜升散,仍用升麻、甘草、乾葛、黃連、白芍藥、白扁豆。便膿血則加滑石末,必自愈。

疹後牙疳最危,外用牡黃牛糞尖煅存性,研極細,加片腦一分,研勻吹之;內用連翹、乾葛、荊芥穗、升麻、玄參、黃連、甘草、生地黃,水煎,加生犀角汁二三十匙,調服。緩則不可救藥。

白話文:

小兒痘瘡

血熱證

【禁忌】不可以使用溫補、燥熱的藥物。

禁用的藥材包括:天靈蓋(頭蓋骨)、雞冠血、桑蠹(蠹蟲)、鯪鯉甲(穿山甲鱗片)、人齒、官桂、附子、丁香、木香、冰片(以上藥材性質燥熱),其他禁用的藥物如同前述。

【適宜】應該使用涼血、活血、解毒、甘寒、苦寒的藥物。

適合的藥材包括:犀角、生地黃、人中黃、紫草、黃連、麥門冬、牡丹皮、白芍藥、蟬童(幼蟬)、連翹、金銀花、玄參、貝母、蟬蛻、鼠黏子。

虛寒證

【禁忌】不可以使用發汗、催吐、通便的藥物,也不宜使用苦寒、酸寒的藥物。

其他禁忌的藥物如同前述。

【適宜】應該使用辛甘發散、補氣、溫性的藥物,如果瘡疹密集,可以搭配解毒的藥物。

適合的藥材包括:人參、紅鉛、黃耆、甘草、桂枝、丁香、當歸(如果腸胃虛弱、容易腹瀉的人不可以使用)、蓮肉、糯米、大棗、龍眼肉、乾葛、木香、忍冬藤。

小兒痧疹

這種病症常常伴有嘔吐,不要急著治療嘔吐,只要治療痧毒,嘔吐自然會停止。況且嘔吐本身也有發散邪氣的作用。

【禁忌】不可以使用破氣、溫補、酸斂、燥熱、辛溫、滯膩的藥物。

其他禁忌的藥物如同前述。

【適宜】應該使用清熱透肌、辛寒、甘寒、苦寒的藥物。

適合的藥材包括:石膏、鼠黏子、赤檉木(西河柳)、知母、甘草、玄參、麥門冬、連翹、薄荷、竹葉、黃連、黃芩、葛根、黃柏、蟬蛻、栝樓根、青黛、蔗漿、貝母。

如果是在冬天,可以搭配一些辛散的藥物,像是荊芥、麻黃(使用時要去掉節和泡沫,用蜂蜜酒炒過,而且只能用一次)。

痧疹這種病,是因為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火熱之氣發作所引起的,小孩比較常見,大人也偶爾會發生,可能是屬於時疫瘟病。病症的表現多為咳嗽、打噴嚏、眼睛像流淚、容易腹瀉、多痰、發熱、口渴、煩躁,嚴重時會躁動不安、咽喉疼痛、嘴唇乾裂、神志不清。治療的原則應該以清涼發散為主。藥物可以使用辛寒、甘寒、苦寒的藥物來升發邪氣。

最忌諱使用酸斂的藥物,最適合使用辛散的藥物。如果誤用溫補的藥物,很快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辛散的藥物像是荊芥、西河柳、乾葛、石膏、鼠黏子、麻黃,清涼的藥物像是玄參、竹葉、栝樓根、青黛、薄荷,甘寒的藥物像是麥門冬、生甘草、蔗漿,苦寒的藥物像是黃芩、黃連、黃柏、貝母、連翹。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藥物的劑量,只要對症下藥就好,不要過度使用。

痧疹是因為肺和胃的邪熱所引起的。剛發病時一定會咳嗽,應該用清熱透毒的方法治療,不要止咳。疹子發完後如果還有咳嗽,只要使用貝母、桔梗、甘草、薄荷、栝樓根、玄參、麥門冬等藥物來清除剩餘的熱邪,消除痰液就會自然痊癒,千萬不要使用五味子等收斂的藥物。如果出現喘息的症狀,是因為邪熱阻塞在肺部,不要使用定喘的藥物,應該使用大量的竹葉石膏湯,再加上一些西河柳,以及玄參和薄荷。如果是冬天,寒冷嚴重,痧毒鬱積在體內無法透出,可以加上蜜酒炒過的麻黃,用一次就能見效。

如果發燒很嚴重,要立刻使用白虎湯加上西河柳,不要使用升麻,用了會導致喘息。如果腹瀉嚴重,不要急著止瀉,因為腹瀉可以幫助排出陽明經的邪熱,這也是一種表裡同治的方法。疹子發完後如果腹瀉或大便帶膿血,都是因為邪熱內陷所導致的,絕對不可以止瀉,應該使用升散的方法,仍然使用升麻、甘草、乾葛、黃連、白芍藥、白扁豆。如果大便帶膿血,可以再加上滑石粉,一定會痊癒。

疹子發完後如果出現牙疳是很危險的。外部可以使用燒過的牡蠣殼和黃牛糞尖,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少許冰片,混合均勻後吹在患處;內部可以使用連翹、乾葛、荊芥穗、升麻、玄參、黃連、甘草、生地黃煎水服用,再加上生犀角汁。如果拖延太久,就無法救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