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一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0)

1. 論病由七情生者只應養性怡神發舒志氣以解之,不宜全仗藥石攻治

夫喜怒憂思悲恐驚七者,皆發於情者也。情即神識,有知不定,無跡可尋,觸景乃發,滯而難通。藥石無知,焉能消其妄執,縱通其已滯之氣,活其已傷之血。其默默綿綿之意,物而不化者,能保無將來復結之病乎?只宜以識遣識,以理遣情,此即心病還將心藥醫之謂也。

如是庶可使滯者通,結者化,情與境離,不為所轉,當處寂然,心君泰定,其何七情之為累哉!

白話文: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都是由人的情感引起的。情感也就是神識,它變幻莫測,沒有規律可循,遇到外在的景象就會觸發,一旦停滯不通,就難以化解。藥物沒有意識,怎麼能夠消除它錯誤的執著,疏通它已經停滯的氣機,活絡它已經受損的血液呢?那些隱隱約約、綿綿不斷的情緒,如果不能化解,怎麼能保證將來不會再次生病呢?

只應該用理智來疏導情緒,用道理來化解情感,這就是所謂的心病還需心藥醫。

這樣做才能使停滯的氣機通暢,積聚的病症化解,使情感與外境分離,不再受外境影響,內心就能平靜,心神安定,又怎麼會被七情所困擾呢?

2. 論傷寒溫疫,癰疽痘疹、瘧疾諸病皆由實邪所發,自里發出於表者吉,由表陷入於裡者凶

傷寒、溫疫初發,邪在於表,必頭疼身熱,病屬三陽,即於此時急表散之。冬月即病,宜用辛溫、辛熱以汗之;春溫夏熱,宜用辛涼、辛寒、甘寒以汗之。汗後身涼脈靜,無所傷犯,病不復作而愈。如投藥濡滯,或病重藥輕,不散之於表,致邪熱內結,病屬三陰,須下乃愈。

內虛之人,不勝下藥,多致危殆。又有少陰咽痛等證,則又不宜於下,或成狐惑,蟲蝕肛門,種種難治之條,皆失於不早散故也。

癰疽皆由榮家實熱,氣逆所結。急宜涼血活血,散結解毒,大劑連進,內外夾攻,務使消散。即勢大毒盛,一時不能散盡,亦必十消七八,縱使潰脹,保無大害。若失於救治,使熱毒內攻,其膜必壞,膜壞則神人不能救矣。

痘瘡之害,多在血熱。解於一二日內者,十全八九。若遲則熱毒內攻,陷入於裡,腸胃當之,必致大便作泄,乳食不化,或神昏悶亂,便秘腹脹,則十不救一。除是稟受虛寒,方堪補托,濟以溫熱,可救危急。

若夫疹家,便須速用辛寒、甘寒、苦寒之劑,清涼發散,十不失一。假令病重藥輕,或治療後期,或誤投溫熱,則邪熱內攻,煩躁悶亂,不可救藥矣。

瘧本暑邪,法當解肌。若元氣先虛之人,脾胃薄弱,誤投破氣消食克伐之藥,則中氣愈虛,邪反內陷,必便膿血。治或失宜,多成腹脹,馴至不救,往往而是。

此之四證,皆須急治。要以自里達表者吉;自表陷里者凶。故藥宜解散通利,最忌收澀破氣,及諸溫補。其關乎死生者最大,故特表而出之,俾世人知所先務也。

白話文:

傷寒、溫疫初期,邪氣在體表,症狀是頭痛發熱,屬於三陽症,此時應及時服用發汗的藥物,將邪氣排出體外。冬天得病,宜用辛溫、辛熱的藥物發汗;春溫夏熱,宜用辛涼、辛寒、甘寒的藥物發汗。汗出後身體涼爽、脈搏平穩,沒有其他併發症,病就能痊癒。如果用藥不當導致藥物停滯,或者病情嚴重而藥力不足,無法將邪氣從體表排出,導致邪熱內結,屬於三陰症,則需要瀉下才能痊癒。

體質虛弱的人,不耐受瀉下藥,容易危及生命。此外,少陰證出現咽喉疼痛等症狀,也不宜瀉下,否則可能導致狐惑病、蟲蝕肛門等難以治療的疾病,都是因為沒有及時發汗所致。

癰疽是由於體內熱盛,氣血逆亂而導致的。應及時服用涼血活血、散結解毒的藥物,大劑量連續服用,內外同時治療,務必使其消散。即使病情嚴重,毒性很盛,一時無法完全消散,也能消散大部分,即使潰爛,也不會危及生命。如果延誤治療,導致熱毒內攻,組織壞死,則神仙也救不了。

痘瘡的危害,多在於血熱。在一兩天內痊癒的,大多數都能痊癒。如果延誤治療,熱毒內攻,陷入體內,損害腸胃,就會導致腹瀉、消化不良,或神志不清、煩躁不安、便秘腹脹,則十之八九難以救治。除非是先天體質虛寒,可以服用溫補的藥物,才能挽救危急。

疹子的治療,必須迅速使用辛寒、甘寒、苦寒的藥物,清熱發散,大多數都能痊癒。如果病情嚴重而藥力不足,或者治療後期,或者誤用溫熱藥物,則邪熱內攻,煩躁不安,就無法治療了。

瘧疾是由於暑邪引起的,治療方法應當是解表。如果元氣虛弱,脾胃薄弱的人,誤用破氣消食的藥物,則中氣更加虛弱,邪氣反而內陷,就會出現膿血便。治療方法不當,大多會導致腹脹,最終危及生命,屢見不鮮。

這四種疾病,都必須緊急治療。邪氣從內向外排出則預後良好;邪氣從外向內侵入則預後不良。因此,藥物應以疏散通利為主,最忌諱收斂、破氣以及溫補藥物。這關係到生死的大事,所以特別提出,讓世人知道應該優先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