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十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5)

1. 梅實

味酸,平,無毒。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止下痢,好唾口乾。

疏:,梅實,即今之烏梅也。梅得木氣之全,故其味最酸,所謂曲直作酸是也。經曰:熱傷氣。邪客於胸中,則氣上逆而煩滿,心為之不安。烏梅味酸,能斂浮熱,能吸氣歸元,故主下氣,除熱煩滿,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腸虛脫也。好唾口於者,虛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斂虛火,化津液,固腸脫,所以主之也。其主腰體痛,偏枯不仁者,蓋因濕氣侵於經絡,則筋脈弛縱,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養筋,肝得所養,則骨正筋柔,機關通利,而前證除矣。其主去死肌,青黑痣,惡肉者,白梅之功也。白梅味鹹,咸能軟堅故也。又能消痰,醒睡,止霍亂,解酒毒。弘景雲:生梅、烏梅、白梅功用大約相似,第烏梅較良,資用更多。

主治參互

烏梅同川黃連、白芍藥、滑石、甘草、蓮肉、白扁豆、葛根、升麻、紅曲、橘紅作丸,治滯下如神。一味作湯代茶飲,治火炎頭痛。仲景烏梅丸:治蛔厥,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即出故耳。用烏梅三百個,細辛、附子、人參、桔梗、黃柏各六兩,當歸、蜀椒各四兩,黃連一斤,乾薑十兩,搗烏梅肉和丸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

《劉涓子鬼遺方》:蝕惡瘡努肉。用烏梅肉燒為灰,傅上,惡肉立盡。《聖惠方》:赤痢腹痛。烏梅肉、黃連各四兩,煉蜜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日三服。《圖經本草》治勞瘧。用烏梅十四枚,豆豉二合,甘草三寸,生薑一塊,以童便二升,煎去一半,溫服即止。治暑氣霍亂。

白梅一個,和仁搗碎,入絲瓜葉一葉,或扁豆葉,再搗爛,用新汲水調,灌下即釋。

簡誤

《素問》云:味過於酸,肝氣以津。又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以肝主筋,性喜升發,酸味斂束,是違其性之所喜也。梅實過酸,不宜多食。齒痛及病當發散者,咸忌之。

白話文:

梅實味酸性平,無毒。主要功效是降氣、去除煩熱、安定心神、止痛、治療肢體麻木、肌肉壞死、去除青黑色痣和頑疾、止瀉、以及改善口乾舌燥。

烏梅就是現在的烏梅。梅子充分吸收了木氣,所以味道非常酸,這符合「曲直作酸」的道理。經書說:「熱傷氣。」邪氣入侵胸中,就會導致氣逆而煩悶,心神不安。烏梅味酸,可以收斂浮熱,也能夠收攝元氣,所以能降氣、去除煩熱和安定心神。下痢是大腸虛弱下陷,口乾舌燥是虛火上炎,津液不足。酸味可以斂降虛火,生津液,固攝腸道,所以能治療這些病症。烏梅能治療腰體疼痛和肢體麻木,是因為濕邪侵犯經絡,導致筋脈鬆弛,疼痛或麻木。肝主筋,酸味入肝能滋養筋脈,肝得到滋養,則骨骼強健,筋脈柔韌,經絡暢通,上述症狀就能消除。烏梅能治療肌肉壞死、青黑色痣和惡性腫瘤,這是白梅的功效。白梅味鹹,鹹味能軟堅散結。白梅還能化痰、醒腦、止霍亂、解酒毒。據記載,生梅、烏梅、白梅的功效大致相似,但烏梅效果更好,應用更廣泛。

烏梅可以與川黃連、白芍藥、滑石、甘草、蓮子肉、白扁豆、葛根、升麻、紅曲、橘紅等藥材製成丸劑,治療腸胃阻塞效果神奇。單獨用烏梅煎湯代茶飲,可以治療火熱頭痛。仲景烏梅丸可以治療蛔蟲引起的症狀,例如上腹脹痛、時而發作時而停止,進食後嘔吐,然後再次發作,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就出來活動的緣故。方劑包括烏梅三百個,細辛、附子、人參、桔梗、黃柏各六兩,當歸、蜀椒各四兩,黃連一斤,乾薑十兩,將烏梅肉搗碎和藥丸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前服用十丸,一日三次。

此外,烏梅還可以治療惡性瘡瘍,將烏梅肉燒成灰,敷在患處,可以去除壞死組織。烏梅還可以治療赤痢腹痛,可以用烏梅肉和黃連等藥材製成藥丸服用。烏梅還可以治療瘧疾和暑熱霍亂等疾病。白梅也可以治療暑熱霍亂。

過酸的食物會損傷肝氣,導致津液不足。酸味入筋,筋脈有病的人不宜多食酸味食物。因為肝主筋,喜升發,酸味有斂束的作用,與肝的特性相違背。梅子過酸,不宜多吃。牙痛和需要發散治療的疾病,都應忌食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