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3)

1. 胡桐淚

味鹹、苦,大寒,無毒。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馬急黃黑汗,水研三二兩灌之,立瘥。

疏:,胡桐淚稟地中至陰之氣,而兼水化,故味鹹苦,氣大寒,無毒。氣味俱厚,陰中之陰也。入足陽明經。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苦以湧吐,寒以勝熱,故主大毒熱,心腹煩滿,取吐而效也。牛馬性熱而又犯熱病,所以急黃黑汗也。鹹寒能除大熱,故亦主之。《日華子》以之治風蟲牙齒痛。李珣謂其能治骨槽風,齒䘌。元素言:瘰癧非此不能除。皆資其苦能殺蟲,咸能入骨軟堅,大寒能除極熱之用耳。

主治參互

《聖惠方》:牙疼出血。胡桐淚半兩,研,入麝香少許,夜夜貼之。又方:牙疳宣露,膿血臭氣者,胡桐淚一兩,枸杞根一升。每用五錢,煎水熱漱。《聖濟總錄》:牙齒蠹黑,乃腎虛也。胡桐淚一兩,丹砂半兩,麝香一分,為末摻之。

除口齒藥外,他用甚稀,故不著「簡誤」。

白話文:

胡桐淚味鹹苦,性寒,無毒。能治療熱毒攻心、胸腹脹滿,用水調服以催吐。也能治療牛馬患急性黃疸伴隨黑汗的疾病,用水研磨成三到二兩灌服,即可痊癒。

胡桐淚源自地底至陰之氣,兼具水性,因此味鹹苦,性極寒,無毒。其氣味濃厚,屬陰中之陰,入足陽明經。醫書記載:「內熱過盛,宜用鹹寒之物治療。」又說:「病在高處,應從高處入手治療。」胡桐淚味苦能催吐,性寒能清熱,所以能治療熱毒攻心、胸腹脹滿,服用後能有效催吐。牛馬體質燥熱,若再患熱病,就會出現急性黃疸和黑汗。胡桐淚性鹹寒,能消除大熱,所以也能治療牛馬此症。《日華子本草》記載胡桐淚能治療風蟲引起的牙痛。《藥性本草》記載胡桐淚能治療骨槽風和牙齦腫痛。陶弘景說:瘰癧(淋巴結核)非胡桐淚不可治。這些功效都源於其味苦能殺蟲,味鹹能入骨軟堅,性寒能消除極熱的藥性。

根據其他醫書記載,胡桐淚也可用於治療:牙痛出血(研磨胡桐淚半兩,加入少量麝香,每晚貼敷患處);牙疳(牙齦潰爛,膿血惡臭)(用胡桐淚一兩,枸杞根一升,每次取五錢煎水漱口);牙齒發黑(腎虛)(將胡桐淚一兩,丹砂半兩,麝香一分研磨成粉末,敷於患處)。

除了治療口腔疾病外,胡桐淚的其他用途較少,故在此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