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五 (5)
卷五 (5)
1. 戎鹽
味鹹,寒,無毒。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蠱毒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出血。一名胡鹽,一名青鹽。
疏:,戎鹽稟水中至陰之氣凝結而成,不經煎煉而生於河崖山阪之陰。其味鹹,氣寒,無毒。入手足少陰經。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血熱則目痛不明,鹹寒能入血除熱,故主目痛明目也。心腹痛者,心虛而邪熱客之也。吐血,齒舌上出血者,火迫血妄行,溢出於上也。咸主潤下,俾火氣不上炎,則有坎離交之象焉,故能主諸證也。溺血者小腸熱也。心與小腸為表裡,心火降則小腸熱自除也。經曰:熱傷氣。又曰:腎主骨。熱則氣散骨消筋緩。咸能入腎,寒能除熱,故主益氣堅肌骨也。咸為水化,諸毒得水則解,故又能去毒蠱。《日華子》云:助水臟,益精氣,除五臟癥結,心腹積聚者,取其入腎及軟堅除熱之功耳。
白話文:
【鹽】,性味屬鹹,性寒,無毒害。主要功效是明目、治療眼痛,強壯氣力、堅固肌肉骨骼,消除心腹疼痛,止尿血,止吐血,以及牙齒和舌頭出血。另一名稱為胡鹽或青鹽。
【疏解】,戎鹽由水中極陰之氣凝聚而成,未經煉製就自然在河岸山嶺的陰處生成。其性味屬鹹,氣味性寒,無毒。作用於手腳少陰經絡。古書說道:內部熱毒,應以鹹寒藥物治療。血熱導致眼睛疼痛視力模糊,鹹寒能夠進入血液清熱,所以可以治療眼痛並促進視力恢復。心腹疼痛,是因心虛而邪熱入侵所致。吐血、牙齒舌頭出血,是因為熱氣迫使血液妄行,從上部溢出。鹹味有潤下的特性,能夠抑制熱氣不上炎,形成水火交合的象徵,因此能治療各種病症。尿血是因為小腸熱。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下降則小腸熱自然消失。古書說道:熱會傷害氣力。又說:腎主骨。熱氣使得氣力散失,骨質消損筋肉弛緩。鹹味能夠進入腎臟,寒氣能夠去除熱毒,因此能增強氣力、堅固肌肉骨骼。鹹味為水的特性,各種毒素遇到水分就能解毒,因此也有去除毒蠱的功效。《日華子》中提到,鹽有助於水腎臟,增強精氣,消除五臟癥結、心腹積聚,就是因為它進入腎臟及具有軟化堅硬、清除熱毒的作用。
主治參互
仲景《金匱》方:戎湯鹽,治小便不通。用戎鹽彈丸大一枚,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水煎服之。唐氏《經驗方》:風熱牙痛。青鹽一斤,槐枝半斤,水四碗,煎汁二碗,煮鹽至干,炒研。日用揩齒洗目。《普濟方》:風眼爛弦,戎鹽水化點之。
「簡誤」同食鹽。
白話文:
主要內容:
-
「戎湯鹽」:這種方法用於治療小便不通的症狀。取一枚大如彈丸的戎鹽,半斤茯苓,兩兩的白朮,加水煎煮後服用。
-
唐氏《經驗方》中的「風熱牙痛」:使用一斤的青鹽和半斤的槐枝,加四碗水煮沸,然後煮到鹽分乾燥,再炒後研磨成粉。每日可以用來擦拭牙齒或清洗眼睛。
-
《普濟方》中的「風眼爛弦」:使用戎鹽水來點滴,治療風眼發炎的症狀。
-
「簡誤」與食鹽同用,暗示這可能是鹽的某種用途或副作用的提醒。
2. 地漿
寒,主解中毒煩悶。
疏:,地漿。弘景雲:此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攪令濁,俄頃取之,以解中諸毒。蓋取土為萬物之母,諸毒遇土則化故也。山中有毒菌,人不識煮食之,無不死。又楓樹菌,食之令人笑不止。惟飲地漿皆瘥,余藥不能救也。
主治參互
《聖惠方》:熱渴煩悶。地漿一盞,飲之。《千金方》:中暑霍亂,不吐不利,脹痛欲死。地漿三五盞,服即愈,大忌米湯。《金匱》方:中閉口椒毒,吐白沫,身冷欲死者,地漿飲之。《集玄方》:中砒霜毒。地漿調玄明粉服之,立解。
白話文:
寒性主要用於解毒和緩解因中毒引起的煩躁與悶熱症狀。
地漿,這是一種草藥。梁代的陶弘景提到,將它們掘地挖坑,倒入水,攪拌使其混濁,等待一段時間後取出,用來解各種中毒的問題。這是因為泥土是萬物之母,各種毒素遇到泥土就會分解。山中有些有毒的菌類,人們如果不認識就烹煮食用,大多數情況下會致死。而楓樹菌,食用後會讓人不停發笑。只有喝地漿可以治癒這種狀況,其他的藥物都無法救助。
綜合治療
《聖惠方》:對於熱渴和煩躁的症狀,可以使用地漿一杯,飲用以獲得改善。
《千金方》:對於中暑、霍亂,且不吐不瀉,腹脹疼痛到快要死亡的情況,可以服用地漿三至五杯,即可痊癒。但要避免使用米湯。
《金匱》方:對於閉口椒中毒,出現吐白沫、身體冰冷到快要死亡的情況,使用地漿飲用可獲得改善。
《集玄方》:對於砒霜中毒,可以使用地漿調和玄明粉服用,可以立即解毒。
3. 自然銅
味辛,平,無毒。療折傷,散血止痛,破積聚。生邕州山岩中出銅處,於坑中及石間採得,方圓不定。其色青黃如銅,不從礦煉,故號自然銅。(入藥火煅醋淬七次,研細水飛過用。)
疏:,自然銅稟土金之氣以生,故其味辛,氣平,無毒。乃入血行血,續筋接骨之神藥也。凡折傷則血瘀而作痛。辛能散瘀滯之血,破積聚之氣,則痛止而傷自和也。《大明》:主消瘀血、膿,續筋骨,治產後血邪,安心止驚悸。以酒磨服者,可謂悉其用矣。寇宗奭云:有人以自然銅飼折翅胡雁,後遂飛去。今人打撲損傷,研細水飛過,同當歸、沒藥各半錢,以酒調服,仍以手摩痛處,即時見效。
白話文:
【性質】味辛,性平,無毒害。它能治療骨折傷口,散開凝結的血液,減緩疼痛,並且分解積聚的物質。這種草藥生長在邕州的山岩中,靠近銅礦的地方,可以在礦坑中或石頭間採集到。它的大小和形狀不定,顏色呈青黃,類似銅,沒有經過礦煉,因此被稱為「自然銅」。
【解說】自然銅吸收了土和金的氣息而生長,所以它具有辛味,平和的氣息,無毒。它是能夠在血液中運行,促進血液循環,連接筋骨的神藥。對於骨折傷口,由於血液凝結而引發疼痛。辛味能散開凝結的血液,分解積聚的氣體,疼痛得以減輕,傷口也得以恢復。《大明本草》中提到,它可以消除瘀血、膿瘍,連接筋骨,治療產後的血邪,安定心神,止住驚悸。將它與酒混合後服用,可以充分發揮其功效。
寇宗奭提到,有人用自然銅餵養折翅的胡雁,後來雁兒就能飛走。現代人如果受傷跌倒,可以將自然銅研磨成細粉,再用水飛過,與等量的當歸和沒藥(各取半錢)混合,用酒調和後服用,同時用手按摩疼痛的部位,馬上就能見到效果。
主治參互
同乳香、沒藥、䗪蟲、五銖古錢、麻皮灰、血竭、胎骨作丸,煎當歸、地黃、續斷、牛膝、牡丹皮、紅花濃湯送下。治跌撲損傷,或金刃傷骨斷筋,皆效。
簡誤
雷公云:石髓鉛即自然銅也。凡使勿用方金牙,其方金牙真似石髓鉛。若誤餌,吐殺人。石髓鉛似干銀泥,味微甘也。凡使中病乃已,不可過服。以其有火金之毒,走散太甚。
白話文:
主治參互
將乳香、沒藥、蚯蚓、五銖古錢、麻皮灰、血竭、胎骨製作成丸子,然後煎煮當歸、地黃、續斷、牛膝、牡丹皮、紅花濃湯服用。用來治療跌打損傷,或刀傷骨折筋斷,效果都很好。
簡誤
雷公說:石髓鉛其實就是自然銅。凡是使用時不要用方金牙,因為方金牙看起來像石髓鉛。如果錯誤服用,會導致嘔吐甚至致命。石髓鉛類似於幹銀泥,味道微微甘甜。如果出現中毒情況,就要停止服用,因為它含有火金的毒性,排出得太過於劇烈。
4. 梁上塵
主腹痛,噎,中惡,鼻衄,小兒軟瘡。
疏:,梁上塵乃是空中煙氣結成。《本經》無氣味,應是辛苦之物。辛能散,苦能泄,故主腹痛,噎膈,中惡也。體輕而上騰,故入肺。味辛而清熱,故又主鼻衄,及小兒軟瘡也。一名倒掛塵,一名烏龍尾。
主治參互
孫氏《集效方》:喉痹、乳蛾。烏龍尾、枯礬、豬牙皂莢以鹽炒黃,等分,為末。或吹或點皆妙。一法:用燈心以鹽中苦鹵浸過,入雞子殼中,煅存性,取出研細,加龍腦香一二分,研勻,明礬末五分,同梁上倒塵五分,青魚膽調,點入喉。治喉痹咽痛有效。
白話文:
主要治療腹部疼痛、噎塞、中毒、鼻出血和兒童軟癰症狀。烏龍尾,根據《本經》,雖然無明確的氣味描述,但其性質應屬辛苦,因此能散寒和通暢,對腹痛、噎塞、中毒有療效。烏龍尾性質輕,向上飄動,因此進入肺部,其辛香且清熱的特性,對於鼻出血和兒童軟癰也有治療效果。烏龍尾又名「倒掛塵」、「烏龍尾」。
治療指南:
孫氏《集效方》提到烏龍尾可以治療喉嚨疾病如喉痹和乳蛾。使用烏龍尾、枯礬、豬牙皁莢(需用鹽炒至金黃色),等份後研磨成粉末,可吹入或點於喉嚨,療效顯著。另一個方法是將燈心草浸泡在鹹苦鹵中,放入雞蛋殼中煅煉,取出研磨成細粉,加入龍腦香(數分)、明礬粉(五分)和烏龍尾粉(五分),再加入青魚膽調和,點入喉嚨,對喉痹和咽喉疼痛有很好的療效。
5. 礞石
治食積不消,留滯臟腑,宿食癥塊久不瘥,及小兒食積羸瘦,婦人積年食癥,攻刺心腹。一名青礞石。
疏:,礞石稟石中剛猛之性,體重而降。能消一切積聚痰結。其味辛鹹,氣平無毒。辛主散結,咸主軟堅,重主墜下,故《本經》所主諸證,皆出一貫也。今世又以之治小兒驚痰喘急。入滾痰丸治諸痰怪證。
主治參互
王隱君《養生論》滾痰丸:通治痰為百病,惟水瀉,娠婦不可服。礞石、焰硝各二兩,煅過研飛曬乾,一兩,大黃酒蒸八兩,前胡八兩,沉香五錢,為末,水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欲利大便則服一二百丸,溫水下。
白話文:
治療食物積滯,堵塞在臟腑之中,長久未能痊癒的宿食和症塊,以及兒童因食物積滯導致的瘦弱,婦女多年的食物症狀,用於攻破心腹之痛。它又名青礞石。
解說:礞石具有岩石中的剛烈特性,體質沈重,能降逆。它能夠消散一切積聚的痰結。其味道辛辣且帶鹹,氣味平和,無毒。辛辣主散結,鹹味主軟化堅硬,沈重主下降,因此《本經》所列的各種病症,都遵循這樣的原理。現在人們還使用它來治療兒童的驚嚇、痰多、呼吸急促等症狀。它被用於滾痰丸中,治療各種痰症和怪異病症。
主治:
王隱君《養生論》中提到的滾痰丸:可以通治由痰引起的各種疾病,但對於水瀉和妊娠婦女來說,不宜服用。配方包括:礞石和焰硝各二兩,煅後研磨、飛粉、曬乾,再取一兩;大黃酒蒸煮八兩;前胡八兩;沈香五錢。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水調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日常服用時可每次服用十到二十顆,若要通便,可服用一百到二百顆,用溫水送服。
簡誤
礞石消積滯,墜痰涎,誠為要藥。然而攻擊太過,性得沉墜,凡積滯癥結,脾胃壯實者可用,虛弱者忌之。小兒驚痰食積,實熱初發者可用,虛寒久病者忌之。如王隱君所制滾痰丸,謂百病皆生於痰,不論虛實寒熱概用,殊為未妥。不知痰有二因。因於脾胃不能運化,積滯生痰,或多食酒面濕熱之物,以致膠固稠黏,咯唾難出者,用之豁痰利竅,除熱泄結,應如桴鼓。
由於陰虛火炎,煎熬津液凝結為痰,或發熱聲啞,痰血雜出者,如誤投之,則陰氣愈虛,陽火反熾,痰熱未退,而脾胃先為之敗矣。可見前人立方,不能無敝。是在後人善於簡擇耳。
白話文:
礞石可以消除積滯和痰涎,是個重要的藥材。不過,它的效果強烈,具有沈降的性質。對於有積滯或症結、脾胃功能健全的人來說,可以使用;若脾胃虛弱的人就不適合。對於小孩來說,如果因為驚嚇、痰多和食物積聚而導致的初期熱症可以使用;但對於長期患有虛寒病的人來說,則不適用。就像王隱君所製的滾痰丸,認為所有的疾病都源自於痰,不分虛實寒熱一律使用,這是有誤的。要知道,痰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因為脾胃功能不足,無法正常運化,積聚的食物轉變為痰;另一種可能是因為過量食用了酒、面等濕熱的食物,導致痰液變得粘稠,咳出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礞石可以幫助排除痰液、暢通呼吸道、清熱解毒,效果應該會像擊鼓一樣顯著。
然而,如果因為陰虛火旺,導致津液被煎熬凝結成痰,或者出現發熱聲音沙啞、痰中帶血的情況時,如果不當使用礞石,可能會使得陰氣更加虛弱,陽火反而更旺盛,痰熱問題未解決,脾胃卻已經受到損害。因此,可以看出古人制定藥方時,並非完美無缺。關鍵在於後人能夠明智地選擇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