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菊花

味苦、甘,平,無毒。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疏:,菊花生髮於春,長養於夏,秀英於秋,而資味乎土。歷三時之氣,得天地之精,獨稟金精,專制風木,故為去風之要藥。苦可泄熱,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則兼辛,故亦散結。苦入心、小腸,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膽,兼入肺與大腸。其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藥先入肝,肝開竅於目。風為陽邪,勢必走上。血虛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也。腰痛去來陶陶者,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泄滯結,甘以益血脈,辛平以散虛熱也。其除胸中煩熱者,心主血,虛則病煩,陰虛則熱收於內,故熱在胸中,血益則陰生,陰生則煩止。苦辛能泄熱,故煩熱並解。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利血氣者,即除熱祛風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驗也。久服輕身耐老延年者,物久則力專,力專則氣化,化則變常,其釀酒延齡,和藥變白,皆服餌專氣之功,故亦為《仙經》所錄矣。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疔猶為要藥。疔者,風火之毒也。三、六、九、十二月,採葉、莖、花、根四物,並陰乾百日,等分搗末,酒調下錢許。又可蜜丸如桐子大,每七丸,日三服,皆酒吞。一年變白,二年齒生,三年返老。仙人王子喬方也。

白話文:

此草藥味苦、甘,性平,無毒。主要用於治療風頭眩腫痛,眼睛鬆弛,眼淚過多,皮膚死肌,惡風濕痹,可以緩解腰痛,使身體感到舒適,消除胸部煩熱,安定腸胃,調理五臟六腑,舒展四肢。長期服用可以調節血液,使人輕盈,延年益壽。

此草藥名為菊花。菊花在春天發芽,夏季生長,秋季開花,且在土中滋養。經過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吸收天地之精華,獨具金精之質,專門剋制風木之邪,因此是祛風的佳品。苦味可以排除熱毒,甘味能夠補益血液,甘味還能解毒,平和的性質中帶有辛味,因此也有散結的作用。苦味入心、小腸,甘味入脾胃,平和的辛味則走肝膽,同時進入肺和大腸。它對治療風頭眩腫痛、眼睛鬆弛、眼淚過多、皮膚死肌、惡風濕痹等症狀有著很好的效果,因為這些風症多由肝木不調引起。腰痛去來陶陶,是因血虛氣滯所致,苦味可以排出積滯和結塊,甘味補充血液和脈絡,平和辛味散去虛熱。消除胸中煩熱,心主血,血虛會導致煩熱,陰虛則熱藏於內部,所以熱在胸中,血量增加則陰生,陰生則煩熱停止。苦味和辛味能排熱,所以煩熱同時得到解救。安定腸胃,疏通五臟,調理四肢,調節血液,都是由消除熱毒、祛風、補血的作用所驗證的。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

物質經過長期使用,力量更加集中,集中後產生化學反應,化學反應改變了常態,因此這種草藥可以釀酒延年,和藥物變白,都是由於服食專一氣質的功效,因此也被《仙經》記錄。生搗(生的搗碎)最適合治療疔瘡,對於血線疔特別有效。疔是由風火之毒引起的。三、六、九、十二月,分別採集葉、莖、花、根等四種材料,並在陰涼處乾燥一百天,等比例搗碎成粉末,以酒調和服用。也可以做成蜂蜜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七丸,每天三次,均以酒吞下。一年後變白,兩年後長出新牙,三年後恢復年輕。這是神仙王子喬的祕方。

主治參互

甘菊花祛風要藥。風本通肝,肝開竅於目,故為明目之主。同地黃、黃柏、枸杞子、白蒺藜、五味子、山茱萸、當歸、羚羊角、羊肝,治肝腎俱虛目痛;加決明子、木賊草、穀精草、柴胡,可以去外翳。同黃連、玄參、甘草、生地黃、荊芥穗、決明子、連翹、桔梗、柴胡、川芎、羌活、童便,可治風熱目痛。君川芎、細辛、藁本、當歸、生熟地黃、天麥門冬、白芍藥、甘草、童便,治血虛頭痛。

白話文:

主要治療項目為互補調和。

甘菊花是祛除風氣的重要藥物。風氣本質上與肝有關,而肝開竅於眼,因此甘菊花能作為明目的主藥。若搭配地黃、黃柏、枸杞子、白蒺藜、五味子、山茱萸、當歸、羚羊角、羊肝等藥材,可以治療肝腎雙虛引起的眼睛疼痛。加入決明子、木賊草、穀精草、柴胡等,則能清除外部的翳障。

若使用黃連、玄參、甘草、生地黃、荊芥穗、決明子、連翹、桔梗、柴胡、川芎、羌活、童便等藥材,則可以治療風熱引起的眼睛疼痛。君臣佐使的組閤中,以川芎、細辛、藁本、當歸、生熟地黃、天麥門冬、白芍、甘草、童便等藥材,則能治療血虛引起的頭痛。

亦主頭眩暈,因痰結而作者,無痰,藥不效。與枸杞子相對蜜丸久服,則終身無目疾,兼不中風及生疔疽。連根生用為君,加紫花地丁、益母草、金銀花、半枝蓮、貝母、連翹、生地黃、栝樓根、白芷、白及、蒼耳子、夏枯草,可治疔瘡。甚者以蟾酥丸發汗。大便閉者,汗後以玉樞丹下之。

白話文: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頭暈目眩,若是由於痰液積聚所引起,若無痰,則藥物可能無法發揮效果。若配合枸杞子長期服用,則能終身保持眼睛健康,同時也能預防中風和疔疽的發生。此方以連根生用為主藥,並加入紫花地丁、益母草、金銀花、半枝蓮、貝母、連翹、生地黃、栝樓根、白芷、白及、蒼耳子、夏枯草等藥材,對於疔瘡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對於病情較重的患者,可以使用蟾酥丸來發汗治療。若出現大便不通的情形,在發汗後可以使用玉樞丹來通便。

如無玉樞丹,以大戟加蚤休、棗肉丸,服三錢必下矣。忌甘草,犯之則死,為大戟也。

白話文:

若沒有玉樞丹,可以用大戟加蚤休和棗肉丸,每次服用三錢,必定能引出毒素。但要忌諱與甘草同用,若違反此規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這是因為大戟的性質所致。

2. 人參

味甘,微寒、微溫,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久服輕身延年。(茯苓為之使。)

疏:,人參得土中清陽之氣,稟春升少陽之令而生。故味甘微寒而無毒,氣味均齊,不厚不薄,升多於降。潔古謂:其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中之陽也。又曰:陽中微陰,蓋亦指其生長真元之氣而言歟。《神農》:微寒,《別錄》:微溫,二義相蒙,世鮮解者,蓋微寒者,春之寒也;微溫者,亦春之溫也。《神農》直指所稟,故曰:微寒。《別錄》兼言功用,故又曰:微溫。既云微矣,寒不甚寒,則近於溫,溫不甚溫,則近於寒,故知寒溫雖別,言微則一也。以言乎天,則得其生生升發之氣,以言乎地,則得其清陽至和之精。狀類人形,上應瑤光,故能回陽氣於垂絕,卻虛邪於俄頃。功魁群草,力等丸丹矣。其主治也,則補五臟。蓋臟雖有五,以言乎生氣之流通則一也。益真氣則五臟皆補矣。其曰: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開心益智者,以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腎藏精與志,脾藏意與智故也。心腎虛則精神不安矣。肝肺虛則魂魄不定矣。驚悸者,心脾二經之病也。心脾虛則驚悸。心脾之氣強則心竅通利,能思而智益深矣。邪氣之所以久留而不去者無他,真氣虛則不能敵,故留連而不解也。茲得補而真元充實,則邪自不能容。譬諸君子當陽,則小人自退。清陽之氣下陷,則耳目不聰明。兼之目得血能視,陽生則陰長,故明目。真氣內虛,故腸胃中冷。氣旺陽回則不冷矣。心腹鼓痛者,心脾虛故也。二髒得補,其痛自止,所謂按之快然者是也。故經曰:可按者虛也。不可按者實也。不可按者勿用。胸脅逆滿者,氣不歸元也。得補則氣實而歸元也。脾胃俱虛則物停滯而邪客之,故霍亂吐逆也。補助脾胃之元氣,則二證自除。調中者,脾治中焦,脾得補則中自調矣。消渴者,津液不足之候也。氣回則津液生,津液生則渴自止矣。通血脈者,血不自行。氣壯則行,故通血脈。破堅積者,真氣不足則不能健行而磨物,日積月累遂成堅積。譬夫磨管納物無力則不轉,不轉則停積矣。脾主消化,真陽之氣回則脾強而能消,何堅積之不磨哉?令人不忘者,心主記,脾主思,心脾二臟之精氣滿,則能慮而不忘矣。久服輕身延年者,純陽則充舉,氣積則身輕,五臟皆實,延年可知矣。斯皆敦本之論也。

白話文:

人參,採自大地清淨之氣,根據春季生長少陽之氣的原則而生長。因此,它具有甘甜微寒且無毒的特性,味道和氣息均衡,不偏重也不過於淡薄,升多於降。古人認為它的氣息都輕微而上升,是屬於陽中帶陽的特性。同時,也有提到它是陽中帶有微微的陰性,這可能是指它在生長時產生真正能量的氣息。神農氏認為它微寒,而別錄則認為它微溫,兩種說法看似矛盾但實際上是同一概念。微寒指的是春天的寒氣,微溫則是春天的溫度。神農氏直接指出它所吸收的氣質,所以稱之為微寒。別錄則兼顧了它的功能,所以又稱為微溫。既然稱為微,那麼寒氣並不太冷,接近於溫暖,溫暖並不太熱,接近於寒冷,所以知道即使寒氣和溫暖有差別,但若提到微則是相同的。在天的角度看,它獲得了生長和發育的氣息,在地的角度看,它獲得了清潔且和諧的精華。外觀形狀類似人類,上部對應著瑤光,因此能夠在生命垂危時恢復陽氣,在短暫的時間內排除虛弱邪氣。它是眾草中的領導者,效力等同於藥丸和丹藥。其治療效果主要針對五臟,即補充五臟。雖然五臟各有不同,但在生命的流通上是一致的。補充真氣就能讓五臟得到補充。提到「安靜精神,穩定魂魄,停止驚嚇,開闊心靈,增強智慧」,這是因為心臟儲存著靈魂,肝臟儲存著魂魄,肺臟儲存著魄力,腎臟儲存著精氣和意志,脾臟儲存著思考和智慧。心臟和腎臟虛弱就會導致精神不安。肝臟和肺臟虛弱則會導致魂魄不穩定。驚嚇是心臟和脾臟經絡的問題。心臟和脾臟的氣力強大,心靈通道就通暢,思考越深入,智慧就越豐富。邪氣長期停留不去的原因並非其他,而是真氣虛弱,無法抵抗,所以會持續纏繞不解。現在得到了補充,真氣充實,邪氣自然就不能存留。好比君子在陽光下,小人自然會退避。清潔的陽氣下沈,則耳朵和眼睛不會明亮。加上眼睛需要血液來視物,陽氣生長則陰氣會增長,因此可以明目。真氣內在虛弱,所以腸胃會感到寒冷。氣力旺盛,陽氣回歸就不會感到寒冷。心腹疼痛是心臟和脾臟虛弱導致的。當這兩個器官得到補充後,疼痛自然會停止,就像按壓後感到舒適一樣。所以經典上說:可以按壓的表示虛弱,不可以按壓的表示實在,不可以按壓的則不要使用。胸脅逆滿是因為氣力無法回歸本源。得到補充後,氣力變得充足,就能回歸本源。脾胃虛弱,食物會停留阻塞,導致霍亂和嘔吐。補充脾胃的原氣,兩種病症就會消失。調節中焦是脾臟的功能,脾臟得到補充後,中焦自然調節。口渴是津液不足的症狀。氣力回歸後,津液就會生成,津液生成後,口渴就會停止。通暢血脈是因為血液不能自行流動,氣力壯大後,就能流動,所以能通暢血脈。打破堅硬的積聚是因為真氣不足,無法健康地移動和磨碎物質,日積月累成為堅硬的積聚。好比磨盤沒有力氣轉動,不轉動就會積聚。脾臟負責消化,真陽氣回歸後,脾臟強壯,能消化,什麼堅硬的積聚都不能磨碎呢?讓人不再忘記是因為心臟主掌記憶,脾臟主掌思考,心臟和脾臟兩個器官的精氣滿滿,就能思考並記憶。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身體輕盈,延長壽命。純陽則充滿活力,氣力積累後,身體就會輕盈,五臟都實在,延長壽命是顯而易見的。這些都是強調根本理論的討論。

主治參互

人參,補五臟陽氣之君藥,開胃氣之神品。

同大棗、白芍藥、龍眼肉、甘草、酸棗仁,補脾陰。腎氣衰陽痿,以之為君,加鹿茸、肉蓯蓉、巴戟天、五味子、麥門冬、菟絲子、山茱萸、地黃、枸杞、杜仲、柏子仁,乃扶衰之要劑,兼令人有子。君藿香、木瓜、橘紅,治胃虛弱,嘔吐反胃。如妊娠嘔吐,加竹茹、枇杷葉。

白話文:

主要治療對象為:

人參,是補充五臟陽氣的主藥,同時也是調節胃口的神妙藥物。

與大棗、白芍、龍眼肉、甘草、酸棗仁等藥物一同使用,可以補充脾陰。

對於腎氣衰退、陽痿的情況,以人參作為主藥,再加上鹿茸、肉蓯蓉、巴戟天、五味子、麥門冬、菟絲子、山茱萸、地黃、枸杞、杜仲、柏子仁等藥物,是扶助衰弱的重要方劑,並且能讓人後代不斷。

若需治療胃部虛弱、嘔吐或反胃的情況,可加入藿香、木瓜、橘紅等藥物。

對於懷孕時的嘔吐情況,則在基本方劑上加上竹茹、枇杷葉等藥物。

同白朮、吳茱萸,治脾泄久不止。君五味子、吳茱萸、補骨脂、肉豆蔻,治腎泄。同白芍藥、炙甘草,治血虛腹痛鼓痛。同乾薑、白朮、炙甘草,治中寒泄瀉,下利清穀,甚則加肉桂、附子。

同附子、乾薑、肉桂,治寒厥指爪青黯,便清蜷臥。同附子、五味子,治陽氣脫,溫腸胃中冷。君五味子、麥門冬,治肺虛氣喘。夏月服之,益氣除熱止消渴,名生脈散。加白朮,又治中暑傷氣倦怠。同沉水香、白芍藥,治真氣虛,氣不歸元,因而胸脅逆滿。同茯苓、遠志、益智、棗仁、麥門冬,治精神恍惚,魂魄不定驚悸。

白話文:

使用白朮和吳茱萸可以治療脾臟功能失調導致的長期消化不良。由五味子、吳茱萸、補骨脂、肉豆蔻組合治療腎臟功能失調導致的洩瀉。

使用白芍藥和炙甘草可以治療血液不足引起的腹部疼痛和鼓脹。

與乾薑、白朮和炙甘草一起使用,可以治療中焦寒氣引起的洩瀉,並伴隨下利清穀,嚴重時可加入肉桂和附子以增強效果。

與附子、乾薑和肉桂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寒厥症,表現為手指和腳趾呈青黑色,排泄清冷,喜蜷縮臥牀。與附子和五味子一起使用,可以治療陽氣喪失,溫暖腸胃的冷感。

由五味子和麥門冬組合治療肺部功能不足引起的喘息。在夏季服用,可以增加體力,消除熱量,止渴,這被稱為「生脈散」。加入白朮後,還可以治療中暑導致的氣力耗損和疲倦。

與沈水香和白芍藥一起使用,可以治療真正氣質不足,氣體不能歸回本源,引發胸脅的不適。與茯苓、遠志、益智、棗仁、麥門冬一起使用,可以治療精神不安定,魂魄不定和驚悸。

同沉水香、茯神,治心虛邪客之作痛。同鹿角膠、杜仲、續斷、當歸、地黃、蘇木,治負重努力、內傷失血。去蘇木,加生地黃,治胎漏不安。同黃耆、白芍藥、五味子,治汗多亡陽。同蘇木、麥門冬,治產後氣喘。

在白虎湯,治勞傷元氣人,患熱病渴甚並頭疼。在敗毒散,治氣虛人,患四時不正傷寒。

白話文:

  1. 同沈水香、茯神,治心虛邪客之作痛。 - 使用沈水香和茯神來治療心虛導致的疼痛。

  2. 同鹿角膠、杜仲、續斷、當歸、地黃、蘇木,治負重努力、內傷失血。 - 使用鹿角膠、杜仲、續斷、當歸、地黃、蘇木來治療過度負荷、努力導致的內傷失血。

  3. 去蘇木,加生地黃,治胎漏不安。 - 除去蘇木,加入生地黃,來治療胎漏不安。

  4. 同黃耆、白芍藥、五味子,治汗多亡陽。 - 使用黃芪、白芍藥、五味子來治療大量出汗引發的亡陽(指生命能量流失)。

  5. 同蘇木、麥門冬,治產後氣喘。 - 使用蘇木和麥門冬來治療產後氣喘。

  6. 在白虎湯,治勞傷元氣人,患熱病渴甚並頭疼。 - 白虎湯適用於勞累傷害元氣的人,治療熱病引起的口渴和頭痛。

  7. 在敗毒散,治氣虛人,患四時不正傷寒。 - 敗毒散適用於氣虛的人,治療四季非正常(即不是典型季節性)的傷寒症狀。

在參蘇飲,治肺虛人傷風。同鱉甲、青皮、乾漆、䗪蟲、肉桂、牡蠣、射干,消瘧母。同甘菊花、當歸、地黃、枸杞子、蒺藜、甘草、柴胡,則明目。同黃連、紅曲、白芍藥、滑石末、升麻,治帶下腹痛赤色。同黃連、烏梅、蓮肉、升麻、滑石末、肉豆蔻,治滯下久不止。同白朮、木瓜、茯苓、藿香、炙甘草,止虛煩躁。

白話文:

在參蘇飲這張方子裡,適用於治療肺部虛弱的人因風邪而引起的疾病。同時,加入鱉甲、青皮、乾漆、土鱉蟲、肉桂、牡蠣、射乾等成分,可以消滅瘧疾。

與甘菊花、當歸、地黃、枸杞子、蒺藜、甘草、柴胡等組合,則有明目的效果。

再配合黃連、紅曲、白芍藥、滑石粉、升麻等藥物,可以治療腹部疼痛且帶有赤色分泌物的疾病。

使用黃連、烏梅、蓮子、升麻、滑石粉以及肉豆蔻,可以對長期持續的滯下病狀進行治療。

最後,加入白朮、木瓜、茯苓、藿香、炙甘草等成分,可以止住因虛弱導致的煩躁不安。

同牛黃、犀角、天竺黃、鉤藤鉤、丹砂、雄黃、真珠、茯神、遠志,治驚癇。同地黃、阿膠、麥門冬、山茱萸、五味子、續斷、杜仲,治血崩。加牛膝、大薊、鹿角膠,治血淋。同橘皮、紫蘇、木瓜、白朮、竹茹,治惡阻安胎。熱多者去朮、紫蘇,加麥門冬。同五加皮、白鮮皮、石南葉、石斛、秦艽、木瓜、薏苡仁、萆薢、牛膝、沉香、菖蒲、二術,治痹。同黃柏、黃耆、白朮、五味子、麥門冬、木瓜、白芍藥、薏苡仁、白茯苓,治痿。

白話文:

治療驚癇:使用牛黃、犀角、天竺黃、鉤藤、丹砂、雄黃、珍珠、茯神、遠志。

治療血崩:使用地黃、阿膠、麥門冬、山茱萸、五味子、續斷、杜仲。

治療血淋:在前述配方中加入牛膝、大薊、鹿角膠。

治療惡阻安胎:使用橘皮、紫蘇、木瓜、白朮、竹茹。若熱量過多,可去掉白朮和紫蘇,並加入麥門冬。

治療痹症:使用五加皮、白鮮皮、石南葉、石斛、秦艽、木瓜、薏苡仁、萆薢、牛膝、沈香、菖蒲、白朮。

治療痿症:使用黃柏、黃耆、白朮、五味子、麥門冬、木瓜、白芍藥、薏苡仁、白茯苓。

同附子、白朮、芍藥、甘草、茯苓,治慢驚慢脾風。同白朮、黃耆、芍藥,治自汗。同生姜皮各兩許,水煎露一宿,五更溫服,治氣虛久瘧不止。同蘇木、當歸、童便,治產後血暈。同石菖蒲、蓮肉等分水煎,治產後不語。同乳香、丹砂、雞子白、薑汁三匙調勻,別用當歸兩許煎濃,同吞,治橫生倒養難產,神效。同附子、肉桂、麥門冬、五味子,治房勞過度,脫陽欲絕,下部虛冷。

同黃耆、天門冬、五味子、牛膝、枸杞子、菖蒲,治中風不語。

白話文:

  1. 組合附子、白朮、芍藥、甘草、茯苓,可以治療慢性驚厥和慢性脾風。

  2. 組合白朮、黃耆、芍藥,可以治療自汗。

  3. 將兩份的生薑皮加水煮沸,然後放置一夜,再於五更時加熱飲用,可以治療氣虛引起的長久發燒不退。

  4. 組合蘇木、當歸、童便,可以治療產後血暈。

  5. 組合石菖蒲、蓮肉等量,加水煮沸,可以治療產後不能說話的情況。

  6. 組合乳香、丹砂、雞蛋清、薑汁三匙,與兩份當歸一起煎煮濃縮後,一同吞服,可以治療胎位不正或倒生導致的難產,效果奇佳。

  7. 組合附子、肉桂、麥門冬、五味子,可以治療房事過度導致的陽氣瀕臨絕境,以及下部寒冷的情況。

  8. 組合黃耆、天門冬、五味子、牛膝、枸杞子、菖蒲,可以治療中風引發的不能說話情況。

簡誤

人參論其功能之廣,俱如《本經》所說,信非虛語。第其性亦有所不宜,世之錄其長者,或遺其短;摘其瑕者,並棄其瑜。是以或當用而後時,或非宜而妄設,不蒙其利,徒見其害。二者之誤,其失則一,遂使良藥不見信於世。粗工互勝其口說,惜哉!豈知人參本補五臟真陽之氣者也。

若夫虛羸尪怯,勞役飢飽所傷,努力失血,以致陽氣短乏,陷入陰分,發熱倦怠,四肢無力;或中熱傷暑,暑傷氣,無氣以動;或嘔吐泄瀉,霍亂轉筋,胃弱不能食,脾虛不磨食;或真陽衰少,腎氣乏絕,陽道不舉,完穀不化,下利清水,中風失音,產後氣喘,小兒慢驚,吐瀉不止,痘後氣虛,潰瘍長肉等證,投之靡不立效。惟不利於肺家有熱咳嗽,吐痰吐血,衄血齒衄,內熱骨蒸,勞瘵陰虛火動之候。

白話文:

關於人參的功能,正如《本經》所述,確實非常全面且強大,這不是誇張之詞。然而,人參也有它不適合使用的時候,世人往往只注意到它的長處,卻忽略了它的短處;看到它的一點瑕疵,就全盤否定其價值。因此,有人在該使用時錯過了時間,或是不適合的情況下胡亂使用,不但沒有得到好處,反而引發了問題。兩種錯誤的結果雖不同,但都導致了良藥在世間得不到應有的信任。初學醫者往往只相信自己的理論,實在可惜!其實人參本身就是補充五臟真陽之氣的良藥。

對於虛弱、疲憊、病弱的人,由於勞累、飲食不均所造成的身體損耗,或是努力過度導致的失血,使得陽氣不足,進入陰虛狀態,出現發熱、疲倦、四肢乏力的情況;或者因中暑、暑熱傷及氣機、無力運行;或是嘔吐、腹瀉、霍亂、肌肉抽搐,胃弱無法消化食物,脾虛難以消化食物;或是真陽衰弱、腎氣不足、性功能低下、排便困難、下利清水,中風失語、產後喘息、小孩癲癇、持續嘔吐、腹瀉、痘後氣虛、創傷癒合緩慢等症狀,使用人參都能立竿見影地產生療效。不過,對肺部有熱、咳嗽、吐痰、吐血、鼻血、口腔內熱、骨頭蒸熱、勞累引起的陰虛火旺等情況則不適用。

蓋肺者,華蓋之臟也。位乎上,象天屬金,喜清肅而惡煩熱。真氣無虧則寧謐清淨,以受生氣之熏蒸而朝百脈。苟縱恣情欲,虧損真陰,火空則發,熱起於下,炎爍乎上,則肺先受之。火乃肺之賊邪。邪氣勝則實,實則肺熱鬱結為痰,喉癢而發嗽,血熱妄行,溢出上竅。王好古所謂肺熱還傷肺是已。

又有痧疹初發,身雖熱而斑點未形;傷寒始作,形證未定而邪熱方熾,若誤投之,鮮克免者。斯皆實實之害,非藥可解。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是者,醫殺之耳。可不戒哉!可不慎哉!

白話文:

肺是華蓋之臟,位於身體的最高處,象徵著天屬金,喜歡清潔與肅穆,而不喜歡煩熱。如果真氣沒有缺失,那麼肺就能保持寧靜清淨,接受生命的蒸餾並朝向全身的脈絡。如果放縱情緒和慾望,損害了真正的陰精,一旦火氣耗盡,熱力從下而起,然後在上部發熱,這時候肺部就會受到影響。火對肺來說,就像是敵人。當邪氣勝過正氣時,肺會變得充實,充實後肺熱會聚集形成痰,引起喉嚨癢和咳嗽,血液熱度失控,隨之而出現在上部的孔隙。這就像王好古所說的,肺熱會再傷害肺一樣。

此外,有些情況如痧疹剛開始出現時,雖然身體有熱度,但皮膚上的斑點尚未形成;傷寒初期,病狀尚未確定,但邪熱已經非常旺盛。如果錯誤地使用藥物,很少有人能倖免。這些都是因為過度治療導致的問題,藥物無法解決。經典中提到:「實實虛虛」,即誤用藥物會導致本已虛弱的狀況更加虛弱,或是補充過量,消耗不足。這種情況下,醫生就是造成傷害的人。我們不能不警覺,不能不謹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