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回本書目錄

1. 卷四

2. 玉石部中品

總八十七種,今疏其要者一十八種。

雄黃,石硫黃,食鹽,水銀,石膏,金屑,靈砂,水銀粉,磁石,凝水石,陽起石,密陀僧,鐵落,珊瑚,瑪瑙,太陰玄精,土蜂窩上細土,胡燕窩內土

白話文:

玉石部中品收錄了八十七種藥物,這裡只介紹重要的十八種:雄黃、硫磺、食鹽、水銀、石膏、金箔、硃砂、水銀粉、磁石、明礬、陽起石、密陀僧、鐵粉、珊瑚、瑪瑙、玄精石、蜂巢上方的細土、燕窩裡的泥土。

3. 雄黃

味苦、甘,平、寒、大溫,有毒。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療疥蟲䘌瘡,目痛,鼻中息肉,及絕筋破骨,百節中大風,積聚癖氣,中惡腹痛,鬼疰,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殺諸蛇虺毒,解藜蘆毒。悅澤人面。煉食之,輕身神仙。餌食之,皆飛入人腦中,勝鬼神,延年益壽,保中不飢。得銅可作金。

疏:,雄黃稟火金之性,得正陽之氣以生。《本經》:味苦,平,氣寒,有毒。《別錄》加甘,大溫。甄權言:辛,大毒。察其功用,應是辛苦溫之藥,而甘寒則非也。氣味俱厚,升也陽也。入足陽明經。其主殺精物惡鬼邪氣,及中惡腹痛鬼疰者,蓋以陽明虛則邪惡易侵,陰氣勝則精鬼易憑,得陽氣之正者,能破幽暗,所以殺一切鬼邪,勝五兵也。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疥蟲䘌瘡諸證,皆濕熱留滯肌肉所致,久則浸淫而生蟲,此藥苦辛,能燥濕殺蟲,故為瘡家要藥。其主鼻中息肉者,肺氣結也;癖氣者,大腸積滯也;筋骨斷絕者,氣血不續也。辛能散結滯,溫能通行氣血,辛溫相合而殺蟲,故能搜剔百節中大風積聚也。虺蛇陰物,藜蘆陰草,雄黃稟純陽之氣,所以善殺百蟲蛇虺毒,及解藜蘆毒也。《別錄》復有目痛及悅澤人面之語,悉非正治。煉餌之法,出自《仙經》。以銅為金,亦黃白朮中事耳。

主治參互

同紅白藥子、白及、白蘞、乳香、沒藥、冰片,傅一切腫毒癰疽。研細末,入豬膽內,套指頭上,治天蛇疔毒發於中指。同金頭蜈蚣、牛角䚡、豬懸蹄、蝟皮、象牙末、黃蠟、白礬,治通腸漏。同漆葉、苦參、刺蒺藜、白芷、荊芥、天麻、鱉蝨胡麻、半枝蓮、豨薟、百部、天門冬,治大麻風眉毛脫落。治暑毒瘧痢,百法不效。

用雄黃研細,水飛九次,竹筒盛,蒸九次,再研,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服甘草湯下七丸,日三服。其辭云: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別作治療,醫家大錯。此昔人夢中所得之方,今試之輒效。《聖惠方》:傷寒狐惑,蟲食下部,痛癢不止。

雄黃半兩,燒於瓶中,熏其下部。《肘後方》:五屍疰病,發則變痛無常,昏恍沉重,纏結臟腑,上衝心脅,即身中屍鬼接引為害也。雄黃、大蒜各一兩,杵丸彈子大。每熱酒服一丸。夏氏《奇疾方》:筋肉蟲,有蟲如蟹走於皮下,作聲如小兒啼,為筋肉之化。雄黃、雷丸各一兩,為末,摻豬肉上炙熟,吃盡自安。

《積德堂方》:廣東惡瘡。雄黃一錢半,杏仁三十粒去皮,輕粉一錢。為末,洗淨,以雄豬膽汁調上,二三日即愈。百發百中,天下第一方也。出武定侯府內。入龍腦少許尤良。

簡誤

雄黃殺蛇蟲咬毒,及傅疥癬、惡瘡、疔腫,闢鬼魅邪氣,在所必用。然而性熱有毒,外用易見其所長,內服難免其無害。凡在服餌,中病乃已,毋盡劑也。

白話文:

雄黃味苦甘,性平,但寒熱兼具,且有毒性。主治寒熱、鼠瘻(一種皮膚病)、惡瘡、疽痔(腫痛)、死肌(壞死組織)、疥瘡、蟲咬引起的瘡瘍、目痛、鼻息肉、骨折、關節風濕痛、腹部腫脹、癖氣(消化不良)、中惡腹痛、鬼魅作祟等症狀。能殺死蟲類及邪惡鬼怪,抵禦刀兵之災,解蛇蟲毒及藜蘆中毒。塗抹於面部能使皮膚光滑潤澤。煉製後服用,據說能輕身成仙。服用後,藥力能直達腦部,克服鬼神,延年益壽,保持身體健康,不感飢餓。與銅混合可製成黃金。

雄黃具有火金的特性,得正陽之氣而生。其味苦,性平,氣寒,有毒。具有厚重的氣味,能上升,屬陽性,歸入足陽明經。其能殺死蟲類、鬼魅邪氣,治療中惡腹痛、鬼魅作祟,是因為陽明經虛弱則容易受邪氣侵犯,陰氣盛則鬼魅容易附身,雄黃的陽氣能破除陰暗,故能殺一切鬼邪,抵禦刀兵之災。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疥瘡等症狀,都是濕熱停滯肌肉所致,久則會滋生蟲類,雄黃味苦辛,能燥濕殺蟲,所以是治療瘡瘍的要藥。其能治療鼻息肉,是因為肺氣鬱結;治療癖氣,是因為大腸積滯;治療筋骨斷裂,是因為氣血不續。辛味能散結,溫性能通行氣血,辛溫合用又能殺蟲,所以能治療關節風濕痛、腹部腫脹。蛇蟲、藜蘆都是陰性的,而雄黃屬純陽之氣,所以善於殺死百蟲、蛇蟲毒,並解藜蘆毒。至於治療目痛及使面部光滑潤澤的記載,則非正規療法。煉製服用以求長生不老的方法,出自仙家典籍。將銅煉成金,也是煉丹術的範疇。

與紅白藥子、白芨、白蔹、乳香、沒藥、冰片等藥材一起使用,外敷治療各種腫毒、癰疽。研成細末,放入豬膽中,套在指頭上,治療毒蛇咬傷中指。與金頭蜈蚣、牛角消、豬懸蹄、蝟皮、象牙末、黃蠟、白礬等藥材一起使用,治療腸漏。與漆葉、苦參、刺蒺藜、白芷、荊芥、天麻、鱉蝨胡麻、半枝蓮、豨薟、百部、天門冬等藥材一起使用,治療麻風病引起的眉毛脫落。治療暑毒引起的瘧疾和痢疾,其他方法無效時可使用。

將雄黃研磨成細粉,水飛九次,用竹筒盛裝,蒸九次,再研磨,與蒸餅和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丸,用甘草湯送服,每日三次。此方認為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瀉則痢,不痢則瘧。單獨煉製雄黃,再與蒸餅和藥,其他治療方法都是錯誤的。此方據說是古人夢中所得,如今試驗屢屢有效。《聖惠方》記載:治療傷寒、狐惑,蟲食下部,疼痛難忍。用雄黃半兩,燒於瓶中,熏蒸下部。《肘後方》記載:治療五屍疰病(一種傳染病),症狀為疼痛不定,昏迷沉重,纏結臟腑,上衝心脅,如同體內有鬼怪作祟。用雄黃、大蒜各一兩,搗成彈子大小的藥丸,用熱酒送服。《夏氏奇疾方》記載:治療肌肉內有蟲,蟲體如蟹,在皮下活動,聲音如嬰兒啼哭,是肌肉腐敗所致。用雄黃、雷丸各一兩,研成細末,摻在豬肉上炙熟,吃完即可痊癒。《積德堂方》記載:治療廣東地區的惡瘡。用雄黃一錢半,杏仁三十粒(去皮),輕粉一錢,研成細末,洗淨患處,用雄豬膽汁調敷,二三日即可痊癒,百試百靈,號稱天下第一方,出自武定侯府。加入少許龍腦更好。

雄黃能殺死蛇蟲,治療咬傷,外敷治療疥癬、惡瘡、疔腫,驅除鬼魅邪氣,用途廣泛。但其性熱有毒,外用容易發揮其功效,內服則容易產生副作用。服用時,只要病情好轉即可停止服用,不要服用過量。

4. 石硫黃

味酸,溫、大熱,有毒。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療心腹積聚邪氣,冷癖在脅,咳逆上氣,腳冷疼弱無力,及鼻衄,惡瘡,下部䘌瘡,止血,殺疥蟲。(能幹汞,中其毒者,黑鉛煎湯解之。或食冷豬血。)

疏:,石硫黃稟火氣以生。《本經》:味酸,氣溫,有毒。《別錄》:大熱。黃帝、雷公:咸,有毒。氣味俱厚,純陽之物也,入手厥陰經。經曰:寒淫於內,治以溫熱。冷癖,咳逆上氣,寒邪在中也,非溫劑無以除之。又曰:硬則氣堅,咸以軟之。心腹積聚邪氣,堅積在中也,非咸劑無以軟之。命門火衰,則為腳冷疼弱無力;下焦濕甚,則為陰蝕,疽痔,䘌瘡。酸溫能補命門不足,大熱能除下焦濕氣,故主之也。其主頭禿,惡瘡,疥癬者,悉取其除濕殺蟲之功耳。《本經》又主堅筋骨,及《別錄》療鼻衄止血者,皆非所宜。夫熱甚則骨消筋緩,火載血上則錯經妄行,豈有大熱之物反能療是證哉?無是理也!

主治參互

入雞子,同艾葉煮食,治婦人白帶因於虛寒者。《聖惠方》:諸瘡胬肉,如蛇出數寸。硫黃末一兩,肉上薄之,即縮。《急救良方》:疥瘡有蟲。硫黃末,以雞子煎香油調搽,極效。

簡誤

硫黃,古方未有服餌者。《本經》所用,止於治瘡蝕,攻積聚,冷氣腳弱等,而近世遂為常服,丸散如來復丹、半硫丸、金液丹、黑龍丹,及諸方書所載者,不可縷指,稱其功用亦未能彈述。然而人身之中,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病寒者少,病熱者多。苟非真病虛寒,胡可服此大熱毒藥。

假令果系虛寒證,法當補氣以回陽,亦何須藉此毒石哉?世人徒知其取效良捷,而不知其為害之酷烈也。戒之!戒之!

白話文:

石硫黃

味道酸,性溫,而且燥熱,有毒。主要用於治療婦女陰部潰爛、疽痔(腫痛的痔瘡)、惡血(經血不調)、強健筋骨、治療禿頭、治療心腹積聚的邪氣、脅肋冷痛、咳嗽氣逆、腳冷痛無力、鼻出血、惡瘡、下體濕疹、止血、殺滅疥瘡蟲。如果誤服水銀,中毒了,可以用黑鉛煎湯解毒,或者吃冷豬血。

石硫黃的藥性源於火。古籍記載,它味道酸,性溫,有毒,也記載其性大熱。其氣味濃厚,屬純陽之物,走手厥陰經。經書上說:體內寒邪過盛,要用溫熱之物治療。冷痛、咳嗽氣逆、寒邪在體內,非溫熱藥物不能去除。又說:堅硬是因為氣機凝滯,用鹹味藥物可以軟化它。心腹積聚的邪氣,是氣機阻塞,非鹹味藥物不能軟化它。命門火衰弱,就會導致腳冷痛無力;下焦濕氣過重,就會導致陰部潰爛、疽痔、濕疹。酸溫之性可以補益命門不足,大熱之性可以去除下焦濕氣,所以它能治療這些病症。它能治療禿頭、惡瘡、疥癬,都是因為它具有除濕殺蟲的功效。古籍也記載它可以強健筋骨,以及治療鼻出血止血,但這些其實並不適宜。因為過於燥熱會導致骨骼消瘦、筋脈鬆弛,火氣旺盛會導致血液逆流,怎麼可能燥熱的藥物反而能治療這些症狀呢?這是不合理的!

其他用途

將石硫黃和艾葉一起煮熟,加入雞蛋食用,可以治療因虛寒導致的婦女白帶。古方記載,對於某些瘡瘍,肉芽增生,像蛇一樣突出數寸,可以用石硫黃粉敷在患處,可以使它縮小。古方也記載,對於疥瘡長蟲,可以用石硫黃粉和雞蛋煎的香油調和塗抹,效果很好。

使用上的錯誤與警示

古代藥方中,很少有服用石硫黃的記載。《本經》中使用石硫黃,只限於治療瘡瘍潰爛、攻治積聚、治療寒邪導致的腳弱等症狀,但近來卻常被服用,例如在很多丸藥中都有使用,其功效也難以一一列舉。然而,人體陽氣通常充足,陰氣通常不足,患寒邪的人少,患熱邪的人多。如果不是真的虛寒證,怎麼能服用這種燥熱的毒藥呢?如果真的是虛寒證,應該用補氣回陽的方法治療,又何必依靠這種毒藥呢?世人只知道它療效迅速,卻不知道它的危害有多嚴重!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