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 (20)
卷二 (20)
1. 三陰治法總要
三陰病,其證有二。一者病發於三陽,不時解表,以致邪熱傳入於裡,雖云陰分,病屬於熱。糞結宜下;腹滿不可按宜下;有燥糞協熱下利宜下。腹痛下利,宜芍藥、黃芩、炙甘草以和之;如便膿血,即加滑石、黃連,佐以升麻、乾葛;如邪雖入里,糞猶未結,宜清其熱。渴者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不渴或心下痞者,宜黃連、黃芩、芍藥、枳殼、麥冬、栝樓輩以清之。或邪未結於下焦,少腹不堅痛,而誤用芒硝以伐真陰,洞泄不已,元氣將脫,宜用人參、白朮、炙甘草、大棗、乾薑、芍藥,大劑與之;不止,佐以升提,升麻、葛根、柴胡之類。
若從無陽邪表證,從不頭疼發熱,寒邪直中陰經,此必元氣素虛之人,或在極北高寒之地,始有是證。法宜溫補以接其陽,附子、人參、乾薑、官桂,大劑與之。陽回寒退,即以平補之劑調之。勿過用附、桂,以防其毒。
三陰各經見證,悉從仲景《傷寒論》法治之。如少陰咽痛,咽中生瘡,聲不出,用苦酒湯,到咽即效。故知古人立法,非今人所及也。
白話文:
三陰治法總要
三陰病的症狀分兩種。一種是疾病起於三陽,沒有及時解表,導致邪熱侵入內部,雖然稱為陰分,但病症屬於熱證。大便乾燥應該瀉下;腹部脹滿按之疼痛也應該瀉下;大便乾燥伴隨熱邪而下痢也應該瀉下。腹部疼痛下痢,可用芍藥、黃芩、炙甘草來調和;如果大便帶膿血,就加滑石、黃連,輔以升麻、葛根;如果邪氣雖然入裡,但大便尚未乾燥,應該先清熱。口渴者使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不渴或心下痞滿者,應該用黃連、黃芩、芍藥、枳殼、麥冬、栝樓等藥清熱。如果邪氣尚未停留在下焦,小腹部沒有堅硬疼痛,卻錯誤地使用芒硝損傷真陰,導致腹瀉不止,元氣將要衰竭,應該使用人參、白朮、炙甘草、大棗、乾薑、芍藥,用大劑量服用;如果還不止,輔以升提之藥,例如升麻、葛根、柴胡等。
另一種情況是從一開始就沒有陽邪的表證,從未出現頭痛發熱,寒邪直接侵犯陰經,這一定是元氣本來就虛弱的人,或者居住在極北高寒地區的人才會出現這種症狀。治療方法應該溫補以接續陽氣,用附子、人參、乾薑、桂枝,大劑量服用。陽氣回歸寒邪退去後,就用平和的補益藥劑調理。不要過度使用附子、桂枝,以避免其毒性。
三陰經的各種症狀,都依照仲景《傷寒論》的治療方法處理。例如少陰經咽喉疼痛,咽喉生瘡,聲音嘶啞,可以使用苦酒湯,一到咽喉就有效。由此可知古人的治病方法,是現代人無法達到的。
2. 春溫夏熱病大法
冬傷於寒,至春變為溫病,大都頭疼、發熱,或渴或不渴。三陽證俱然。亦間有先微寒後即發熱者,大抵發熱其常也。藥用辛溫,佐以辛寒,以解表邪。太陽宜羌活湯;陽明宜白虎湯;無汗不嘔者,間用葛根湯;少陽往來寒熱等證,不可汗、吐、下,宜和解,小柴胡湯。渴者,去半夏,加栝樓根;耳聾,熱盛,去人參,加麥冬、知母、栝樓根;渴亦加之。
至夏變為熱病,其表證大約與春溫同,但熱比於溫則邪氣更烈耳!解表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有太陽證則加羌活;有少陽證則加柴胡、黃芩。如發斑,白虎湯、竹葉石膏湯,加玄參、梔子、桔梗、鼠黏子、連翹、大青、小青、青黛,大劑與之。二證若大便秘,宜按之。其邪已結於內,便硬,宜察邪結中焦,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下之。
邪結下焦,少腹堅痛,始用大承氣湯下之。
傷寒、溫疫,其不可治及難治者,皆屬下元虛。
傷寒、溫疫,三陽證中,往往多帶陽明者,以手陽明經屬大腸,與肺為表裡,同開竅於鼻;足陽明經屬胃,與脾為表裡,同開竅於口。凡邪氣之入,必從口鼻,故兼陽明證者獨多。
邪在三陽,法宜速逐,遲則胃爛發斑。或傳入於裡,則屬三陰。邪熱熾者,令陰水枯竭,於法不治矣。此治之後時之過也。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取婦人中褌近陰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褌襠燒灰。
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枳實(三枚),梔子(十四枚),豉(一升,綿裹)
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傷寒瘥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其證神思常默然,飲食不美亦不惡,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百合地黃湯主之。汗後者,百合知母湯。下後者,滑石代赭湯。吐後者,百合雞子湯。
近代醫師魯莽,既不明傷寒治法,又不識雜證類傷寒,往往妄投汗、下之藥,以致虛人元氣,變證叢生。元氣本虛之人,未有不因之而斃者矣。戒之哉!汗、下之藥,焉可嘗試也?
時氣傷寒,除陰證不可服。
苦參(一兩),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重者水、醋各半服之。一汗而愈。不論傷寒久近,立效。《本草》云:天行尤良。
暑,諸病喘嘔,暴注下迫,霍亂轉筋,身熱瞀郁,小便濁赤,皆屬於暑。
【忌】破氣,升,復忌下,濕潤,辛溫,辛燥,熱,發散,閉氣。
白話文:
春溫夏熱病治療總則
冬天受寒,到了春天會轉變成溫病,大多會出現頭痛、發燒,有時口渴,有時又不渴的症狀。這些症狀在三陽經都可能發生。有時也會先感到稍微怕冷,然後才發燒,但發燒是常見的現象。用藥要用辛溫的藥,搭配辛寒的藥,來解除表面的邪氣。太陽經的病症適合用羌活湯;陽明經的病症適合用白虎湯;如果沒有流汗也沒有嘔吐,可以偶爾用葛根湯;少陽經出現忽冷忽熱等症狀,不適合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應該用和解的方法,用小柴胡湯。如果口渴,就把小柴胡湯的半夏去掉,加上栝樓根;如果耳朵聽不清楚,而且發熱嚴重,就把人參去掉,加上麥冬、知母、栝樓根;如果口渴,也要加上栝樓根。
到了夏天會轉變成熱病,表面的症狀大概和春天的溫病相同,只是熱病的邪氣比溫病更厲害。解表適合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如果有太陽經的病症,就加上羌活;如果有少陽經的病症,就加上柴胡、黃芩。如果出現發斑,就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再加入玄參、梔子、桔梗、鼠黏子、連翹、大青、小青、青黛,大劑量地服用。這兩種病症如果出現大便秘結,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如果邪氣已經結在體內,大便變硬,就要觀察邪氣是不是結在中焦,可以用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來瀉下。
如果邪氣結在下焦,小腹堅硬疼痛,開始要用大承氣湯來瀉下。
傷寒、溫疫這些難以治療或無法治療的疾病,通常都屬於下元虛弱。
傷寒、溫疫在三陽經的病症中,常常會帶有陽明經的病症,因為手陽明經屬於大腸,和肺互為表裡,一起在鼻孔開竅;足陽明經屬於胃,和脾互為表裡,一起在口開竅。凡是邪氣入侵,必定從口鼻進入,所以兼有陽明病症的情況特別多。
邪氣停留在三陽經時,治療要迅速,如果拖延就會導致胃腐爛、出現斑疹。或者邪氣會傳到體內,變成三陰經的病症。如果邪熱過盛,導致體內陰液耗竭,就無法治療了。這是因為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傷寒引起的陰陽易病,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氣短、小腹裡急,或牽引到陰部拘攣,熱氣往上衝到胸口,頭重得抬不起來,眼前出現幻影,膝蓋和小腿僵硬。可以用燒褌散來治療。取婦人穿過的內褲靠近陰部的地方,剪下來燒成灰,用水調和後服用一匙,一天三次。小便順暢,陰莖頭稍微腫脹就痊癒了。如果是婦女的病,就取男子內褲的襠部燒成灰服用。
大病痊癒後,因為勞累復發的,可以用枳實梔子湯來治療。
枳實(三個),梔子(十四個),豆豉(一升,用棉布包起來)
用清水七升,不加其他東西煮到剩四升,再加入枳實、梔子,煮到剩二升,再放入豆豉,再煮五六滾,去除藥渣,溫熱地分兩次服用。服藥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體內有宿食,就加大黃,約五六塊像棋子那麼大。
傷寒病痊癒後,又發燒的,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是浮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如果脈象是沉實的,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解決。
百合病是因為全身經脈都受到影響而引起的疾病。這種病的症狀是精神恍惚,沉默寡言,食慾不好也不差,感覺像有寒冷又不像有寒冷,感覺像有發熱又不像有發熱,口苦,小便顏色發紅。可以用百合地黃湯來治療。如果發汗後出現百合病,可以用百合知母湯;如果瀉下後出現百合病,可以用滑石代赭湯;如果催吐後出現百合病,可以用百合雞子湯。
近代的醫生太過魯莽,既不了解傷寒的治療方法,又不認識雜病中類似傷寒的病症,常常胡亂使用發汗、瀉下的藥,導致虛弱的人元氣耗盡,出現各種複雜的病症。元氣原本就虛弱的人,沒有不因此而喪命的。要警惕啊!發汗、瀉下的藥,怎麼可以隨便亂用呢?
時氣傷寒,除了陰證之外都可以服用苦參湯。
苦參(一兩),用水和酒各一碗煎煮到剩八分。病情嚴重的,用水和醋各一半服用。喝一次汗出就會痊癒。不論傷寒時間長短,都有立即的效果。《本草》記載:對於流行性疾病尤其有效。
暑病,各種喘息、嘔吐、腹瀉不止、霍亂轉筋、身體發熱昏沉、小便渾濁赤紅,都屬於暑邪引起的疾病。
**禁忌:**要避免使用破氣、升提的藥物,也要避免使用瀉下的藥物,還要避免使用濕潤、辛溫、辛燥、熱性、發散、閉氣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