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十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9)

1. 石蜜(乳糖也)

味甘,寒,無毒。主心腹熱脹,口乾渴,性冷利。

疏:,石蜜乃煎甘蔗汁曝之,凝如石,而體甚輕,今之白沙糖也。其味甘,其氣寒,其用在脾,故主心腹熱脹。甘寒能除熱生津液,故止口乾渴,及咳嗽生痰也。多食亦能害脾,以其味太甘耳。

白話文:

石蜜(也就是乳糖)味甘甜,性寒,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心腹脹熱、口乾舌燥,且性質寒涼通利。

石蜜是將甘蔗汁熬煮後曝曬,凝固成像石頭一樣,但質地很輕,現在的白砂糖就是它。它味甘甜,性寒涼,作用在脾胃,所以能治療心腹脹熱。甘寒的特性能清熱生津,所以能止口乾舌燥和咳嗽痰多。但吃太多也會傷脾胃,因為它的甜味太濃了。

2. 甘蔗

味甘,平,無毒。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

疏:,甘蔗稟地中之沖氣,故味甘氣平無毒。日華子云:冷。氣薄味厚,陽中之陰,降也。入手足太陰、足陽明經。甘為稼穡之化,其味先入脾,故能助脾氣。脾主中州,故主和中。甘寒除熱潤燥,故主下氣,利大腸也。《大明》為其消痰止渴,除心胸煩熱,解酒毒。今人用以治噎膈反胃嘔吐,大便燥結。皆取其除熱生津潤燥之功耳。

主治參互

蔗漿一味單服,能潤大便,下燥結。同蘆根汁、梨汁、藕汁、人乳、童便、竹瀝,和勻。時時飲之,治胃脘乾枯,噎食嘔吐。《梅師方》:反胃吐食。蔗漿七升,薑汁半升,和勻,日日細呷。

簡誤

甘蔗,世人皆以其性熱,不敢多食。不知乃是甘寒之物,能瀉火熱,潤枯燥。唐王摩詰「櫻桃詩」云: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可為證矣。惟胃寒嘔吐,中滿滑泄者,忌之。

白話文:

甘蔗味甘性平,沒有毒性,能降氣、調和脾胃、增強脾胃功能、通便。

甘蔗吸收了大地精華,所以甘甜平和無毒。有些說法認為它性寒。甘蔗氣味清淡,味道濃郁,屬陰中之陽,具有下降的特性,作用於脾經、肺經、胃經。甘味是稼穡(農作物收穫)的精華,首先進入脾經,所以能增強脾胃功能。脾胃居於中焦,所以能調和脾胃。甘蔗性寒,能清熱潤燥,因此能降氣、通便。《大明本草》記載甘蔗能化痰止渴,消除心煩熱,解酒毒。現代人常用它來治療吞嚥困難、反胃嘔吐、便秘等,都是利用它清熱生津潤燥的功效。

蔗汁單獨服用,能潤腸通便,治療便秘。將蔗汁與蘆根汁、梨汁、藕汁、人乳、童尿、竹瀝混合,經常飲用,能治療胃脘乾燥、吞嚥困難、嘔吐。《梅師方》記載:治療反胃嘔吐,可用七升蔗汁加半升薑汁混合,少量多次飲用。

很多人認為甘蔗性熱,不敢多吃,這是錯誤的。甘蔗其實是甘寒之物,能清熱潤燥。唐代王維的「櫻桃詩」中提到:「飽食不必擔心內熱,還有甘蔗汁可以降火」,可以作為佐證。但脾胃虛寒、嘔吐、腹脹、腹瀉的人,應該避免食用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