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六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0)

1. 木香

味辛,溫,無毒。主邪氣,闢毒疫溫鬼,強志,主淋露,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毒殺鬼精物,溫瘧,蠱毒,行藥之精。久服不夢寤魘寐,輕身致神仙。

疏:,青木香,味辛溫無毒。是稟夏秋之陽氣以生,兼得土之陽精,故無毒。性屬純陽,故主邪氣,闢毒疫溫鬼。陽主清明開發,故強志及不夢寤魘寐。行藥之精,皆陽盛氣烈之功也。

主治參互

同延胡索,治一切女人血氣刺心,痛不可忍。同牽牛、雷丸、檳榔,殺一切蟲。佐黃連、芍藥,治一切滯下。惟身熱作嘔逆口渴者,勿用。同橘皮、砂仁、白豆蔻、紫蘇葉,調一切氣不通順,及冷氣攻痛作泄,大怒後氣逆,胸膈脹滿,兩脅作痛。

簡誤

詳其治療,與今白木香當是兩種。按《圖經》謂:生永昌。又云:今惟廣州舶上有來者。一云:出大秦國,一云:產崑崙,則所出地土各異,是名同而實異可知已。《藥性論》云:當以崑崙來者為勝,此絕不可得。又云:西胡來者劣。今市肆所有,正白木香也。其味辛,其氣溫,專主諸氣不順,求其能闢毒疫溫鬼,殺鬼精物,恐或未然也。

肺虛有熱者,慎毋犯之。元氣虛脫,及陰虛內熱,諸病有熱,心痛屬火者禁用。《傷寒類要》所載:治天行熱病,若發赤豆斑,用青木香水煮服者,蓋指崑崙來者一種,定非坊間所市廣州舶上世所常用之白木香也。

白話文:

[木香]

木香辛溫無毒。能驅除邪氣,預防瘟疫,增強意志,治療淋症,改善寒邪導致的氣虛肌膚不適,治療氣虛,殺滅邪祟,溫治瘧疾及蠱毒,能促進藥效發揮。長期服用,可避免做噩夢,身體輕盈,有助於修煉成仙。

青木香辛溫無毒,因其生長於夏季秋季,吸收了天地陽氣和土中陽精,所以無毒。其性屬純陽,因此能驅邪、辟疫。陽氣能使人神清氣爽,所以能增強意志,使人睡夢安穩。促進藥物效力,也是因其陽氣旺盛的緣故。

木香可與延胡索同用,治療婦女血氣逆亂刺痛;與牽牛、雷丸、檳榔同用,殺滅蟲類;與黃連、芍藥同用,治療一切下痢。但發熱、嘔吐、口渴者忌用。與橘皮、砂仁、白豆蔻、紫蘇葉同用,可調和氣機,治療因寒邪入侵或暴怒導致的氣逆、胸膈脹滿、兩脅疼痛及腹瀉。

古籍記載的木香與現代市面上流通的白木香可能為不同品種。據記載,木香產自永昌,也有來自廣州舶來,或大秦國、崑崙山等地,產地不同,藥性也可能有所差異。《藥性論》認為崑崙所產的木香最佳,但已難得一見,西域進口的品質較差。現在市面上常見的是白木香,其辛溫,主要功效是調理氣機不順,至於其驅邪辟疫、殺滅邪祟的功效,則可能有所誇大。

肺虛有熱、元氣虛脫、陰虛內熱、以及心痛屬火熱症者,都應慎用或禁用木香。《傷寒類要》中記載用青木香治療天行熱病(瘟疫),並出現赤豆樣皮疹者,所指的應是產自崑崙的優質木香,而非市面上常見的廣州舶來白木香。

2. 薯蕷

味甘,溫。平,無毒。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主頭面遊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補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

疏:,薯蕷得土之沖氣,兼稟春之和氣以生,故味甘,溫平無毒。觀其生搗傅癰瘡,能消熱腫,是微寒之驗也。甘能補脾,脾統血而主肌肉,甘溫能益血,脾治中焦,故主傷中,補虛羸,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充五臟,除煩熱,強陰也。其主寒熱邪氣,及頭面遊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者,正以其甘能除大熱,甘能益陰氣,甘能緩中,甘溫平能補肝腎。《藥性論》云:薯蕷臣,能補五勞七傷,去冷是也。蓋寒熱邪氣者,陰不足則內熱,內虛則外邪客之。熱則生風,緩則下氣,下氣則陽交於陰。五勞既去,五臟既充,則久服耳目聰明,輕身延年之效自著矣。

主治參互

同地黃、枸杞、牛膝、甘菊花、白蒺藜、五味子,則補肝腎,益陰氣,治一切虛羸,強陰,長肌,增力,明目。同蓮肉、白扁豆、人參、白芍藥、茯苓、炙甘草、橘皮,則補脾健胃止泄瀉;加木瓜、藿香,安吐逆。同羊肉、肉蓯蓉作羹,可扶衰補虛羸。

簡誤

藷藇、薯蕷,確係兩種。譬諸米穀,其種有禾、糯、秈、黍、稷之不同是也。入藥必以冀州所產者為勝。總之,南方不迨北地,《圖經》並載入四明則誤矣。不宜與面同食。

白話文:

薯蕷味甘性溫,平和無毒。能治療內傷,滋補虛弱,去除寒熱邪氣,增強體力,使肌肉豐滿。主治頭面風痛、頭痛眼花、下墜感、腰痛,以及治療虛勞羸瘦,滋養五臟,去除煩熱,壯陽。長期服用能使耳目聰明,身體輕盈,不感到飢餓,延年益壽。

薯蕷吸收了土中之氣和春季的溫和之氣而生長,因此味甘性溫平和無毒。觀察其生搗敷於癰瘡,能消腫散熱,說明它略帶寒性。甘味能補脾,脾主運化血液和肌肉,甘溫能益血,脾主中焦,因此能治療內傷,滋補虛弱,增強體力,使肌肉豐滿,滋養五臟,去除煩熱,壯陽。它能治療寒熱邪氣、頭面風痛、頭痛眼花、下墜感、腰痛,是因為其甘味能去除過盛的熱邪,滋養陰氣,緩解脾胃不適,甘溫平和又能補益肝腎。《藥性論》記載:薯蕷能補益五勞七傷,去除寒邪。寒熱邪氣,是因為陰氣不足導致內熱,身體虛弱則外邪容易入侵。熱則生風,緩則下墜,下墜則陽氣下交於陰氣。五勞七傷痊癒,五臟充實,則長期服用能使耳目聰明,身體輕盈,延年益壽的效果自然顯著。

薯蕷可以與地黃、枸杞、牛膝、甘菊花、白蒺藜、五味子等藥材一起服用,以補益肝腎,滋養陰氣,治療一切虛弱羸瘦,壯陽,使肌肉豐滿,增強體力,明目。也可以與蓮肉、白扁豆、人參、白芍藥、茯苓、炙甘草、橘皮等藥材一起服用,以補脾健胃,止瀉。如果再加入木瓜、藿香,則能治療嘔吐。與羊肉、肉蓯蓉一起做成羹湯,可以扶助衰老,滋補虛弱。

薯蕷和藷藇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就像米穀一樣,有不同的品種。入藥最好使用冀州產的薯蕷,因為南方產的薯蕷不如北方產的好。《圖經》記載四明(今浙江寧波)也出產薯蕷,這是錯誤的。薯蕷不宜與麵食一起食用。

3. 薏苡仁

味甘,微寒,無毒。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

疏:,薏苡仁正得地之燥氣,兼稟乎天之秋氣以生,故味甘淡,微寒無毒。陽中陰,降也。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又曰: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此藥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樸脾,兼淡能滲泄,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總之,濕邪去則脾胃安,脾胃安則中焦治,中焦治則能榮養乎四肢,而通利乎血脈也。甘以益脾,燥以除濕,脾實則腫消,脾強則能食,濕去則身輕,如是則以上諸疾,不求其愈而自愈矣。

主治參互

同木瓜、石斛、萆薢、黃柏、生地黃、麥門冬,治痿厥。同五加皮、牛膝、石斛、生地黃、甘草,主筋拘急;加二朮、菖蒲、甘菊花,可治痹。佐以附子,能治胸痹偏緩。獨用數兩,淘淨煮濃湯,頓飲,可治肺經因濕火所傷吐膿血,一切肺痿、肺疽、咳嗽、涕唾上氣。經曰:治痿獨取陽明。

陽明者,胃與大腸也。二經濕熱盛則成痿;熏蒸於肺則發肺癰,及吐血咳嗽涕唾穢濁。蓋肺與大腸為表裡,腑熱必傳於臟,大腸與胃家之濕熱散則痿自愈,吐膿血咳嗽亦並止矣。

簡誤

薏苡乃除濕燥脾胃之藥。凡病人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之。妊娠禁用。

白話文:

薏苡仁

薏苡仁味道甘甜,性微寒,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筋脈拘急攣縮,導致肢體無法屈伸;治療風濕痹痛;排除體內濁氣;去除筋骨痺痛;促進腸胃蠕動;消除水腫;增進食慾。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增強體力。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這是因為它生長過程中吸收了大地乾燥之氣,又受到秋天氣候的影響。屬陰中之陽,具有下降的特性。古籍記載:地濕之氣侵犯人體,會損傷皮膚、肌肉、筋脈;風寒濕三氣合邪則成痺證。薏苡仁性燥,能去除體內濕氣;味道甘甜,能健脾益脾;性味淡薄,能利尿滲濕。因此,它能治療筋脈拘急攣縮、肢體屈伸不利,以及風濕痹痛等症;能去除筋骨痺痛;能促進腸胃功能;能消除水腫;能增進食慾。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總而言之,去除體內濕邪就能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脾胃功能正常則中焦運化功能良好,中焦運化良好就能滋養四肢,使血液運行通暢。薏苡仁甘甜的特性能健脾,燥性能除濕,脾臟功能強盛則水腫消退,脾臟強健則食慾增加,濕邪去除則身體輕盈,這樣就能自然痊癒上述諸病。

主治配伍參考

薏苡仁與木瓜、石斛、萆薢、黃柏、生地黃、麥門冬等藥材一起服用,可以治療痿證;與五加皮、牛膝、石斛、生地黃、甘草等藥材一起服用,可以治療筋脈拘急;與白朮、蒼朮、菖蒲、甘菊花等藥材一起服用,可以治療痹證;與附子一起服用,可以治療胸痹,症狀偏緩。單獨使用數兩薏苡仁,洗淨煮成濃湯,一次服用,可以治療肺經因濕熱損傷引起的吐膿血,以及各種肺痿、肺癰、咳嗽、痰涎壅盛等症。古籍記載:治療痿證,單獨使用陽明經藥物即可。陽明經,指的是胃經和大腸經。如果胃經和大腸經濕熱過盛,就會導致痿證;濕熱之邪上熏於肺,則會導致肺癰,以及吐血、咳嗽、痰涎壅盛等症狀。因為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腑臟的熱邪必然會傳導到臟腑,當大腸和胃部的濕熱之邪消除後,痿證就會自愈,吐膿血、咳嗽等症狀也會同時好轉。

使用禁忌

薏苡仁是除濕燥脾胃的藥物。凡是大便乾燥、小便量少、因寒冷而肌肉抽筋、脾虛無濕的病人,都應忌用。孕婦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