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 (30)
卷二 (30)
1. 附錄諸瘧主治
因血虛者,按之則癰止。
【忌】破氣,復忌補氣,燥熱,辛溫。
諸藥俱見前。
【宜】潤,補斂,甘寒,甘溫。
麥門冬,炙甘草,酸棗仁,石斛,白芍藥,生地黃,當歸
因蟲者。
【忌】補,升,發散,甘。
諸藥俱見前。
【宜】殺蟲,苦,酸。
錫灰,苦楝根,檳榔,鶴蝨,雷丸,使君子,蕪荑,薏苡仁根,大黃,烏梅
因惱怒者。
虛弱人【忌】破氣;壯實人【忌】補氣;總忌酸斂,升。
諸藥俱見前。
【宜】降氣,辛溫。
蘇子,枇杷葉,白豆蔻,番降香,縮砂蜜,木香,橘紅,延胡索,五靈脂
因痰飲者。
【忌、宜】俱見痰飲證下。
腹痛
因於寒。
【忌】苦寒,下利。
諸藥俱見前。
【宜】溫中,辛散。
白朮,厚朴,乾薑,吳茱萸,桂,炙甘草,木香,縮砂蜜,橘皮
因於熱,火在少腹則絞痛。
【忌】辛熱,香燥,補斂。
諸藥俱見前。
【宜】甘,苦寒。
山梔仁,麥門冬,石斛,白芍藥,甘草,桔梗,黃芩,黃連,滑石,木通,戎鹽
諸痛不可按,屬實。
【忌】補氣,大熱。
諸藥俱見前。
【宜】破散,疏利,苦寒。
枳實,青皮,檳榔,三稜,滑石,蓬莪荗,木通,大黃(有積滯宜用,無者勿用)
諸痛可按,屬虛。
【忌】破氣,破血,下利,發散。
諸藥俱見前。
【宜】補氣血,甘溫,酸斂。
人參,黃耆,二術,生地黃,當歸,炙甘草,白芍藥,薯蕷,酸棗仁,五味子
痹,拘攣而痛也。因風寒濕三者合而成。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忌】下,收斂,酸寒,苦寒,鹹寒。
諸藥俱見前。
【宜】辛散,行氣,燥濕,甘溫,淡滲。
漆葉,續斷,黃耆,甘草,甘菊花,萆薢,防己,白朮,防風,羌活,獨活,秦艽,牛膝,木瓜,天麻,茶苓,澤瀉,菖蒲,車前子,桑寄生,狗脊,蔓荊實,杜仲,白鮮皮,石斛,細辛,松葉,松節,蒼耳,原蠶沙,威靈仙,海風藤
痿,屬濕熱。經曰:治痿獨取陽明。
【忌】破氣,升,辛熱發散。
諸藥俱見前。
【宜】大補氣血,清熱除濕,甘寒。甘溫,苦寒,酸寒。
人參,黃耆,二術,炙甘草,生地黃,麥門冬,白芍藥,木瓜,石斛,薏苡仁,黃柏,茯苓,澤瀉,車前子,木通,黃連,黃芩
交腸,其病大小便易位而出。或因大怒,或因醉飽,遂至臟氣乖亂,不循常道。法當宣吐以開提其氣,使闌門清利,得司泌別之職,則愈矣。
【忌】破氣,燥熱。
諸藥俱見前。
【宜】升清降濁,兼補氣,淡滲。
升麻,柴胡,蘇子,降香,橘紅,人參,術,茯苓,澤瀉,豬苓,木通,滑石,車前子
鬼疰、屍疰、飛屍、客忤,此係天地陰邪殺厲之氣乘虛中人,或遍身青暗,或忽消瘦聲啞,面色青黃不定,或忽驚厥,目直視,手握拳,或遍身骨節疼痛非常。
白話文:
瘧疾的各種情況的治療原則
- 因血虛引起的瘧疾: 按摩會使疼痛停止。
- 禁忌: 損耗氣的藥物,又忌用補氣的藥物,以及燥熱、辛溫的藥物。
- 適宜: 滋潤、補養收斂的藥物,以及甘寒、甘溫的藥物。
- 常用藥物: 麥門冬、炙甘草、酸棗仁、石斛、白芍藥、生地黃、當歸。
- 因寄生蟲引起的瘧疾:
- 禁忌: 補養、升提、發散、甘甜的藥物。
- 適宜: 殺蟲、苦味、酸味的藥物。
- 常用藥物: 錫灰、苦楝根、檳榔、鶴蝨、雷丸、使君子、蕪荑、薏苡仁根、大黃、烏梅。
- 因惱怒引起的瘧疾:
- 虛弱的人: 忌用損耗氣的藥物;
- 體格強壯的人: 忌用補氣的藥物;
- 總體禁忌: 酸澀收斂、升提的藥物。
- 適宜: 降氣、辛溫的藥物。
- 常用藥物: 蘇子、枇杷葉、白豆蔻、番降香、縮砂蜜、木香、橘紅、延胡索、五靈脂。
- 因痰飲引起的瘧疾: 治療原則與痰飲證相同。
腹痛的各種情況的治療原則
- 因寒冷引起的腹痛:
- 禁忌: 苦寒、瀉下的藥物。
- 適宜: 溫中、辛散的藥物。
- 常用藥物: 白朮、厚朴、乾薑、吳茱萸、桂枝、炙甘草、木香、縮砂蜜、橘皮。
- 因熱引起的腹痛: 如果熱在小腹,則會引起絞痛。
- 禁忌: 辛熱、香燥、補養收斂的藥物。
- 適宜: 甘味、苦寒的藥物。
- 常用藥物: 山梔仁、麥門冬、石斛、白芍藥、甘草、桔梗、黃芩、黃連、滑石、木通、戎鹽。
- 各種疼痛,不能按壓,屬於實證:
- 禁忌: 補氣、大熱的藥物。
- 適宜: 破散、疏通、苦寒的藥物。
- 常用藥物: 枳實、青皮、檳榔、三稜、滑石、蓬莪藭、木通、大黃(有積滯時才用,沒有則不用)。
- 各種疼痛,可以按壓,屬於虛證:
- 禁忌: 損耗氣的藥物、破血的藥物、瀉下的藥物、發散的藥物。
- 適宜: 補養氣血、甘溫、酸澀收斂的藥物。
- 常用藥物: 人參、黃耆、白朮、生地黃、當歸、炙甘草、白芍藥、薯蕷、酸棗仁、五味子。
痹證(關節肌肉疼痛、麻木)
是由風、寒、濕三種邪氣共同作用引起的。風邪偏重者為行痹(疼痛遊走不定),寒邪偏重者為痛痹(疼痛劇烈),濕邪偏重者為著痹(疼痛固定)。
- 禁忌: 瀉下、收斂、酸寒、苦寒、鹹寒的藥物。
- 適宜: 辛散、行氣、燥濕、甘溫、淡滲的藥物。
- 常用藥物: 漆葉、續斷、黃耆、甘草、甘菊花、萆薢、防己、白朮、防風、羌活、獨活、秦艽、牛膝、木瓜、天麻、茯苓、澤瀉、菖蒲、車前子、桑寄生、狗脊、蔓荊實、杜仲、白鮮皮、石斛、細辛、松葉、松節、蒼耳、原蠶沙、威靈仙、海風藤。
痿證(肢體軟弱無力)
屬於濕熱證。中醫認為,治療痿證主要從陽明經入手。
- 禁忌: 損耗氣的藥物、升提、辛熱發散的藥物。
- 適宜: 大補氣血、清熱除濕、甘寒、甘溫、苦寒、酸寒的藥物。
- 常用藥物: 人參、黃耆、白朮、炙甘草、生地黃、麥門冬、白芍藥、木瓜、石斛、薏苡仁、黃柏、茯苓、澤瀉、車前子、木通、黃連、黃芩。
交腸(大小便位置顛倒)
是指大小便的排泄位置顛倒,病因可能是由於大怒,或醉酒飽食,導致臟腑氣機紊亂,不循常規。治療方法應當通過催吐來疏導氣機,使闌門清利,恢復泌別功能,就能痊癒。
- 禁忌: 損耗氣的藥物、燥熱的藥物。
- 適宜: 升清降濁,同時補養氣,以及淡滲的藥物。
- 常用藥物: 升麻、柴胡、蘇子、降香、橘紅、人參、白朮、茯苓、澤瀉、豬苓、木通、滑石、車前子。
鬼疰、屍疰、飛屍、客忤(類似中邪的病症)
這些都是天地間陰邪之氣侵入人體造成的疾病,可能出現全身青紫、迅速消瘦、聲音嘶啞、面色青黃不定、突然驚厥、眼睛直視、手握拳,或者全身關節劇烈疼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