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七 (2)
卷七 (2)
1. 絡石
味苦,溫、微寒,無毒。主風熱,死肌癰傷(傷,宜作瘍),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不通,水漿不下,大驚入腹,除邪氣,養腎,主腰髖痛,堅筋骨,利關節。久服輕身,明目,潤澤好顏色,不老延年。
疏:,絡石稟少陰之今,兼得地之陰氣。其味苦,其氣溫,微寒而無毒。入足陽明,手足少陰,足厥陰、少陽經。故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水漿不下,皆苦溫通氣血,血屬陰,陰寒入血而除熱之效也。又能除邪氣,養腎,主腰髖痛,堅筋骨,利關節,療蛇毒心悶,刀斧傷,搗封立瘥,皆涼血除熱之功也。《本經》:久服輕身明目,潤澤好顏色,不老延年。陳藏器以為:能變白,亦指益陰涼血而言也。生石上者良。
主治參互
絡石搗汁,入諸解毒藥,治發背,癰疽,神驗。《外臺秘要》治喉痹,喘息不通,須臾欲絕。以絡石二兩,水一升,煎取一大盞,去滓。細細吃,須臾即通。
簡誤
陰臟人畏寒易泄者,勿服。
附:木蓮,薜荔也。附木而生得木氣,故名木蓮,俗呼鬼饅頭。黃夤樹木牆壁,三五十年漸大,枝葉繁茂,葉長二三寸,厚若石葦,生子似蓮房,打破有白汁,停久如漆。六七月實內空而紅,則滿腹細子大如稗子。一子一須,其味微澀,其殼虛輕。一年一熟,子亦入藥。頌曰:薜荔、絡石極相類,莖葉粗大如藤狀,木蓮更大於絡石。
四時不調,蓋稟天地陰寒之氣而生者也。故其味酸寒,辛平無毒。用其葉研爛絞汁,和蜜飲數升,並傅癰上,能消背癰,下利即愈。考木蓮無經文者,為其與絡石相類也。俱以杜仲、牡丹為之使。惡鐵落,畏貝母、菖蒲。
白話文:
絡石
絡石味苦,性溫微寒,無毒。主要治療風熱、組織壞死、癰疽瘡瘍、口乾舌燥、癰腫不消、喉舌腫痛阻塞、無法吞嚥、受驚嚇導致腹痛等症狀,此外還能驅除邪氣、滋養腎臟、治療腰髖疼痛,以及強健筋骨、舒利關節。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健體、明目、改善膚色、延年益壽。
絡石屬少陰經,又兼具地之陰氣,其味苦,氣溫微寒而無毒。它能進入足陽明經、手足少陰經、足厥陰經及少陽經。因此,它能治療風熱、組織壞死、癰疽瘡瘍、口乾舌燥、癰腫不消、喉舌腫痛、無法吞嚥等症狀,這都是因為其苦溫的特性能通暢氣血,而苦味能入血清熱的緣故。絡石還能驅除邪氣、滋養腎臟、治療腰髖疼痛,強健筋骨、舒利關節,以及治療蛇毒、心悶、刀傷等,這些功效都源於其清熱涼血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記載,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健體、明目、改善膚色、延年益壽。陳藏器認為,絡石還能使頭髮變白,這也是指其滋陰涼血的功效。生長在岩石上的絡石藥效最佳。
絡石的應用:
將絡石搗碎取汁,加入其他解毒藥物,可以治療發背、癰疽,療效神奇。《外台秘要》記載,絡石可用於治療喉痹,呼吸困難,危及生命的情況。方法是用絡石二兩,水一升煎煮,取一大盞藥汁去渣服用,很快就能通暢呼吸。
服用禁忌:
體質虛寒、容易腹瀉的人不宜服用。
附錄:
木蓮,即薜荔。因其附木而生,吸收木氣,故名木蓮,俗稱鬼饅頭。它攀附在樹木或牆壁上,三五十年後會長得很大,枝葉繁茂,葉長二三寸,厚如石葦,果實像蓮蓬,剖開後有白色汁液,久置後會像漆一樣。六七月份果實內部空心且呈紅色,裡面充滿細小的種子,像稗子一樣大小,每個種子都有一根細絲,味道微澀,果殼輕而空。一年一熟,果實也可入藥。頌曰:薜荔、絡石極其相似,莖葉粗大如藤狀,木蓮比絡石更大。
木蓮四季氣候不調和,因其吸收天地間陰寒之氣而生,故其味酸寒,性平無毒。用其葉研碎絞汁,加入蜂蜜飲用數升,並塗抹在癰疽上,可以治療背癰,腹瀉也會痊癒。木蓮未載於經典醫籍,是因為其與絡石非常相似。絡石和木蓮都以杜仲、牡丹為輔藥,忌與鐵落同用,畏貝母、菖蒲。
2. 蒺藜子
味苦、辛,溫,微寒,無毒。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㿉,可作摩粉。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
疏:,蒺藜有兩種,一種同州沙苑白蒺藜,一種秦州刺蒺藜。白者感馬精所生,刺者感地中陽氣所生。《本經》:苦溫,《別錄》加辛及微寒,並無毒。夫苦能泄,溫能宣,辛主散,主潤。故刺蒺藜主惡血,破鷖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小兒頭瘡,癰腫,陰瘍。葉主風癢,可煮以浴。辛入肝,肝主風也。
《藥性論》云:白蒺藜味甘,微腥。甘中必有辛,辛能潤,故主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以其入腎益精故也。專餌長年,效可責矣。單行雜療,主治良多,本草諸方咸堪選用。形如羊腎圓而細,色如綠豆,嚼之作綠豆腥氣,為末煮之則香同新茶者真。
主治參互
刺蒺藜同何首烏、豨薟葉、胡麻、地黃、木瓜、荊芥穗、天門冬、黃柏,治遍身風癢。同州白蒺藜得蓮鬚、山茱萸、五味子、蓮肉、覆盆子、魚膠、龍骨、白膠,能固精益腎,令人有子,兼主小便遺瀝。得甘菊花、甘枸杞子、決明子、女貞實、槐角子,能明目。《外臺秘要》:單服,能復明三十年目疾。
簡誤
同州蒺藜性能固精,命門火熾,陽道數舉,交媾精不得出者,勿服。
白話文:
蒺藜子味苦辛,性溫而微寒,無毒。能治療瘀血,消除癥塊積聚,治療喉嚨阻塞、乳汁不通、全身皮膚瘙癢、頭痛、咳嗽逆氣傷肺、肺痿(肺部虛弱)、止煩躁降氣,以及小兒頭瘡、癰腫、陰部瘡瘍等,還可磨成粉末外用。其葉子能治療皮膚瘙癢,可以煮水沐浴。長期服用能增強肌肉、明目、輕身。
蒺藜分兩種,一種是同州產的沙苑白蒺藜,一種是秦州產的刺蒺藜。白色的是由馬的精液所生,帶刺的是由地中陽氣所生。《本經》記載其味苦溫,《別錄》則增加辛味及微寒,皆無毒。苦味能瀉,溫味能宣,辛味能散,並有潤澤的作用。因此刺蒺藜能治療瘀血,消除癥塊積聚,治療喉嚨阻塞、乳汁不通、全身皮膚瘙癢、頭痛、咳嗽逆氣,以及小兒頭瘡、癰腫、陰部瘡瘍等。葉子能治療皮膚瘙癢,可煮水沐浴。辛味入肝,肝主風。
《藥性論》記載:白蒺藜味甘微腥。甘味中必含辛味,辛味能潤澤,所以能治療咳嗽逆氣傷肺、肺痿,以及止煩躁降氣,長期服用能增強肌肉、明目、輕身,因為它能滋補腎臟,益精。專門服用它長期以來,療效可靠。單獨使用或與其他藥物配伍,主治範圍廣泛,各方本草書籍中均有記載。其形狀像羊腎,圓而細小,顏色像綠豆,咀嚼時有綠豆的腥味,研磨煮沸後則香味如同新茶才是真品。
刺蒺藜可與何首烏、豨薟葉、胡麻、地黃、木瓜、荊芥穗、天門冬、黃柏等藥材一起使用,治療全身皮膚瘙癢。同州產的白蒺藜與蓮鬚、山茱萸、五味子、蓮肉、覆盆子、魚膠、龍骨、白膠等藥材一起使用,能固精益腎,幫助生育,還能治療小便遺尿。與甘菊花、甘枸杞子、決明子、女貞實、槐角子等藥材一起使用,能明目。《外臺秘要》記載:單獨服用,能治療三十年以上的目疾。
服用注意事項:同州產的蒺藜有固精的作用,若命門火旺盛,性慾過盛,性交時精液無法排出者,應避免服用。
3. 黃耆
味甘,微溫,無毒。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生白水者冷,補。其莖葉療渴及筋攣,癰腫疽瘡。
疏:,黃耆稟天之陽氣、地之沖氣以生。故味甘微溫而無毒。氣厚於味,可升可降,陽也。入手陽明、太陰經。甘乃土之正味,故能解毒。陽能達表,故能運毒走表。甘能益血,脾主肌肉,故主久敗瘡,排膿止痛。風為陽邪,凡賊風虛邪之中人也,則病癘風。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性能實表,則能逐邪驅風,故主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兼主小兒天行痘瘡之在陽分,表虛氣不足者,小兒胎毒生瘡癤。《別錄》又主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惡血者,血不自行,隨氣而行,參合血藥則能之矣。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者,通指因勞陽氣乏絕所生病也。甘溫益元氣,甘溫除大熱,故通主之。氣旺則津液生,故止渴。血虛則腹痛,中焦不治亦腹痛,脾胃之氣不足,則邪客之而泄痢,補中氣則諸證自除矣。益氣利陰氣者,陽生陰長故也。
主治參互
黃耆在補中益氣湯,甘溫能除大熱,為治勞倦發熱之要劑。同生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當歸,加酸棗仁炒熟研,為治陰虛盜汗之正法。本方去三黃,加人參、五味子、酸棗仁,治表虛自汗。同桂枝、白芍藥、防風、炙甘草,能實表,治表虛畏風,傷風自汗。與茅山朮、生地黃等分,牛膝、黃柏減半,作丸,治積年濕毒臁瘡,百藥不效。
《外臺秘要》:主甲疽瘡腫爛,生腳指甲邊,赤肉出。黃耆二兩,䕡茹三兩,苦酒漬一宿,豬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三合,絞去滓,以封瘡上,日三度易,其肉即消。同白芷、白及、甘草、金銀花、皂角刺,排膿止痛。同人參、甘草,治天行痘瘡,陽虛無熱證。
簡誤
黃耆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能內塞補不足,胸膈氣閉悶,腸胃有積滯者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盛者,禁用。
白話文:
黃耆味甘微溫,無毒。能治療久治不癒的癰疽瘡瘍,促進膿液排出並止痛,以及大風、癩疾、痔瘡、鼠瘻等疾病。它能補益虛損,治療小兒各種疾病、婦女子宮風邪、驅除五臟內的瘀血,以及治療男性因勞累導致的虛損、消瘦等症狀,還有止渴、緩解腹痛泄瀉等功效,並能益氣、滋養陰氣。生長在水邊的黃耆性寒,也具有補益的功效。其莖葉能治療口渴和筋攣,以及癰腫疽瘡。
黃耆吸收天地之陽氣和地之沖氣而生長,因此味甘微溫且無毒。其藥性比味道更為濃厚,能升能降,屬陽性藥物,走手陽明經和太陰經。甘味是土的正味,因此能解毒。陽氣能達於體表,故能將毒素排出體外。甘味能益血,脾主肌肉,因此能治療久治不癒的瘡瘍,促進膿液排出並止痛。風為陽邪,凡是因風邪入侵導致的疾病,都屬於風邪侵犯人體所致,經書記載:邪氣聚集之處,氣必虛弱。黃耆能補益體表,故能驅邪祛風,因此能治療大風、癩疾、痔瘡、鼠瘻等疾病,並能補益虛損。它也能治療小兒天花等陽分表虛氣不足的疾病,以及小兒因胎毒引起的瘡瘍。古籍記載,它還能治療婦女子宮風邪,驅除五臟瘀血。瘀血不能自行消散,需借助氣血運行,配合活血藥物才能有效。它能治療男性因勞累導致的虛損、消瘦等症狀,這些都是因勞累導致陽氣不足而引起的疾病。甘溫之性能益元氣,又能清熱,因此能治療多種疾病。元氣旺盛則津液充足,故能止渴。血虛則腹痛,中焦失調也會腹痛,脾胃氣虛則邪氣入侵導致泄瀉,補益中氣則諸症自除。益氣利陰氣,是因為陽氣旺盛則陰氣滋長。
黃耆在一些常用方劑中,因其甘溫之性能清熱,是治療勞累引起的發熱的要藥。與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當歸等藥物搭配,再加入炒熟研磨的酸棗仁,是治療陰虛盜汗的有效處方。若去除三黃(黃柏、黃芩、黃連),加入人參、五味子、酸棗仁,則能治療表虛自汗。與桂枝、白芍藥、防風、炙甘草搭配,能固護體表,治療表虛畏風、傷風自汗。與白朮、生地黃等量,牛膝、黃柏減半,製成丸劑,能治療多年濕毒導致的臁瘡,即使百藥無效也能見效。
古籍記載,黃耆能治療甲疽瘡腫爛,生於腳指甲邊,並伴有赤肉外露的症狀。將黃耆、蕹菜、苦酒浸泡一夜,再與豬油一同煎煮,取其膏藥外敷,每日三次更換,能使腫肉消退。與白芷、白及、甘草、金銀花、皂角刺等藥物搭配,能排膿止痛。與人參、甘草搭配,能治療天花等陽虛無熱的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黃耆具有固表之效,表邪未解者不宜服用。它能助益正氣,氣實者不宜服用。它能補益不足之處,但胸膈氣悶、腸胃積滯者不宜服用。它能補益陽氣,陽盛陰虛者忌用。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忌用。容易發怒,肝氣不和者不宜服用。天花患者血熱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