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六 (8)
卷六 (8)
1. 麥門冬(君)
味甘,平、微寒,無毒。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久服輕身,不老不飢。
疏:,麥門冬在天則稟春陽生生之氣,在地則正感清和稼穡之甘。《本經》:甘平。平者,沖和而淡也。《別錄》:微寒,著春德矣。入足陽明,兼入手少陰、太陰。實陽明之正藥,主心腹結氣者,邪熱之氣結於心腹間也,以其清和微寒而平緩,故能散熱結而下逆氣也。傷中傷飽,以致胃絡脈絕者,脾主肌肉,五臟之氣皆稟於胃,胃病則脾無所稟,故羸瘦而短氣也。身重目黃者,脾胃濕熱也。心下支滿者,脾虛而濕滯中焦也。虛勞客熱,口乾燥渴者,因虛勞而熱客中焦,故口乾而燥渴,陽明之熱上衝則兼嘔吐也。痿蹶者,陽明濕熱病也。陽明濕熱盛則上熏蒸於肺,而為痿蹶。治痿獨取陽明,治本之道也。陰精生於五味,五味先入脾胃,脾胃得所養,則能散精幹各臟,而陰精充滿,故能強陰益精也。中焦者,脾胃之所治也。脾胃安則中焦治,故能消穀而調中也。保神定肺氣,則兼潤乎心肺矣。胃氣盛,則五臟之氣皆有所稟而安。脾胃俱實則能食而肥健。脾統血,心主血,五臟之英華皆見於面。血充臟安則華彩外發而顏色美矣。脾胃強則後天之元氣日盛。下氣則陽交於陰,交則虛勞愈而內熱不生,內熱去則陰精日盛,故有子。斷谷固著於《仙經》,卻乃已疾之良藥,故久服延年輕身,而不老不飢也。
白話文:
麥門冬味甘,性平、微寒,無毒。主要功能包括治療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體弱氣喘、身重眼黃、心下脹滿、虛勞外熱、口乾舌燥、止嘔吐、改善痿廢、壯陽增精、消食化穀、調和中樞、保持精神、平定肺氣、安定五臟,讓人體肥胖健康、皮膚光澤、生育能力強。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輕盈、青春永駐、不餓。
麥門冬在天象上代表春季的生長之氣,在地理上則感受到清和的農田之甘甜。《本經》記載其性味甘平,平和而淡。《別錄》提到其性微寒,這表現出春季的美德。它進入足陽明胃經,並與手少陰心經、太陰肺經有關。作為陽明胃經的正藥,能夠治療心腹結氣,因為邪熱聚集在心腹之間,其清和微寒的特性能散熱結並降逆氣。傷害中樞和飽食導致胃絡脈絕,脾主肌肉,五臟之氣都由胃供應,胃病會使脾失去供應,造成體弱氣喘。身重眼黃是因為脾胃濕熱。心下脹滿是因為脾虛和中焦積聚濕滯。虛勞加熱中焦,口乾舌燥,陽明之熱上衝引起嘔吐。痿廢是由陽明濕熱引發,陽明濕熱過盛會向上燻蒸肺部,造成痿廢。治療痿廢要從陽明入手,這是治療根本的方法。陰精源自五味,五味首先進入脾胃,脾胃得到養分,能散精至各臟器,增加陰精,因此可以壯陽增精。中焦是脾胃的治所,脾胃安穩就能調和中樞。消食化穀、調和中樞、保持精神、平定肺氣,同時滋潤心肺。胃氣旺盛,五臟之氣都能得到供應而安穩。脾胃強壯則能飲食豐盛,身體肥胖健康。脾統血,心主血,五臟的精華都顯現在臉上。血充足臟器安穩,外在光彩四射,臉色光鮮。脾胃強壯則後天之元氣日益強盛。下氣則陽氣交合於陰,交合後虛勞會好轉,內熱不會產生,內熱消失則陰精日益旺盛,因此能生育。斷食是仙術的重要原則,也是治療疾病的好方法,所以長期服用可以使人青春永駐、輕盈,不衰老,不感到饑餓。
主治參互
同人參、五味子,為生脈散,能復脈通心,夏月暑傷氣服之良,酒後飲之解酒毒;肺熱者,去人參;加甘枸杞子作飲,治一切虛勞客熱。同五味子、枸杞、地黃、牛膝、鱉甲、酸棗仁、天冬,治五勞七傷;胃強者,可加當歸;火盛者,可入黃柏、砂仁、甘草,三物俱遞減。
白話文:
主要用途:
與人參、五味子一同使用,可以做成生脈散,具有恢復脈象、通暢心臟的功能。在夏季暑熱傷及氣體時,服用它會非常有益,尤其適合酒後解酒毒。對於肺部有熱的人,可以去除人參;加上甘枸杞子來飲用,可以治療所有類型的虛弱和客熱。
與五味子、枸杞、地黃、牛膝、鱉甲、酸棗仁、天冬一同使用,可以治療五勞七傷。對於胃部過強的人,可以加入當歸;對於火氣旺盛的人,可以加入黃柏、砂仁、甘草三種藥物,並逐漸減少用量。
治陽明瘧,大渴引飲煩躁,或嘔吐,麥門冬、石膏、知母、竹葉各數兩;病人虛者加人參兩許;痰多者加貝母、橘紅各兩許。《藥性論》云:麥門冬止煩渴,主大水,面目肢節浮腫,下水,治肺痿吐膿,宜同天門冬、薏苡仁、黃柏、芍藥、茯苓、石斛、桑根白皮、五味子、牛膝,煮飲彌佳。止泄精,宜兼覆盆、蒺藜、黃柏、五味子。
白話文:
治療太陽與少陽交界處的瘧疾,若出現口渴難耐、心情焦慮、煩躁不安,或是乾嘔、胃痛的情況,可使用以下藥方:麥門冬、石膏、知母、竹葉,每種藥材各取數兩。若患者體質虛弱,則需在藥方中加入人參,其用量約為兩許。如果病人的痰液較多,則可再添加貝母和橘紅,每種各取兩許。
《藥性論》中提到,麥門冬能緩解口渴,對於腫脹、臉部及四肢浮腫等症狀有著良好的效果,可以利尿排水。對於肺部萎縮、咳嗽帶有膿痰的病症,也適合使用麥門冬,建議與天門冬、薏苡仁、黃柏、芍藥、茯苓、石斛、桑根白皮、五味子、牛膝等藥材一同煎煮飲用,效果更佳。此外,該藥物還能有效治療洩精,此時可配合覆盆、蒺藜、黃柏、五味子一同使用。
同茯苓、車前、黃連、石斛、豬苓、澤瀉,療心腹結氣,身重目黃。日華子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時疾熱狂頭痛,止嗽。故同石膏、知母、竹葉、粳米,專療時氣頭痛,大渴煩躁,及發狂甚者,須各數兩濃煎,頓飲乃佳;虛羸人因作勞內傷而發者,可量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有肺熱者勿入人參。崔元亮《海上方》同黃連治消渴。
《衍義》治心肺虛熱,虛勞客熱,入沙參、五味子。同青蒿、鱉甲、牛膝、地黃、芍藥、天門冬、枸杞子、五味子、胡黃連、山藥、茯苓、山茱萸,蜜丸。治骨蒸勞熱。
簡誤
麥門冬性寒,雖主脾胃,而虛寒泄瀉及痘瘡虛寒作泄,產後虛寒泄瀉者,咸忌之。
白話文:
[與茯苓、車前、黃連、石斛、豬苓、澤瀉一同使用,可以治療心腹結氣和身體沈重、眼睛黃疸。日華子能治療五種勞損和七種傷害,安定靈魂和心神,止渴,對肥胖者有益,對於時令疾病、熱狂頭痛和咳嗽都有療效。
因此,與石膏、知母、竹葉、粳米一同使用,專門用於治療時令疾病的頭痛、嚴重口渴和焦慮,以及發狂的情況,需將這些材料濃縮煎煮,一次飲用效果最佳;對於因工作過度導致內傷的人,可以酌情添加人參,稱為「人參白虎湯」;如果有肺部熱病則不應加入人參。
崔元亮的《海上方》中提到,與黃連一起使用,可以治療消渴症。
《衍義》中指出,對於心肺虛熱、虛勞客熱,可以加入沙參、五味子進行治療。
與青蒿、鱉甲、牛膝、地黃、芍藥、天門冬、枸杞子、五味子、胡黃連、山藥、茯苓、山茱萸一同使用,蜜制後做成丸狀,可以治療骨蒸勞熱。
麥門冬性寒,雖然能主理脾胃,但對於虛寒型的腹瀉、痘瘡虛寒型的腹瀉、產後虛寒型的腹瀉,都應避免使用。]
2. 獨活
味苦、甘,平、微溫,無毒。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痓(痓作痙),女子疝瘕,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羌活。
疏:,獨活稟天地正陽之氣以生,故味苦、甘平。甄權、潔古,益之以辛,微溫無毒。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足少陰引經氣分之藥。
羌活性溫,辛、苦。氣厚於味,浮而升,陽也。手足太陽行經風藥,併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
羌活氣雄,獨活氣細。故雄者治足太陽風濕相搏,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者,非此不能除,乃卻亂反正之主君藥也。細者治足少陰傷風頭痛,兩足濕痹不能行動,非此不能除,而不治太陽之證。名列君部之中,非比柔懦之主。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能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
白話文:
【性質】味苦、甜,平或微暖,無毒。主要對抗風寒侵襲,金瘡止痛,治賁豚病,癇症,肌肉緊張症(筋縮),婦女疝癥和瘕症,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全身關節疼痛,不分新舊。長期服用可以使人體輕盈,延年益壽。另一個名稱是「羌活」。
【解說】羌活,秉承天地正陽之氣生成,因此有苦、甜、平的特性。陳樞、潔古在原有基礎上添加了辛味,認為其微溫且無毒。它的氣味都比較輕,向上提升,屬陽性。是足少陰脈引導經絡和分佈的藥物。
羌活的性質為溫,具有辛、苦的特點。它的氣味相對於味道而言較濃,向上提升,屬陽性。它走過足太陽脈的經絡,同時也進入足厥陰和少陰脈的氣分。
羌活的性質強烈,獨活則較細膩。因此,強烈的羌活用於治療足太陽脈風濕交纏所致的頭痛、四肢疼痛、全身疼痛,非它不可,它是治標治本的君藥。細膩的獨活則用於治療足少陰脈受風引起的頭痛,以及雙腳濕痹不能活動的情況,非它不可,但它不治療太陽脈的病症。它被列在君藥的分類中,不是那些柔弱的主藥可以相比的。它可以深入到身體的每個細微部分,無所不至,因此能夠疏散體表的八種風邪,舒緩全身各部位的疼痛。
其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者,金瘡為風寒之所襲擊,則血氣壅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獨活之苦甘辛溫,能闢風寒,邪散則肌表安和,氣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賁豚者,腎之積。腎經為風寒秉虛客之則成賁豚。此藥本入足少陰,故治賁豚。癇與痓,皆風邪之所成也。風去則癇痓自愈矣。
女子疝瘕者,寒濕乘虛中腎家所致也。苦能燥濕,溫能闢寒,辛能發散,寒濕去而腎臟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也。輕身耐老,定非攻邪發散之藥所能,烏可久服哉?《本經》載之誤矣!二藥本一種,第質有虛實老嫩,氣有厚薄之不同耳。
主治參互
白話文:
針對風寒侵襲,以及因金傷而引起的疼痛,金傷是因為風寒的攻擊,導致血液凝滯不流通,所以疼痛會變得更嚴重。獨活具苦、甘、辛、溫四種味道,能夠避開風寒,當邪氣散去,肌膚表層就變得平和,血氣也能順暢流通,因此疼痛自然停止。
「賁豚」指的是腎臟的積聚。腎經如果被風寒侵襲,就會形成賁豚。這藥物原本進入足少陰經,因此可以治療賁豚。癇症和瘛瘲都是由於風邪所引起,當風邪離開,癇症和瘛瘲自然會痊癒。
對於女性的疝和瘕(即女性生殖器官的疾病),這是因為寒濕侵入腎臟所導致的。苦味能祛除濕氣,溫熱能避開寒冷,辛味能發散,當寒濕除去,腎臟就能安穩,這就是為什麼這藥物可以治療女性的疝和瘕,以及治療各種風邪,無論新舊都能得到療效。但輕身耐老並不是通過攻邪發散的藥物可以做到的,因此不能長期服用,《本經》的記載有誤!這兩種藥物實際上是一種,只是根據其性質的不同,有虛實、老嫩、氣厚薄之分。
「主治參互」指的是對疾病的治療有相互作用或相輔相成的效果。
君麻黃、甘草,主冬月即病傷寒,太陽經頭疼,發汗解表。君麥門冬、前胡、黃芩,佐以甘草,治春時瘟疫,邪在太陽頭痛。入葛根湯,治太陽陽明頭痛,兼遍身骨痛,口渴,煩熱不得眠;若渴甚,煩熱甚,頭痛甚,則加石膏、知母、竹葉各兩許。瘧發太陽經頭痛者,於治瘧藥中加之,痛止則去之。
白話文:
君用麻黃、甘草,主要針對冬季即時罹患傷寒,太陽經引起的頭疼,用來發汗解表。君用麥門冬、前胡、黃芩,並佐以甘草,適用於春季瘟疫期間,邪氣侵襲太陽經引起的頭痛。加入葛根湯,治療太陽與陽明經共同引起的頭痛,以及全身骨頭疼痛,口渴,煩躁而無法入睡;如果出現口渴更嚴重,煩躁更嚴重,頭痛更嚴重的情況,則需加入石膏、知母、竹葉各約兩份量。對於發作在太陽經的瘧疾引起的頭痛,應在治療瘧疾的藥方中加入這些成分,當頭痛緩解後,即可停止使用。
同白朮、蒼朮、秦艽、生地黃、薏苡仁、木瓜、石斛、黃柏,治下部一切風濕、濕熱。同生地黃、赤芍藥、生甘草、牡丹皮、石膏等,水煎治風熱上攻牙腫痛。同萊菔子炒香,只取羌活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一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治妊娠浮腫由於風濕,出許學士《本事方》。
白話文:
治療下肢各類風濕和濕熱問題,可以使用白朮、蒼朮、秦艽、生地黃、薏苡仁、木瓜、石斛、黃柏這八味藥材。如果需要治療風熱上攻導致的牙腫痛,則可以選擇與生地黃、赤芍、生甘草、牡丹皮、石膏等藥材一起水煎來服用。另外,如果懷孕期間出現由風濕引起的浮腫,可以使用萊菔子炒香後,只取羌活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調和後吞服。這種方法一天服用一次,兩天後增加到兩次,三天後增加到三次,此療法出自許學士的《本事方》。
人睛忽垂至鼻,如黑角塞痛不可忍,或時時大便血出痛,名曰肝脹,羌活一味煎汁,服數盞自愈,出夏子益《奪疾方》。
簡誤
獨活、羌活,陽草中之風藥也。本為祛風散寒除濕之要品。風能勝濕,以其性燥故也。《本經》、《別錄》並載主中風及諸風。不知真中風惟西北邊塞高寒之地,風氣剛猛。虛人當之往往猝中,或口眼歪斜,或口噤不語,或手足癱瘓,左右不仁,或剛痙柔痙,即角弓反張,此藥與諸風藥並用可也。
若夫江南、吳、楚、越、閩、百粵、鬼方、梁州之域,從無剛勁之風,多有濕熱之患,質脆氣虛,多熱多痰,其患中風,如前等病,外證雖一一相似,而其中實非,何者?此皆劉河間所謂將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所謂中濕、中痰、中氣是也。此則病系氣血兩虛,虛則內熱煎熬津液,結而為痰;熱則生風,故致猝倒亦如真中風狀。
白話文:
人的眼睛突然下垂到鼻子附近,如同黑色的尖角堵塞並疼痛難忍,有時還會出現大便帶血的疼痛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爲肝脹。只需使用羌活煎煮成藥汁,飲用數次即可自行痊癒,出自夏子益的《奪疾方》。
獨活和羌活是陽草中具有驅風散寒除溼作用的關鍵藥材。風能夠勝過溼氣,因爲它們的性質乾燥。《本經》和《別錄》都記載了它們對於中風及各種風症的作用。然而,真正的中風只在西北邊塞高寒地區出現,那裏的風勢猛烈。虛弱的人在這種環境下很容易突然患病,可能出現口眼歪斜、口噤不語、手腳癱瘓、左右不靈活、或者剛痙柔痙的情況,此時與其它風藥一同使用是可行的。
至於江南、吳、楚、越、閩、百粵、鬼方、梁州等地,這些地方很少有強烈的風,但經常有溼熱的問題,體質較脆,容易產生過多的熱和痰。如果在這類地區發生中風或類似疾病,雖然外表的症狀與上述情況相似,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是由於劉河間所稱的調理不當,導致體內水分無法控制火氣。丹溪所指的中溼、中痰、中氣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病症源於氣血兩虛,虛則內熱煎熬津液,凝結爲痰;熱則生風,因此會導致突然倒地,類似於真正的中風狀況。
而求其治療之方,迥若天淵。外邪之氣勝則實,實則瀉之,祛風是已;內而真氣不足則虛,虛則補之,調氣、補血、生津、清熱是已。倘誤用風藥,反致燥竭其津液,血愈不足而病愈沉困,命曰虛虛。攻補既謬,死生遂殊。粗工懵昧,執迷不悟,茲特表而明之。又有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此屬內證,誤用反致作劇。
白話文:
尋求治療的方法,有如天與地的差距。如果外來的邪氣過盛,則會導致實症,對此應採取瀉法,主要方法就是驅除風邪。如果內在的真氣不足,則會出現虛症,對於虛症則需進行補充,具體方法包括調和氣血、滋潤津液、清熱等措施。倘若錯誤使用了風類藥物,反而會使身體的津液乾涸,血液更加缺乏,病情加重,這種情況被稱為「虛虛」。攻與補的選擇錯誤,生死的結果也就因此不同。一些醫術粗淺、知識不足的醫生,固執己見,不願接受新知,現在此特意將這些重要原則公開說明。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血氣虛弱引起的頭痛,以及全身疼痛、骨頭疼痛,並伴有寒熱交替的症狀,這類情況屬於內部疾病,如果誤診或誤治,可能會使病情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