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一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9)

1. 論痰飲藥宜分治

夫痰之生也,其由非一。其為治也,藥亦不同。由於陰虛火炎,上迫乎肺,肺氣熱則煎熬津液,凝結為痰,是為陰虛痰火。痰在乎肺而本乎腎,治宜降氣清熱,益陰滋水。法忌辛溫燥熱、補氣等藥。

由於脾胃寒濕生痰,或兼飲啖過度,好食油麵豬脂,以致脾氣不利,壅滯為痰,濃厚膠固,甚至流於經絡,及皮裡膜外,或結為大塊,或不思食,或徹夜不眠,或卒爾眩僕,不省人事,或發癲癇,或昔肥今瘦,或叫呼異常,或身重腹脹,不便行走,或泄瀉不止,及成癱瘓,種種怪證,皆痰所為。故昔人云:怪病多屬痰。

暴病多屬火。有以夫!此病在脾胃,無關肺腎,治宜燥脾行氣,散結軟堅。法忌滯泥、苦寒、濕潤等藥,及諸厚味。由於風寒鬱閉,熱氣在肺,而成痰嗽齁喘,病亦在肺,治宜豁痰除肺熱藥中,加辛熱、辛溫,如麻黃、生乾薑之屬,以散外寒,則藥無格拒之患。法忌溫補、酸收等藥。

病因不齊,藥亦宜異。利潤利燥,及利發散,各有攸當,非可混施也。

世以痰飲混稱,藥亦混投。殊不知痰之與飲,其由自別,其狀亦殊。痰質稠黏,飲惟清水,特其色有異,或青或黃,或綠或黑,或如酸漿,或伏於腸胃,或上支胸脅,刺痛難忍,或流於經絡四肢,則關節不利,支飲上攻為心痛,為中脘痛,甚則汗出,為嘔吐酸水、苦黃水等,種種各異,或發寒熱,不思飲食,及不得眠,皆其候也。

此證皆因酒後過飲茶湯,則水漿與腸胃飲食濕熱之氣,凝而為飲;或因情抱抑鬱,飲食停滯,不得以時消散,亦能成飲。總之必由脾胃有濕,或脾胃本虛,又感飲食之濕,則停而不消,此飲之大略也。治宜燥濕利水,行氣健脾,乃為得也。其藥大都以半夏、茯苓、參、術為君,佐以豬苓、澤瀉以滲泄之,白豆蔻、橘皮以開散之,蘇梗、旋覆花以通暢之。東垣五飲丸中有人參,其旨概可見矣。

白話文:

痰飲病症的治療應區分病因

痰的成因並非單一,因此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若因陰虛火旺,虛火上擾肺部,肺氣受熱煎熬津液,凝結成痰,此為陰虛痰火。此痰雖在肺,但根源在腎,治療應以滋陰降火、清熱利水為主,忌用辛溫燥熱、補氣的藥物。

若因脾胃寒濕、飲食過度,尤其喜食油膩食物,導致脾胃運化失常,痰濁壅滯,凝聚成痰,甚至阻塞經絡,或形成腫塊,並可能伴隨食慾不振、失眠、暈厥、癲癇、消瘦、異常叫喊、身體沉重腹脹、行動不便、腹瀉不止、癱瘓等各種怪異症狀,古人云:「怪病多屬痰」。

而急性發作的疾病多屬火症。此類脾胃痰證與肺腎無關,治療應以燥濕化痰,行氣散結為主,忌用滯膩、苦寒、濕潤的藥物及肥甘厚味。若因風寒鬱結,肺熱導致痰嗽、氣喘,則病在肺,治療宜用豁痰除熱的藥物,並可酌加辛溫解表藥物,如麻黃、乾薑等以散寒,避免藥物滯留。忌用溫補、酸斂的藥物。

總之,由於病因不同,治療藥物也應有所區別,潤下、燥濕、利水、發散等方法各有其適用情況,不可混用。

世人常將痰飲混為一談,用藥也隨意混用。其實痰與飲的成因、症狀都不同。痰稠黏,飲則如清水,顏色也有差異,或青或黃、或綠或黑,或如酸漿。痰飲可能停留在腸胃,或上衝胸脅引起劇烈疼痛,或流竄經絡四肢導致關節不利。飲邪上犯,可致心痛、胃痛,嚴重者甚至汗出、嘔吐酸苦之水,症狀多樣,也可能伴隨寒熱、食慾不振、失眠等。

這些症狀常因飲酒過量後又大量飲茶,導致水液與飲食濕熱之氣凝結而成;或因情志鬱結,飲食停滯,未能及時消化吸收所致。總而言之,痰飲多由脾胃濕氣過重,或脾胃虛弱,又受飲食濕邪影響,停滯不化所致。治療應以燥濕利水、行氣健脾為主,常用半夏、茯苓、人參、白術等藥材為主藥,輔以豬苓、澤瀉以利水滲濕,白豆蔻、橘皮以行氣開散,蘇梗、旋覆花以通暢氣機。東垣李東垣的五苓散即參照此法,其用藥原則可見一斑。

2. 論瘧痢宜從六淫例治

風寒暑濕燥火,此天之六淫。其邪自外而入,感之而病,宜隨其邪之所在以攻治之。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乃暑邪為病也。雖有山嵐瘴氣發瘧一證,治稍不同。然其證大都多熱多寒,或熱多寒少,或寒多熱少,或單熱不寒,或單寒不熱,頭疼骨疼,大渴引飲,口苦舌乾,嘔吐不思食,或煩躁不得眠,必用白虎湯二三劑,隨證增損,解表以祛暑邪,而後隨經消息,以除其苦可也。

滯下者,俗呼為痢疾,皆緣暑濕與飲食之積滯膠固而成。其證類多里急後重,數登圊而不便,或發熱,或口渴,或噁心,不思食,何莫非暑之標證也。必用六一散、黃連、芍藥為主,而後隨其所苦,為之增損。傷氣分則調氣益氣;傷血分則行血和血。然未有不先治暑而可獲效者矣。治病必求其本,其斯之謂歟!

白話文:

論瘧痢宜從六淫角度治療

風、寒、暑、濕、燥、火,這是自然界的六種致病邪氣。這些邪氣從體外侵入人體,使人致病,治療時應該根據邪氣所在的位置和性質來進行攻治。經書上說:「夏天受暑邪侵害,秋天就會得瘧疾。」這是暑邪致病的例子。雖然山嵐瘴氣也能引起瘧疾,治療方法略有不同,但瘧疾的症狀大多是寒熱並見,或者偏熱偏寒,或者單純發熱不寒,或者單純發寒不熱,伴隨頭痛、骨痛、口渴欲飲、口苦舌乾、嘔吐、食慾不振、煩躁失眠等症狀。這時必須先用白虎湯二三劑,根據具體症狀增減藥物,解表祛除暑邪,然後再根據病情變化,逐漸消除病症即可。

下痢,俗稱痢疾,都是由於暑濕和飲食積滯凝聚而引起的。其症狀大多是裡急後重,頻繁上廁所但排便不暢,或者發熱、口渴、噁心、食慾不振,這些都是暑邪的表現。必須使用六一散、黃連、芍藥為主藥,然後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增減藥物。如果氣分受損,就應該調氣益氣;如果血分受損,就應該行血和血。但是,沒有不先治療暑邪就能見效的。治療疾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這就是所謂的治病求本。