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6)

1. 木瓜實

味酸,溫,無毒。主濕痹腳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

疏:,木瓜實得春生之氣,稟曲直之化,故其味酸,氣溫無毒。氣薄味厚,降多於升,陽中陰也。入足太陰、陽明,兼入足厥陰。其主濕痹腳氣者,以脾主四肢,又主肌肉,性惡濕而喜燥。濕侵肌肉,則為濕痹;傷足絡則成腳氣。木瓜溫能通肌肉之滯,酸能斂濡滿之濕,則腳氣、濕痹自除也。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者,脾胃病也。夏月暑濕飲食之邪傷於脾胃,則揮霍撩亂,上吐下瀉,甚則肝木乘脾而筋為之轉也。酸溫能和脾胃,固虛脫,兼之入肝而養筋,所以能療肝脾所生之病也。藏器治腳氣衝心,強筋骨,下冷氣,止嘔逆。《大明》主吐瀉,水腫,心腹痛。好古治腹脹善噫,心下煩痞。無非取其去濕和胃,滋脾益肺,利筋骨,調榮衛,通行收斂,有並行不悖之功也。

主治參互

得白扁豆、藿香、白茯苓、橘皮、白梅、人參、白朮、甘草、砂仁、香薷,治傷暑霍亂,吐瀉不止;加入石斛、雞舌香,治轉筋。同當歸、石斛、牛膝、續斷、芍藥、橘皮,治血虛轉筋。同薏苡仁、朮、茯苓、五加皮、石斛、萆薢、黃柏,治濕熱腳氣。同人參、白茯苓、麥門冬、藿香、白豆蔻、竹茹、枇杷葉,治胃虛嘔吐。

一味末之,白湯吞三錢,日五服,治楊梅結毒有效。入六和湯,治暑月霍亂。《聖惠方》治霍亂轉筋。木瓜一兩,酒一升,煎服。不飲酒者,煎湯服。仍煎湯浸青布裹其足。《御藥院方》四蒸木瓜丸:治肝腎脾三經氣虛,為風寒暑濕相搏,流注經絡。凡遇時令不和,七情怫鬱,必致發動,或腫滿,或頑痹,憎寒壯熱,嘔吐自汗,霍亂吐利。

用宣州大木瓜四個,切蓋剜空聽用。一個入黃耆、續斷末各半兩於內,一個入蒼朮、橘皮末各半兩於內,一個入烏藥、黃松節末各半兩於內(黃松節即茯神心中木也),一個入威靈仙、苦葶藶末各半兩於內。以原蓋蓋好拴定,用酒浸透,入甑內蒸熟,曬乾,再浸蒸,如此三度,搗末,以榆皮末、水和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醫林集要》:翻花痔瘡。木瓜為末,以鱔魚身上涎調,貼之,以紙護住。

簡誤

下部腰膝無力,由於精血虛,真陰不足者,不宜用。傷食,脾胃未虛,積滯多者,不宜用。入藥忌犯鐵器。

白話文:

木瓜實味酸性溫,無毒。主要用於治療濕痹、腳氣、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以及肢體抽搐不止等症狀。

木瓜因其在春天生長,吸收天地之氣,故而味酸性溫且無毒。其氣味輕薄而味道濃厚,具有下降的特性多於上升,屬陰中之陽。它主要作用於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也兼顧足厥陰肝經。它能治療濕痹和腳氣,是因為脾主四肢和肌肉,且脾性惡濕而喜燥。濕邪侵犯肌肉則導致濕痹,損傷足部經絡則形成腳氣。木瓜溫熱的特性可以通暢肌肉的阻滯,酸味則能收斂濕邪,因此能治療腳氣和濕痹。霍亂引起的大吐瀉和抽搐不止,都是脾胃疾病。夏季暑濕之邪侵犯脾胃,就會造成脾胃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嚴重時肝木克脾,導致筋脈抽搐。木瓜酸溫的特性能調理脾胃,固攝元氣,並能滋養肝經,所以能治療肝脾相關的疾病。古籍記載,木瓜可用於治療腳氣、心痛、強健筋骨、消除寒氣、止嘔逆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嘔吐腹瀉、水腫、心腹疼痛、腹脹噯氣、心下煩悶等。總之,木瓜的功效在於祛濕、和胃、健脾益肺、利筋骨、調節氣血、通行收斂,這些功效並行不悖。

木瓜可與白扁豆、藿香、白茯苓、橘皮、白梅、人參、白朮、甘草、砂仁、香薷等配伍,治療因傷暑引起的霍亂、嘔吐腹瀉不止;加入石斛、雞舌香,治療抽搐;與當歸、石斛、牛膝、續斷、芍藥、橘皮等配伍,治療血虛引起的抽搐;與薏苡仁、白朮、茯苓、五加皮、石斛、萆薢、黃柏等配伍,治療濕熱腳氣;與人參、白茯苓、麥門冬、藿香、白豆蔻、竹茹、枇杷葉等配伍,治療胃虛嘔吐。

單用木瓜研末,用溫水送服三錢,一日五次,可有效治療楊梅瘡;加入六和湯中,治療夏季霍亂;《聖惠方》記載,可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抽搐;用木瓜一兩,酒一升煎服,不飲酒者可用水煎服,並用藥湯浸濕青布裹敷足部。《御藥院方》記載的四蒸木瓜丸,可治療肝腎脾三經氣虛,以及風寒暑濕交雜侵犯經絡所致的腫脹、頑痹、寒熱、嘔吐自汗、霍亂吐瀉等症狀。

《醫林集要》記載,木瓜研末,用鱔魚黏液調敷,可治療痔瘡。

需要注意的是,腰膝酸軟無力,因精血虧虛、陰液不足者不宜使用;食積、脾胃未虛、積滯較多者不宜使用;入藥時忌用鐵器。

2.

味甘,寒,無毒。主通鼻耳氣,腸澼不足。

疏:,柿稟地中之陰氣以生,故味甘,氣寒,無毒。入手、足太陰經。鼻者,肺之竅也。耳者,腎之竅也。金水二臟最忌火熱,二臟有火上炎,則外竅閉而不通。得甘寒之氣,俾火熱下行,竅自清利矣。肺與大腸為表裡,濕熱傷血分,則為腸澼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熱,臟氣清而腑病亦除也。

乾柿:寒氣稍減,能厚腸胃,補不足,潤肺止渴,功同於前。

柿霜:清心肺間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喉舌口瘡。總之其功長於清肅上焦火邪,兼能益脾開胃,故三者所主雖不同,而其源皆歸於一義也。

主治參互

柿霜得桑根白皮、百部、天麥門冬、沙參、貝母、蘇子、枇杷葉、橘紅、栝樓根,作丸噙化,治肺經有火,咳嗽生痰。

簡誤

柿性寒,肺經無火,因客風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腸胃虛脫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積,及風寒腹痛,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不宜與蟹同食,令人腹痛作瀉。

白話文:

柿子味甘、性寒,無毒。能暢通鼻腔和耳朵的氣息,治療腸胃虛弱。

柿子生長於地底陰氣,因此味甘性寒且無毒,進入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鼻子是肺的竅穴,耳朵是腎的竅穴。金(肺)水(腎)兩臟最怕火熱,若兩臟有火邪上炎,則外竅阻塞不通。柿子的甘寒之氣能使火熱下降,竅穴自然就通暢了。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濕熱傷害血分,就會導致腸胃虛弱。柿子的甘味能滋養血液,寒性能去除熱邪,臟腑之氣清了,腑部的疾病也就好了。

柿餅:寒性略減,能滋養腸胃,補益不足,潤肺止渴,功效與鮮柿相似。

柿霜:能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化痰止咳,治療喉嚨、舌頭、口腔潰瘍。總之,柿子、柿餅、柿霜的功效都著重於清肅上焦的火邪,同時還能健脾開胃,雖然主治不同,但根本功效都是一致的。

柿霜與桑白皮、百部、天冬、麥冬、沙參、貝母、蘇子、枇杷葉、橘紅、栝樓根等藥材製成丸劑含化,可以治療肺經有火、咳嗽痰多。

柿子性寒,若肺經沒有火邪,因受風寒而咳嗽的人,不宜食用。此外,患有寒痢、泄瀉、腸胃虛弱、脾胃虛寒積聚、風寒腹痛、受寒嘔吐的人,也不宜食用。柿子也不宜與螃蟹同食,會導致腹痛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