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味苦、甘,溫,無毒。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茅山者為勝。忌蛤、雀、桃、李、菘菜、青魚。)

疏:,朮稟初夏之氣以生。其味苦,其氣溫,從火化也。正得土之沖氣,故《別錄》益之以甘,表土德也,故無毒。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性純陽,為除風痹之上藥,安脾胃之神品。《本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者,正以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痹者拘攣而痛者是也。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死肌者,濕毒侵肌肉也。痙者,風寒秉虛客於肝脾腎所致也。疸者,脾胃虛而濕熱瘀滯也。如上諸病,莫不由風寒濕而成。術有除此三邪之功,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止汗除熱消食者,濕熱盛則自汗,濕邪客則發熱。濕去而脾胃燥,燥則食自消,汗自止,熱自除也。又主大風在身面者,朮氣芳烈而悍,純陽之物也。風為陽邪,發於陽部,故主之也。風眩頭痛目淚出者,陽虛則風客之而眩,痰厥則頭痛,風熱壅則目淚出也。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痛,及霍亂吐下不止者,濕客於胃則滯而生痰,客於脾則生水,脾虛濕勝則為水腫,濕客中焦則心下急滿,脾胃俱虛則中焦不治,而濕邪客之則為霍亂吐下不止也。利腰臍間血者,血屬陰,濕為陰邪,下流客之,使腰臍血滯而不得通利,濕去則諸證無不愈矣。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者,濕去則胃強而津液自生,寒濕散則胃自暖,邪去而脾胃健則消穀而嗜食矣。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者,朮為陽藥,故善除陰濕,濕去則脾胃之氣旺;陽主氣,氣盛則身輕,脾主四肢,濕去則脾健,健則四肢利,故能涉險負重也。《仙經》云:氣滿不思食,是以延年而不飢也。

白話文:

【性質】此藥味苦、甘,性溫,無毒。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症,死肌痙疸,以及止汗、除熱、消化不良等症狀。對於身面的大風、風眩頭痛、眼淚頻出、消除痰水、去除皮膚間的風水結腫、解救心下緊滿和霍亂吐瀉不止,都有療效。此外,還可以調節腰部和腹部的血液循環,補充津液,暖胃,促進消化,使人對食物有更強的慾望。長時間服用這種煎製的食物,可以使人身體輕盈,延年益壽,不再感到飢餓。

【注釋】茅山產的這味藥效果最好。應避免與蛤蜊、鴨、桃、李、菘菜、青魚等食物一同食用。

這味藥物吸收了初夏的氣息而生長,其味道苦,氣息溫暖,符合火的特性。它與土的沖擊氣息相得益彰,因此在《別錄》中被補充了甘味,以反映土的特性,故無毒。它的氣息芳香辛辣,味道濃厚,性質純陽,是除風痹的良藥,也是調理脾胃的神品。《本經》指出它能治療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正是因為風、寒、濕三種因素結合而成的痹症,痹症表現為肌肉收縮疼痛。根據經典說法,地的濕氣會損害人的皮肉筋骨。死肌是濕毒侵入肌肉所致,痙是風寒乘虛侵犯肝、脾、腎引起的,疸是脾胃虛弱,濕熱瘀滯所致。這些病症都由風寒濕引起,所以這味藥能夠清除這些邪氣,治療相關疾病。它能止汗、除熱、消食,因為濕熱過盛會導致自汗、熱症,當濕邪被清除,脾胃就會變得乾燥,這樣就能消化食物,出汗停止,熱症也會消失。對於身面大風、風眩頭痛、眼淚頻出,這味藥物的氣味芳香且強烈,是純陽之物,風是陽邪,發於陽部,因此能治療這些病症。風眩、頭痛、眼淚頻出,是因為陽虛導致風邪入侵而產生眩暈,痰阻引起的頭痛,以及風熱阻塞導致的眼淚頻出。它能消除痰水,排除皮膚間的風水結腫,解除心下緊滿,以及霍亂吐瀉不停,因為濕邪停留在胃部會導致滯留生痰,停留在脾部會導致生水,脾虛濕盛則會形成水腫,濕邪停留在中焦則會導致心下緊滿,脾胃都虛弱時,中焦無法正常運作,濕邪入侵則會導致霍亂吐瀉不停。它能疏通腰臍間的血液,因為血屬陰,濕邪是陰邪,下流入侵,使得腰臍血液滯留,不能順暢流通,當濕邪被清除,所有症狀都會得到緩解。它能補充津液、暖胃、消化食物,使人對食物有更大的慾望。長期服用這種煎製的食物,可以使人體輕盈,延年益壽,不再感到飢餓。仙經提到,氣滿就不會想吃東西,因此能延年益壽,不再感到飢餓。

主治參互

術為陽草,氣勝黃精。除濕祛寒,疏風辟惡,其功能也。單餌則延年,輕身不飢。兼濟則觀所從何道,故同人參、茯苓、白芍藥、甘草、橘皮、蓮肉、縮砂,則健脾開胃消飲食,為壯脾胃之要劑,調中之正法。同藿香、橘皮、茯苓、人參、木瓜、豬苓、澤瀉、縮砂,則治霍亂吐瀉轉筋。

白話文:

主要治療參差互補。

草本療法屬於陽性,氣味強烈的黃精。它能除濕祛寒,疏風避惡,具備這些功能。單獨食用可以延年益壽,使人輕盈不易感到飢餓。當與其他藥物如人參、茯苓、白芍、甘草、橘皮、蓮子、縮砂等搭配使用時,則能強化脾胃,促進消化,是壯健脾胃的重要方劑,調和中樞的正確方法。若與藿香、橘皮、茯苓、人參、木瓜、豬苓、澤瀉、縮砂等一起使用,則可治療霍亂、嘔吐、轉筋等症狀。

同乾葛、防風、茯苓、炙甘草、車前子、豬苓、澤瀉,則治濕勝作泄若雷奔。同秦艽、萆薢、木瓜、薏苡仁、桑寄生、石斛、黃耆、地黃、石菖蒲、桂枝、甘草、晚蠶砂,則治一切痛痹及關節不利;熱者去桂枝、加黃柏。得黃柏、牛膝、木瓜、石斛,能健步潛行。得苦參、牡蠣,治小兒胃家濕熱,飲食不生肌肉。

白話文:

使用以下藥材:黃連、防風、茯苓、炙甘草、車前子、豬苓、澤瀉,可以治療因濕氣過重導致的腹瀉或排便困難,如同雷鳴一樣。

使用以下藥材:秦艽、萆薢、木瓜、薏苡仁、桑寄生、石斛、黃耆、地黃、石菖蒲、桂枝、炙甘草、晚蠶砂,可以治療所有類型的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如果症狀為熱性,請去掉桂枝並加入黃柏。得到黃柏、牛膝、木瓜、石斛,能夠讓人步履輕盈。

使用以下藥材:苦參、牡蠣,可以治療小孩的胃部濕熱問題,以及消化不良導致的肌肉無法正常成長。

君人參、芍藥、木瓜、薏苡、茯苓、桑白皮、赤小豆、車前、橘皮,佐以豬苓、澤瀉,能治一切水腫。日重倍人參,夜重則加地黃、芍藥,俱與術倍。君枳實、橘皮、砂仁、半夏、人參,則除心腹脹痛,消宿食,開胃,去痰涎,除傷食發寒熱及泄瀉。同人參、橘紅、白茯苓、木瓜、藿香,治反胃吐逆;因於寒則加生薑;因於熱則加竹茹、枇杷葉、逆水蘆根。君黃耆、生地黃,佐以黃柏,治一切臁瘡,濕毒攻注足脛成瘡久不愈,作丸餌良。

白話文:

主要藥材有:人參、芍藥、木瓜、薏苡仁、茯苓、桑白皮、赤小豆、車前子、橘皮,輔助藥材有豬苓、澤瀉,此方能治療各種水腫。

白天若症狀加重,可增加人參用量一倍;晚上若症狀加重,則加入地黃和芍藥,並將用量加倍。主要藥材有枳實、橘皮、砂仁、半夏、人參,此方能消除心腹脹痛,消化積食,增進食慾,祛痰涎,消除飲食不當引發的發熱、寒症以及腹瀉。

與人參、橘紅、白茯苓、木瓜、藿香一同使用,能治療反胃嘔吐;如果是因爲寒氣引起,可加入生薑;如果是熱氣引起,則加入竹茹、枇杷葉、逆水蘆根。

主要藥材有黃耆、生地黃,輔以黃柏,此方能治療各種腳瘡,溼毒侵襲足脛形成的瘡口長期無法痊癒,製成丸劑效果良好。

倍茯苓,修事如《經驗方》,能烏須駐顏。同麥門冬、石斛、黃柏、白芍藥、木瓜、薏苡仁、五味子,為治痿要藥。同生薑、藿香、檳榔,能治山嵐瘴氣。同四物湯、麥門冬、荊芥、防風、地榆,能治腸風下血。同雄羊肝,治雀盲。同補骨脂、川椒、茴香、青鹽、川楝子、黃柏,治疝。

白話文:

將茯苓加倍量,按照《經驗方》方法來製作,能讓鬚髮變黑,保持容顏不老。與麥門冬、石斛、黃柏、白芍藥、木瓜、薏苡仁、五味子一同使用,是治療肌肉萎縮的重要藥物。與生薑、藿香、檳榔一同使用,可以治療山嵐瘴氣。與四物湯、麥門冬、荊芥、防風、地榆一同使用,能治療腸道出血。與雄羊肝一起使用,可以治療視力模糊。與補骨脂、川椒、茴香、青鹽、川楝子、黃柏一同使用,能治療疝痛。

同熟地、桑椹,修事採日精月華,干則蜜丸,日三服,可變白。為末,和芝麻研爛,入水攪勻,絞汁濾淨,曝乾,每三錢空心酒服,能滋脾腎。

簡誤

術,《本經》無分別,陶弘景有赤白二種。近世乃有蒼白之分,其用較殊。要之,俱為陽草,故祛邪之功勝而益陰之效虧。藥性偏長,物無兼力,此天地生物自然之道也。凡病屬陰虛血少,精不足,內熱骨蒸,口乾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齒衄,咽塞,便秘,滯下者,法咸忌之。術燥腎而閉氣,肝腎有動氣者勿服。

劉涓子《癰疽論》云:潰瘍忌白朮,以其燥腎而閉氣,故反生膿作痛也。凡臟皆屬陰,世人但知術能健脾,此蓋指脾為正邪所幹,朮能燥濕,濕去則脾健,故曰補也。寧知脾虛而無濕邪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津液,是損脾陰也,何補之足云。此最易誤,故特表而出之。

白話文:

使用熟地和桑椹,應在日光與月光下收採並處理,然後風乾,接著用蜂蜜製成藥丸,每日服用三次,可以使人頭髮變黑。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與芝麻混合後研磨,加水調和,過濾掉渣滓,再曝曬乾燥,每次服用三錢,空腹時用酒送服,能滋養脾腎。

白朮在《本經》中未有分別,陶弘景記載有赤白兩種,近世又分為蒼白兩種,用法有所不同。總體來說,白朮作為一種陽性草藥,具有較強的祛邪作用但滋養陰液的效果相對較弱。白朮的藥性偏向於某一方面,沒有其他功能的同時存在,這是自然界生物的自然規律。對於陰虛、血少、精不足、內熱、骨蒸、口乾、脣燥、咳嗽、吐痰、吐血、鼻出血、牙出血、咽喉堵塞、便祕、尿道阻塞等病症,白朮都不適合使用。

白朮會使腎臟乾燥,並可能導致氣閉。對於肝腎有動氣(即肝腎有異常活動)的人不應服用。

劉涓子的《癰疽論》指出,對於潰瘍,應該避免使用白朮,因為它會使腎臟乾燥,導致氣閉,反而會使膿生成並引起疼痛。大體上,人們只知道白朮能強化脾臟,這主要針對的是脾臟受到邪氣侵襲的情況,白朮能夠去除濕氣,濕氣去除後脾臟得以強化,因此被稱為補品。但實際上,如果脾虛而沒有濕邪,使用白朮反而會導致脾家津液乾竭,這是損傷脾陰的行為,如何能稱為補品呢?這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因此特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