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 (25)
卷二 (25)
1. 雜證門
瘧病多夾痰。如痰熱,須用貝母為君,自三錢至八錢,竹瀝、竹茹、栝樓根、橘紅、白茯苓稱是以佐之,甚者可加霞天膏。如寒痰發瘧,寒多不渴者,用半夏、白朮、橘皮為君,多加生薑皮。
瘧病多夾風。有風者必用何首烏為君,白朮、橘皮為臣,葛根、姜皮、羌活以佐之,不頭痛者除羌活。
暑邪盛,解散不早,陷入於裡,則變為滯下,急投黃芩、黃連、芍藥、滑石、紅曲、甘草,佐以葛根、升麻、柴胡,以表裡分消之。脾胃薄弱者,加人參、扁豆、蓮肉,大劑與之,以愈為度。滯下若愈,瘧亦隨止,即不止,其熱必輕,仍隨經隨證以治之,不煩多藥而自止也。
又:暑熱濕之邪內伏,百藥不效者,獨雄黃丸立愈。
凡勞瘧,病人陰不足,或作勞,或房勞,病發於陰,或間日一發,或三日一發,三日一發為病深,須以鱉甲、牛膝、何首烏為君,橘皮為佐。發於夜而便燥者,加當歸,脾胃薄弱者勿加,佐以姜皮,熱甚勿入,大劑與之,日三,乃瘥。
白話文:
瘧疾常常會伴隨痰液。如果是痰熱引起的瘧疾,必須以貝母為主藥,用量從三錢到八錢不等,再搭配竹瀝、竹茹、栝樓根、橘紅、白茯苓等藥材輔助,嚴重的話可以加上霞天膏。如果是寒痰引起的瘧疾,而且怕冷口渴不嚴重,則以半夏、白朮、橘皮為主藥,並多加生薑皮。
瘧疾也常會夾雜風邪。如果瘧疾有風邪的症狀,必須以何首烏為主藥,搭配白朮、橘皮為輔助藥,葛根、生薑皮、羌活等藥材佐助。如果沒有頭痛,則去除羌活。
暑邪過盛,沒有及時疏散,深入體內,就會轉變為痢疾,要趕緊服用黃芩、黃連、芍藥、滑石、紅曲、甘草等藥材,再搭配葛根、升麻、柴胡來疏散表邪、清除裡熱。如果脾胃虛弱,可以加入人參、扁豆、蓮子,並且大量服用,直到痊癒為止。痢疾如果治好了,瘧疾也會跟著停止,即使沒有完全停止,發熱的程度也會減輕,再根據瘧疾的發作規律和症狀進行治療,不需要使用太多藥物,瘧疾自然會好。
另外,暑熱濕邪潛伏在體內,各種藥物都無效時,單獨使用雄黃丸就能治好。
凡是勞累過度引起的瘧疾,病人多半是陰液不足,可能是因為過度勞累,也可能是因為房事過度而損耗陰液,使得疾病從陰分發作,發病規律可能是一天發作一次,也可能是兩天或三天發作一次,三天發作一次的代表病情較深,必須以鱉甲、牛膝、何首烏為主藥,橘皮為輔助藥。如果晚上發病而且大便乾燥,可以加入當歸,但如果脾胃虛弱就不要加入,再佐以生薑皮。如果發熱嚴重,則不加入生薑皮。大量服用藥物,一天三次,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