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 (24)
卷二 (24)
1. 雜證門
胃家素有濕痰者,其證不渴,寒多,方可用半夏、橘紅、二術,大劑與之;嘔甚者兼用姜皮。
足陽明經屬胃,其證發熱頭疼,鼻乾,渴欲引飲,目眴眴不得眠,甚則煩躁,畏火光,人聲,木聲,宜服大劑竹葉石膏湯。無汗或汗少不嘔者,可加乾葛二三錢;病人虛而作勞者,加人參。汗多,加白朮;痰多,加貝母、橘紅,得汗即解;寒熱俱甚,渴甚,汗多,寒時指爪皆紫黯者,加桂枝七八分;久而不解屬氣虛,用人參兩許,姜皮兩許,煎成露一宿,五更溫服。下午服理脾健胃藥如前方,加減亦如之。
足少陽經屬膽,其證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胸脅痛,或嘔,宜服小柴胡湯。渴者,去半夏,加石膏、麥門冬;肺家有熱者,去人參,加知母,倍門冬;有痰不渴者,本方加貝母三錢至八錢,朮、茯苓各三錢,姜皮一錢至三四錢。病人陰虛而有熱者,雖嘔吐忌用半夏、生薑,誤投則損人津液,令人聲啞,宜用竹茹、橘皮、麥門冬、白茯苓、烏梅以代之。
以上三陽經瘧邪客之者,其證多熱多渴,亦易得汗,藥宜大劑急逐暑邪,毋得遲留,則病易愈,繼以理脾開胃,大補真氣,蔑不瘳矣。邪在三陽,藥宜辛寒,如石膏、知母、柴胡;甘寒,如葛根、麥門冬、竹葉、粳米;苦寒,如黃芩之屬為君,乃可以散暑邪,除熱渴,墜頭痛,兼寒甚者,則間用辛溫,如姜皮、桂枝以為嚮導,以伏其邪,則病易退。
凡寒甚者,病因於虛:或作勞者,亦因於虛,皆宜甘溫,以人參、黃耆、術為君,佐以辛甘,如桂枝、姜皮之屬。脾胃虛弱,飲食不消者,則補之以參、術,佐以消導,如白豆蔻、麥芽、砂仁、草豆蔻、枳實、橘皮、山楂之屬。在陰分者,則以當歸、牛膝為君,佐以薑、桂,如熱甚而渴者去薑、桂,加知母、麥門冬、竹葉、牛膝、鱉甲。
足厥陰經屬肝,其證先寒後熱,色蒼蒼然,善太息,甚者狀如欲死,或頭疼而渴。宜先服三黃石膏湯加柴胡、鱉甲、橘皮,以祛暑邪。後用當歸兩許,橘皮三四錢,鱉甲四五錢,牛膝兩許,柴胡一二錢,濃煎露一宿,發日五更溫服。
如熱甚而渴,加栝樓根三四錢,麥門冬四五錢,竹葉一百片,知母三四錢,鱉甲五六錢;如脾胃薄弱,或溏泄,去當歸,加人參三五錢;如有肺火不可服參者,只照本方,多服自愈。寒多或寒甚,指爪青黯者,加桂枝、姜皮、人參。
足太陰經屬脾,其證先寒後熱,或寒多。若脾瘧必寒從中起,善嘔,嘔已乃衰,然後發熱,熱過汗出乃已,熱甚者或渴,否則不渴喜火。宜服桂枝湯、建中湯。病人虛者,以人參、姜皮各兩許濃煎,露一宿,五更溫服。有痰者,宜加朮、橘皮各三四錢。
足少陰經屬腎,其證寒熱俱甚,腰痛脊強,口渴,寒從下起,小便短赤。宜先服人參白虎湯加桂枝,以祛暑邪,後用鱉甲四五錢,牛膝兩許,熱甚者加知母、麥門冬各四五錢,寒甚者加桂枝錢許。嘔則兼加姜皮三四錢,如熱甚而嘔者,去桂枝、姜皮,加竹茹三錢,人參、橘皮各三四錢。用牛膝、桂枝者,肝腎同一治故也。
白話文:
雜證
如果患者體內原本就有濕痰,通常表現為不覺得口渴、怕冷,這時可以使用半夏、陳皮、白朮和蒼朮等藥材,並且加大劑量。如果嘔吐嚴重,可以加薑皮一起使用。
足陽明胃經的病症,通常會發熱頭痛、鼻孔乾燥、口渴想喝水、眼睛不停眨動難以入睡,嚴重時會煩躁不安,害怕火光、人聲和木頭撞擊的聲音。這時適合服用大劑量的竹葉石膏湯。如果沒有出汗或出汗很少且沒有嘔吐,可以加入乾葛二到三錢。如果患者身體虛弱且勞累,可以加入人參。如果出汗多,可以加入白朮。如果痰多,可以加入貝母和陳皮。出汗後病情就會緩解。如果忽冷忽熱嚴重,非常口渴,出汗多,發冷時手指和指甲發紫發暗,可以加入桂枝七八分。如果病情持續很久沒有好轉,屬於氣虛,可以用人參兩錢左右,薑皮兩錢左右,煎好後放置一晚,在清晨五更時溫服。下午服用調理脾胃的藥物,方劑可以參考前面,藥材的加減也可以按照前面的方法。
足少陽膽經的病症,通常會忽冷忽熱,口苦,耳鳴耳聾,胸部和脅肋疼痛,或有嘔吐,這時適合服用小柴胡湯。如果口渴,可以去掉半夏,加入石膏和麥門冬。如果肺部有熱,可以去掉人參,加入知母,並加倍麥門冬的用量。如果痰多但不口渴,可以在原方中加入貝母三到八錢,白朮、茯苓各三錢,薑皮一到三四錢。如果患者陰虛有熱,雖然有嘔吐,但要避免使用半夏和生薑,如果誤用會損傷人體津液,導致聲音沙啞。這時適合使用竹茹、陳皮、麥門冬、白茯苓和烏梅來代替。
以上所說的三陽經如果被瘧疾侵襲,通常會發熱、口渴,容易出汗,藥物應該使用大劑量快速驅除暑邪,不要讓它停留,這樣病就會容易好。之後再用藥調理脾胃、補足真氣,病自然就會痊癒。病邪在三陽經,藥物應該使用辛寒的,例如石膏、知母、柴胡;甘寒的,例如葛根、麥門冬、竹葉、粳米;苦寒的,例如黃芩等作為主藥,才能夠驅散暑邪,消除熱渴,緩解頭痛。如果兼有怕冷嚴重的症狀,可以間中使用辛溫的藥物,例如薑皮、桂枝作為引導,來制伏病邪,這樣病情就容易消退。
凡是怕冷嚴重的,病因多半是虛弱;或者勞累過度的,也是因為虛弱,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甘溫的藥物,以人參、黃耆、白朮作為主藥,輔以辛甘的藥物,例如桂枝、薑皮等。如果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應該用人參、白朮來補養,輔以消食導滯的藥物,例如白豆蔻、麥芽、砂仁、草豆蔻、枳實、陳皮、山楂等。如果病邪在陰分,就用當歸、牛膝作為主藥,輔以生薑和桂枝。如果發熱嚴重且口渴,就去掉生薑和桂枝,加入知母、麥門冬、竹葉、牛膝、鱉甲。
足厥陰肝經的病症,通常會先怕冷後發熱,臉色蒼白,經常嘆氣,嚴重時感覺像要死去一樣,或者會頭痛口渴。應該先服用三黃石膏湯,加入柴胡、鱉甲、陳皮,來驅除暑邪。之後再用當歸二錢左右,陳皮三四錢,鱉甲四五錢,牛膝兩錢左右,柴胡一二錢,濃煎後放置一晚,在發病當天的清晨五更時溫服。
如果發熱嚴重且口渴,加入栝樓根三四錢,麥門冬四五錢,竹葉一百片,知母三四錢,鱉甲五六錢;如果脾胃虛弱,容易腹瀉,就去掉當歸,加入人參三五錢;如果有肺火而不適合服用人參的,就按照原方,多服幾次也能自己痊癒。如果怕冷多或怕冷嚴重,手指和指甲發青發黑,就加入桂枝、薑皮、人參。
足太陰脾經的病症,通常會先怕冷後發熱,或者怕冷比較嚴重。如果是脾瘧,一定會從身體中間開始怕冷,容易嘔吐,嘔吐後會感覺疲憊,然後開始發熱,發熱過後出汗才會好。發熱嚴重時可能會口渴,否則就不口渴,喜歡靠近火爐取暖。這時適合服用桂枝湯、建中湯。如果患者身體虛弱,就用人參、薑皮各二錢左右濃煎,放置一晚,在清晨五更時溫服。如果有痰,適合加入白朮、陳皮各三四錢。
足少陰腎經的病症,通常會忽冷忽熱都很嚴重,腰痛脊椎僵硬,口渴,怕冷從下半身開始,小便短赤。應該先服用人參白虎湯,加入桂枝,來驅除暑邪。之後再用鱉甲四五錢,牛膝兩錢左右,如果發熱嚴重,加入知母、麥門冬各四五錢,如果怕冷嚴重,加入桂枝一錢左右。如果有嘔吐,可以同時加入薑皮三四錢。如果發熱嚴重又嘔吐,就去掉桂枝、薑皮,加入竹茹三錢,人參、陳皮各三四錢。使用牛膝和桂枝,是因為肝和腎的病症常常一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