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 (10)
卷二 (10)
1. 小兒門
痘瘡
血熱證。
【忌】溫補,燥熱。
天靈蓋,雞冠血,桑蠹,鯪鯉甲,人齒,官桂,附子,丁香,木香,冰片(以上燥熱),余忌藥俱見前。
【宜】涼血,活血,解毒,甘寒,苦寒。
犀角,生地黃,人中黃,紫草,黃連,麥門冬,牡丹皮,白芍藥,蟬童,連翹,金銀花,玄參,貝母,蟬蛻,鼠黏子
白話文:
痘疹的血熱症狀。
禁忌:
- 避免溫補類食物,以及燥熱的食物和藥物。
- 天靈蓋、雞冠血、桑蠹、鯪鯉甲、人齒、官桂、附子、丁香、木香、冰片(以上都是燥熱的藥物),其他的禁忌藥物請參考前面的內容。
適宜:
- 降火清熱,活血化瘀,解毒,甘寒,苦寒的藥物。
- 犀角、生地黃、人中黃、紫草、黃連、麥門冬、牡丹皮、白芍藥、蟬童、連翹、金銀花、玄參、貝母、蟬蛻、鼠黏子等藥物。
虛寒證。
【忌】汗,吐,下,苦寒,酸寒。
諸藥俱見前。
【宜】辛甘發散,補氣,溫,瘡密者佐以解毒。
人參,紅鉛,黃耆,甘草,桂枝,丁香,當歸(胃弱大便不閉者禁用),蓮肉,糯米,大棗,龍眼肉,乾葛,木香,忍冬藤
痧疹,此證多有嘔吐者,勿治嘔吐,但治痧毒則嘔自止,況嘔中便有發散之義。
白話文:
【禁忌】:避免出汗、吐瀉和使用苦寒、酸寒類的藥物。所有藥物的使用方法請參考前文。
【適合】:應選擇辛甘發散的藥物,進行補氣和溫暖治療。對於皮膚癥狀嚴重者,可以配合解毒藥物一同使用。
- 人參:具有補氣的作用。
- 紅鉛:可能具有清熱解毒的效果,但需謹慎使用。
- 黃耆:能補益中氣。
- 甘草:具備調和諸藥和補中益氣的作用。
- 桂枝:具有發散風寒的功效。
- 丁香:有溫中散寒的作用。
- 當歸:對於胃氣弱且大便不通的人羣,使用時需注意。
- 蓮肉:能健脾養心。
- 糯米:適合作為食療材料,具有滋潤效果。
- 大棗:能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 龍眼肉:具有養血安神的作用。
- 幹葛:有清熱解毒的效果。
- 木香:能行氣止痛。
- 忍冬藤:具有清熱解毒、消炎的作用。
若出現痧疹且伴有嘔吐的情況,應注意不要僅針對嘔吐進行治療,而應該治療痧疹本身。因為在嘔吐中也包含了發散的作用。
【忌】破氣,溫補,酸斂,燥熱,辛溫,滯膩。
諸藥俱見前。
【宜】清熱透肌,辛寒,甘寒,苦寒。
石膏,鼠黏子,赤檉木(即西河柳),知母,甘草,玄參,麥門冬,連翹,薄荷,竹葉,黃連,黃芩,葛根,黃柏,蟬蛻,栝樓根,青黛,蔗漿,貝母
白話文:
【禁忌】避免使用能破壞氣息、溫和補益、酸性收斂、燥熱、辛香溫暖以及使消化受阻的食物或藥物。所有相關的藥物請參照之前的說明。
【推薦】應選擇具有清熱透皮、辛涼、甘涼、苦涼效果的藥物。
石膏、鼠黏子、赤檉木(即西河柳)、知母、甘草、玄參、麥門冬、連翹、薄荷、竹葉、黃連、黃芩、葛根、黃柏、蟬蛻、栝樓根、青黛、蔗漿、貝母。
如冬月,佐以辛散,荊芥、麻黃(去節沫,蜜酒炒,只可用一劑。)
痧疹者,手太陰肺、足陽明胃二經之火熱,發而為病者也。小兒居多,大人亦時有之。殆時氣瘟疫之類歟!其證類多咳嗽,多嚏,眼中如淚,多泄瀉,多痰,多熱,多渴,多煩悶,甚則躁亂,咽痛,唇焦神昏,是其候也。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藥用辛寒、甘寒、苦寒以升發之。
惟忌酸斂,最宜辛散。誤施溫補,禍不旋踵。辛散如荊芥、西河柳、乾葛、石膏、鼠黏子、麻黃,清涼加玄參、竹葉、栝樓根、青黛、薄荷,甘寒加麥門冬、生甘草、蔗漿,苦寒加黃芩、黃連、黃柏、貝母、連翹。隨證輕重,製劑大小,中病則已,毋太過焉。
白話文:
在冬季,可輔以辛散的藥物,例如荊芥和麻黃(去節沫,用蜜酒炒,僅可使用一次劑量)。
皮疹通常是由於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火熱所引起,表現為病徵。兒童較常出現這種情況,成人也會偶爾發生。可能是由於時令疾病或瘟疫所致。其症狀類似咳嗽、打噴嚏頻繁、眼中有淚水、腹瀉、痰多、熱感、口渴、焦慮不安,嚴重時還會出現焦躁、咽喉疼痛、精神模糊等症狀。治療方法應該以清涼散熱為主。
對於這種情況,應避免酸性收縮的藥物,最適合使用辛散的藥物。如果錯誤地施以溫補的藥物,後果可能很快就會出現。例如,荊芥、西河柳、乾葛、石膏、鼠黏子、麻黃等辛散的藥物可以使用;清涼的藥物如玄參、竹葉、栝樓根、青黛、薄荷;甘寒的藥物如麥門冬、生甘草、蔗漿;苦寒的藥物如黃芩、黃連、黃柏、貝母、連翹等。根據症狀的輕重和治療方案的大小,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治療,切勿過度。
痧疹乃肺胃邪熱所致。初發時必咳嗽,宜清熱透毒,不得止嗽。疹後咳嗽,但用貝母、苦梗、甘草、薄荷、栝樓根、玄參、麥門冬,以清餘熱、消痰壅則自愈,慎勿用五味子等收斂之劑。多喘,喘者邪熱壅於肺故也,慎勿用定喘藥,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兩許,玄參、薄荷各二錢。如冬天寒甚,痧毒鬱於內,不得透出者,加蜜酒炒麻黃,一劑立止。
凡熱勢甚者,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忌用升麻,服之必喘。多泄瀉,慎勿止瀉,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痧後泄瀉及便膿血,皆由邪熱內陷故也,大忌止澀,惟宜升散,仍用升麻、甘草、乾葛、黃連、白芍藥、白扁豆。便膿血則加滑石末,必自愈。
白話文:
['痧疹是由肺和胃的邪熱所導致的。當初發時,必定會有咳嗽的情況,應該使用清熱和解毒的藥物,而不是止咳藥。疹子消失後若仍然咳嗽,可以使用貝母、苦梗、甘草、薄荷、栝樓根、玄參、麥門冬等藥物,以清餘熱和消除痰壅,這樣就能痊癒。切記不要使用收斂性藥物,如五味子等。若咳嗽頻繁,這可能是由於邪熱堵塞在肺部所導致,切記不要使用止喘藥,而應使用大劑量的竹葉石膏湯加上適當的西河柳,以及玄參、薄荷等藥物。如果在冬天寒冷的天氣下,痧疹病毒被封閉在體內,無法排出,可以加入蜜酒炒過的麻黃,這樣一劑藥即可停止病情。
對於熱度高的患者,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上西河柳進行治療,但是切記不能使用升麻,否則可能會引起喘息。若出現多洩瀉的情況,切勿直接止瀉,因為這樣可以使陽明經的邪熱得到解除,這是符合表裡分消的原則。痧疹後的洩瀉或是便帶膿血,都是因為邪熱進入體內所導致,應該避免使用止瀉的藥物,而是應該使用能夠提升並疏散體內邪氣的藥物,如升麻、甘草、乾葛、黃連、白芍藥、白扁豆等。若出現便帶膿血的情況,可以加入滑石粉,這樣一定能達到痊癒的效果。']
疹後牙疳最危,外用牡黃牛糞尖煅存性,研極細,加片腦一分,研勻吹之;內用連翹、乾葛、荊芥穗、升麻、玄參、黃連、甘草、生地黃,水煎,加生犀角汁二三十匙,調服。緩則不可救藥。
痧後元氣不復,脾胃薄弱者,宜用白芍藥、炙甘草為君,蓮肉、山藥、白扁豆、麥門冬、青黛、龍眼肉為臣。多服必漸強,慎勿輕用參、術。
痧後生瘡不已,餘熱未盡故也。宜用金銀花、荊芥穗、連翹、玄參、甘草、懷生地、鱉甲、胡麻、黃連、木通,濃煎飲之良。
疹不宜依證施治,惟當治本。本者,手太陰、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解其邪熱,則諸證自退矣。
白話文:
出疹後出現牙疳是最危險的情況,外可用牡蠣與牛糞尖一起煅煉,保持其活性,研磨成極細粉,再加入一片腦(一種香料),混合均勻後吹入口腔;內服用連翹、乾葛、荊芥穗、升麻、玄參、黃連、甘草、生地黃,用水煎煮,加入生犀角汁二三十匙,調和後服用。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無可救藥。
出痧後,如果元氣恢復不良,脾胃功能較弱,應使用白芍藥和炙甘草作為主藥,蓮肉、山藥、白扁豆、麥門冬、青黛、龍眼肉作為輔助藥物。多服用這些藥物可以逐漸使身體變得強壯,但要謹慎,不要輕易使用黨參、白術等補品。
出痧後長出的痘痘不斷出現,可能是因為餘熱未完全消散所導致。可以使用金銀花、荊芥穗、連翹、玄參、甘草、懷生地、鱉甲、胡麻、黃連、木通,濃縮煎煮後飲用效果良好。
出疹時不應該按照症狀進行治療,應該注重治療根本。根本問題在於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邪熱。只要解除了邪熱,各項症狀自然會退去。
嘔吐
因傷乳食者。
【忌】苦寒。
諸藥俱見前。
【宜】溫中,消導。
橘皮,縮砂蜜,枳實,厚朴,穀麥糵,草果,山楂,紅曲,半夏,人參
因寒者。
【忌】破氣,升,苦寒。
諸藥俱見前。
【宜】辛熱、溫中。
藿香,橘皮,丁香,人參,白朮,生薑,半夏,白豆蔻
白話文:
嘗試內容:
1. 因傷乳食者。
-
忌:苦寒。
-
宜:溫中,消導。
-
證狀:由於食用過量或不適的食物導致胃部不適或消化不良。
-
避免藥物:具有清熱解毒、寒涼特性的藥物。
-
推薦藥物:溫和調理胃部、促進消化的藥物,如橘皮、縮砂蜜、枳實、厚朴、穀麥糵、草果、山楂、紅曲、半夏、人參等。
2. 因寒者。
-
忌:破氣,升,苦寒。
-
宜:辛熱、溫中。
-
證狀:由於寒冷因素引起的胃部不適或消化系統問題。
-
避免藥物:具有破壞氣血運行、升高氣壓、寒涼特性等的藥物。
-
推薦藥物:溫暖胃部、促進消化的藥物,如藿香、橘皮、丁香、人參、白朮、生薑、半夏、白豆蔻等。
因暑者。
【忌】升,破氣,溫熱。
諸藥俱見前。
【宜】清暑,補氣,安胃,兼利小便。
黃連,香薷,人參,木瓜,茯苓,竹茹,石斛,橘皮,甘草,白扁豆,麥門冬,白梅,滑石,木通,澤瀉
有蟲者。
【忌】升,甘。
諸藥俱見前。
【宜】酸斂,佐以苦寒。
白芍藥,五味子,木瓜,黃連,楝根,烏梅,檳榔,榧子肉,木香,使君子
白話文:
對於暑熱症狀:
【禁忌】
- 避免使用能升提、破壞氣體、以及溫熱性質的藥物。
- 具體的藥物使用請參考前文。
【適合】
- 使用能清暑、補充體力、穩定胃部功能、並能輔助利尿的藥物。
- 推薦使用的藥物包括:黃連、香薷、人參、木瓜、茯苓、竹茹、石斛、橘皮、甘草、白扁豆、麥門冬、白梅、滑石、木通、澤瀉。
對於有寄生蟲症狀:
【禁忌】
- 避免使用能升提、甘甜性的藥物。
- 具體的藥物使用請參考前文。
【適合】
- 使用能收斂、配合苦寒性質的藥物來輔助治療。
- 推薦使用的藥物包括:白芍藥、五味子、木瓜、黃連、楝根、烏梅、檳榔、榧子肉、木香、使君子。
總之,數嘔吐宜安胃,久則宜補氣。
泄瀉
【總忌】破氣,下,滑利,滯膩。
諸藥俱見前。
因食者。
【宜】和胃消食。
橘皮,草果,紅曲,穀麥糵,白豆蔻,白朮,山楂,白茯苓,肉豆蔻,縮砂蜜
因濕者。
【宜】燥脾,利水。
二術,橘皮,木瓜,茯苓,澤瀉,車前子,石斛,黃連,薯蕷,豬苓,升麻,葛根
因暑者。
【宜】前藥中加人參、蓮肉、白扁豆。
總之,當補脾胃,兼升,兼利小便。
急驚
【忌】補斂,升,燥熱。
諸藥俱見前。
白話文:
總之,對於頻繁的嘔吐,應注重安定胃部功能;若長期持續,則需補充氣血。
對於洩瀉的情況:
- 避免使用會破壞氣血、導致下洩、增加滑利感或引起消化不良的藥物,具體的藥物治療請參考之前的說明。
- 如果是因為飲食問題引發的,可以考慮使用能調和胃腸、促進消化的藥物。
- 如:橘皮、草果、紅曲、穀麥糵、白豆蔻、白朮、山楂、白茯苓、肉豆蔻、縮砂蜜等。
如果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引發的,應該注重調理脾臟功能、利尿排水:
- 使用二術(即蒼朮與白朮)、橘皮、木瓜、茯苓、澤瀉、車前子、石斛、黃連、薯蕷、豬苓、升麻、葛根等藥物。
如果是由於暑熱所引起的,可以選擇在前述藥物中加入人參、蓮肉、白扁豆等。
總的來說,在治療上應該注重補益脾胃功能,同時兼顧提升體能、利尿排便的目標。
對於急驚風的情況:
- 需要避免使用能補益收斂、升提、燥熱的藥物。具體的藥物治療請參考之前的說明。
這段文獻主要強調了根據不同病因選擇對應的治療原則,並強調了補脾胃、調節體能、利尿排便的重要性。
【宜】降,清熱,鎮墜,豁痰,和肝。
丹砂,琥珀,牛黃,天竺黃,貝母,竹瀝,鉤藤鉤,殭蠶,茯神,犀角,金箔,膽星,真珠,全蠍,龍腦,麝香,白檀香
慢驚,多因久吐瀉、大病後陰陽兩虛而成。
【忌】破氣,下,升,苦寒,及治急驚藥。
諸藥俱見前。
白話文:
【適用於】降火,清熱,安寧心神,豁開胸中痰結,調和肝氣。
藥物包括:丹砂,琥珀,牛黃,天竺黃,貝母,竹瀝,鉤藤,僵蠶,茯神,犀角,金箔,膽星,珍珠,全蠍,龍腦,麝香,白檀香。
對於慢驚風,通常是因為長期嘔吐、瀉痢或大病後陰陽失調所導致的。
【禁忌】使用能破壞氣血,導致下洩,或提升氣血的藥物,以及用於治療急驚風的藥物。
所有藥物的詳細信息在前文中已有提及。
【宜】補脾健胃,和肝益氣,甘溫,酸平,佐以辛熱。
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甘草,龍眼肉,酸棗仁,石菖蒲,遠志,麥門冬,茯神,冬瓜仁,橘紅
疳積
【忌】破氣,酸斂,燥熱。
諸藥俱見前。
【宜】除疳熱,兼消導,苦寒,甘寒,佐以辛寒,辛溫。
胡黃連,川黃連,肉豆蔻,穀麥糵,神麯,山楂,木香,橘皮,白蕪荑,使君子,蘆薈,白朮,白芙蓉花,五穀蟲,雷丸,青黛,厚朴
白話文:
適合使用的藥物包括補脾健胃、和肝益氣的藥物,如人參、黃耆、茯苓、白芍藥、甘草、龍眼肉、酸棗仁、石菖蒲、遠志、麥門冬、茯神、冬瓜仁、橘紅。這些藥物具有甘溫、酸平的性質,並輔以辛熱之物。
對於「疳積」這種疾病,應當避免使用破氣、酸斂、燥熱的藥物,所有藥物的用法請參考前文。
適合使用的藥物包括除疳熱、兼消導的藥物,如胡黃連、川黃連、肉豆蔻、穀麥糵、神麲、山楂、木香、橘皮、白蕪荑、使君子、蘆薈、白朮、白芙蓉花、五穀蟲、雷丸、青黛、厚朴。這些藥物具有苦寒、甘寒的性質,並輔以辛寒、辛溫之物。
諸蟲
【忌】升,甘。
諸藥俱見前。
【宜】殺蟲,酸寒,苦寒,佐以辛寒。
檳榔,雷丸,使君子,苦楝根,錫灰,鶴蝨,蘆薈,芍藥,烏梅,黃連,黃芩,牽牛
胎毒
【忌】補斂,燥熱,辛溫。
諸藥俱見前。
【宜】涼血清熱,解毒,兼發散於外,勿從外治以致熱毒內攻。
生地黃,玄參,牡丹皮,黃柏,黃連,忍冬藤,甘草,連翹,麥門冬,貝母,犀角,荊芥,鼠黏子,牛黃
白話文:
關於蟲病:
【禁忌】避免使用升麻和甘草。所有其他藥物的用法請參考之前說明。
【適宜】使用能殺蟲、具有酸性寒涼、苦性寒涼特性的藥物,並輔以辛性寒涼的藥物。
適合使用的藥物有:檳榔、雷丸、使君子、苦楝根、錫灰、鶴蝨、蘆薈、芍藥、烏梅、黃連、黃芩、牽牛等。
關於胎毒:
【禁忌】避免使用補益收斂、燥熱、辛溫的藥物。所有其他藥物的用法請參考之前說明。
【適宜】使用能涼血清熱、解毒的藥物,並且要適當發散於外,避免從外部治療導致熱毒入侵內部。
適合使用的藥物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黃柏、黃連、忍冬藤、甘草、連翹、麥門冬、貝母、犀角、荊芥、鼠黏子、牛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