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 (2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6)

1. 附錄諸瘧主治

熱多

【宜】貝母,石膏,麥門冬,橘紅,乾葛,滑石,竹葉,牛膝,知母,黃芩,柴胡,白茯苓,烏梅,牡蠣,何首烏,鱉甲

寒多

【宜】桂枝,姜皮,人參,二術,黃耆,當歸,橘紅,半夏,草豆蔻,白豆蔻,炙甘草

汗多

【宜】人參,白朮,黃耆,秋冬加桂枝

無汗

【宜】乾葛,柴胡,石膏,羌活,姜皮,人參,蒼朮

瘧母

【宜】鱉甲,射干,牡蠣,三稜,縮砂蜜,桂,橘皮,青皮,人參

凡瘧疾多熱,久不解者,其人必本陰虛,法當益陰除熱,非鱉甲、牛膝不能除也。多寒而久不解者,其人必本陽虛,非人參、白朮、黃耆不能除也。

〔按〕瘧有山嵐瘴氣,停痰留飲而發者,古方類用常山、砒霜等吐之。今人誤執其方,見瘧輒用,不知二藥有大毒,損人真氣,犯之多致危殆。慎之!慎之!

滯下,俗呼痢疾。其證腹痛便膿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或下純血,或下紫黑血塊,或如豆汁,或如魚凍,或如屋漏水,或下純黃積,類多里急後重,數登圊而不得便,小便短赤不利,或發熱,或口渴,甚則嘔惡不思食。此皆暑濕之邪與飲食積滯膠固腸胃而作,必先祛暑滲濕安胃為主,傷氣分則調氣益氣,傷血分則和血補血,夾瘀血則行血。藥雖因證而設,要皆以補養胃氣為急。故其證以噤口痢為最重,胃氣一絕則不可治矣。故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俗治多借口「迎而奪之」之說,輕用大黃、朴硝,及誤用巴豆、牽牛,以致洞泄腸開而斃。又有妄投訶子、粟殼、亞芙蓉、肉豆蔻收澀之劑,以致便閉腹脹,或濕熱上攻,肢節腫脹拘攣,痛不可忍,難以救療。慎之!慎之!

【忌】破氣,閉氣,收澀,燥,溫熱,鹹寒,滑膩。

諸藥俱見前。

【宜】清熱消積,開胃氣,升,利小便。

黃連,黃芩,白芍藥,紅曲,山楂,廣橘紅,升麻,葛根,甘草,滑石,蓮肉,白扁豆,烏梅

如胃弱,加人參三四錢,蓮子四十粒,橘紅二錢,升麻七分;如腹痛,以黃連四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五分,黃柏一錢,升麻七分,煎服;如裡急,同上藥加當歸二錢;如後重甚,加檳榔一錢五分,枳殼一錢五分,木香汁一字;如口渴,去木香,倍滑石;如小便赤澀短少,或不利,亦倍之;赤多,倍烏梅、山楂、紅曲;白多,加吳茱萸七分;噁心欲嘔,即噤口痢,多用人參、蓮肉、扁豆、白芍藥,以綠色升麻七分佐之;久痢不止,加肉豆蔻一錢,人參三錢,砂仁一錢五分,白茯苓二錢。

凡滯下,非元氣壯實,多啖能食之人,慎勿輕用大黃、巴豆、牽牛等下藥。

復有毒痢一證,或痧毒內陷下膿血,各藥不效者,加忍冬藤為君,地榆、丹砂、犀角汁飲之。

凡產後滯下,積滯雖多,腹痛雖極,不可用大黃等藥行之,致傷胃氣,遂不可救。但用人參、白芍、當歸、紅曲、升麻、益母草、炙甘草、滑石末足矣。若惡露未淨,兼用乳香、沒藥各七分五釐,炒砂仁一錢,久之自愈,血虛可加阿膠三錢。

白話文:

瘧疾治療方向建議

  • 發熱明顯時: 適合使用貝母、石膏、麥門冬、橘紅、葛根、滑石、竹葉、牛膝、知母、黃芩、柴胡、白茯苓、烏梅、牡蠣、何首烏、鱉甲等藥材。

  • 寒冷感明顯時: 適合使用桂枝、乾薑皮、人參、白朮、蒼朮、黃耆、當歸、橘紅、半夏、草豆蔻、白豆蔻、炙甘草等藥材。

  • 出汗過多時: 適合使用人參、白朮、黃耆,秋冬季節可加桂枝。

  • 不出汗時: 適合使用葛根、柴胡、石膏、羌活、乾薑皮、人參、蒼朮等藥材。

  • 瘧疾持續不癒(瘧母): 適合使用鱉甲、射干、牡蠣、三稜、縮砂蜜、桂枝、橘皮、青皮、人參等藥材。

  • 一般來說,瘧疾發熱久不癒,多半是陰虛體質,需要滋陰清熱,而鱉甲、牛膝是不可或缺的藥材。寒冷感久不癒,多半是陽虛體質,需要補氣溫陽,而人參、白朮、黃耆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 **特別提醒:**瘧疾有因山嵐瘴氣、痰濕停滯引起的,過去常用常山、砒霜等催吐,但現在不宜使用,這兩種藥毒性強,會損傷身體元氣。

痢疾(滯下)治療方向建議

  • 痢疾症狀: 腹痛、排膿血便(可能呈紅色、白色、紅白色混雜、純血、紫黑色血塊、豆汁狀、魚凍狀、屋漏水狀或純黃色黏液),常有裡急後重(頻頻想上廁所卻排不出來),小便短少赤黃,可能發熱、口渴、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

  • 病因: 多為暑濕邪氣與飲食積滯困於腸胃所致。

  • 治療原則: 以祛暑滲濕、安和腸胃為主,氣虛則補氣,血虛則補血,有瘀血則活血。最重要的是保護胃氣,避免造成「噤口痢」(嚴重噁心嘔吐而無法進食),一旦胃氣衰竭就難以治療。

  • 用藥禁忌: 忌用破氣、閉氣、收斂、燥熱、溫熱、鹹寒、滑膩的藥物。

  • 適合藥物: 適合使用清熱消積、開胃氣、升提、利小便的藥物,例如黃連、黃芩、白芍藥、紅曲、山楂、廣橘紅、升麻、葛根、甘草、滑石、蓮肉、白扁豆、烏梅等。

  • 胃弱者: 可加人參、蓮子、橘紅、升麻。

  • 腹痛者: 可用黃連、白芍藥、炙甘草、黃柏、升麻。

  • 裡急後重者: 可加當歸。

  • 後重嚴重者: 可加檳榔、枳殼、木香汁。

  • 口渴者: 去木香,加倍滑石。

  • 小便短少赤澀者: 加倍滑石。

  • 血便(紅)較多者: 加倍烏梅、山楂、紅曲。

  • 白便較多者: 加吳茱萸。

  • 噁心嘔吐,出現噤口痢: 多用人參、蓮肉、扁豆、白芍藥,配綠色升麻。

  • 久痢不止: 加肉豆蔻、人參、砂仁、白茯苓。

  • 提醒: 身體虛弱,腸胃功能差的人,不要輕易使用大黃、巴豆、牽牛等瀉下藥,以免造成嚴重腹瀉。

  • 特殊情況: 若為痧毒內陷引起的膿血痢疾,其他藥物無效時,可加忍冬藤為主藥,搭配地榆、丹砂、犀角汁服用。

  • 產後痢疾: 產後即使有積滯、腹痛,也不可用大黃等瀉下藥,以免損傷胃氣,應以人參、白芍、當歸、紅曲、升麻、益母草、炙甘草、滑石等為主,若惡露未淨,可加乳香、沒藥、炒砂仁,血虛可加阿膠。

特別提醒: 古代醫家強調,治療痢疾絕對要避免濫用瀉下、收澀的藥物,否則會使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應謹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