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4)

1. 豬苓

味甘、苦,平,無毒。主痎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輕身耐老。

疏:,豬苓稟戊土之陽氣,得風木之陰氣,《本經》謂其味甘,應兼淡苦,其氣平而無毒。氣味俱薄,降也,陽中陰也。入足太陽、足少陰經。其主痎瘧者,瘧必由暑,暑必兼濕,淡以利竅,引暑濕之氣從小便出,所以分消之也。淡湧之性,故利水道。濕勝則身重,濕去則身輕。利竅之藥,必能走泄精氣,其曰久服耐老,必無是理矣。解蠱毒疰不祥,義將安出?亦未可盡信也。

主治參互

入五苓散,為除濕之要藥。佐白芍藥、白茯苓、人參、橘皮、朮、澤瀉,治水腫之屬陽分者。佐白芍藥、生地黃、桑寄生、桑根白皮、茯苓、澤瀉、琥珀、石斛、薏苡仁、肉桂,治水腫之屬陰分者,均為要藥。其功長於利水,故善除濕。

簡誤

寇宗奭曰:豬苓利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潔古曰:淡滲太燥,能亡津液,無濕證勿服。皆確論也。有濕尚宜暫用,久服斷乎不可。

白話文:

豬苓味甘苦,性平,無毒。能治瘧疾,解毒,去除蠱毒和不祥之氣,利尿。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

豬苓吸收了戊土的陽氣和風木的陰氣,《本經》記載其味甘,但也帶點苦味,性平且無毒。氣味都比較淡薄,具有下降的特性,屬於陽中之陰。進入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它能治療瘧疾的原因是,瘧疾必由暑熱引起,暑熱又常伴隨濕氣,豬苓味淡能利竅,引導暑濕之氣從尿液排出,以此來消解病邪。它具有淡薄滲透的特性,所以能利尿。濕氣過盛則身體沉重,濕氣去除則身體輕盈。利尿的藥物必定會耗散精氣,說它長期服用能延年益續是不合理的。至於解蠱毒、不祥之氣的功效,其道理何在?也未必完全可信。

豬苓常用於五苓散中,是祛濕的重要藥物。配伍白芍藥、白茯苓、人參、橘皮、蒼朮、澤瀉,治療屬於陽分的水腫;配伍白芍藥、生地黃、桑寄生、桑白皮、茯苓、澤瀉、琥珀、石斛、薏苡仁、肉桂,治療屬於陰分的水腫,都是重要的藥物。豬苓的功效在於利水,因此善於除濕。

寇宗奭說:豬苓利水功效強,長期服用會損傷腎氣,使人視力模糊。潔古說:豬苓淡滲之力過於乾燥,能耗損津液,沒有濕證就不要服用。這些都是正確的論述。即使有濕證,也應該短期服用,長期服用絕對不可。

2. 烏藥

味辛,溫,無毒。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

疏:,烏藥稟地二之氣以生,故味辛氣溫無毒。然嘗其味,亦帶微苦,氣亦微香。氣厚於味,陽也。入足陽明、少陰經。其主中惡心腹痛,疰忤鬼氣,天行疫瘴者,皆足陽明受病。陽明開竅於口鼻。凡邪惡鬼忤,與夫疫瘴之氣侵人,悉從口鼻而入。此藥辛溫暖胃,辟惡散邪,故能主諸證也。胃暖則宿食自消,辛散則蠱毒亦解。又腎與膀胱為表裡,虛則寒客之而冷氣攻衝背膂,辛溫能散寒邪,其性又善下走,則冷氣攻衝自止也。性溫走泄,故復能散婦人血凝氣滯,微苦而辛,故又能療小兒腹中諸蟲也。

主治參互

同沉香、木香、白豆蔻、香附、橘皮、檳榔,治婦人氣實,暴氣壅脹。《濟生方》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用四磨湯降中兼升,瀉中帶補。其方以人參、烏藥、沉香、檳榔,各磨濃汁七分,煎,細細嚥之。

《和劑局方》烏沉湯:治一切氣,一切冷,補五臟,調中壯陽,暖腰膝,去邪氣,冷風麻痹,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俯仰不利,風水毒腫,吐瀉轉筋,癥癖刺痛,中惡心腹痛,鬼氣疰忤,天行疫瘴,婦人血氣痛。用天台烏藥一百兩,沉香五十兩,人參三兩,炙甘草四兩,為末。

每服半錢,姜鹽湯空心點服。

簡誤

烏藥辛溫散氣,病屬氣虛者忌之。世人多以香附同用治女人一切氣病,不知氣有虛有實,有寒有熱。冷氣暴氣用之固宜,氣虛氣熱用之能無貽害耶?以故婦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內熱,口渴口乾舌苦,不得眠,一切陰虛內熱之病,皆不宜服。

白話文:

烏藥

烏藥味辛性溫,無毒。主治:中惡、心腹疼痛、蠱毒、疰忤(精神錯亂)、鬼氣、宿食不消、瘟疫、膀胱與腎臟之間的寒氣導致背部和腰部疼痛、婦女血氣病、小兒腹中蟲積。

烏藥生長於地,吸收地氣而生,所以味辛性溫無毒。但嚐起來略帶微苦,氣味微香,氣味比味道濃厚,屬於陽性藥物。烏藥入足陽明經和少陰經。它能治療中惡、心腹疼痛、疰忤、鬼氣、瘟疫等症狀,都是因為足陽明經受病所致。陽明經開竅於口鼻,邪氣、鬼氣、瘟疫之氣都由口鼻侵入。烏藥辛溫,能溫暖胃氣,驅除邪惡,因此能治療這些病症。胃暖則宿食自消,辛散則蠱毒可解。此外,腎與膀胱是表裡關係,腎虛則寒邪入侵,導致冷氣攻衝背膂,烏藥辛溫能散寒邪,且善於下行,故能止息冷氣攻衝。烏藥性溫走泄,能散婦女血凝氣滯,微苦而辛,又能治療小兒腹中諸蟲。

主治參考:

與沉香、木香、白豆蔻、香附、橘皮、檳榔配伍,治療婦女氣滯、暴氣壅脹。《濟生方》用於治療七情鬱結,上氣喘急,使用四磨湯(人參、烏藥、沉香、檳榔磨汁煎服)既能降逆又能升提,瀉中有補。

《和劑局方》烏沉湯:治療一切氣病、一切寒症、補益五臟、調和脾胃、壯陽、溫暖腰膝、祛除邪氣、治療冷風引起的麻痹、膀胱與腎臟之間的寒氣導致背部和腰部疼痛、俯仰不利、風水腫毒、嘔吐泄瀉、轉筋、癥瘕刺痛、中惡心腹痛、鬼氣疰忤、瘟疫、婦女血氣痛。組成:天台烏藥一百兩,沉香五十兩,人參三兩,炙甘草四兩,研末服用。每次服用半錢,用薑鹽湯送服,空腹服用。

使用禁忌:

烏藥辛溫散氣,氣虛者忌服。許多人用烏藥與香附同治婦女一切氣病,卻不知氣虛氣實,氣寒氣熱不同。冷氣、暴氣可以使用,但氣虛、氣熱者使用則可能有害。因此,婦女月經提前、小便短赤、咳嗽內熱、口渴口乾舌苦、失眠等陰虛內熱的病症,均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