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十五 (4)
卷二十五 (4)
1. 糵米
味苦,無毒。主寒中,下氣,除熱。
疏:,糵米,即稻糵也。味甘,氣溫,無毒。具生化之性,故為消食健脾,開胃和中之要藥。脾胃和則中自溫,氣自下,熱自除也。
主治參互
《澹寮方》啟脾進食。穀神丸:用谷糵四兩,為末,入薑汁、鹽少許,和作餅,焙乾,入炙甘草、砂仁、白朮麩炒各一兩,為末。白湯點服,或丸服。
白話文:
糵米味苦,無毒,能治療寒邪入中、氣機下陷、以及消除體內熱邪。
糵米就是稻米的胚芽。其味甘,性溫,無毒。具有促進生長發育的特性,因此是促進消化、健脾、開胃、和胃的重要藥物。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則體內自然溫暖,氣機自然下降,熱邪自然消除。
【主治】(記載於不同醫書中的主治症狀略有不同)
《澹寮方》記載其能啟發脾胃功能,促進食慾。穀神丸的配方中,使用糵米四兩研磨成粉,加入少許薑汁和鹽,混合製成餅,烘乾後,再與炙甘草、砂仁、麩炒白朮各一兩研磨成粉混合,可以用溫開水送服,也可以製成藥丸服用。
2. 小麥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燥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以作曲,溫。消穀,止痢。以作面,溫。不能消熱止煩。
疏:,小麥稟四時中和之氣,故其味甘,氣微寒,無毒。入手少陰經。少陰有熱,則燥渴咽乾。解少陰之熱,則燥渴咽乾自止。心與小腸為表裡,臟氣清,腑病亦自除,故利小便。肝心為子母之臟,子能令母實,故主養肝氣。甘寒走二經而能益血涼血,故止漏血、唾血也。
曲:性溫,所以能消穀,止痢。
面:性熱,故不能消熱止煩。北方霜雪多,地氣厚,熱性減,凡入藥以北來者為勝。
浮麥:即水淘浮起者,能止自汗、盜汗,亦以北方者良。古方有用寒食麵者,寒食日,以紙袋盛面,懸風處,數十年亦不壞。取其熱性去而無毒也。
主治參互
《奉親書》:老人五淋,身熱腹滿。小麥一升,通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升。飲之,良。《生生編》:走氣作痛。用小麥麩拌,釅醋炒熱,袋盛熨之。面作蒸餅和藥,取其易消也。
簡誤
小麥寒氣全在皮,故面去皮則熱,熱則壅滯動氣,發渴助濕,令人體浮。皆其害也。凡大人脾胃有濕熱,及小兒食積疳脹,皆不宜服。然北人以之代飯,常御而不為患者,此其地勢高燥,無濕熱熏蒸之毒,故面性亦溫平,能厚腸胃,強氣力,補虛助五臟,其功不減於稻粟耳。東南卑濕,春多雨水,其濕熱之氣鬱於內,故食之過多,每能發病也。
夏月瘧、痢人,尤不宜食。
白話文:
小麥
小麥味甘微寒,無毒。能清熱、止渴、利尿、養肝,並能止血(包括漏血、吐血)。製成麥曲則性溫,能幫助消化、止痢;製成麵粉則性溫,但不能清熱解煩。
小麥性味平和,歸少陰經。少陰經有熱,會出現口乾舌燥;小麥能清少陰經之熱,自然就能止渴。心和小腸互為表裡,心氣平和,腸胃疾病也會自然痊癒,所以小麥能利尿。肝與心臟關係密切,肝臟健康能滋養心臟,因此小麥能養肝。小麥甘寒,通行於兩經,能補血涼血,所以能止漏血、吐血。
麥曲性溫,因此能幫助消化,止痢。
麵粉性溫,所以不能清熱解煩。北方地區霜雪多,地氣厚重,所以小麥的熱性較弱,北方產的小麥藥效較佳。
浮麥(水漂起的麥粒)能止汗(包括自汗、盜汗),北方產的浮麥也較佳。古方中使用寒食節製作的麵食,因為在寒食節當天將麵粉用紙袋包好懸掛在通風處,即使存放數十年也不會壞掉,這是因為其熱性已去除,且無毒。
臨床應用
古籍記載,小麥可用於治療老年人尿頻、發熱、腹脹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氣痛,方法是用麥麩拌醋炒熱後裝入布袋熨燙患處;麵食易於消化,可與藥物一起服用。
使用注意事項
小麥的寒性主要存在於麥麩中,因此麵粉去皮後性溫,若性溫過盛則易導致氣滯、口渴、濕重等症狀。脾胃有濕熱的人,以及小孩積食腹脹者,都不宜服用小麥。但北方人常以小麥為主食,卻很少出現問題,這是因為北方地區乾燥,沒有濕熱之氣的困擾,所以麵粉性溫平和,能健脾胃、增強體質、補益五臟,其功效不亞於稻米。南方地區濕熱,春季雨水多,濕熱之氣容易鬱積體內,因此食用過量小麥容易生病。
夏日瘧疾或痢疾患者,尤其不宜食用小麥。
3. 大麥
味鹹,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又云:令人多熱,為五穀長。(蜜為之使。)
疏:,大麥功用與小麥相似,而其性更平涼滑膩,故人以之佐粳米同食,或歉歲全食之,而益氣補中,實五臟,厚腸胃之功,不亞於粳米矣。陳士良云:補虛劣,壯血脈,化穀食,止泄瀉,不動風氣,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膚。為面無燥熱,勝於小麥。蘇恭云:平胃止渴,消食療脹滿。其為效可知。《本經》云:令人多熱。與上文及諸說相背,必是誤入也。
白話文:
大麥味鹹,性溫和略偏寒涼,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消渴症(糖尿病),消除體內熱邪,益氣補虛,調理脾胃。也有人說,吃多了會讓人感到燥熱,是大穀物中生長周期最長的。蜂蜜可以使其藥性更好發揮。
大麥的功效和作用與小麥相似,但它的性味更平和、涼潤、滑膩。因此人們常把它與稻米一起食用,或在饑荒年代作為主要糧食,它具有益氣補中、滋養五臟、強健腸胃的功效,不亞於稻米。陳士良說:大麥可以補益虛弱之體,強壯血脈,幫助消化穀物,止瀉,不會引起風邪,長期食用能使人肥胖、膚色白皙、肌膚光滑,面部不燥熱,這些功效都勝過小麥。蘇恭說:大麥能平胃止渴,幫助消化,治療脹滿。其功效顯著。《本經》記載大麥令人多熱,這與其他記載及論述相矛盾,很可能是記載錯誤。
4. 附:麥糵
蘇頌云:化宿食,破冷氣,止心腹脹滿。日華子: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䏶結。
疏:,麥糵,以水漬大麥而成。其味鹹,氣溫,無毒。功用與米糵相同,而此消化之力更緊。咸能軟堅,溫主通行,其發生之氣,又能助胃氣上升,行陽道而主健運,故主開胃補脾,消化水穀,及一切結積,冷氣,脹滿,如上所言等證也。好古曰:麥芽、神麯二藥,胃氣虛人宜服之,以代戊己腐熟水穀。豆蔻、縮砂、烏梅、木瓜、芍藥、五味子為之使。
主治參互
麥糵同山楂、紅曲、橘皮、草果、砂仁、厚朴、蒼朮,消食積,快膈進食。麥芽四兩,神麯二兩,白朮、橘皮各一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人參湯下三五十丸。李絳《兵部手集》:產後腹脹不通轉,氣急,坐臥不安。以麥糵一合,為末。和酒服,良久通轉,神驗。《婦人經驗方》:產後青腫,乃血水漬也。
乾漆、大麥糵等分,為末。新瓦中鋪漆一層,孽一層,重重令滿,鹽泥固濟,煅赤,研末。熱酒調服二錢,產後諸疾並宜。丹溪方:產後回乳。產婦無子食乳,乳不消,令人發熱惡寒。用大麥糵二兩炒,為末。每服五錢,白湯下,甚良。
簡誤
麥糵能消導米麵、諸果食積,無積滯,脾胃虛者,不宜用。久服消腎氣,墮胎。
白話文:
附:麥芽
蘇頌說:麥芽能消化宿食,去除體內寒氣,緩解心腹脹滿。日華子說:麥芽溫中和胃,能降氣、開胃、止霍亂、消除煩躁、消痰,並能消除食物積滯。
麥芽是用水浸泡大麥製成的。它味道鹹,性溫,無毒。功效與米芽相似,但其消化能力更強。鹹味能軟堅散結,溫性能促進氣血運行,它產生的氣能幫助胃氣上升,運行陽氣,促進腸胃功能,因此能開胃健脾,消化水穀,治療各種積滯、寒氣、脹滿等症狀。好古先生說:胃氣虛弱的人適合服用麥芽和神麴,以代替人體本身消化水穀的功能。豆蔻、縮砂仁、烏梅、木瓜、芍藥、五味子是麥芽的輔藥。
麥芽和其他藥物合用:
麥芽與山楂、紅曲、橘皮、草果、砂仁、厚朴、蒼朮等同用,可以消食積,改善食慾。例如,可用麥芽四兩、神麴二兩、白朮一兩、橘皮一兩研末,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人參湯送服三五十丸。李絳的《兵部手集》記載:產後腹脹不通、氣急、坐臥不安,可用麥芽一合研末,用酒送服,療效很好。《婦人經驗方》記載:產後身體青腫(血水瘀滯),可用乾漆與麥芽等量研末,用鹽泥包裹煅燒至紅,再研末,用熱酒調服二錢,治療產後各種疾病。丹溪方記載:產後回乳,產婦不哺乳,乳汁不消,導致發熱惡寒,可用麥芽二兩炒熟研末,每次服用五錢,用白湯送服,效果很好。
注意事項:
麥芽能消導米飯、麵食、各種水果的積滯,但如果本身沒有積滯,脾胃虛弱的人不宜服用。長期服用會損傷腎氣,並有墮胎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