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續序例》下

2. 陰陽表裡虛實門

陽虛,即真氣虛。其證惡寒,或發熱自汗,汗多亡陽。陽虛不發熱,單惡寒者居多。

【忌】破氣,降泄,利水,苦寒;又忌辛熱發散。

青皮,枳殼,厚朴,牽牛,檳榔(以上破氣),大黃,石膏,山梔,知母,天門冬,生地黃,栝樓(以上降泄),澤瀉,木通,瞿麥,葶藶,豬苓,滑石(以上利水),海金沙,商陸,黃芩,黃連,黃柏,玄參,槐花(以上苦寒),芍藥,烏梅,醋(以上酸斂),吳茱萸,麻黃,羌活,獨活,前胡,防風,荊芥(以上辛熱發散)

【宜】補,甘,溫,熱。

人參,黃耆,二術,炙甘草,當歸,白膠,淫羊藿,人胞,紅鉛,補骨脂,巴戟天,桂,附子,仙茅,鹿茸,大茴香,陽起石,羊肉,雀肉

陰虛,即精血虛。其證為咳嗽多痰,吐血,咯血,嗽血,鼻衄,齒衄,盜汗,自汗,發熱,寒熱,潮熱,骨乏無力,不眠,氣息,腰背痛。

【忌】補氣,復忌破氣、燥熱辛溫;又忌大寒大苦傷胃,並升提發散、利水。

人參,黃耆,二術,人胞(以上補氣),南星,半夏,附子,官桂,桂枝,仙茅,鹿茸,乾薑,硫黃,陽起石,海狗腎,丁香,胡椒,烏頭,火酒,吳茱萸,烏藥,生薑(以上燥熱辛溫),山梔,黃芩,黃連,大黃,芒硝,玄明粉(以上大寒大苦傷胃),麻黃,升麻,柴胡,羌活,獨活,藁本,川芎,防風(以上升提發散),破氣利水藥見前

【宜】生精補血,兼清虛熱,斂攝,酸寒,甘寒,甘平,鹹寒,略兼苦寒。

地黃,柏子仁,人乳,沙苑蒺藜,枸杞子,牛膝,麋角膠,阿膠,沙參,酸棗仁,白芍藥,五味子,山茱萸,石斛,麥門冬,薯蕷,牡丹皮,續斷,地骨皮,車前子,溺白垽,鱉甲,黃柏,知母,青蒿

表虛,其證自汗惡風,灑淅寒熱,喜就溫暖,脈浮無力。

【忌】破氣,升發,辛熱。

麻黃,升麻,防風,柴胡,羌活,獨活,前胡,乾葛,紫蘇,薄荷,白芷,生薑,荊芥(以上升發),吳茱萸,桂枝(表虛而中寒者不忌),乾薑(以上辛熱),破氣藥見前

【宜】補斂,益氣實表,甘,酸。

人參,黃耆,白芍藥,甘草,桂枝(有熱者勿用),五味子

裡虛,其證洞泄,或完穀不化,心腹痛,按之即止,或腹脹,或傷寒下後痞滿。

【忌】破氣,下,苦寒。

大黃,芒硝,巴豆,玄明粉,牽牛(以上下),黃芩,黃連,山梔,知母,黃柏,天門冬,茗(以上苦寒),破氣藥見前

【宜】溫補,甘,佐以辛熱。

人參,炙甘草,術,大棗,糯米,肉桂,附子(有熱者勿用),乾薑

陽實,即表邪熱盛。其證頭痛發熱,遍身痛,無汗。

【忌】補斂,下,大熱。

黃耆,人參,二術,桂枝,芍藥,五味子,米麵食,豬羊犬肉,醋(以上補斂),附子,胡椒,乾薑,肉桂,蒜,吳茱萸(以上大熱),下藥見前

白話文:

陽虛

陽氣虛弱,也就是真氣不足。常見症狀是怕冷,或者發燒卻又自己出汗,汗出太多會導致陽氣更加虛弱。陽虛的人通常不會發熱,多數只有怕冷的感覺。

  • 禁忌: 破壞氣的藥、往下排泄的藥、利水的藥、苦寒的藥;還要避免使用辛辣溫熱發散的藥。

  • 破氣的藥: 青皮、枳殼、厚朴、牽牛、檳榔

  • 降泄的藥: 大黃、石膏、山梔、知母、天門冬、生地黃、栝樓

  • 利水的藥: 澤瀉、木通、瞿麥、葶藶、豬苓、滑石

  • 苦寒的藥: 海金沙、商陸、黃芩、黃連、黃柏、玄參、槐花

  • 酸斂的藥: 芍藥、烏梅、醋

  • 辛熱發散的藥: 吳茱萸、麻黃、羌活、獨活、前胡、防風、荊芥

  • 適合: 補益、甘味、溫性、熱性的藥。

  • 補益的藥: 人參、黃耆、白朮、蒼朮、炙甘草、當歸、白膠、淫羊藿、人胞、紅鉛、補骨脂、巴戟天、桂枝、附子、仙茅、鹿茸、大茴香、陽起石、羊肉、雀肉

陰虛

陰液不足,也就是精血虧虛。常見症狀是咳嗽多痰、吐血、咯血、嗽血、流鼻血、牙齦出血、盜汗、自汗、發熱、忽冷忽熱、潮熱、骨骼無力、失眠、呼吸急促、腰背痠痛。

  • 禁忌: 補氣的藥,也要避免使用破氣、燥熱辛溫的藥;還要避免使用大寒大苦傷胃的藥,以及升提發散、利水的藥。

  • 補氣的藥: 人參、黃耆、白朮、蒼朮、人胞

  • 燥熱辛溫的藥: 南星、半夏、附子、肉桂、桂枝、仙茅、鹿茸、乾薑、硫磺、陽起石、海狗腎、丁香、胡椒、烏頭、火酒、吳茱萸、烏藥、生薑

  • 大寒大苦傷胃的藥: 山梔、黃芩、黃連、大黃、芒硝、玄明粉

  • 升提發散的藥: 麻黃、升麻、柴胡、羌活、獨活、藁本、川芎、防風

  • 破氣利水的藥: 同上

  • 適合: 滋養精血、清除虛熱、收斂固澀、酸味寒涼、甘味寒涼、甘味平和、鹹味寒涼,略帶苦寒的藥。

  • 滋養精血的藥: 地黃、柏子仁、人乳、沙苑蒺藜、枸杞子、牛膝、麋角膠、阿膠、沙參、酸棗仁、白芍藥、五味子、山茱萸、石斛、麥門冬、薯蕷、牡丹皮、續斷、地骨皮、車前子、溺白垽、鱉甲、黃柏、知母、青蒿

表虛

身體表面虛弱,常見症狀是自汗、怕風、稍微怕冷又稍微發熱、喜歡溫暖、脈象浮而無力。

  • 禁忌: 破壞氣的藥、升發的藥、辛熱的藥。

  • 升發的藥: 麻黃、升麻、防風、柴胡、羌活、獨活、前胡、葛根、紫蘇、薄荷、白芷、生薑、荊芥

  • 辛熱的藥: 吳茱萸、桂枝(表虛但兼有中寒者不忌)、乾薑

  • 破氣的藥: 同上

  • 適合: 補益收斂、益氣固表、甘味、酸味的藥。

  • 補益固表的藥: 人參、黃耆、白芍藥、甘草、桂枝(有熱者勿用)、五味子

裡虛

身體內部虛弱,常見症狀是腹瀉,或食物沒有完全消化就排出,心腹疼痛按壓會減輕,或腹脹,或傷寒病後出現痞滿。

  • 禁忌: 破壞氣的藥、攻下的藥、苦寒的藥。

  • 攻下的藥: 大黃、芒硝、巴豆、玄明粉、牽牛

  • 苦寒的藥: 黃芩、黃連、山梔、知母、黃柏、天門冬、茶葉

  • 破氣的藥: 同上

  • 適合: 溫補的藥、甘味的藥、佐以辛熱的藥。

  • 溫補的藥: 人參、炙甘草、白朮、大棗、糯米、肉桂、附子(有熱者勿用)、乾薑

陽實

陽氣過盛,也就是體表有邪熱。常見症狀是頭痛發熱、全身疼痛、不出汗。

  • 禁忌: 補益收斂的藥、攻下的藥、大熱的藥。
  • 補益收斂的藥: 黃耆、人參、白朮、蒼朮、桂枝、芍藥、五味子、米飯麵食、豬肉羊肉狗肉、醋
  • 大熱的藥: 附子、胡椒、乾薑、肉桂、蒜、吳茱萸
  • 攻下的藥: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