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 (19)
卷二 (19)
1. 三陽治法總要
少陽病,其證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脅痛,胸滿或痛,耳聾。脈法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胃和者,當自愈;不和者,則煩而悸。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凡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未經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柴胡(二錢四分),人參(九分),黃芩(九分),甘草(九分),半夏(一錢五分),生薑(九分),大棗(二枚),水煎,溫服,日三。加減法: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若心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二錢半);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樓根;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錢);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二錢);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二錢,夏勿用)。溫服,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一錢),少佐以乾薑。陽明少陽並病,必下利,脈滑而數,有宿食也。當承氣湯下之。若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三陽合痛,脈大,上關上,但欲睡眠,目合則汗。藥用百合(一兩),麥門冬(五錢),炙甘草(一錢),知母(二錢),竹葉(五十片),栝樓根(二錢),鱉甲(如法,三錢),白芍藥(二錢)。三陽合病,腹滿身重,譫語遺尿,白虎湯加百合主之。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以陽去入陰故也。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白話文:
少陽病的症狀包括口苦、咽喉乾燥、眼睛眩暈、時而發冷時而發熱、胸部或脅肋疼痛、胸悶或痛、耳朵聽力下降。脈象呈現弦細的狀態。如果出現頭痛發熱,就屬於少陽病。少陽病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如果發汗會導致胡言亂語。如果胃氣正常,病就會自己好;如果胃氣不正常,就會心煩而且心悸。如果傷寒病過了三天,少陽脈搏變小,表示疾病快要痊癒。凡是太陽病沒有治好,病邪傳到少陽的,會出現脅肋下硬滿、想吐卻吐不出來、不能吃東西、時而發冷時而發熱,而且沒有經過催吐或瀉下治療,脈象呈現沉而緊的狀態,這時應該使用小柴胡湯。小柴胡湯的組成是:柴胡(2錢4分)、人參(9分)、黃芩(9分)、甘草(9分)、半夏(1錢5分)、生薑(9分)、大棗(2枚)。用水煎煮,溫服,一天三次。加減法則是:如果胸中煩躁卻不嘔吐,就去掉半夏、人參,加入栝樓實(1枚);如果心下痞硬,就去掉大棗,加入牡蠣(2錢半);如果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人參、栝樓根;如果腹痛,就去掉黃芩,加入芍藥(3錢);如果心悸、小便不利,就去掉黃芩,加入茯苓(2錢);如果不口渴,而且身體表面有輕微發熱,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2錢,夏天不要用)。溫服,使身體微微出汗即可痊癒;如果咳嗽,就去掉人參、大棗,加入五味子(1錢),再稍微加點乾薑。陽明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一定會腹瀉,脈象滑而數,這是因為腸胃裡有未消化的食物。這時候應該使用承氣湯來瀉下。如果曾經使用過催吐、瀉下、發汗、溫針等方法,導致胡言亂語,這表示柴胡湯證已經失效,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要知道犯了哪種禁忌,然後用正確的方法治療。三陽經同時發病導致疼痛,脈象洪大,脈搏在手腕關節上方跳動,病人只想睡覺,眼睛一閉上就出汗。藥方應該使用百合(1兩)、麥門冬(5錢)、炙甘草(1錢)、知母(2錢)、竹葉(50片)、栝樓根(2錢)、鱉甲(按照方法處理,3錢)、白芍藥(2錢)。三陽經同時發病,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沉重、胡言亂語、小便失禁,應該使用白虎湯加上百合來治療。傷寒病過了六七天,沒有發高燒,但是病人卻煩躁不安,這是因為陽氣轉入陰經的緣故。傷寒病過了三天,三陽經的病邪都已經結束,三陰經將會受到病邪的侵擾。如果病人反而能吃東西而且不嘔吐,這是三陰經沒有受到病邪侵擾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