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十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8)

1. 枇杷葉

味苦,平,無毒。主卒啘不止,下氣。

疏:,枇杷葉稟天地清寒之氣,四時不凋,其味苦,氣平,平即涼也,無毒。入手太陰,足陽明經。氣薄味厚,陽中之陰,降也。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火氣上炎,則為卒啘不止。啘者,噦也,其聲濁惡而長。經曰:樹枯者葉落,病深者聲噦。病者見此,是為危證。枇杷葉性涼,善下氣,氣下則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啘止也。其治嘔吐不止,婦人產後口乾,男子消渴,肺熱咳嗽,喘息氣急,腳氣上衝,皆取其下氣之功。氣下則火降痰順,而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沖逆者不沖逆矣。又治婦人發熱咳嗽,經事先期,佐補陰清熱之藥,服之可使經期正而受孕。

主治參互

同生地黃、麥門冬、白芍藥、炙甘草、枸杞子、桑根白皮、童便、茅根、天門冬、蘇子、五味子、栝樓根,治陰虛咳嗽吐血。入噙化丸,治肺熱咳嗽。同竹茹、木瓜、蘆根汁、石斛、麥門冬、人參、白茯苓,治胃熱嘔吐;加童便、人乳、竹瀝、蘇子、白芍藥、蔗漿,治噎膈反胃。

同白芍藥、生地黃、青蒿子、五味子、黃柏、阿膠、枸杞子、杜仲、牡丹皮、鱉甲作丸,治婦人經行先期,發熱無孕。同人參、白芍藥、茯苓、竹茹、橘紅、蘇子、麥門冬、木瓜,治妊娠惡阻。同栝樓根、天門冬、枸杞子、五味子、石斛、白芍藥、黃連、甘草、蘆根汁、童便、竹葉,治消渴。龐安常方:溫病發噦,因飲水多者。

枇杷葉去毛炙香,茅根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稍稍飲之。《聖惠方》:衄血不止。枇杷葉去毛,焙研末。茶服一二錢,日二服。

簡誤

胃寒嘔吐,及肺感風寒咳嗽者,法並忌之。

白話文:

枇杷葉

枇杷葉味苦、性平,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呃逆不止和降氣。

枇杷葉吸收天地間清涼之氣,四季常青,味道苦,性平,平性即涼性,沒有毒性。它能走入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藥性輕薄,藥味濃厚,屬於陽中之陰,具有下降之功。經書記載:一切逆氣上衝的病症,都屬於火邪。火邪上炎,就會導致呃逆不止。呃逆,就是呃聲,聲音嘶啞難聽而且持續不斷。經書記載:樹木枯萎了葉子就會脫落,病情嚴重時就會出現呃逆。病人出現這種症狀,是危重的徵兆。枇杷葉性涼,善於降氣,氣降則火不上升,胃自然就會舒服,所以能止住呃逆。它能治療嘔吐不止、產後口乾、消渴症、肺熱咳嗽、喘息氣急、腳氣上衝等症狀,都是利用其降氣的功效。氣降則火降、痰順,嘔吐者不再嘔吐,口渴者不再口渴,咳嗽者不再咳嗽,衝逆者不再衝逆。還能治療婦女發熱咳嗽、月經提前等症狀,可以配合滋陰清熱的藥物使用,使月經週期規律,並有助於受孕。

主治參考:

枇杷葉可以與生地黃、麥門冬、白芍藥、炙甘草、枸杞子、桑根白皮、童尿、茅根、天門冬、蘇子、五味子、栝樓根等藥物一起使用,治療陰虛咳嗽吐血。製成含化丸劑,治療肺熱咳嗽。與竹茹、木瓜、蘆根汁、石斛、麥門冬、人參、白茯苓等藥物同用,治療胃熱嘔吐;如果再加入童尿、人乳、竹瀝、蘇子、白芍藥、蔗漿,則可治療噎膈反胃。

與白芍藥、生地黃、青蒿子、五味子、黃柏、阿膠、枸杞子、杜仲、牡丹皮、鱉甲等藥物一起製成丸劑,治療婦女月經提前、發熱、不孕。與人參、白芍藥、茯苓、竹茹、橘紅、蘇子、麥門冬、木瓜等藥物同用,治療妊娠嘔吐。與栝樓根、天門冬、枸杞子、五味子、石斛、白芍藥、黃連、甘草、蘆根汁、童尿、竹葉等藥物同用,治療消渴症。龐安常方:治療溫病引起的呃逆,因飲水過多所致。用去毛炙烤過的枇杷葉和茅根各半斤,加水四升,煎至二升,少量多次服用。《聖惠方》:治療鼻出血不止。用去毛的枇杷葉焙乾研末,用茶水送服一到二錢,每日服用兩次。

禁忌:

胃寒嘔吐以及風寒咳嗽者,均忌用。

2. 荔枝子

味甘,平,無毒。止渴,益人顏色。

疏:,荔枝子,南方果也。感天之陽氣,得地之甘味。《本經》雖云:平,而其氣實溫也。鮮時味極甘美,多津液,故能止渴。甘溫益血,助榮衛,故能益人顏色也。多食令人發熱,或衄血、齒痛者,以其生於炎方,熟於夏月,故善助火發熱耳。

入藥甚稀,無「主治」、「簡誤」。

核:味甘,溫。主心痛,小腸氣痛,㿗疝,婦人血氣刺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酒調服。蓋其氣溫而通行,入肝者,散滯氣,闢寒邪,所以能療如上諸證也。

主治參互

荔枝核同牛膝、補骨脂、延胡索、合歡子、茴香、木瓜、杜仲、橘核、萆薢,治疝氣。虛熱者加黃柏,虛寒加桂。孫氏方:治疝氣㿗腫。荔枝核(炒黑色),大茴香(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又方:腎腫如斗。荔枝核、青橘皮、茴香等分,各炒研。酒服二錢,日三。

除疝氣外無他用,故不著「簡誤」。

白話文:

荔枝子味甘性平,無毒,能止渴,使人面色紅潤。

荔枝是南方水果,吸收了天地的陽氣和甘甜之味。《本經》雖說它性平,但實際上氣性偏溫。鮮荔枝味道甘美多汁,所以能止渴;它甘溫的特性能滋補血液,增強人體的衛氣,所以能使人面色紅潤。但吃太多會讓人發熱,甚至流鼻血、牙痛,這是因為它生長在炎熱地區,成熟於夏季,容易助長體內火氣。

荔枝本身很少入藥,因此沒有記載其主治功效和用藥禁忌。

荔枝核味甘性溫,主治心痛、小腸氣痛、疝氣、婦女血氣痛。將一個荔枝核煨烤至變色,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這是因為它性溫且具有通暢的作用,入肝經後能散瘀止痛,祛除寒邪,所以能治療上述疾病。

荔枝核常與牛膝、補骨脂、延胡索、合歡子、茴香、木瓜、杜仲、橘核、萆薢等藥材一起,治療疝氣。若患者有虛熱,則加黃柏;若患者有虛寒,則加桂枝。有一個孫氏的方劑,用於治療疝氣腫痛:將炒至黑色的荔枝核和大茴香(也需炒)等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溫酒送服。另一個方劑用於治療腎臟腫脹:將荔枝核、青橘皮、茴香等量炒熟研磨,每次服用二錢,每日三次,用酒送服。

除了治療疝氣外,荔枝核幾乎沒有其他用途,因此沒有記載其用藥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