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2)

1.

主治參互

得芍藥、炙甘草、飴糖、黃耆則建中,兼止榮弱自汗。得石膏、知母、人參、竹葉、麥門冬,治陽明瘧,渴欲引飲,汗多,寒熱俱甚。得白芷、當歸、川芎、黃耆、生地黃、赤芍藥、白殭蠶,治金瘡為風寒所擊,俗名破傷風。得朴硝、當歸,下死胎。得蒲黃、黑豆、澤蘭、益母草、紅花、牛膝、生地黃、當歸,治產後少腹兒枕作痛,甚則加乳香、沒藥各七分。得吳茱萸、乾薑、附子。

治元氣虛人,中寒腹痛不可忍。虛極則加人參。佐參、耆、五味、當歸、麥冬,療瘡瘍潰後熱毒已盡,內塞長肉良。入桂苓甘露飲,治中暑霍亂吐瀉,殊驗。得薑黃、鬱金,治怒氣傷肝脅痛。得當歸、牛膝,治冬月難產,產門交骨不開。

得當歸、牛膝、生地黃、乳香、沒藥、桃仁,治跌撲損傷,瘀血凝滯,腹中作痛,或惱怒勞傷,而致蓄血發寒熱,熱極令人不得眠,腹不痛,大便不秘,亦不甚渴,脈不洪數,不思食,食亦無味,熱至天明得汗暫止,少頃復熱,小便赤,此其候也。和童子小便,服之立除。

簡誤

桂辛甘,其氣大熱,獨熱偏陽,表裡俱達,和榮氣,散表邪出汗,實腠理,則桂枝為長,故仲景專用以治冬月傷風寒,即病邪在表者,寇宗奭、成無己論之詳矣。一覽可盡,因附之於後。肉桂、桂心實一物也,只去皮耳。此則走里行血,除寒破血,平肝,入右腎命門,補相火不足,其功能也。

然大忌於血崩,血淋,尿血,陰虛吐血,咯血,鼻衄,齒衄,汗血,小便因熱不利,大便因熱燥結,肺熱咳嗽,產後去血過多,及產後血虛發熱,小產後血虛寒熱,陰虛五心煩熱,似中風口眼歪斜、失音不語、語言謇澀、手足偏枯,中暑昏暈,中熱腹痛,婦人陰虛少腹痛,一切溫病,熱病頭疼口渴,陽證發斑發狂,小兒痧疹,腹痛作瀉,痘瘡血熱乾枯黑陷,婦人血熱經行先期,婦人陰虛內熱經閉,婦人陰虛寒熱往來、口苦舌乾,婦人血熱經行作痛,男婦陰虛內熱外寒,中暑瀉利,暴注如火熱,一切滯下純血由於心經伏熱,腸風下血,臟毒便血,陽厥似陰,夢遺精滑,虛陽數舉,脫陰目盲等三十餘證,法並忌之。誤投則禍不旋踵!謹察病因,用舍在斷,行其所明,無行所疑,其難其慎,毋嘗試也!

附寇宗奭曰:桂,辛甘大熱。《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正合辛甘發散之意。本草三種之桂,不用菌桂、牡桂者,此二種性止於溫,不可以治風寒之病也。然《本經》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取枝上皮也。好古曰: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而張仲景治傷寒有「當發汗」凡數處,皆用桂枝湯。

又云: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家不得重發汗,若用桂枝是重發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此又用桂枝閉汗也。一藥二用,與本草之義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熱,能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出汗,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榮虛,故發熱汗出。

白話文:

主要功效是互相輔助。

如果搭配芍藥、炙甘草、飴糖、黃耆,可以調養身體,增強體質,同時也能止住身體虛弱引起的自汗。如果搭配石膏、知母、人參、竹葉、麥門冬,可以治療陽明經的瘧疾,這種瘧疾的症狀是口渴想喝水、出很多汗、發冷發熱都很嚴重。如果搭配白芷、當歸、川芎、黃耆、生地黃、赤芍藥、白殭蠶,可以治療外傷感染風寒引起的破傷風。如果搭配朴硝、當歸,可以幫助排出死胎。如果搭配蒲黃、黑豆、澤蘭、益母草、紅花、牛膝、生地黃、當歸,可以治療產後小腹有硬塊疼痛,嚴重的話可以再加上乳香、沒藥各少許。如果搭配吳茱萸、乾薑、附子,可以治療元氣虛弱的人,因為受寒引起的腹痛。如果虛弱到極點,可以再加上人參。輔助人參、黃耆、五味子、當歸、麥冬,可以治療瘡瘍潰爛後,熱毒已經消除,促進傷口長出新肉。加入桂苓甘露飲,可以有效治療中暑引起的霍亂、嘔吐、腹瀉。如果搭配薑黃、鬱金,可以治療因為生氣導致的肝區疼痛。如果搭配當歸、牛膝,可以治療冬天難產,產門無法打開的情況。

如果搭配當歸、牛膝、生地黃、乳香、沒藥、桃仁,可以治療跌倒摔傷造成的瘀血凝結、腹痛,或是因為煩躁勞累導致的體內蓄積瘀血,引起發冷發熱,熱到極點會讓人睡不著,腹部雖然不痛,但大便不通暢,也不會特別口渴,脈搏不急促,不想吃東西,吃東西也沒味道,發熱到天亮會稍微出汗,暫時緩解,但很快又發熱,小便呈現紅色,這就是這種情況的特徵。可以搭配童子小便一起服用,可以立即見效。

簡略說明

桂的性質是辛辣、甘甜,藥性大熱,單獨使用會偏於溫熱,它能到達身體的表層和內部,調和身體的氣血,散發表層的邪氣,使人出汗,使皮膚緊密,這方面桂枝的效果更好,所以張仲景特別用它來治療冬天感受風寒引起的疾病,也就是病邪在表層的情況。寇宗奭、成無己對此有詳細的論述。肉桂和桂心實際上是同一種東西,只是去除了表皮而已。它能深入身體內部,促進血液循環,驅除寒氣,破除瘀血,平肝,進入右腎的命門,補充腎中的陽氣不足,這就是它的功效。

然而,有許多情況是不能使用桂的,例如:血崩、血淋、尿血、陰虛引起的吐血、咯血、鼻出血、牙齦出血、汗血、小便因為熱導致不暢、大便因為熱導致乾結、肺熱咳嗽、產後失血過多、產後血虛發熱、小產後血虛寒熱、陰虛引起的五心煩熱、類似中風的口眼歪斜、失音、說話不清、手腳偏癱、中暑昏厥、中熱腹痛、婦女陰虛引起的小腹痛、一切溫病、熱病引起的頭痛口渴、陽證引起的發斑發狂、小兒麻疹、腹痛腹瀉、痘瘡血熱乾燥萎縮、婦女血熱導致月經提前、婦女陰虛內熱導致閉經、婦女陰虛引起的寒熱往來、口苦舌乾、婦女血熱導致月經疼痛、男女陰虛內熱外寒、中暑腹瀉、暴瀉像火熱一樣、一切因心經伏熱引起的痢疾、腸風下血、臟毒便血、陽氣虛脫類似陰虛、遺精滑精、虛陽上亢、脫陰導致失明等三十多種病症,都應當避免使用桂。如果誤用,禍患將會立即出現!應當仔細辨別病因,謹慎決定是否使用,遵從已知的原則,不要嘗試不確定的方法,要謹慎再謹慎,絕對不要輕易嘗試!

附寇宗奭的說法:桂,性質是辛辣、甘甜、大熱。《素問》說:「辛甘發散為陽。」所以漢代張仲景的桂枝湯,治療傷寒表虛的症狀,都必須使用這種藥,正是符合辛甘發散的原則。本草記載的三種桂中,不用菌桂、牡桂的原因是,這兩種的性質只屬於溫和,不能用來治療風寒引起的疾病。然而《本經》只說了桂,仲景又說了桂枝,這是因為取用的是樹枝上的皮。好古說:有人問,本草說桂能止煩躁出汗,而張仲景治療傷寒,有許多地方都說「應當發汗」,都使用桂枝湯。

又說:無汗的人不能用桂枝。汗多的人不能再發汗,如果用桂枝,就是重複發汗。汗多的人用桂枝甘草湯,這又是用桂枝來止汗。一種藥有兩種用法,這和本草的說法一致嗎?回答說:本草說桂是辛甘大熱,能夠引導各種藥物,疏通血脈,止煩躁出汗,這是調和血液,汗自然就出來了。仲景說:太陽中風,身體虛弱的人會自己出汗。身體的衛氣虛弱,營氣也虛弱,所以會發熱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