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 (3)
卷二 (3)
1. 陰陽表裡虛實門
【宜】辛寒發散,天寒略加辛熱、辛溫佐之。
石膏,知母,葛根,麥門冬,前胡,柴胡,黃芩,紫蘇,薄荷,升麻,防風,蔥白,荊芥,羌活,麻黃(冬月可用,春夏忌之)
陰實,即裡實。外感證屬邪熱內結者,其證胸腹硬痛,手不可近,大便七八日不行,或挾熱下痢。
【忌】辛溫發散,補斂。
諸藥俱見前。
【宜】下,苦寒,鹹寒,甘辛。
大黃,厚朴,枳實,滑石,山梔,黃芩,黃連,藍,茵陳,芒硝,桃仁
陽厥,即熱厥。其證四肢厥逆,身熱面赤,唇燥,大渴,口乾舌苦,目閉或不閉,小便赤澀短少,大便燥結,不省人事。
【忌】升發,補斂,燥熱辛溫。
諸藥俱見前
【宜】下,清熱,甘寒,苦寒,鹹寒。
大黃,芒硝,石膏,黃芩,黃連,山梔,知母,童便
如挾虛有痰者,宜麥門冬、竹瀝、蘆根汁、梨汁、牛黃、童便。
如婦人熱入血室因而厥者,藥中以童便為君,加赤芍藥、生地黃、牛膝、牡丹皮、桃仁。甚者大便結燥,加芒硝、大黃下之。通即止,勿盡劑。
陰厥,即寒厥。其證四肢厥逆,身冷,面青蜷臥,手指爪青黯,腹痛,大便溏,或完穀不化,小便自利,不渴,不省人事。
【忌】下,破氣,苦寒,鹹寒,酸寒。
食鹽,太陰玄精石,童便(以上鹹寒),芍藥,醋(以上酸寒),下、破氣、苦寒諸藥俱見前。
【宜】補氣,溫中,甘溫,辛熱。
人參,乾薑,附子,桂,吳茱萸
上盛下虛,屬陽盛陰虛。
【忌】升散,下,助陽補氣;復忌破氣,燥熱辛。
諸藥俱見陰虛條下。
【宜】降,益陰,甘寒,酸寒,佐以鹹寒,苦寒。
蘇子,枇杷葉,麥門冬,枸杞子,生地,沙參,白芍藥,山茱萸,五味子,牛膝,童便,玄參,黃柏,天門冬
白話文:
陰陽表裡虛實
**【宜】(適合)**使用辛涼發散的藥物,天氣寒冷時可以稍微加入一些辛熱、辛溫的藥物輔助。
可選用:石膏、知母、葛根、麥門冬、前胡、柴胡、黃芩、紫蘇、薄荷、升麻、防風、蔥白、荊芥、羌活、麻黃(冬季可用,春夏忌用)。
陰實,也就是裡實:指外感病邪熱積聚在體內,症狀包括胸腹部堅硬疼痛,無法讓人觸碰,大便七八天不通,或者伴隨發熱性腹瀉。
**【忌】(不適合)**使用辛溫發散、補益收斂的藥物。
(不適合使用的藥物,之前已提過)
**【宜】(適合)**使用瀉下、苦寒、鹹寒、甘辛的藥物。
可選用:大黃、厚朴、枳實、滑石、山梔、黃芩、黃連、藍、茵陳、芒硝、桃仁。
陽厥,也就是熱厥:症狀包括四肢冰冷,身體發熱面色發紅,嘴唇乾燥,極度口渴,口乾舌頭發苦,眼睛閉合或無法閉合,小便赤黃量少,大便乾燥,意識不清。
**【忌】(不適合)**使用升提發散、補益收斂、燥熱辛溫的藥物。
(不適合使用的藥物,之前已提過)
**【宜】(適合)**使用瀉下、清熱、甘寒、苦寒、鹹寒的藥物。
可選用:大黃、芒硝、石膏、黃芩、黃連、山梔、知母、童便。
如果患者兼有虛弱和痰液,適合使用麥門冬、竹瀝、蘆根汁、梨汁、牛黃、童便。
如果婦女因為熱邪侵入血室而出現厥逆,藥方中以童便為主藥,加入赤芍藥、生地黃、牛膝、牡丹皮、桃仁。如果大便嚴重乾結,加入芒硝、大黃來瀉下。一旦通暢就停止用藥,不要把藥全部吃完。
陰厥,也就是寒厥:症狀包括四肢冰冷,身體寒冷,面色青白,蜷縮著身體,手指甲和腳趾甲發青發暗,腹痛,大便稀溏,或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就排出,小便順暢無阻,不口渴,意識不清。
**【忌】(不適合)**使用瀉下、破氣、苦寒、鹹寒、酸寒的藥物。
(不適合使用的藥物包括:食鹽、太陰玄精石、童便(以上為鹹寒藥物),芍藥、醋(以上為酸寒藥物),以及之前提到過的瀉下、破氣、苦寒藥物)。
**【宜】(適合)**使用補氣、溫中、甘溫、辛熱的藥物。
可選用:人參、乾薑、附子、桂枝、吳茱萸。
上盛下虛,屬於陽氣過盛陰液不足的情況。
**【忌】(不適合)**使用升散、瀉下、助陽補氣的藥物;同時也要避免使用破氣、燥熱辛辣的藥物。
(不適合使用的藥物,可參考前面“陰虛”的內容)
**【宜】(適合)**使用降火、滋陰、甘寒、酸寒的藥物,輔以少量鹹寒、苦寒的藥物。
可選用:蘇子、枇杷葉、麥門冬、枸杞子、生地、沙參、白芍藥、山茱萸、五味子、牛膝、童便、玄參、黃柏、天門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