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六 (8)
卷六 (8)
1. 麥門冬(君)
味甘,平、微寒,無毒。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久服輕身,不老不飢。
疏:,麥門冬在天則稟春陽生生之氣,在地則正感清和稼穡之甘。《本經》:甘平。平者,沖和而淡也。《別錄》:微寒,著春德矣。入足陽明,兼入手少陰、太陰。實陽明之正藥,主心腹結氣者,邪熱之氣結於心腹間也,以其清和微寒而平緩,故能散熱結而下逆氣也。傷中傷飽,以致胃絡脈絕者,脾主肌肉,五臟之氣皆稟於胃,胃病則脾無所稟,故羸瘦而短氣也。身重目黃者,脾胃濕熱也。心下支滿者,脾虛而濕滯中焦也。虛勞客熱,口乾燥渴者,因虛勞而熱客中焦,故口乾而燥渴,陽明之熱上衝則兼嘔吐也。痿蹶者,陽明濕熱病也。陽明濕熱盛則上熏蒸於肺,而為痿蹶。治痿獨取陽明,治本之道也。陰精生於五味,五味先入脾胃,脾胃得所養,則能散精幹各臟,而陰精充滿,故能強陰益精也。中焦者,脾胃之所治也。脾胃安則中焦治,故能消穀而調中也。保神定肺氣,則兼潤乎心肺矣。胃氣盛,則五臟之氣皆有所稟而安。脾胃俱實則能食而肥健。脾統血,心主血,五臟之英華皆見於面。血充臟安則華彩外發而顏色美矣。脾胃強則後天之元氣日盛。下氣則陽交於陰,交則虛勞愈而內熱不生,內熱去則陰精日盛,故有子。斷谷固著於《仙經》,卻乃已疾之良藥,故久服延年輕身,而不老不飢也。
主治參互
同人參、五味子,為生脈散,能復脈通心,夏月暑傷氣服之良,酒後飲之解酒毒;肺熱者,去人參;加甘枸杞子作飲,治一切虛勞客熱。同五味子、枸杞、地黃、牛膝、鱉甲、酸棗仁、天冬,治五勞七傷;胃強者,可加當歸;火盛者,可入黃柏、砂仁、甘草,三物俱遞減。
治陽明瘧,大渴引飲煩躁,或嘔吐,麥門冬、石膏、知母、竹葉各數兩;病人虛者加人參兩許;痰多者加貝母、橘紅各兩許。《藥性論》云:麥門冬止煩渴,主大水,面目肢節浮腫,下水,治肺痿吐膿,宜同天門冬、薏苡仁、黃柏、芍藥、茯苓、石斛、桑根白皮、五味子、牛膝,煮飲彌佳。止泄精,宜兼覆盆、蒺藜、黃柏、五味子。
同茯苓、車前、黃連、石斛、豬苓、澤瀉,療心腹結氣,身重目黃。日華子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時疾熱狂頭痛,止嗽。故同石膏、知母、竹葉、粳米,專療時氣頭痛,大渴煩躁,及發狂甚者,須各數兩濃煎,頓飲乃佳;虛羸人因作勞內傷而發者,可量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有肺熱者勿入人參。崔元亮《海上方》同黃連治消渴。
《衍義》治心肺虛熱,虛勞客熱,入沙參、五味子。同青蒿、鱉甲、牛膝、地黃、芍藥、天門冬、枸杞子、五味子、胡黃連、山藥、茯苓、山茱萸,蜜丸。治骨蒸勞熱。
簡誤
麥門冬性寒,雖主脾胃,而虛寒泄瀉及痘瘡虛寒作泄,產後虛寒泄瀉者,咸忌之。
白話文:
麥門冬味甘,性平偏寒,無毒。能治療心腹脹痛、飲食傷胃、胃氣虛弱、消瘦氣短、身體沉重眼黃、心窩部脹滿、虛勞內熱、口乾舌燥、嘔吐、肢體痿弱無力、增強腎陰精氣、促進消化、調理脾胃、滋養精神、安定肺氣、調和五臟、使人肥胖健壯、容光煥發,並能生育。長期服用能輕身延年,不老不餓。
麥門冬吸收了春天的生機之氣,以及大地清和的滋養。《本經》記載其性味甘平,「平」是指平和調和。「別錄」記載其微寒,展現了春天的溫和之德。麥門冬入足陽明經,也兼入手少陰、太陰經。它是治療陽明經病的要藥。它能治療心腹脹痛,是因為邪熱之氣積聚於心腹之間,而麥門冬的平和微寒之性,能散熱解結,並使氣機下降。因飲食不節而傷及脾胃,導致胃氣虛弱,則脾臟無法得到滋養,因此會消瘦氣短。身體沉重眼黃,是脾胃濕熱所致。心窩部脹滿,是脾虛濕滯中焦所致。虛勞內熱、口乾舌燥,是因虛勞導致內熱積聚於中焦,所以口乾舌燥。陽明經的熱邪上衝,則會伴有嘔吐。肢體痿弱無力,是陽明經濕熱病所致。陽明經濕熱盛則上蒸肺部,導致痿弱無力。治療痿證,單從陽明經入手,才是治本的方法。陰精來自於五味,五味先入脾胃,脾胃得到滋養,就能將精氣輸佈到各個臟腑,陰精充盈,因此能強陰益精。中焦指脾胃所主管的部位,脾胃調和,中焦就能正常運作,因此能促進消化、調理脾胃。滋養精神、安定肺氣,能同時滋潤心肺。胃氣盛,則五臟之氣都能得到滋養而安定。脾胃強健,則能正常飲食,使人肥胖健壯。脾主統血,心主血脈,五臟精華都表現在面容上,血氣充盈,臟腑安寧,則容光煥發。脾胃強健,則後天元氣日益充盈。下降的氣機,使陰陽交合,虛勞得以痊癒,內熱不生,內熱消除,陰精日盛,故能生育。雖然《仙經》中記載麥門冬能辟穀,但它實際上是治療疾病的良藥,因此長期服用能延年益壽,不老不餓。
麥門冬可與人參、五味子等藥材配伍,組成生脈散,能恢復脈搏,治療心臟疾病,夏季暑熱傷氣或飲酒過度者服用有效;肺熱者,宜去人參;若加枸杞子,可治療一切虛勞內熱。與五味子、枸杞、地黃、牛膝、鱉甲、酸棗仁、天冬等藥材配伍,可治療五勞七傷;胃氣強盛者,可加當歸;若有內熱,可加入黃柏、砂仁、甘草,三種藥材需遞減用量。
治療陽明經瘧疾,伴有大渴引飲、煩躁不安或嘔吐等症狀,可用麥門冬、石膏、知母、竹葉等藥材;虛弱者可加人參;痰多者可加貝母、橘紅。《藥性論》記載:麥門冬能止煩渴,治療水腫,能治療肺痿咳吐膿痰,宜與天門冬、薏苡仁、黃柏、芍藥、茯苓、石斛、桑根白皮、五味子、牛膝等藥材同用。治療遺精,可與覆盆子、蒺藜、黃柏、五味子等藥材同用。
與茯苓、車前子、黃連、石斛、豬苓、澤瀉等藥材配伍,可治療心腹脹痛、身體沉重眼黃。《日華子本草》記載,麥門冬能治療五勞七傷,安神定魄,止渴,使人肥胖,治療時疫熱病引起的头痛,止咳。與石膏、知母、竹葉、粳米等藥材同用,專治時疫引起的头痛、大渴煩躁、神志不清等症狀,需大量濃煎服用;虛弱者可適量加人參,名為人參白虎湯;若有肺熱者,則不宜加人參。崔元亮《海上方》記載,麥門冬與黃連同用,能治療消渴。
《儒門事親》記載,麥門冬可治療心肺虛熱、虛勞內熱,可與沙參、五味子等藥材配伍。與青蒿、鱉甲、牛膝、地黃、芍藥、天門冬、枸杞子、五味子、胡黃連、山藥、茯苓、山茱萸等藥材製成蜜丸,可治療骨蒸勞熱。
麥門冬性寒,雖然能治療脾胃疾病,但脾胃虛寒、泄瀉以及痘瘡、產後虛寒泄瀉的患者,都應忌用。
2. 獨活
味苦、甘,平、微溫,無毒。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痓(痓作痙),女子疝瘕,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羌活。
疏:,獨活稟天地正陽之氣以生,故味苦、甘平。甄權、潔古,益之以辛,微溫無毒。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足少陰引經氣分之藥。
羌活性溫,辛、苦。氣厚於味,浮而升,陽也。手足太陽行經風藥,併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
羌活氣雄,獨活氣細。故雄者治足太陽風濕相搏,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者,非此不能除,乃卻亂反正之主君藥也。細者治足少陰傷風頭痛,兩足濕痹不能行動,非此不能除,而不治太陽之證。名列君部之中,非比柔懦之主。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能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
其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者,金瘡為風寒之所襲擊,則血氣壅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獨活之苦甘辛溫,能闢風寒,邪散則肌表安和,氣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賁豚者,腎之積。腎經為風寒秉虛客之則成賁豚。此藥本入足少陰,故治賁豚。癇與痓,皆風邪之所成也。風去則癇痓自愈矣。
女子疝瘕者,寒濕乘虛中腎家所致也。苦能燥濕,溫能闢寒,辛能發散,寒濕去而腎臟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也。輕身耐老,定非攻邪發散之藥所能,烏可久服哉?《本經》載之誤矣!二藥本一種,第質有虛實老嫩,氣有厚薄之不同耳。
主治參互
君麻黃、甘草,主冬月即病傷寒,太陽經頭疼,發汗解表。君麥門冬、前胡、黃芩,佐以甘草,治春時瘟疫,邪在太陽頭痛。入葛根湯,治太陽陽明頭痛,兼遍身骨痛,口渴,煩熱不得眠;若渴甚,煩熱甚,頭痛甚,則加石膏、知母、竹葉各兩許。瘧發太陽經頭痛者,於治瘧藥中加之,痛止則去之。
同白朮、蒼朮、秦艽、生地黃、薏苡仁、木瓜、石斛、黃柏,治下部一切風濕、濕熱。同生地黃、赤芍藥、生甘草、牡丹皮、石膏等,水煎治風熱上攻牙腫痛。同萊菔子炒香,只取羌活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一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治妊娠浮腫由於風濕,出許學士《本事方》。
人睛忽垂至鼻,如黑角塞痛不可忍,或時時大便血出痛,名曰肝脹,羌活一味煎汁,服數盞自愈,出夏子益《奪疾方》。
簡誤
獨活、羌活,陽草中之風藥也。本為祛風散寒除濕之要品。風能勝濕,以其性燥故也。《本經》、《別錄》並載主中風及諸風。不知真中風惟西北邊塞高寒之地,風氣剛猛。虛人當之往往猝中,或口眼歪斜,或口噤不語,或手足癱瘓,左右不仁,或剛痙柔痙,即角弓反張,此藥與諸風藥並用可也。
若夫江南、吳、楚、越、閩、百粵、鬼方、梁州之域,從無剛勁之風,多有濕熱之患,質脆氣虛,多熱多痰,其患中風,如前等病,外證雖一一相似,而其中實非,何者?此皆劉河間所謂將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所謂中濕、中痰、中氣是也。此則病系氣血兩虛,虛則內熱煎熬津液,結而為痰;熱則生風,故致猝倒亦如真中風狀。
而求其治療之方,迥若天淵。外邪之氣勝則實,實則瀉之,祛風是已;內而真氣不足則虛,虛則補之,調氣、補血、生津、清熱是已。倘誤用風藥,反致燥竭其津液,血愈不足而病愈沉困,命曰虛虛。攻補既謬,死生遂殊。粗工懵昧,執迷不悟,茲特表而明之。又有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此屬內證,誤用反致作劇。
白話文:
獨活
獨活味苦甘,性平微溫,無毒。主治風寒侵襲所致的疼痛、金瘡疼痛、賁豚(一種腹部脹痛)、癲癇、婦女疝氣,以及各種風邪引起的關節疼痛,無論病程長短皆有效。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益壽。獨活又名羌活。
獨活生長吸納天地間正陽之氣,因此味苦甘而性平。甄權、潔古等醫家認為,獨活還帶有辛味,性微溫而無毒。其氣味輕淡,向上浮升,屬陽性藥物,走足少陰經氣分。
羌活性溫,味辛苦。其氣味比獨活濃厚,向上浮升,屬陽性藥物,走手足太陽經以及足厥陰、少陰經氣分。
羌活氣味雄厚,獨活氣味細弱。因此,羌活主治足太陽經風濕痹阻引起的頭痛、關節痛、全身疼痛等症狀,其他藥物難以替代,是治療此症的君藥;而獨活主治足少陰經風寒引起的頭痛、下肢濕痺、行動不便等症狀,其他藥物難以替代,但卻不能治療太陽經的病症。獨活雖然在君藥之列,卻不是柔弱之藥,它藥力微小卻無孔不入,藥力強大卻能暢達全身,因此能散除肌表風邪,緩解周身關節疼痛。
獨活主治風寒侵襲、金瘡疼痛的原因是:金瘡受風寒侵襲,則氣血瘀滯不通,疼痛加劇。獨活苦甘辛溫,能祛除風寒,邪氣散去則肌表平和,氣血暢通,疼痛自然止息。賁豚是腎臟積聚所致,風寒之邪乘虛而入腎經,則形成賁豚。本藥入足少陰經,故能治療賁豚。癇證和痙攣都是風邪所致,風邪去除,癇證和痙攣自然痊癒。
婦女疝氣是寒濕之邪乘虛而入腎經所致。獨活苦能燥濕,溫能散寒,辛能發散,寒濕去除,腎臟功能恢復正常,故能治療婦女疝氣及各種風邪引起的關節疼痛,無論病程長短皆有效。至於「輕身耐老」,肯定不是單純依靠攻邪發散的藥物所能達到的功效,怎麼能長期服用呢?《神農本草經》記載有誤!兩種藥物本是同類,只是藥材的質地有虛實老嫩之分,藥氣有濃厚稀薄之別而已。
主治參互
麻黃、甘草配伍,主治冬季感冒,太陽經頭痛,具有發汗解表之效。麥門冬、前胡、黃芩,佐以甘草,主治春季瘟疫,邪氣侵犯太陽經引起頭痛。加入葛根湯中,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頭痛,伴隨全身骨痛、口渴、煩熱失眠;若口渴、煩熱、頭痛嚴重,則加石膏、知母、竹葉各適量。瘧疾發作伴隨太陽經頭痛者,可在治療瘧疾的藥方中加入本藥,疼痛停止後即可停用。
與白朮、蒼朮、秦艽、生地黃、薏苡仁、木瓜、石斛、黃柏配伍,治療下焦的一切風濕、濕熱。與生地黃、赤芍藥、生甘草、牡丹皮、石膏等配伍,水煎服,治療風熱上攻引起的牙腫痛。與萊菔子炒香後研末,單用羌活末,每次服用二錢,溫酒送服,一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治療妊娠浮腫(風濕所致),出自許學士《本事方》。
眼睛突然下垂至鼻樑,如同黑色角質堵塞疼痛難忍,或時常大便出血伴隨疼痛,稱為肝脹,單用羌活煎水服用數碗即可痊癒,出自夏子益《奪疾方》。
簡誤
獨活、羌活是陽性草藥中的祛風藥,是祛風散寒除濕的重要藥物。風能勝濕,是因為其性燥。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都記載其主治中風及各種風疾。但要知道真正的中風,只發生在西北邊塞高寒地區,那裡的風氣強勁。體虛之人遇到這種強風往往會突然中風,表現為口眼歪斜、口不能言、手足癱瘓、肢體感覺喪失、抽搐等症狀,此時可以用本藥與其他祛風藥合用。
然而,江南、吳地、楚地、越地、閩地、嶺南地區、羌地、巴蜀地區,從來沒有強勁的寒風,多是濕熱之患,體質脆弱氣虛,多熱多痰,他們所患的中風,雖然外在症狀與上述相似,但內在病機卻不同。這是因為他們生活起居失調,陰陽失衡,正如劉河間所說的「將息失宜,水不制火」,朱丹溪所說的「中濕、中痰、中氣」一樣。這些情況都是由於氣血兩虛,虛則內熱消耗津液,凝結成痰;熱則生風,所以猝倒的症狀也像真中風。
但治療方法卻大相徑庭。外邪之氣盛則為實證,實則瀉之,祛風即可;內而真氣不足則為虛證,虛則補之,調氣、補血、生津、清熱才是正確的方法。如果錯誤地使用祛風藥,反而會耗竭津液,血氣更虛,病情更加沉重,稱為「虛虛」。治療方法錯誤,則生死攸關。粗心大意的醫生不明事理,執迷不悟,因此特此說明。此外,血虛頭痛,以及全身疼痛伴隨寒熱者,屬於內證,誤用反而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