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食鹽

味鹹,溫,無毒。主殺鬼蠱邪疰毒氣,下部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堅肌骨。多食傷肺喜咳。

疏:,鹽稟水氣以生。《洪範》:潤下作咸。《素問》:水生咸。此鹽之根源也。《本經》:味鹹。《別錄》:鹹溫無毒。察其本具氣味則是鹹寒,而非溫也。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入足少陰,亦入手少陰,足陽明,手太陰、陽明經。其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及傷寒寒熱者,皆熱邪在陽明也。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正此之謂也。《五臟苦欲補瀉》云: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咸補之。心虛則邪熱客之而卒痛,鹹寒能除熱補心,故主心腹卒痛也。凡濕熱在下焦,則為䘌瘡;留著經絡,則肌骨軟。鹹寒能除濕熱,故主之也。或以為咸能軟堅,又何以堅肌骨?不知肌骨軟緩皆濕熱所致,經曰:熱則骨消筋緩。又曰:體重胕腫,肉如泥,皆屬於濕。如夏月濕熱大盛,則肉食易於潰散,得鹽性之鹹寒,乃能堅久不腐也。鹹味湧泄,所以能吐胸中痰癬,及鬼蠱邪疰毒氣,悉皆吐出也。多食作肺喜咳者,肺主清肅,多食則鹹味漬入肺竅,故令咳也。《日華子》以助水臟,及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火灼,通大小腸,療疝氣。諸治悉取其入腎,入心,走血軟堅,除熱潤下之功耳。

白話文:

鹽,味道鹹,性溫,無毒。主要功能包括殺死鬼蠱邪症毒氣,治療下部傷口,以及傷寒所引發的寒熱症狀,幫助排除胸中的痰癢,減緩心腹突然發生的疼痛,強化肌肉骨骼。過量攝取可能會傷害肺部並引發咳嗽。

鹽由水氣生成,《洪範》提到其具有潤滑和引導鹹味的特性,《素問》則指出水生成鹹味,這是鹽的本質來源。《本經》指出鹽的味道是鹹的,《別錄》則指出它是溫的且無毒。從其基本特性和味道來看,它應該是寒性的,而不是溫性的。它的氣質輕薄但味道濃厚,屬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鹽進入腳少陰經,同時也影響到手少陰、腳陽明、手太陰、陽明經。

對於腸胃熱結、喘息、胸中病症以及傷寒所引發的寒熱症狀,鹽可以清除熱邪,這是因為熱邪在陽明經。《五臟苦欲補瀉》提到,心希望軟弱,因此需要食用鹹味來使其軟弱,並用鹹味來補充。心虛時,邪熱會突然攻擊而引發疼痛,鹹寒的性質能夠消除熱邪補充心臟,因此能治療心腹的突然疼痛。在下焦有濕熱的情況下,會導致下部傷口的形成;如果滯留在經絡中,會使肌肉和骨骼變得軟弱。鹹寒性質能夠清除濕熱,因此對此有治療作用。然而,鹹味能夠軟化堅硬的物體,那麼為什麼它又能使肌肉骨骼變得堅硬呢?這是因爲肌肉骨骼的軟弱緩慢都是由於濕熱引起的,經典上提到熱邪會導致骨頭消融和筋脈弛緩,還提到身體沈重、腫脹、肌肉如同泥巴,這些都與濕邪有關。在夏季,當濕熱極度旺盛時,肉類容易腐敗,但由於鹽的鹹寒性質,能夠保持其持久不腐。

鹹味具有湧洩的特性,因此能夠吐出胸中的痰癢和鬼蠱邪症毒氣。過量攝取可能會傷害肺部並引發咳嗽。《日華子》認為鹽可以幫助腎臟、治療霍亂、心痛、金創傷、明目、止風淚邪氣、各種蟲傷、腫瘤、火燒傷,以及調節大小腸、治療疝氣等。這些治療效果都是通過鹽進入腎臟、心臟、走血軟化堅硬、清除熱邪、潤滑下部的特性來實現的。

主治參互

炒鹽三錢,以炒砂仁五錢,為末泡湯,井水澄冷,灌下。治霍亂心腹絞痛,有效。一味炒,作湯,治心經火熱作痛。柳柳州纂《救三死方》治霍亂上不得吐,下不得瀉,氣絕欲死者。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溫服,少頃吐下,即愈也。孫真人方:卒中屍遁,服鹽湯取吐,效。

甄權《藥性論》:中惡心痛,鹽如雞子大,青皮裹,燒赤,納酒中,頓服。當吐惡物愈。唐瑤《經驗方》:風熱牙痛,以槐枝煎濃湯二碗,入鹽一斤,煮乾炒研,日用揩齒,以水洗目。《梅師方》:蜈蚣咬人,嚼鹽塗之,或鹽湯洗之,炒。《經驗方》:蚯蚓咬毒,形如大風,眉鬢皆落,惟濃煎鹽湯,浸身數遍即愈。

白話文:

【主治參互】

炒鹽三錢,加入五錢的砂仁粉,加水泡製成湯,用井水澄清後冷卻,灌入病患。此法對治霍亂及心腹絞痛非常有效。單用炒鹽煮湯,能治療心經火熱引起的疼痛。柳柳州所編纂的《救三死方》中提到,對於霍亂患者若無法嘔吐、排便,氣息微弱接近死亡的情況,可用一大匙鹽,熬至金黃色,再加入童子尿一升混合,溫服後不久就能嘔吐和排便,病症得以痊癒。孫真人的一個方子指出,突然中風或昏厥(屍遁)的急症,服用鹽湯催吐,效果顯著。

甄權的《藥性論》中說明,對於中毒導致的心痛,可以使用雞蛋大小的鹽塊,包裹青皮,燒至紅熱後放入酒中,一次性飲服,可吐出惡物而痊癒。唐瑤的《經驗方》則提到,風熱引致的牙痛,可以用槐枝煎成濃湯兩碗,加入一斤鹽,煮乾後研磨成粉末,每日用來刷牙,同時以清水洗眼。《梅師方》中提到,蜈蚣咬傷人後,可以嚼食鹽塗抹於傷口,或者用鹽湯清洗,並需經過炒製處理。《經驗方》則指出,如果被蚯蚓咬傷,傷口會出現類似大風病的症狀,眉毛和鬢髮都可能掉落,此時需要將濃煎的鹽湯浸浴幾次,病症即可痊癒。

浙西將軍張韶病此,每夕蚯蚓鳴於體,一僧用此方而安,蚯蚓畏鹽故也。

簡誤

《內經》曰: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多食則脈凝澀而色變。凡血病,及喘嗽、水腫、消渴,法所大忌。以其或傷肺引痰,或澀血脈,或助水邪,或走精液故也。

白話文:

浙江的將軍張韶得了這個病,每晚在體內有蚯蚓的鳴叫聲。有一位和尚使用了這個方子後,病情得到了緩解,這是因為蚯蚓害怕鹽。

《內經》說:鹹味能影響血液,對於有血液問題的人來說,不宜過量食用鹹味食物,否則會導致脈搏凝滯和皮膚顏色改變。對於所有涉及血液問題、哮喘、浮腫、糖尿病等疾病,都應當避免過量食用鹹味食物。因為鹹味可能傷害肺部引發痰症,也可能使血液運行不暢,還有可能助長水邪,或者導致精液流失。

2. 水銀

味辛,寒,有毒。主疥瘻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蝨,墮胎除熱。以傅男子陰,陰消無氣。殺金銀銅錫毒,熔化還復為丹,久服神仙不死。一名汞。(得鉛則凝,得硫則結,並棗肉、人唾研則散。別法煅為膩粉、粉霜,得紫河車則伏,得川椒則收。)

疏:,水銀從石中迸出為石汞,從丹砂中出者為朱里汞,即丹砂中液也。稟至陰之氣而有汞,故其味辛,其氣寒而有毒,善能殺蟲,其氣下走無停歇。故《本經》以之主疥瘻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蝨及墮胎除熱也。至陰之精,能消陽氣,故不利男子陰也。神仙不死之說,必得鉛華相合,乃能收攝真氣,凝結為丹。即道家所謂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之旨也。伏煉五金為泥,以其性能殺金銀銅錫毒也,熔化還復為丹,亦出仙家烹煉耳。

白話文:

【性質】味辛,性寒,有毒。主要用於治療疥瘻、痂瘍、白癬、頭癢、殺除皮膚中的蟲蝨,以及引發墮胎,消除體內熱氣。它能直接塗抹在男性生殖器上,導致男性失去活力。它能殺死金、銀、銅、錫等金屬中的毒素,將熔化的金屬重新煉製成丹藥。長期服用可以長生不老。又名水銀。

【註解】水銀來自於岩石爆裂而出的是石汞,來自於丹砂的稱為朱裏汞,實際上就是丹砂中的液體。它具備極強的陰性特性,因此味道辛辣,性寒且帶有毒性,能有效殺蟲,氣息下行,沒有停止。因此,《本經》中提到它可以治療疥瘻、痂瘍、白癬、頭癢、殺除皮膚中的蟲蝨以及引發墮胎、消除熱氣。極陰之精能消滅陽氣,因此對男性生殖器不利。對於長生不老的說法,必須與鉛華結合,才能收納真氣,凝聚為丹藥。這與道家所說的「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的道理相似。它能將金、銀、銅、錫等金屬煉製成泥,因為它的特點是能殺死這些金屬中的毒素。熔化後再煉製成丹藥,也是出自仙家的煉丹之道。

主治參互

得礬石、丹砂、芒硝、雄黃、黑鉛,入陽城罐內,如法升煉,名紅粉霜。能止痛生肌。少加冰片,研勻擦廣瘡有效。製法:白礬、輕粉,同大風子、蛇床子、樟腦、輕粉、枯礬、雄黃、胡桃油,治疥癬蟲瘡。《肘後方》:一切惡瘡。水銀、黃連、胡粉熬黃,各一兩,研勻傅之,干則以唾調。

白話文:

主要治療項目為參互。

取礬石、丹砂、芒硝、雄黃、黑鉛,放入陽城罐中,依照正確方法進行提煉,產出名為「紅粉霜」。它能達到止痛和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如果稍微加入一些冰片,研磨均勻後塗抹在廣泛的創傷上,效果更佳。

製法:使用白礬、輕粉,與大風子、蛇牀子、樟腦、輕粉、枯礬、雄黃、胡桃油,一同用於疥癬蟲瘡的治療。《肘後方》中提到,對於各種惡性瘡傷,可使用水銀、黃連、胡粉經過熬煮後,各取一兩,研磨均勻後敷在患處,乾燥時再以唾液調和使用。

簡誤

陳藏器曰:水銀入耳,能食人腦至盡;入肉令百節攣縮,倒陰絕陽。人患疥瘡,多以水銀塗之。性重直入肉,宜謹之。頭瘡切不可用,恐入經絡,必緩筋骨。寇宗奭云:水銀入藥,雖各有法,極須審謹,有毒故也。歷舉學士大夫惑於方士之說,服煅煉水銀暴卒者,不可勝數。婦人誤服,多致絕孕。其為毒害昭昭矣。惟宜外傅,不宜內服,入口為厲,可不戒哉!

白話文:

陳藏器說:水銀進入耳朵,能吃盡人的腦髓;進入皮肉會導致全身關節收縮,影響陰陽平衡。人們常常用水銀來治療疥癬,但水銀會重力深入皮膚,使用時需謹慎。頭部傷口絕對不能使用,以防進入經絡,導致筋骨鬆弛。寇宗奭指出:水銀用於藥物,雖然有各自的使用方法,但都必須非常小心,因為水銀本身就具有毒性。歷史上因相信方士之言,服用煅煉過的水銀而突然死亡的人數不勝數。婦女誤服水銀,往往導致不孕。水銀的毒性是顯而易見的。只適合外敷,不適合內服,入口即為毒害,豈能不警惕!

3. 石膏

味辛、甘,微寒、大寒,無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瘡。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湯浴。(堅白明瑩者良,浙人呼為寒水石者真。)

疏:,石膏稟金水之正,得天地至清至寒之氣,故其味辛甘,其氣大寒而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足陽明,手太陰、少陽經氣分。辛能解肌,甘能緩熱,大寒而兼辛甘則能除大熱。故《本經》主中風寒熱,熱則生風故也。邪火上衝,則心下有逆氣及驚喘。陽明之邪熱甚,則口乾舌焦不能息。邪熱結於腹中,則腹中堅痛。邪熱不散,則神昏譫語,同乎邪鬼。肌解熱散汗出,則諸證自退矣。惟產乳金瘡,非其用也。《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者,以諸病皆由足陽明胃經邪熱熾盛所致。惟喘息咽熱,略兼手太陰病。此藥能散陽明之邪熱,降手太陰之痰熱,故悉主之也。甄權亦用以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如火。日華子用以治天行熱狂,頭風旋,揩齒。東垣用以除胃熱,肺熱,散陽邪,緩脾益氣者,邪熱去則脾得緩,而元氣回也。潔古又謂:止陽明經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大渴引飲,中暑,及牙痛者,無非邪在陽明經所生病也。理陽明則蔑不濟矣。足陽明主肌肉,手太陰主皮毛,故又為發斑、發疹之要品。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若用鮮少,則難責其功。世醫罔解,茲特表而著之。

白話文:

【性質】味辛、甘,溫度有微寒與大寒,且無毒。主要功能包括治療中風引起的寒熱症狀、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無法正常呼吸、腹部堅硬疼痛等。此外,它還能驅除邪氣與鬼魅,對產後傷口及金瘡有療效。對於時令性疾病引起的頭痛、身體發熱、三焦的熱症、皮膚熱症、腸胃阻塞氣體、發汗解肌、止消渴、緩解胸腹脹滿、喉嚨熱痛等症狀均有療效。

【疏解】石膏是金屬和水的正氣所產生,承載天地至清至寒的氣息,因此具有辛甘的味道和大寒的溫度,無毒。它既是陰中帶陽的藥物,可以升可以降。進入足陽明、手太陰、少陽經絡。辛能解開肌肉,甘能緩解熱症,大寒並帶有辛甘味道,能夠清除大熱。所以《本經》提到它能治療中風寒熱,因為熱會導致風。邪氣上衝,會引起心下逆氣及驚喘。陽明經的邪熱過重,會導致口乾舌焦,無法正常呼吸。邪熱聚結於腹部,會導致腹部堅硬疼痛。邪熱未能消散,會導致神智混亂,如同受到邪鬼的影響。肌體熱氣散去,汗水流出,各種症狀自然退去。然而,對於產後哺乳及金瘍的治療並非它的主要用途。

《別錄》中提到,石膏能治療時令性疾病引起的頭痛、身體發熱、三焦熱症、皮膚熱症、腸胃阻塞氣體、發汗解肌、止消渴、緩解胸腹脹滿、喉嚨熱痛等症狀,這是因為所有疾病都與足陽明胃經的邪熱過盛有關。對於喘息、喉嚨熱痛,則稍微涉及手太陰病。此藥能夠消除陽明經的邪熱,降低手太陰的痰熱,因此它可以治療所有這些病症。

甄權用石膏來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如裂、壯熱如火。日華子用它來治療流行熱病、頭風、旋轉,並作為牙齒的擦拭劑。東垣用它來治療胃熱、肺熱、排除陽邪、增強脾氣。邪熱消失後,脾氣就能得到緩解,元氣也能回復。潔古認為它能止住陽明經的頭痛、發熱、畏寒、下午潮熱、口渴引飲、中暑,以及牙痛,這些都是邪氣在陽明經所引發的病症。治療陽明經的病症,基本上都能得到幫助。足陽明經主管肌肉,手太陰經主管皮膚,因此石膏也被用作發斑、發疹的重要藥物。它可以起死回生,其療效堪比金液。如果使用量不足,就難以達到療效。但由於醫學界普遍未理解這個概念,特別是關於石膏的療效和用法,這一點特別被強調和註明。

主治參互

仲景白虎湯,專解陽明邪熱,其證頭疼壯熱,口渴煩躁,鼻乾,目眴眴不得眠,畏人聲、木聲,畏火。若勞役人病此,元氣先虛者,可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發斑陽毒盛者,白虎湯加竹葉、麥門冬,以石膏為君,自一兩至四兩,麥門冬亦如之。知母自七錢至二兩,竹葉自百片至四百片,粳米自一大撮至四大撮。

甚則更加黃連、黃芩,名三黃石膏湯。自一劑至四劑,婦人妊娠病此者,亦同。傷寒汗後煩熱不解,竹葉石膏湯主之。小兒痧疹發熱,口渴唇焦,咳嗽多嚏,或多痰,或作泄,竹葉石膏湯加赤檉木枝兩許,貝母、栝樓根各二三錢主之。發斑亦同,甚則加三黃。瘧疾頭痛,壯熱多汗,發渴,亦用竹葉石膏湯二三劑主之。

白話文:

主要治療對象為:

  • 針對張仲景所創制的「白虎湯」,專門用於清除陽明經的邪熱。症狀包括頭痛、強烈的熱感、口渴、煩躁、鼻乾、眼瞼跳動、失眠、怕人的聲音、木製品的聲音,以及怕火。如果勞累過度的人出現這種病症,且原本元氣已虛弱,可以加入「人參」,成為「人參白虎湯」。

  • 白虎湯若加用「竹葉」和「麥門冬」,特別是當熱毒嚴重時,石膏用量可從一兩增加到四兩,麥門冬也需相應增加。知母的用量則從七錢到兩兩不等,竹葉則從一百片到四百片,粳米則從一大撮到四大撮。

  • 若病情加重,可再加入「黃連」和「黃芩」,成為「三黃石膏湯」,用量從一劑到四劑不等。懷孕的婦女若生病,治療方式也相同。

  • 若傷寒後出汗仍感到煩熱無法解除,應使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

  • 對於小兒出疹發熱、口渴、嘴脣乾燥、咳嗽、打噴嚏頻繁、有痰、或拉肚子的情況,可用「竹葉石膏湯」加上赤檉木枝、貝母和栝樓根來治療。對於出斑的情況,若情況嚴重,可加上「三黃」。

  • 針對瘧疾引起的頭痛、強烈的熱感、多汗、口渴的情況,也可使用「竹葉石膏湯」二三劑來治療。

虛者加人參,後隨證施治。中暑用白虎湯,虛者加人參。太陽中暍,亦用竹葉石膏湯。胃家實熱,或嘈雜,消渴善飢,齒痛,皆須竹葉石膏湯主之。

簡誤

石膏本解實熱,祛暑氣,散邪熱,止渴、除煩之要藥。溫熱二病多兼陽明,若頭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飲者,邪在太陽也,未傳陽明不當用。七八日來邪已結,里有燥糞,往來寒熱,宜下者勿用。暑氣兼濕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瘧邪不在陽明則不渴,亦不宜用。產後寒熱由於血盛,或惡露未盡;骨蒸勞熱由於陰精不足,而不由於外感;金瘡下乳更非其職。宜詳察之,並勿誤用。

白話文:

對於虛弱的狀況,可以加入人參進行治療,根據症狀再進行調整治療。中暑的情況可用白虎湯,若體質虛弱則需加入人參。太陽中暍時,可使用竹葉石膏湯。胃部實熱,或者感到嘔吐,口渴,饑餓,牙痛等情況,都適合使用竹葉石膏湯來進行治療。

石膏具有解除實熱,消除暑氣,疏散邪熱,止渴,消除煩躁的重要作用。溫熱疾病往往伴隨著陽明經的影響,如果出現頭痛,全身骨痛,但不口渴,不想喝水的情況,這代表邪氣在太陽經,尚未傳至陽明經,不應使用石膏。如果七八天後邪氣已經結聚,腸胃中有乾燥的糞便,出現反復的寒熱,需要通便時不應使用石膏。如果暑氣與濕氣混合導致腹瀉,脾胃功能非常弱的人不適合使用石膏。如果瘧疾不是在陽明經,就不會口渴,也不適合使用石膏。產後出現寒熱可能是因為血量過多,或是惡露沒有完全排出;骨蒸勞熱可能是因為陰精不足,而不是外感造成的;金創傷後需要催奶也不是石膏的職能。在使用時必須詳細觀察,並且避免錯誤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