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三 (9)
卷十三 (9)
1. 枳實
味苦、酸,寒、微寒,無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
疏:,枳實感天地苦寒之氣以生,故其味苦,氣寒無毒。《別錄》、雷公加酸。甄權加辛。察其功用,必是苦為最,而酸辛次之。氣味俱厚,陰也。入足陽明、太陰經。細詳《神農》主治,與本藥氣味大不相侔。究其所因,必是枳殼所主。蓋二物古文原同一條,後人分出時誤入耳。其《別錄》所主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泄瀉者,是其本分內事,皆足陽明、太陰受病。二經氣滯則不能運化精微,而痰癖、停水、結實、脹滿所自來矣。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胃氣壅則心下亦自急痞痛,邪塞中焦,則升降不舒而氣上逆。肝木鬱於地下,則不能條達而脅痛,得其破散沖走之力,則諸證悉除。所以仲景下傷寒腹脹實結者,有承氣湯。胸中痞痛者,有陷胸湯。潔古療心下痞滿者,有枳朮丸。壅滯既去,則胃氣自安,而溏泄亦止矣。末云明目者,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氣旺乃能生血,損氣破散之性豈能明目哉?無是理也!
主治參互
同三稜、蓬荗、青皮、檳榔,為消磨堅積之劑,然須能食脾胃健者宜之。同白朮、橘皮、厚朴、甘草、砂仁為枳朮丸,治心下痞滿因於食。入陷胸湯,治傷寒寒熱結胸。入大小承氣湯,治傷寒熱邪入里,結實脹滿,痛不可當,數日不更衣者。
簡誤
此藥性專消導,破氣損真。觀朱震亨云:瀉痰有沖牆倒壁之力。其為勇悍之氣可知。凡中氣虛弱,勞倦傷脾,以為痞滿者,當用補中益氣湯,補其不足則痞自除。此法所當忌也。脹滿非實邪結於中下焦,手不可按,七八日不更衣者,必不可用。挾熱下痢,亦非燥糞留結者,必不可用。
傷食停積,多因脾胃虛,不能運化所致,慎勿輕餌。如元氣壯實有積滯者,不得已用一二劑,病已即去之。即潔古所制枳朮丸,亦為脾胃有積滯者設,積滯去則脾胃自健。故謂之益脾胃之藥,非消導之外,復有補益之功也。時醫不識病之虛實,藥之補瀉,往往概施,損人真氣,為厲不淺。
設誤投之,雖多服參耆補劑,亦難挽其克削之害也。世人多踩其弊,故特表以為戒。
白話文:
枳實味苦酸,性寒。無毒。主治皮膚風痺,症狀如麻豆般奇癢難耐;能消除寒熱積聚,止瀉,增強肌肉,益五臟,使人輕盈有力,消除胸脅痰癖,去除停滯的水分,攻破堅硬的結塊,消散脹滿,治療心下急痛、痞塞,逆氣脅痛,調理胃氣,止瀉,明目。
古籍記載,枳實吸收天地間苦寒之氣而生,故味苦性寒,無毒。《名醫別錄》及雷斅等醫家認為其味還帶酸,《圖經本草》記載其味還有辛。綜合其功效來看,苦味為主要藥效,酸辛次之。其氣味濃厚,屬陰,入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仔細研讀《神農本草經》記載的主治病症,與枳實的氣味功效並不完全相符,其原因可能是與枳殼混淆了。古代文獻中,枳實和枳殼記載在一處,後人分開記載時可能出現了錯誤。 《名醫別錄》中記載的治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瀉等功效,才是枳實的本質作用,皆為足陽明經、足太陰經受病所致。這兩經氣滯則精微物質不能運化,從而導致痰癖、停水、結實、脹滿等症狀。胃上口稱賁門,賁門與心相連,胃氣壅塞則心下也會急痛,邪氣阻塞中焦,則氣機升降失調而氣逆。肝氣鬱結於下,則不能疏通而導致脅痛。枳實具有破散、驅逐的作用,故能治療上述諸症。因此,張仲景治療傷寒腹脹積結的承氣湯,治療胸中痞痛的陷胸湯,以及潔古治療心下痞滿的枳朮丸,都使用了枳實。壅滯去除,胃氣自然安和,溏瀉也會停止。至於說明目,古籍記載“目得血而能視”,氣旺才能生血,而枳實破氣散邪的特性,並不能明目,這是不合理的。
枳實常與三稜、蓬虆、青皮、檳榔等藥同用,以消磨堅硬的積滯,但須脾胃健壯者才能服用。枳實與白朮、橘皮、厚朴、甘草、砂仁等藥合用,組成枳朮丸,治療因飲食積滯而引起的心下痞滿。枳實也用於陷胸湯,治療傷寒寒熱結胸;用於大小承氣湯,治療傷寒熱邪入裡,積結脹滿,疼痛難忍,數日不更衣者。
枳實專擅消導,破氣傷正。正如朱震亨所說,它瀉痰的力量如同沖撞牆壁,摧毀房屋般猛烈,可見其性峻猛。凡是中氣虛弱,勞倦傷脾,導致痞滿的患者,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補益不足,痞滿自除。這類患者禁用枳實。脹滿若非實邪積聚於中下焦,按之堅硬,七八日不更衣者,不可使用枳實。挾熱下痢,若非因糞便乾燥積滯所致,也應禁用。
傷食停積,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所致,不可輕易服用枳實。元氣充沛,有積滯者,不得已可以使用一兩劑,見效即停。潔古所制的枳朮丸,也是針對脾胃有積滯者而設的,積滯去除後,脾胃功能自然恢復。因此,枳實既能消導,又能益脾胃。時醫不識病之虛實,藥之補瀉,往往濫用,損傷元氣,危害甚大。
即使誤服枳實,即使大量服用人參、黃耆等補藥,也很難挽回其損傷元氣的後果。世人多有誤用枳實的弊端,特此說明,以資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