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三 (8)
卷十三 (8)
1. 蕪荑
味辛,平,無毒。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逐寸白,散腸中嗢嗢喘息。
疏:,蕪荑稟金氣而生於春陽之令,《本經》:味辛氣平無毒。甄權加苦。李珣加溫。詳其功用應是苦辛溫平之藥。非辛溫則不能散五臟皮膚骨節中邪毒氣,非苦平則不能去三蟲,化食,逐寸白,療腸中嗢嗢喘息。然察其所主,雖能除風淫邪氣之為害,而其功則長於走腸胃,殺諸蟲,消食積也,故小兒疳瀉冷痢為必資之藥。
主治參互
同肉豆蔻、胡黃連、蘆薈、使君子、青黛、五穀蟲、雷丸、檳榔、橘皮,治小兒疳熱瀉痢,及腹大羸瘦面黃,好吃泥土。《本事方》:制殺諸蟲。生蕪荑、生檳榔各四兩,為末,蒸餅丸如梧子。每服二十丸,白湯下。錢氏《小兒直訣》:疳熱有蟲瘦悴,久服充飢。用蕪荑一兩,黃連一兩,為末,豬膽汁七枚,和入碗內,飯下蒸之,一日蒸一次,九蒸,乃入麝香半錢,湯浸蒸餅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二十丸,米飲下。
《危氏得效方》:蟲牙作痛。以蕪荑仁,安蛀孔中及縫中,甚效。
入藥用大者,小者即榆莢,不堪入藥。除疳證殺蟲外,他用甚稀,故不著「簡誤」。
白話文:
蕪荑味辛,性平,無毒。能治療五臟積聚的邪氣,散去皮膚、骨骼關節中濕熱邪氣,驅除毒素,殺滅寄生蟲,幫助消化,治療白帶,以及治療腸胃脹滿、氣喘等症狀。
蕪荑屬金氣,生長於春季陽氣旺盛之時。《本經》記載其味辛、性平、無毒。甄權認為其味苦,李珣認為其性溫。綜合其功效來看,蕪荑應是苦辛溫平之藥。其辛溫之性可以散去五臟、皮膚、骨骼關節中的邪毒之氣;其苦平之性可以殺滅寄生蟲,幫助消化,治療白帶,以及治療腸胃脹滿、氣喘。雖然蕪荑能去除風濕邪氣,但其主要功效在於走腸胃,殺蟲,消食積,因此常被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腹瀉、痢疾等疾病。
蕪荑常與肉豆蔻、胡黃連、蘆薈、使君子、青黛、五穀蟲、雷丸、檳榔、橘皮等藥材搭配,治療小兒疳熱、瀉痢、腹脹消瘦、面黃、嗜食泥土等症狀。《本事方》記載蕪荑能殺蟲,其用法是:生蕪荑、生檳榔各四兩,研磨成粉末,蒸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白開水送服。錢氏《小兒直訣》記載,治療小兒疳熱、蟲積、消瘦等症狀,可用蕪荑、黃連等藥材,用豬膽汁蒸製成藥丸服用。《危氏得效方》記載,蕪荑仁可以治療蟲牙疼痛,將其放入蛀牙孔或牙縫中,效果顯著。
入藥需使用較大的蕪荑,小的蕪荑(榆莢)不能入藥。除了治療疳積、殺蟲之外,蕪荑的其他用途較少,因此在藥物選用方面不常提及。
2. 枳殼
味苦、酸,微寒,無毒。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
疏:,枳殼氣味所主,與枳實大略相同,但枳實形小,其氣全,其性烈,故善下達,如少年猛悍之將,勇往直前,而一無回顧者也。枳殼形大,其氣散,其性緩,故其行稍遲,是以能入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腸也。其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止風痛者,蓋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風寒濕入於二經,則皮膚瘙癢,或作痛,或麻木。此藥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諸風藥入於二臟,故為治風所需。風邪既散,則關節自然通利矣。其療勞氣咳嗽,背膊悶倦者,蓋亦指風寒鬱於上焦,則肺氣滯而為悶倦咳嗽。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枳殼味苦能泄至高之氣,故主之也。又肺與大腸為表裡,風邪入肺則併入大腸,風熱相搏而為腸風下血。苦寒下泄之氣,則血熱清而風自除矣。其主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安胃,諸證悉與枳實相同,第其氣稍緩耳。
主治參互
同蘇子、橘皮、桔梗、木香、白豆蔻、香附,治上焦壅氣脹滿因於寒。同黃連、槐花、乾葛、防風、荊芥、芍藥、黃芩、當歸、生地黃、地榆、側柏葉,治腸風下血初起者,神效。同荊芥、苦參、防風、蒼耳草、敗蒲,煎湯沐浴,治風疹作癢。同檳榔、芍藥、黃連、升麻、葛根、甘草、紅曲、滑石,治滯下里急後重。
得人參、麥冬,治氣虛大便不快。同肉桂,治右脅痛。
簡誤
枳殼泄肺,能損至高之氣,肺氣虛弱者忌之。脾胃虛,中氣不運,而痰壅喘急者忌之。咳嗽不因於風寒入肺氣壅者,服之反能作劇。咳嗽陰虛火炎者,服之立致危殆。一概胎前產後,咸不宜服。今世多用以治婦人胎氣不安。或至八九月為易產之劑,動輒資用。殊不知婦人懷孕,全賴氣血以養胎,氣血充足則胎自易產。
且娠婦至八九月,精神困倦,四肢軟弱,飲食減少,動息喘促,何莫非虛弱之證,而更用此耗散之藥耶。正經所謂損不足而虛其虛,豈不大謬哉!古方有瘦胎飲者,為湖陽公主而設,以彼奉養太過,其氣必實,故用此以耗其有餘之氣,則胎易產。今人不知古人立方之意,一概濫施。
誤甚!誤甚!
白話文:
枳殼味苦酸,性微寒,無毒。主治風癢、麻痺,能通利關節,治療勞累引起的咳嗽、背部沉悶疲倦,能散除體內積聚,消除胸膈痰滯,消水腫、脹滿,治療大腸風,以及安胃止痛。
枳殼的功效和枳實大致相同,但枳實個小,藥氣充足,藥性猛烈,因此能迅速下行,如同年輕勇猛的將軍,勇往直前,絕不回頭。枳殼個大,藥氣分散,藥性緩和,因此藥效較緩慢,能作用於胸膈、肺胃及大腸。它能治療風癢、麻痺,通利關節,止痛,是因為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風寒濕邪入侵經絡,就會引起皮膚瘙癢、疼痛或麻木。枳殼味苦能瀉,辛能散,又能引導其他治風藥物進入肺胃二臟,所以是治療風證的良藥。風邪散去,關節自然就通利了。它能治療勞累引起的咳嗽、背部沉悶疲倦,也是因為風寒鬱結於上焦,導致肺氣阻滯而出現悶倦咳嗽。經書記載:「肺氣上逆,宜食苦味以瀉之。」枳殼味苦,能瀉肺氣,所以能治療此症。肺與大腸相表裡,風邪入肺則也入大腸,風熱相搏則會導致腸風下血。枳殼苦寒能瀉下,就能清除血熱,風邪自然消除。它能散除積聚,消除胸膈痰滯,消水腫、脹滿,安胃,這些功效都與枳實相似,只是藥效較緩和而已。
枳殼可與蘇子、橘皮、桔梗、木香、白豆蔻、香附等藥同用,治療上焦氣機壅滯導致的脹滿,尤其寒邪引起的。與黃連、槐花、乾葛、防風、荊芥、芍藥、黃芩、當歸、生地黃、地榆、側柏葉等藥同用,治療早期腸風下血,療效顯著。與荊芥、苦參、防風、蒼耳草、敗蒲等藥同用,煎湯沐浴,治療風疹瘙癢。與檳榔、芍藥、黃連、升麻、葛根、甘草、紅曲、滑石等藥同用,治療大便不通,裡急後重。
若與人參、麥冬同用,可治療氣虛導致的大便不通暢。與肉桂同用,可治療右脅疼痛。
枳殼會瀉肺氣,損傷肺氣,因此肺氣虛弱者禁用。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痰壅喘急者也忌用。非風寒入肺導致的咳嗽,服用反而會加重病情。陰虛火旺引起的咳嗽,服用則會危及生命。孕期前後都應禁用。現今多用於治療婦女胎氣不安,甚至在懷孕八九月時作為催產藥使用。殊不知婦女懷孕,全靠氣血滋養胎兒,氣血充足,胎兒自然易產。
孕婦懷孕八九月,精神疲倦,四肢無力,食慾減退,呼吸急促,這些都是氣血虛弱的表現,為何還要服用耗散氣血的藥物呢?這正如經典所說:「損其不足,而虛其虛」,豈不是大錯特錯!古代確實有「瘦胎飲」的方劑,是為湖陽公主而設的,因為她過於滋補,身體氣血必定充盈,所以用枳殼耗散多餘的氣血,以利於生產。今人不知古人立方的本意,濫用此藥,實在是錯誤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