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四 (2)
卷四 (2)
1. 食鹽
味鹹,溫,無毒。主殺鬼蠱邪疰毒氣,下部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堅肌骨。多食傷肺喜咳。
疏:,鹽稟水氣以生。《洪範》:潤下作咸。《素問》:水生咸。此鹽之根源也。《本經》:味鹹。《別錄》:鹹溫無毒。察其本具氣味則是鹹寒,而非溫也。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入足少陰,亦入手少陰,足陽明,手太陰、陽明經。其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及傷寒寒熱者,皆熱邪在陽明也。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正此之謂也。《五臟苦欲補瀉》云: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咸補之。心虛則邪熱客之而卒痛,鹹寒能除熱補心,故主心腹卒痛也。凡濕熱在下焦,則為䘌瘡;留著經絡,則肌骨軟。鹹寒能除濕熱,故主之也。或以為咸能軟堅,又何以堅肌骨?不知肌骨軟緩皆濕熱所致,經曰:熱則骨消筋緩。又曰:體重胕腫,肉如泥,皆屬於濕。如夏月濕熱大盛,則肉食易於潰散,得鹽性之鹹寒,乃能堅久不腐也。鹹味湧泄,所以能吐胸中痰癬,及鬼蠱邪疰毒氣,悉皆吐出也。多食作肺喜咳者,肺主清肅,多食則鹹味漬入肺竅,故令咳也。《日華子》以助水臟,及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火灼,通大小腸,療疝氣。諸治悉取其入腎,入心,走血軟堅,除熱潤下之功耳。
主治參互
炒鹽三錢,以炒砂仁五錢,為末泡湯,井水澄冷,灌下。治霍亂心腹絞痛,有效。一味炒,作湯,治心經火熱作痛。柳柳州纂《救三死方》治霍亂上不得吐,下不得瀉,氣絕欲死者。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溫服,少頃吐下,即愈也。孫真人方:卒中屍遁,服鹽湯取吐,效。
甄權《藥性論》:中惡心痛,鹽如雞子大,青皮裹,燒赤,納酒中,頓服。當吐惡物愈。唐瑤《經驗方》:風熱牙痛,以槐枝煎濃湯二碗,入鹽一斤,煮乾炒研,日用揩齒,以水洗目。《梅師方》:蜈蚣咬人,嚼鹽塗之,或鹽湯洗之,炒。《經驗方》:蚯蚓咬毒,形如大風,眉鬢皆落,惟濃煎鹽湯,浸身數遍即愈。
浙西將軍張韶病此,每夕蚯蚓鳴於體,一僧用此方而安,蚯蚓畏鹽故也。
簡誤
《內經》曰: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多食則脈凝澀而色變。凡血病,及喘嗽、水腫、消渴,法所大忌。以其或傷肺引痰,或澀血脈,或助水邪,或走精液故也。
白話文:
食鹽
食鹽味鹹性溫,無毒。主要功效是殺死鬼蠱、邪氣、毒氣,治療下體瘡瘍、傷寒寒熱、吐出胸中痰癖,止息心腹突然疼痛,以及強健筋骨。但食用過多會傷肺,導致咳嗽。
鹽的產生源於水氣。《洪範》記載:鹽能潤下,其味鹹。《素問》也說:水生鹹。這就是鹽的本源。《本經》記載其味鹹,《別錄》記載其鹹溫無毒。但觀察其本性,應是鹹寒而非溫。鹽氣薄味厚,屬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進入足少陰、手少陰、足陽明、手太陰、陽明經脈。它主要治療腸胃積熱、喘逆胸痛及傷寒寒熱等症狀,這些都是陽明經熱邪所致。經書記載:內有熱邪,需用鹹寒之物治療,這正是這個道理。《五臟苦欲補瀉》中提到:心臟若想柔軟,就應該服用鹹味食物使之柔軟,以鹹味來補充心臟。心臟虛弱則邪熱入侵導致突發性疼痛,鹹寒之性可以清熱補心,所以能治心腹驟痛。凡是下焦濕熱,就會導致瘡瘍;若濕熱停留在經絡中,就會導致筋骨軟弱。鹹寒之性可以去除濕熱,所以能治療這些病症。有人認為鹹味能軟堅,那為何又能堅固筋骨呢?這是因為筋骨軟弱都是濕熱造成的,經書記載:熱則骨消筋緩,體重胕腫,肉如泥,都屬於濕邪。例如夏季濕熱盛行時,肉類容易腐敗,但鹽的鹹寒之性可以使其堅固不腐。鹹味具有湧泄作用,所以能吐出胸中痰癖,以及鬼蠱、邪氣、毒氣等。食用過多會傷肺導致咳嗽,是因為肺主清肅,食用過多鹹味會侵蝕肺竅,所以會引起咳嗽。《日華子本草》記載鹽能助益水臟,治療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以及一切蟲傷、瘡腫火灼,通大小腸,治療疝氣。這些治療方法都利用了鹽入腎、入心、行血、軟堅、除熱、潤下的功效。
主治驗方舉例:
炒鹽三錢,炒砂仁五錢,研末泡在井水澄清冷水中,灌服,治療霍亂心腹絞痛有效。單用炒鹽煎湯,治療心經火熱疼痛。柳宗元《救三死方》記載:治療霍亂上吐下瀉不得,氣絕將死,用鹽一大匙熬至黃色,加童子尿一升,混合溫服,片刻即可吐瀉而癒。孫真人方:中風昏迷,服用鹽湯催吐,有效。
甄權《藥性論》記載:中惡心痛,用雞蛋大小的鹽,用青皮包裹,燒紅後放入酒中,頓服,可以吐出惡物而痊癒。唐瑤《經驗方》記載:風熱牙痛,用槐枝煎濃湯二碗,加鹽一斤,煮乾研末,每日用以擦牙,並用水清洗眼睛。《梅師方》記載:蜈蚣咬傷,嚼鹽塗抹,或用鹽湯清洗。《經驗方》記載:蚯蚓咬傷,症狀類似大風,眉毛鬍鬚都脫落,用濃煎鹽湯浸泡身體數次即可痊癒。浙西將軍張韶患此病,每晚都有蚯蚓在他身上爬行鳴叫,一位僧人用此方治癒,因為蚯蚓怕鹽。
使用注意:
《內經》記載:鹹味入血,血病患者不宜多食鹹味,多食則脈絡凝澀,顏色改變。凡是血病患者,以及喘嗽、水腫、消渴等症,都應忌食。因為它可能傷肺生痰,或使血脈凝澀,或助長水邪,或損傷精液。
2. 水銀
味辛,寒,有毒。主疥瘻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蝨,墮胎除熱。以傅男子陰,陰消無氣。殺金銀銅錫毒,熔化還復為丹,久服神仙不死。一名汞。(得鉛則凝,得硫則結,並棗肉、人唾研則散。別法煅為膩粉、粉霜,得紫河車則伏,得川椒則收。)
疏:,水銀從石中迸出為石汞,從丹砂中出者為朱里汞,即丹砂中液也。稟至陰之氣而有汞,故其味辛,其氣寒而有毒,善能殺蟲,其氣下走無停歇。故《本經》以之主疥瘻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蝨及墮胎除熱也。至陰之精,能消陽氣,故不利男子陰也。神仙不死之說,必得鉛華相合,乃能收攝真氣,凝結為丹。即道家所謂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之旨也。伏煉五金為泥,以其性能殺金銀銅錫毒也,熔化還復為丹,亦出仙家烹煉耳。
主治參互
得礬石、丹砂、芒硝、雄黃、黑鉛,入陽城罐內,如法升煉,名紅粉霜。能止痛生肌。少加冰片,研勻擦廣瘡有效。製法:白礬、輕粉,同大風子、蛇床子、樟腦、輕粉、枯礬、雄黃、胡桃油,治疥癬蟲瘡。《肘後方》:一切惡瘡。水銀、黃連、胡粉熬黃,各一兩,研勻傅之,干則以唾調。
簡誤
陳藏器曰:水銀入耳,能食人腦至盡;入肉令百節攣縮,倒陰絕陽。人患疥瘡,多以水銀塗之。性重直入肉,宜謹之。頭瘡切不可用,恐入經絡,必緩筋骨。寇宗奭云:水銀入藥,雖各有法,極須審謹,有毒故也。歷舉學士大夫惑於方士之說,服煅煉水銀暴卒者,不可勝數。婦人誤服,多致絕孕。其為毒害昭昭矣。惟宜外傅,不宜內服,入口為厲,可不戒哉!
白話文:
水銀
水銀味辛,性寒,有毒。主要用於治療疥瘡、廔管、潰瘍、白禿,殺死皮膚中的蝨子,以及墮胎和退熱。塗抹於男性陰部,會導致陰部萎縮、失去機能。它可以解金、銀、銅、錫等金屬中毒,煉製後能重新成為丹藥,長期服用據說可以成仙不死。水銀又名汞。水銀遇鉛則凝固,遇硫則結塊,與棗肉、唾液研磨則分散。此外,還可以煅燒成膩粉、粉霜,遇紫河車則其毒性減弱,遇川椒則毒性收斂。
水銀從石頭中湧出者稱作石汞,從丹砂中湧出者稱作朱砂汞,也就是丹砂中的液體。它秉承至陰之氣而形成,故味辛,性寒且有毒,善於殺蟲,其氣往下走,不停歇。因此《本經》記載它能治療疥瘡、廔管、潰瘍、白禿,殺死皮膚中的蝨子,以及墮胎和退熱。至陰之精能消滅陽氣,所以不利於男性陰部。所謂成仙不死的說法,必須與鉛華等物質配合,才能收攝真氣,凝結成丹藥。這也就是道家所說的「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的意思。煉製五金成泥,是因為它能解金、銀、銅、錫等金屬中毒,熔化後重新成為丹藥,也是道家煉丹的方法。
主治參考:
將礬石、丹砂、芒硝、雄黃、黑鉛放入陽城罐中,按照方法升煉,製成名為紅粉霜的藥物,能止痛生肌。少加冰片,研磨均勻,塗抹於廣泛的瘡瘍有效。此外,白礬、輕粉與大風子、蛇床子、樟腦、輕粉、枯礬、雄黃、胡桃油一起,可用於治療疥癬、蟲瘡。《肘後方》記載,水銀可治療一切惡瘡。水銀、黃連、胡粉等量熬製成黃色,研磨均勻後塗抹,乾燥後可用唾液調和。
注意事項:
陳藏器說:水銀入耳,能吃掉人的腦髓;進入肉體則會使關節攣縮,陰莖萎縮,陽氣盡失。很多人患疥瘡,都用水銀塗抹。但水銀性重,直接進入肉體,需謹慎使用。頭部瘡瘍絕對不能使用,以免進入經絡,導致筋骨麻痺。寇宗奭說:水銀入藥,雖然各有方法,但必須非常謹慎,因為它有毒。歷史上很多學士大夫相信方士的說法,服用煉製過的水銀而暴亡的例子不勝枚舉。婦女誤服,大多導致不孕。水銀的毒害顯而易見。只能外用,不能內服,入口即危及生命,不可不警惕!
3. 石膏
味辛、甘,微寒、大寒,無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瘡。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湯浴。(堅白明瑩者良,浙人呼為寒水石者真。)
疏:,石膏稟金水之正,得天地至清至寒之氣,故其味辛甘,其氣大寒而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足陽明,手太陰、少陽經氣分。辛能解肌,甘能緩熱,大寒而兼辛甘則能除大熱。故《本經》主中風寒熱,熱則生風故也。邪火上衝,則心下有逆氣及驚喘。陽明之邪熱甚,則口乾舌焦不能息。邪熱結於腹中,則腹中堅痛。邪熱不散,則神昏譫語,同乎邪鬼。肌解熱散汗出,則諸證自退矣。惟產乳金瘡,非其用也。《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者,以諸病皆由足陽明胃經邪熱熾盛所致。惟喘息咽熱,略兼手太陰病。此藥能散陽明之邪熱,降手太陰之痰熱,故悉主之也。甄權亦用以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如火。日華子用以治天行熱狂,頭風旋,揩齒。東垣用以除胃熱,肺熱,散陽邪,緩脾益氣者,邪熱去則脾得緩,而元氣回也。潔古又謂:止陽明經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大渴引飲,中暑,及牙痛者,無非邪在陽明經所生病也。理陽明則蔑不濟矣。足陽明主肌肉,手太陰主皮毛,故又為發斑、發疹之要品。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若用鮮少,則難責其功。世醫罔解,茲特表而著之。
主治參互
仲景白虎湯,專解陽明邪熱,其證頭疼壯熱,口渴煩躁,鼻乾,目眴眴不得眠,畏人聲、木聲,畏火。若勞役人病此,元氣先虛者,可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發斑陽毒盛者,白虎湯加竹葉、麥門冬,以石膏為君,自一兩至四兩,麥門冬亦如之。知母自七錢至二兩,竹葉自百片至四百片,粳米自一大撮至四大撮。
甚則更加黃連、黃芩,名三黃石膏湯。自一劑至四劑,婦人妊娠病此者,亦同。傷寒汗後煩熱不解,竹葉石膏湯主之。小兒痧疹發熱,口渴唇焦,咳嗽多嚏,或多痰,或作泄,竹葉石膏湯加赤檉木枝兩許,貝母、栝樓根各二三錢主之。發斑亦同,甚則加三黃。瘧疾頭痛,壯熱多汗,發渴,亦用竹葉石膏湯二三劑主之。
虛者加人參,後隨證施治。中暑用白虎湯,虛者加人參。太陽中暍,亦用竹葉石膏湯。胃家實熱,或嘈雜,消渴善飢,齒痛,皆須竹葉石膏湯主之。
簡誤
石膏本解實熱,祛暑氣,散邪熱,止渴、除煩之要藥。溫熱二病多兼陽明,若頭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飲者,邪在太陽也,未傳陽明不當用。七八日來邪已結,里有燥糞,往來寒熱,宜下者勿用。暑氣兼濕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瘧邪不在陽明則不渴,亦不宜用。產後寒熱由於血盛,或惡露未盡;骨蒸勞熱由於陰精不足,而不由於外感;金瘡下乳更非其職。宜詳察之,並勿誤用。
白話文:
石膏味辛甘,性微寒至大寒,無毒。主治中風寒熱、胸悶逆氣、呼吸急促、口乾舌燥、腹痛、驅邪、產後乳汁不通、金瘡。也可治療時疫引起的頭痛發熱、三焦燥熱、皮膚發熱、腸胃氣滯,具有解肌發汗、止渴除煩、緩解腹脹、胸悶、咽喉腫痛等功效。質地堅硬、潔白、透明者為佳,浙江人稱之為寒水石者為真品。
石膏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因其稟受金水之精,具有天地間至清至寒之氣,故味辛甘,性大寒而無毒。其陰中含陽,能升能降,走足陽明經、手太陰經、手少陽經。辛味能解肌表,甘味能緩解熱症,大寒兼具辛甘則能除大熱。因此,《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治中風寒熱,因熱可致風。邪火上衝則胸悶、呼吸急促;陽明經邪熱盛則口乾舌燥;邪熱結於腹部則腹痛;邪熱不散則神志不清,如同中邪。肌表疏通、熱邪散去、汗液排出後,諸症自愈。唯產後乳汁不通及金瘡非其主治範圍。《名醫別錄》記載,石膏可治療時疫引起的頭痛發熱、三焦燥熱、皮膚發熱、腸胃氣滯,能解肌發汗、止渴除煩、緩解腹脹、胸悶、咽喉腫痛等,因諸病皆由足陽明胃經邪熱熾盛所致。喘息咽喉腫痛則略兼手太陰經病症。石膏能散陽明經邪熱,清降手太陰經痰熱,故皆可主治。甄權用其治療傷寒頭痛劇烈、高熱;日華子用其治療流行性熱病、頭痛眩暈、牙痛;李東垣用其治療胃熱、肺熱、散除陽邪、健脾益氣;潔古則用其治療陽明經頭痛、發熱惡寒、午後發熱、口渴、中暑、牙痛等,皆因邪熱在陽明經所致。治療陽明經疾病,石膏必不可少。足陽明經主肌肉,手太陰經主皮毛,故石膏也是治療斑疹的重要藥物,功效如同起死回生。但用量少則難見其效。世醫多不解其用法,故特此詳述。
石膏的臨床應用:
張仲景的白虎湯專治陽明經邪熱,症狀為頭痛、高熱、口渴煩躁、鼻乾、眼澀不能睡眠、懼怕聲音、懼火。勞累之人患此病,元氣先虛者,可加人參,稱為人參白虎湯。若發斑、陽毒盛者,白虎湯中加竹葉、麥門冬,以石膏為主藥,劑量在一兩到四兩之間,麥門冬劑量相同。知母七錢到二兩,竹葉一百片到四百片,粳米一大撮到四大撮。嚴重者可再加黃連、黃芩,稱為三黃石膏湯,一劑到四劑。孕婦患此病,治療方法相同。傷寒病汗出後煩熱不退,可用竹葉石膏湯。小兒出疹發熱、口渴唇乾、咳嗽、噴嚏、多痰或腹瀉,竹葉石膏湯中加赤檉木枝少許、貝母、栝樓根各二三錢。發斑也可用此方,嚴重者加三黃。瘧疾頭痛、高熱多汗、口渴,也可用竹葉石膏湯二三劑。虛弱者加人參,然後根據病情變化施治。中暑可用白虎湯,虛弱者加人參。太陽中暑也可用竹葉石膏湯。胃實熱、嘈雜、消渴易飢、牙痛,也可用竹葉石膏湯。
石膏使用注意事項:
石膏是治療實熱、暑熱、邪熱、止渴、除煩的重要藥物。溫熱病多兼陽明經,但若頭痛、全身骨痛而不口渴者,邪在太陽經,未傳至陽明經,不宜使用。若發病七八天,邪熱已結,腹部有燥屎,寒熱往來,需要瀉下者不宜使用。暑熱兼夾濕邪而腹瀉,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瘧疾邪氣不在陽明經則不口渴,也不宜使用。產後寒熱由於血熱或惡露未盡;骨蒸勞熱由於陰精不足,而非外感所致;金瘡及產後乳汁不通更非其主治範圍。需仔細辨證,切勿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