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三 (11)
卷十三 (11)
1. 厚朴
世人不究其原,一概濫用,雖或一時未見其害,而清純沖和之氣,默為耗矣。可不慎哉!
白話文:
世人不去探究厚朴的真正性質,就一概隨意濫用,雖然或許一時之間看不出什麼害處,但身體原本清澈純淨、平和協調的氣,卻在不知不覺中被耗損了。這怎麼能不謹慎小心呢!
2. 茗苦茶
茗味甘,微寒,無毒。主瘻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
苦茶:主下氣消食。
疏:,茗稟土中之清氣,兼得春初生髮之意,《本經》:味甘,氣微寒,無毒。藏器言:苦。然亦有不苦者。氣薄味厚,陰中微陽,降也。入手太陰、少陰經。太陰為清肅之臟,喜涼而惡熱,熱則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瘻瘡者,大腸積熱也。小便不利者,小腸熱結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熱則津液生,痰熱解,臟氣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蓋心藏神,神昏則多睡,清心經之熱,則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氣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氣下火降而兼滌除腸胃,則食自消矣。
主治參互
同黃連、酸棗仁生用、通草、蓮實,治多睡好眠。同當歸、川芎、烏梅、黑豆、生地黃、土茯苓、甘菊花,治頭痛因於血虛有火者。《直指方》:熱毒下痢。蠟茶為末,蜜水煎服,白痢以薑汁同水煎服。兩三服即愈。
簡誤
凡茶之種類極多,方宜大異,要皆以味甘不澀,氣芬如蘭,摘於夏前者為良。夫茶稟天地至清之氣,生於山谷磽瘠砂土之中,不受纖芥穢滓,專感云露之氣以為滋培,故能滌腸胃一切垢膩,寧非木中清貴之品哉!昔人多以其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發黃消瘦之說。此皆語其粗惡苦澀,品質最下者言之耳。
昔雅州蒙山出一種茶,服四兩即為地仙,豈有味甘氣芬者,飲之反致疾耶?但苦澀野氣,葉痿莖枯,非道地所產者,服之不利心脾,故不宜飲。酒後不宜用,能成飲證。
白話文:
茗苦茶
茶味甘,性微寒,無毒。能治療廔瘡,促進排尿,消除痰熱口渴,使人減少睡眠。
苦茶:能降氣消食。
茶性甘寒,源於土壤中的清氣,兼具春初萌發之氣,味甘,氣微寒,無毒。有些茶苦,有些則不苦。氣味清淡而味道濃郁,屬陰中帶陽,具有下降之性,走手太陰、少陰經。太陰經屬清肅之臟,喜涼惡熱,若熱則生痰,津液耗竭,故而口渴。廔瘡是大腸積熱所致;小便不利是小腸熱結所致。茶的甘寒之性入心肺,清熱生津,痰熱得以消除,臟腑之氣清淨,腑病自然痊癒。茶能使人少睡,是因為心藏神,神昏則多睡,茶能清心經之熱,使神明清醒,故而少睡。茶能降氣消食,是因為苦味能瀉下,使氣降火降,並清除腸胃積滯,故能消食。
主治參考
茶與黃連、酸棗仁(生用)、通草、蓮子同用,可治療嗜睡。與當歸、川芎、烏梅、黑豆、生地黃、土茯苓、甘菊花同用,可治療因血虛有火引起的頭痛。《直指方》記載:可用於治療熱毒下痢。將茶磨成粉末,用蜜水煎服,治療白痢則用薑汁水煎服,通常服藥兩三劑即可痊癒。
辨別誤區
茶的種類繁多,使用方法也各有不同,但總體來說,以味甘不澀、氣味芬芳如蘭、在夏季之前採摘的為佳。茶吸收天地間的清氣,生長在山谷貧瘠的砂土中,不受雜質污染,專靠雲露滋養,因此能清除腸胃中的污垢,堪稱草木中的上品。過去有些人認為茶苦寒傷脾胃,多食會導致發黃消瘦,這都是指粗劣、苦澀、品質低下的茶而言。
過去雅州蒙山產一種茶,服用四兩就能成仙,難道味甘氣芬的茶,飲用反而會致病嗎?只有那些苦澀、野性、葉片萎蔫、莖枝枯萎,非道地產出的茶,才會傷及心脾,不宜飲用。飲酒後不宜飲茶,以免造成嘔吐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