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二 (9)
卷十二 (9)
1. 柏實
柏葉為散,米飲調服二方寸匕。《普濟方》治酒血不止。柏葉、榴花,研末吹之。《百一選方》治大腸下血。隨四時方向採柏葉,燒研。每米飲服二錢。王渙之舒州病此,陳宜父大夫傳方,二服愈。又方:以柏葉一斤,搗令極勻,加蜜丸如梧子大。每五錢,白湯空心吞,治腸風效。
《普濟方》治酒毒下血,或下痢。嫩柏葉九蒸九曬二兩,陳槐花炒焦一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溫酒下四十丸。《本草圖經》治蠱痢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靛色。柏葉焙乾為末,黃連和煎為汁,服之。《經驗方》治小兒洞痢。柏葉煮汁,代茶飲之。《本草圖經》治湯火灼燒。
柏葉生搗,塗之,系定二三日,止痛滅瘢。姚僧垣《集驗方》治鼠瘻核痛末成膿。以柏葉搗塗,熬鹽熨之,氣下即消。《聖惠方》治大風厲疾,眉發不生。側柏葉九蒸九曬,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夜一,服百日即生。《聖惠方》治頭髮黃赤。生側柏葉末一升,豬膏一升,和丸彈子大。
每以布裹一丸,納泔汁中化開,沐之,一月色黑而潤矣。
簡誤
柏子仁,體性多油,腸滑作瀉者勿服;膈間多痰者勿服。陽道數舉,腎家有熱,暑濕作瀉,法咸忌之。已油者勿用入藥。
白話文:
柏實
柏樹葉子可以用來止血,將柏葉磨成粉末,用米湯調和服用,每次服用約兩指甲蓋的量。《普濟方》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喝酒過多導致的出血不止。另外,將柏葉和石榴花磨成粉,吹入傷口也可以止血。《百一選方》則是治療大腸出血的方子,在不同季節採摘的柏葉,燒成灰研磨成粉,每次用米湯送服兩錢的量。王渙之在舒州得病時,陳宜父大夫給了他這個方子,服用兩次就好了。另外還有一個方子:用一斤柏葉搗爛,加入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白開水空腹吞服五錢,可以治療腸風,效果很好。
《普濟方》可以用來治療酒毒引起的下血或腹瀉。將嫩柏葉蒸曬九次,乾燥後取二兩,加上炒焦的陳槐花一兩,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用溫酒送服四十丸。《本草圖經》則是用來治療痢疾,如果拉出像茶腳一樣的黑血,或是膿血如靛色,可以用烘乾的柏葉磨成粉末,用黃連煎煮的汁液送服。《經驗方》是用來治療小兒腹瀉的,可以用柏葉煮汁,代替茶飲用。《本草圖經》也可以用來治療燙傷。
將新鮮的柏葉搗爛塗在燙傷處,用布包好,兩三天後,可以止痛並且消除疤痕。姚僧垣《集驗方》記載可以用來治療鼠瘻,也就是淋巴結腫痛還沒化膿的情況。可以用搗爛的柏葉塗抹,再用炒熱的鹽包敷在上面,腫痛就會消退。《聖惠方》治療麻風病等嚴重皮膚病,導致眉毛和頭髮不生長的情況,可以用側柏葉蒸曬九次,磨成粉末,加入煉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十丸,早晚各一次,服用一百天後,頭髮和眉毛就會重新長出來。《聖惠方》還記載可以治療頭髮發黃發紅的狀況,用一升新鮮的側柏葉粉末,加上一升豬油,混合做成彈子大小的藥丸。
每次用布包裹一顆藥丸,放在洗米水中化開,用來洗頭,一個月後頭髮就會變黑變亮。
簡單的提醒
柏子仁含有較多油脂,容易使腸道滑潤而導致腹瀉,所以容易腹瀉的人不適合服用。另外,胸膈間痰多的人也不適合服用。如果容易有性慾亢奮,腎臟有熱,或是因為暑濕導致腹瀉,這些情況都應該避免服用。已經出油的柏子仁不可以用作藥材。
2. 茯苓
味甘,平,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其有抱根者,名茯神。茯神,平,主闢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
疏:,茯苓生於古松之下,感土木之氣而成質,故其味甘平,性則無毒。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陽中之陰也。胸脅逆氣,邪在手少陰也。憂恚驚邪,皆心氣不足也。恐悸者,腎志不足也。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亦手少陰受邪也。甘能補中,淡而利竅。補中則心脾實,利竅則邪熱解,心脾實則憂恚驚邪自止,邪熱解則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自除。中焦受濕熱則口發渴。濕在脾,脾氣弱則好睡。大腹者,脾土虛不能利水,故腹脹大也。淋瀝者,脾受濕邪則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腫,皆緣脾虛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見斯病。利水實脾,則其證自退矣。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濕,解熱散結之功也。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者,補心脾,伐腎邪,除濕利竅之極功也。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補心益脾,白優於赤;通利小腸專除濕熱,赤亦勝白。《藥性論》云:茯苓臣,忌米醋,能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療心腹脹滿,婦人熱淋,赤者破結氣。《日華子》云:茯苓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別於茯苓。《別錄》謂:茯神平。總之,其氣味與性,應是茯苓一樣。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故主闢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藥性論》又云:茯神君,味甘無毒。主驚癇,安神安志,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加而用之。
其心名黃松節,治偏風口面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而健忘,其所主與茯苓大同小異耳。
主治參互
白茯苓,得煉蜜、胡麻仁,餌之可以辟穀,延年不飢。入五苓散,利水除濕。暑氣勝則去桂。得人參、白朮、橘皮、山藥、扁豆、芍藥、甘草,為補脾胃之上藥。得二朮、澤瀉、車前、白芍藥、橘皮、木瓜、豬苓,為消水腫之要劑。入六味地黃丸,能伐腎邪。入補心丹,則補心安魂養神。
《百一選方》朱雀丸: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不樂,火不下降,水不上升,時復振跳。常服,消陰養火全心氣。茯神二兩去皮,沉香半兩,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人參湯下。《證治要訣》治血虛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宜養心血。
白話文:
茯苓,味道甘甜,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胸脅部位氣逆上衝,憂愁憤怒導致的驚嚇、邪氣侵擾,以及恐懼心悸,心下痞塞疼痛,發冷發熱,煩躁脹滿,咳嗽氣逆,口乾舌燥等症狀。還能使小便順暢,止渴,改善嗜睡,腹部腫大,小便淋漓不盡,胸膈痰水,水腫結塊等問題。可以開通胸腹,調理臟腑氣機,清除腎臟邪氣,增長陰氣,增強氣力,保護精神,使人心神安定。長期服用可以安定魂魄,滋養精神,不會感到飢餓,延長壽命。
其中有連著樹根的茯苓,稱為茯神。茯神,性平,主要用於驅除不祥之氣,治療頭暈目眩、風虛、五勞、口乾、驚悸,多怒健忘等症狀。還能使人心情愉悅,增長智慧,安定魂魄,滋養精神。
總的來說,茯苓生長在古松樹下,吸取了土木之氣而形成,所以味道甘甜,性質平和,沒有毒性。它歸屬於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脈,是屬於陽中之陰。胸脅氣逆,是邪氣侵入於手少陰經。憂愁憤怒、驚恐等,都是心氣不足所致。恐懼心悸,則是腎氣不足的表現。心下結痛、發冷發熱、煩躁脹滿、咳嗽氣逆、口乾舌燥,也是手少陰經受到邪氣侵擾所致。甘味可以補養中焦,淡味可以疏通孔竅。補養中焦則心脾功能強健,疏通孔竅則邪熱消解。心脾強健則憂愁憤怒、驚恐自然停止,邪熱消解則心下結痛、發冷發熱、煩躁脹滿、咳嗽氣逆、口乾舌燥等症狀自然消除。中焦受到濕熱則會口渴。濕氣在脾,脾氣虛弱就會嗜睡。腹部腫大,是因為脾土虛弱,不能運化水濕,導致腹脹。小便淋漓不盡,是脾受到濕邪侵擾導致水道不通暢。胸膈痰水、水腫,都是因為脾虛導致的。中焦是脾土所主,中焦功能失調就會出現這些病症。利水健脾,這些病症自然就會消退。開通胸腹、調理臟腑氣機、清除腎臟邪氣,無一不是利水除濕、解熱散結的功效。增長陰氣、增強氣力、保護精神、長期服用可以安定魂魄、滋養精神、不會感到飢餓、延長壽命,都是因為它能補養心脾,清除腎臟邪氣,去除濕氣,疏通孔竅的極佳功效。白色的茯苓偏於入氣分,紅色的茯苓偏於入血分。補養心脾,白色的茯苓比紅色更好;疏通小腸,專門清除濕熱,紅色的茯苓又比白色更好。《藥性論》說:茯苓是輔助藥,忌米醋,能開胃止嘔,善於安定心神,主要治療肺虛痰多,治療小兒驚風抽搐,治療心腹脹滿,婦女熱淋,紅色的茯苓可以破除結氣。《日華子本草》說:茯苓可以補益五勞七傷,安胎,溫暖腰膝,使人心情愉悅,增長智慧,防止健忘。
茯神,生長時包裹著木心而生,以此區別於茯苓。《別錄》說:茯神性平。總的來說,它的氣味和性質應該與茯苓相同。茯苓更多地作用於脾腎,而茯神更多地作用於心。因此,茯神主要用於驅除不祥之氣,治療頭暈目眩、風虛、五勞、口乾、驚悸,多怒健忘等症狀,還能使人心情愉悅,增長智慧,安定魂魄,滋養精神。《藥性論》又說:茯神是主藥,味道甘甜無毒,主要治療驚癇,安定心神,補益勞乏,治療心下急痛堅滿,人體虛弱導致小腸不通暢,可以加用它。
茯苓中心的部分叫黃松節,可以治療偏風導致的口眼歪斜,毒風導致的筋攣不能說話,心神驚悸抽搐,虛弱而健忘,它所治療的病症和茯苓大同小異。
主治功效的互相參照
白茯苓,和煉蜜、胡麻仁一起服用,可以辟穀,延年益壽。加入五苓散,可以利水除濕。如果暑氣過盛,則要去除桂枝。和人參、白朮、橘皮、山藥、扁豆、白芍、甘草一起使用,是補脾胃的上等藥。和蒼朮、澤瀉、車前子、白芍藥、橘皮、木瓜、豬苓一起使用,是消除水腫的重要藥劑。加入六味地黃丸,可以清除腎臟邪氣。加入補心丹,可以補心,安定魂魄,滋養精神。
《百一選方》中的朱雀丸:治療心神不定,精神恍惚健忘,不快樂,火不下降,水不上升,時常跳動。經常服用,可以滋養陰氣,溫養火氣,調和心氣。使用茯神二兩去皮,沉香半兩,磨成粉,用煉製的蜂蜜做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人參湯送服。《證治要訣》中記載:治療血虛導致的心汗,身體其他部位沒有汗,唯獨心口有汗,思慮過多則汗也增多,應當滋養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